美國經濟疲軟,欲重振自信
美國經濟疲軟,債臺高筑,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影響力下降。“占領華爾街”運動,反映了美國國內深層次的矛盾和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民調顯示,平均每5個美國人中就有4個對政治制度不滿,認為當前的制度在處理經濟等國內問題時表現不力;56%的人對奧巴馬處理經濟事務的方式持反對態度;44%的人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比奧巴馬上臺時要糟糕。事實上,美國的失業率達到了9.1%,近1400萬美國人失業。于是,美國有些人散布美國“衰落論”,認為,美國巨人已回天乏力,美國正走進全球退休大國的養老院。誠然,美國正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但它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為了增強美國人的自信,恢復往日之“霸氣”和爭取總統連任,奧巴馬總統現正積極調整內外政策,主要有如下舉措。
第一,振興經濟。奧巴馬首抓就業問題,以降低長期徘徊在9%的失業率。9月8日,他向國會兩院提出了就業刺激方案,主要包括降低稅收和增加高達4470億美元開支的一攬子計劃,其核心在于削減工薪稅(高達2400億美元)。11月,奧巴馬亞太之行,重點轉向經濟。他表示,期間簽署的貿易協議將“支持13萬個美國工作崗位”,并助美“實現到2014年讓美國出口增長一倍的目標”。(德新社華盛頓2011年11月19日電)此外,美聯儲推出了新刺激舉措,決定大舉調整其2.65萬億美元證券投資組合,以壓低長期利率,其中出售4000億美元3年內到期的國債,并將所得收益重新投資于6—30年內到期的國債,令長期國債在其持有資產中占據的比重大大增加。通過利率的降低,來提振投資和消費,給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注入一針興奮劑”。
第二,科技領先。美政府繼續加大對高科技和新式武器研發的投入,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制定新的發展規劃,爭取在清潔能源建設方面搶占國際制高點。在醫藥方面,美國也有新的突破。
第三,打造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加速戰略東移。隨著美軍逐步退出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美國加快了向亞太戰略轉移的步伐。奧巴馬亞太之行,強調“美國是太平洋強國,我們來到這里就要留在這里”,意在重塑美國在太平洋的領導地位。同時,此行也展現出美對全球姿態的重要變化,即對經濟的擔憂已取代對恐怖主義的擔憂,成為其最大的擔憂。美國務卿希拉里曾撰文強調,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政治的一個關鍵的驅動力,利用亞洲的增長和活力是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利益核心。因此,美國外交政策需要加快向亞太地區戰略轉移,建立“前沿部署”外交,“遵循六個關鍵的行動方針,即加強雙邊安全聯盟;深化我們與新興大國的工作關系,其中包括中國;參與區域性多邊機構;擴大貿易和投資;打造一種有廣泛基礎的軍事存在;促進民主和人權”。(美國《外交政策》雜志,2011年11月)由此可以看出美亞太戰略的新特點,即運用巧實力和軟實力,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利益最大化,進一步確立其在該地區的霸主地位。
第四,調整中東政策,繼續主導地區事務。奧巴馬出臺了“中東新思維”,化被動為主動,由力保親美的阿拉伯共和制政權,轉為明確支持地區變革,意在將其納入美的軌道,使各國政權按其意圖實現平穩過渡,建立美式民主。美現正極力打造埃及民主樣板;在推翻了卡扎菲政權、撤了也門薩利赫之后,又企圖壓垮敘利亞。對沙特等君主制政權,為其出招,予以力保;首次提出巴以的永久性邊界應建立在1967年邊界線的基礎上;堅持按時從伊拉克撤軍;重點高壓伊朗。上述舉措正逐步落實。但地區局勢仍在動蕩,甚至出現反復,不可能按美意圖發展。
第五,改變反恐方式,縮小打擊范圍。2011年5月,美國大兵擊斃本·拉登。這對奧巴馬來說,無疑是一大勝利。9月,美無人機在南也門又打死了“網絡本·拉登”奧拉基。在此情況下,美一改過去大吹大擂、興師動眾的做法,而是加強偵破,秘密行動,出其不意,重點打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歐債危機嚴重,主要靠自救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日趨嚴重,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歐元區17個成員國中愛爾蘭、葡萄牙、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均出現債務危機,其中希臘、意大利兩國尤甚。據報道,希臘債務高達3500億歐元,其自身已沒有償還能力,經濟不可能實現平衡。因此,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曾在20國集團首腦會議前夕,提出就歐盟對希的救援計劃進行全民公決,猶如一枚定時炸彈對準該會議。經做工作,他取消此提議后,才使會議得以順利召開。作為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意大利,債務高達1.9萬億歐元,相當于希臘債務的5.6倍,是上述4國債務的總和。意總理被迫辭職。
歐債危機,一改歐洲的繁榮景象,致使失業率高企。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除了服兵役以外,在15至24歲的就業人群中,歐盟平均失業率為20.5%,其中西班牙和希臘最高,分別達45.7%和38.5%,意大利27.8%,英國19.6%,德國雖控制在10%以內,但依然比社會平均失業水平高出不少。
為解決歐債危機,歐盟和歐元區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
1. 增強歐洲金融穩定機構(EFSF)建設。歐元區17個成員國議會已批準該機構的擴大方案。目前,該機構有4400億歐元的可用貸款,預計其中的一半左右將被對愛爾蘭、葡萄牙和希臘的緊急救助所消耗。
2.“換人”自救。上述五國均實現了政府更迭。廣大選民普遍希望通過新人上臺,實現“專家治國”,盡快走出困境。各國政府正制定財政緊縮計劃,要求民眾“勒緊腰帶”,以渡難關。
3. 歐盟積極化解危機,如提出發行歐元債券的三種方案,以促債務共擔。對此,德、法持有異議,難以實施。與此同時,歐盟正加大對財政、經濟和體制改革的力度,使之從“貨幣一體化”到“財政一體化”直至“政治一體化”的方向行走。當然,這將是一條艱難、曲折的路。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救援。拉加德總裁正積極活動,爭取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金磚國家,通過該組織向歐洲提供援助。據報道,該組織將向意大利提供6000億歐元的緊急援助。
新興國家力量增強
2011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同發達國家的力量對比漸趨平衡。這標志著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上,新興國家日益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源泉。6月7日,世行報告稱,全球經濟復蘇仍將是“南高北低”,發展中國家將增長6.3%,發達國家僅2.2%,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出發達國家45%,并在未來兩年內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近80%的貢獻。全球積累軸心實現了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過渡,新興市場企業集團在全球的影響正在擴大。在英國《金融時報》按市值排名的2011年全球500強企業中,中國27家,僅次于美、英、日,位居第四,如算上香港18家企業,中國排名第二,而危機前的2007年,中國排在第8名,只有8家企業進入500強。另外,印度14家,巴西12家,俄羅斯為11家。值得提及的是,新興國家陣容不斷擴大,又有11國經濟增長前景看好,被高盛公司稱為“未來11國”。它們是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土耳其、越南和韓國。政治上,發展中國家強烈主張國際政治民主化,增加話語權。目前,它們在聯合國、20國集團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和區域組織中的地位和影響明顯上升,“金磚國家”正發揮重要作用,致使發達國家不得不認真傾聽,接受“加強合作,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互利共贏”的理念和主張。歐美國家也放下身段,要求發展中國家助其渡過債務危機。發展模式上,呈現多樣化、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各國大都按本國國情,因地制宜,積極采取措施,推動本國經濟盡快復蘇,以消除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發達國家的“藥方”,連自己都救不了,怎能救別人呢!美國“自己生病、讓別人吃藥”的方子,已遭到國際社會的猛烈抨擊、譴責和嘲諷。
總之,這個世界正在變。11月24日,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撰文稱:“全球經濟的地理中心已經顯著地發生了轉移。如今,中國處于前沿和中心位置,而其發揮的領頭龍作用也有益于世界經濟發展前景。”
中東地區進入動蕩期
2011年伊始,中東地區發生政治風暴,席卷中東大地,沖擊著西亞北非地區的阿拉伯國家。這是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風暴。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受沖擊的程度不盡相同,其中受沖擊最大的有突尼斯、埃及、利比亞和也門,其政權相繼更迭;敘利亞政局依然緊張、動蕩,流血沖突不斷;南蘇丹實現獨立;其他阿拉伯共和制國家,如阿爾及利亞、蘇丹,也常有民眾示威游行。阿拉伯君主制國家雖受波及,但影響相對較小,只有巴林受到較大沖擊。海合會在巴林當局要求下出兵干預,使局勢得以迅速恢復正常。所幸君主制政府及時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內外政策調整,適當改善民生,穩定了人心,使政局逐漸穩定。
埃及穆巴拉克的下野,標志著阿拉伯共和制國家強人統治時代的結束。局勢仍在發展,還將持續動蕩、反復甚至不排除出現突發事件的可能。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地區事務的干預,使局勢更為復雜多變。2011年10月23日,突尼斯制憲議會選舉,伊斯蘭復興運動獲勝。隨后,摩洛哥眾議院大選,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展黨也贏得了選舉。11月下旬,埃及民眾數萬人走上街頭,要求軍方立即交權,并與警察發生沖突,造成千余人傷亡。埃軍方表示,將在2012年7月前進行總統選舉,屆時政權將移交給文官政府。然而,示威民眾不答應,還要繼續鬧下去。11月28日,埃及議會第一階段選舉在混亂中開場。據報道,伊斯蘭政黨獲得了65%的選票。種種跡象表明,伊斯蘭勢力在該地區正在增長,并將在地區政治舞臺上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利比亞雖組成臨時政府,但難以服眾,將會動亂不已,人們擔心利可能成為第二個伊拉克或索馬里。關于也門,11月23日,薩利赫總統簽署了交權協議,成為第四位下臺的阿拉伯國家總統。盡管如此,也門局勢仍很兇險,處處“火種”,前景難料。至于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雖處境艱難,目前尚能控制局勢。隨著西方和阿盟對敘制裁的加大,敘反對派武裝力量的增強,局勢將會繼續惡化,敘可能成為下一個利比亞。
巴勒斯坦問題被邊緣化。迄今,巴以和談擱淺。2011年9月,66屆聯大期間,阿巴斯以巴勒斯坦總統和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的身份,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了巴“入聯”申請,遭到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強烈反對。美公開表示,將在安理會使用否決權。看來,巴入聯難以實現。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巴為正式成員,令美以大為惱火,揚言要停止對該組織的資助。
巴勒斯坦法塔赫和哈馬斯,在埃及的積極斡旋下,實現了和解,受到了巴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普遍歡迎和贊賞。這有助于巴內部團結共事,用一個聲音對外講話,共同對付以色列。
以色列處境更為孤立,軟實力下降。阿拉伯國家反以情緒高漲,埃及、以色列出現冷和平。9月9日,開羅部分民眾闖進以駐埃大使館,扯下以國旗,換上埃國旗。許多民眾甚至支持取消戴維營協議。土耳其與以色列的關系也跌入低谷,兩國外交關系降至二秘級。土取消了同以的一切軍事協議。應該看到,巴“入聯”申請本身就是對以的一個打擊,使以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處境被動。
中國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2011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經濟仍得到平穩較快發展,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使廣大人民分享到改革發展的巨大成果。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中國的外交事業有了蓬勃發展。2011年,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出席20國集團首腦會議、亞太經社理事會首腦非正式會議、東亞峰會、上合組織領導人年會和出訪有關國家等國事訪問,宣傳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增信釋疑,促進政治互信,推動睦鄰友好,強調同舟共濟,加強合作,互利共贏,共克時艱,主張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管理制度,這對推動世界經濟盡快復蘇和有關體制改革及增強中國的軟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中國面臨的挑戰增加,須謹慎應對。
第一,經濟轉型,難度增大。中國正經歷工業化時代的中期,建成了較完整的“高投入,低產出”的工業化體系,雖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但難以持續穩定地發展。中國政府從發展戰略考慮,決定在“十二五”期間,逐步實現經濟轉型,即建立較完備的“低投入,高產出”的工業化體系。這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科技創新、設備更新、人才配套、資金到位。發達國家不會向中國出售先進設備和核心技術,只能靠中國人自己艱苦奮斗。
第二,改善民生,尚需加強。對于如何改善民生,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并作出了積極努力。就中國國情而言,面積大、人口多、底子薄、資源缺,迄今仍存在三大差距(城鄉、東西、貧富)和三大難題(就醫、住房、上學)。這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老大難問題。改善民生,既要給大家帶來希望,又要實事求是;既要雷厲風行,又要量力而行。只有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改善民生,才能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
第三,治理污染,絕非易事。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發達國家上百年出現的污染現象在中國呈現出“壓縮型、結構性、復合型” 的特點。在高速發展情況下,盡管中國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包括水、大氣、土壤在內的環境污染依然相當嚴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我們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創新能力。我國減少排放面臨的國際壓力也在不斷增大。我國現以一年60多億噸的碳排放位居全球第一,約占全球碳排放的20%。但人均碳排放卻遠遠低于美英等發達國家。盡管如此,中國政府自主宣布了溫室氣體減排的約束性量化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對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中國來說,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第四,周邊環境,更趨復雜。日本海嘯、巴基斯坦和泰國洪澇、朝韓關系緊張、朝核六方會談停頓、南海爭端不斷、中東政局動蕩等均對中國周邊環境帶來消極影響。美國加快戰略東移,積極打造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常拿南海問題說事,煽動東盟國家發難,并分別同日本、韓國、菲律賓進行海上軍演、在澳大利亞駐軍,意在建立由美主導的新聯盟。目前,為維護在亞洲的霸權,美國正悄然構建對華包圍圈。美繼續售臺武器,又給臺海局勢增加了不安定因素。另外,國際貿易的競爭、摩擦也在日益加劇。對此,我國需制定應對措施。
(作者: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