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開始衰落?”全球金融危機以后,有關這一話題的熱烈討論一直沒有消停過。進入2011年,人們似乎為“美國的衰落”找到了更多的證據。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沃爾特·米德日前在滬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盡管他并不承認美國已經衰落了,但他確實也意識到了,美國今后需要做得更多。 本報記者 田曉玲
“美國是否開始衰落?”全球金融危機以后,有關這一話題的熱烈討論一直沒有消停過。進入2011年,人們似乎為“美國的衰落”找到了更多的證據:
經濟方面,美國仍舊沒能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經濟持續低迷,增長缺乏動力,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夏天,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更是從3A級被下調到AA+,這在美國歷史上也是首次。
在經濟形勢沒有好轉的情形下,美國爆發了自上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社會抗議運動,即“占領華爾街”運動,這場運動后來席卷到美國100多個主要城市,表達了美國民眾對當下社會的強烈不滿。
而在文化方面,美國曾經引以為豪的“軟實力”也被這一概念的發明者約瑟夫·奈看做是江河日下風光不再……
這一切正如英國《衛報》所評論的那樣,似乎昭示著“美國已經與歷史上那些衰落大國面臨相同的局勢”。
但是,與“美國衰落”論的贊同者相比,對此論持反對意見的人同樣不在少數。有論者甚至指出,“美國衰落”這一話題每隔10年似乎就會被拿出來炒作一次,早已談不上什么新意了,這一次也不例外,“美國雖然表現出一些衰相,然而其和真正的衰落還相去甚遠”。
“美國衰落”論常常是被放在與“中國崛起”兩相對照的背景下討論的,因此中國學界對此論的看法顯得特別重要。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今年發布了首部“美國藍皮書”——《美國問題研究報告(2011):美國的實力與地位評估》,傳遞了一種頗有代表性的立場:“美國實力將維持下去仍然是學界的主流看法”。
客觀而言,與二戰剛剛結束時占全球經濟近一半份額的地位相比,美國目前的經濟實力早已不能相提并論了,同時,社會不公、貧富差距過大等等問題層出不窮,同樣也為美國社會的發展造成了阻礙。盡管如此,美國的經濟規模仍舊占據全球第一,其總體研發費用、大學排名、諾貝爾獎得主數量、創業指標等等仍然居于世界首位。
正是這些非常不一樣的指標,讓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維度的美國,“美國是否衰落”的討論也就變得眾說紛紜。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沃爾特·米德(Walter Russel l Mead)日前在滬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盡管他并不承認美國已經衰落了,但他確實也意識到了,美國今后需要做得更多?!懊绹鐣谝粋€偉大的再造過程的起點上,這并不代表我們會忽視世界的其他部分,只是意味著我們將做一些真正變革性的事情。”
歷史周期論并不能用來預測未來
文匯報:2011年即將結束,今年全球各地有很多事情值得玩味,有關“美國是否衰落”的討論無疑是其中一大熱點。您同意把這個討論列入2011年最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序列嗎?
米德:我并沒有看到很多證據能夠證明美國正在衰落。最近也有文章對這一論題持相反觀點。
文匯報:那些同意“美國衰落”的人很大程度上將觀點建立在文明周期理論或者是保羅·肯尼迪“大國興衰”論的基礎之上。在您看來,歷史是否真的有它自己的周期和路徑?
米德:人們談論歷史周期,看上去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他們基本上不能夠很好地預測未來。你可以說美國的經濟有泡沫,但是你不能指出泡沫什么時候會破滅;同樣,你可以說我們有歷史周期,也許歷史周期的確存在,但是,誰知道這個周期的跨度究竟是5年、50年還是500年?所以,在我看來,歷史周期論只是人們表達看法的方式,但并不能用來預測未來。
文匯報:我們知道,您并不同意“美國衰落論”,并提出美國在19世紀一直扮演著債務人的角色,但其地位并沒有因此下降,反而在100年后的今天變得更強大、更富有。但是,美國的主權債務評級今年被下調,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的情況,它能作為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美國的確在衰落嗎?
米德:主權債務評級本身并不是很古老的事物。事實上,私人評級機構并不能夠改寫歷史。美國國債的利率目前仍舊很低,這意味著投資者對主權債務的評級仍舊是3A;如果美國國債的利率非常高,才表明人們不再信任美國的債權了。
文匯報: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其研究報告《2025年全球趨勢》中認為,美元將喪失其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您對此怎么看?
米德:我覺得全世界只有一種貨幣作為儲備貨幣并不正常;不同的儲備貨幣可以有不同功能。美國歷史上一直采取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而德國則采取非常緊縮的政策,所以美元相對于歐元而言長期趨勢是貶值的。德國貨幣在帶來低風險的同時是伴隨著低收益的,而美國貨幣則是高收益、高風險。大多數投資者都希望把一部分錢放在美元上,另一部分錢放在歐元或其他貨幣上,把它們混合起來投資。這是符合邏輯的。
美元作為全球唯一儲備貨幣,對美國自身也不是好事。美元成為3到4種全球儲備貨幣之一,并不會削弱美國地位。投資者可以選擇投資歐洲,那里經濟增長非常緩慢,人口也幾乎沒有增長,除了希臘和西班牙,風險不是很大,但收益也很小。投資者也可以選擇如坦桑尼亞、贊比亞那樣的發展中國家,也許它們未來的增長非常迅猛,但是那里還是有不小的風險。美國則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它可以提供比歐洲更多的收益,同時風險也比其他國家更少。所以,投資在美國的人會持有美元,這里面有著非常大的利益相關度。
美國需要做其他國家都沒有做過的事情
文匯報:今年還是“911”十周年。美國有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希望美國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國內事務上。這會影響整個美國的外交政策嗎?
米德:我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在變化。的確,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處于恐怖主義中了,我們在打擊塔利班的行動中取得了勝利,本·拉登以為自己的行動會喚起全世界穆斯林來對抗西方,但是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盡管恐怖主義還沒有終結,但我們不再需要花費那么多精力、金錢、時間來對付恐怖主義了。我們可以有能力來處理其他問題。
同中國經濟一樣,美國經濟也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我們一直延續著上世紀“大蕭條”以及二戰后所采取的增長模式,即大生產、大消費的所謂“福特主義”。這一體系建立在過度消費上。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出口導向型增長。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美國消費,中國生產。但是現在,我們不能再消費那么多了,而你們希望生產更多的想法也遇到瓶頸。因此,中美都需要再平衡。這對于兩者而言都很復雜。美國人意識到現在需要做一些新的事情,但新的模式是什么依然不明確。某種程度上,中國更容易有所作為,可以向歐美學習。而美國卻需要做其他國家都沒有做過的事情,在后工業化時代實現大繁榮。這是美國面臨的挑戰。我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找到答案。
文匯報:也就是說,在找到新模式之前,美國將始終處于經濟低迷的狀態中?
米德:全球金融危機后,一個經濟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增長。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做出很多變革。學校體系需要改變;很多州和地方政府的運轉并不好,運行成本高,官員的靈活性不夠。我們需要從上而下再造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還生活在過去那個時代,畢業后就想立刻找到工作,按部就班。但今天,人們不得不經常變換工作,必須更加富有創業精神,而非官僚之風盛行。這就需要教師文化相應做出改變。很多基礎性機制都需要加以改造。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資源。我們的醫療也要做出變革。我們無法支撐目前的醫療體系,尤其是我們有更多的人群在變老,人們變得更加長壽,使原有的醫療體系不堪重負。我們需要引入電腦信息技術,使醫療更加高效。美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偉大的再造過程的起點之上。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忽視世界的其他地方,只是意味著我們將做一些真正變革性的事情。
文匯報:在您的另一本書《神和黃金:英國、美國和現代世界的結構》中,您認為集海洋性、全球化、商業化和軍事力量于一體的英美法系主宰了整個世界。從地緣上來看,世界其他地區的命運只能是跟著這個體系亦步亦趨嗎?
米德:這個體系能夠存在那么長時間,原因在于它不僅僅服務于美國。美國希望有一個貿易和金融的全球體系,在主要大國之間達成共識,以防止戰爭;很巧,其他人也希望如此。美國人說:全球體系的目標是使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富裕起來,國家變得受人尊敬,和鄰國和平相處。又有誰會說我們不要這個體系呢?關鍵就在于,我們怎樣才能把我們的目標和其他人的目標匹配起來。
文匯報:“軟實力”曾經是美國權力超強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推行單邊主義,連“軟實力”概念的發明者約瑟夫·奈也在批評美國“軟實力”出現了下降。您怎么看美國當今的“軟實力”?
米德:我認為“軟實力”和受歡迎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美國在大多數中東國家都不受歡迎。你和這些國家的官員、媒體一起開會,他們整場會上都在告訴你,美國做錯了,我們不喜歡美國的做法。但是最后,他們會說,我兒子在申請哈佛大學,你能否給我寫份推薦信?所以,在世界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聽到這樣的口號:“美國大兵回家去,帶我一起走!”這個世界有時候是非常讓人困惑的。
在我看來,“軟實力”和美國政府的政策關聯度并不高,“軟實力”其實是美國文化的吸引力。在美國,普通人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沒有人會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普通人也享有平等的經濟機會。這些是美國“軟實力”的真正來源。
在經濟衰退中,人們會變得更有創造力
文匯報:早在1992年,您就曾預測,如果全球經濟停滯或收縮,將會出現南北沖突以及貧富沖突。今天回想起來,您如何評價當時的這一預測?“占領華爾街”運動作為2011年美國社會一個重要事件,可以被看做貧富沖突的縮影嗎?
米德:我認為,“占領華爾街”運動并不重要,只是幾百個人,即一些年輕學生,還有一些對任何事情都會抗議、但永遠不會改變任何事的人。他們吸引了媒體的注意,但他們代表不了人們的行為趨勢。它要變成一場嚴肅運動,就必須從大街走向政治生活之中去,必須選擇代言人來參加選舉。美國的政治不是由大街上的抗議來創造的。上百萬人在華盛頓的大街上游行,只是意味著另外2.99億美國人選擇不參加游行。只有通過投票選舉出不同的候選人,才能改變事態。所以,我關注民意調查,或者左右翼在選舉中所獲得的席位。“占領華爾街”運動和這些政治活動沒有任何關聯。
文匯報:不過,“占領”運動中的這些人所表達的難道不是大多數人的意志嗎?
米德:很多人不喜歡華爾街的富翁們賺很多錢、卻把銀行管得很差、還要政府來救他們。我也不喜歡這些富翁。但是,“占領華爾街”運動甚至沒有具體訴求,不同利益群體的議程也不一致,所以,在我看來,這是浪費時間。當然,我也同意他們所提出的批評,但我不會從那里獲取信息或者思想。
在金融泡沫出現和破滅的過程中,人們會有很多不滿情緒。歷史上一直如此。人們對華爾街、倫敦的銀行家們很生氣,但是生氣并不會帶來激烈的政治變革。世界經濟緩慢增長所帶來的沖突中,有些更值得關注,比如“阿拉伯之春”,因為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帶來了埃及的抗議活動。普通人并不會就民主發起抗議,他們只會因為買不起足夠的食品而抗議,這些抗議更危險,與此相比,因為比爾·蓋茨太有錢而發起抗議其實并不危險。
現在,美國、中國以及其他主要經濟體都在尋找更好的政策,可喜的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并沒有看到因為經濟下滑導致主要國家之間出現貿易戰。這會帶來真正的進步。
文匯報:史蒂夫·喬布斯去世也是2011年的一大關注重點。他被認為是美國冒險和創新的代表,他的去世是否“隱喻”著伴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美國的創新精神正在逐漸消失?
米德:人們喜歡使用隱喻。我認為,在經濟衰退過程中,人們反而會變得更有創造力。如果一切情況都很好,人們為什么要更加努力地去工作?一切都很完美的話,就不需要做出改變了。但是突然之間,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新產品或降低成本,人們就要失業,那時,就要開始思考怎樣創新變革才能保住工作了;或者在失去工作以后,思考依靠什么來生活,最好是想出一些新花樣來。所以,恰恰是艱難的時刻會帶來創造和革新。如果成百上千萬的人都這樣想,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出現創新和變革。
文匯報:比之創新精神本身,您似乎更擔憂美國的精英階層,盡管他們身處非常好的位置,但卻并未能夠幫助美國實現社會轉型,尤其是美國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再能夠扮演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了。您為此還專門寫了“知識分子的危機”一文。這是否也是所謂“美國衰落”的一個潛在因素?
米德: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知識分子要提出好的觀點,比過去更加艱難了,因為知識分子基本上生活在非常保守的機構和體制之下。大學非常保守,距離大多數人的生活太遙遠。事實上,大多數人的工作一直在變,生活沒有保障。知識分子應該反映自己所處時代的特征,才能真正提出真知灼見;一旦遠離這個時代的奮斗與掙扎,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知識分子首先想到的是維護對自己有利的機制,但是這類機制對學生和其他人可能并不利。我們不應該一直向后看,而應該向前看。甚至“發達”(developed)國家一詞,也僅僅意味著發展過程已經結束了。根本而言,每個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沒有人知道發展的終點是怎樣的。未來是不可知的,而大多數知識分子認為未來是已知的,它能夠同今天一樣,只有10%的增長。它只是增長而沒有變革。事實上,我們所處的世紀可能會有非常大的變革發生。知識分子沒有也不可能想到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非常重要。
【話題背景】 《2025年全球趨勢》唱響“美國衰落”論
有關“美國衰落”的討論由來已久;近年來,以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在2008年發布的《2025年全球趨勢》最受關注,該報告首次承認美國全球大國地位確實呈現下滑態勢。報告提出,“全球財富和經濟實力的轉移正在進行當中,可以粗略地概括為從西方轉向東方”以及“在現代歷史中沒有先例”,以此作為“美國的相對優勢--甚至是在軍事領域”方面衰落的主要因素。這份報告的相關觀點后來被廣泛引用。
美國喪失3A評級被看做一個標志性事件
2011年8月5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公司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這是1917年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穆迪授予AAA級后的首次下調。標普主權評級董事總經理約翰·錢伯斯預計,美國凈政府債務在GDP總額中所占比例將在2011年達到72%,到2015年將上升至80%。美國歷史上首次喪失3A評級,被看做一個具有歷史象征意義的標志性事件,不少人把它視為美國國家發展轉向衰落的一個重大拐點。
美國主流媒體探討熱烈
美國究竟是否在走向衰落,這一話題在今年也成為美國主流媒體的探討熱點。美國著名智庫“外交關系協會”雜志《外交事務》2011年年中以“美國如何去競爭”為題做了專輯討論;該刊2011年最后一期又以“美國是否完了”為題再次做專輯討論。美國《外交政策》最新一期更以“美國衰落”為題發表相關評論文章。當然,美國國內不少學者對此也不以為然。美國巴德學院教授、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沃爾特·米德2011年7月2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美國衰落”論錯得離譜,“未來依然屬于美國”。而“軟實力”理論的倡導者約瑟夫·奈更是認為,美國衰落只是一種幻象。
中國學者《美國藍皮書》分析客觀
中國社科院2011年6月9日發布的《美國藍皮書》表示,未來20到30年內,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不會動搖。就其國家的自然稟賦和發展潛力而言,美國的國力還遠遠沒有走到盡頭。藍皮書回顧了過去50多年間多次出現的美國衰落論。從上世紀的朝鮮戰爭挫敗、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撤出南越、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日本和西德經濟崛起,到本世紀的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直到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曾多次出現“美國衰落”的論調,但至今美國仍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
![]()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