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 不同的背景,相同的理想
美國傳統基金會創立于1973年,基金會的三大創始人分別是約瑟夫·庫爾斯,保羅·韋里奇和艾德文·福伊爾納。
約瑟夫·庫爾斯出生于1917年。他畢業于康奈爾大學化學系,后出任科羅拉多州啤酒廠阿道夫·庫爾斯公司的總經理。雖然他的教育背景和從事的工作都跟政策研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他本人卻是保守主義的忠實支持者。可以說,庫爾斯是傳統基金會的創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1973年,他投資25萬美金作為基金會第一年的啟動資金。
保羅·韋里奇畢業于威斯康星大學,早年是一個記者。1966年,他在出任科羅拉多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戈登·阿羅特的新聞秘書的時候認識了約瑟夫·庫爾斯。志同道和的他們在1971年共同創辦了分析與研究協會(Analysis and Research,Inc),旨在討論和研究當時的各種國內和外交政策,但是這個研究協會因為沒能引起當時政界的關注而關閉。在1973年和庫爾斯一起創辦了傳統基金會之后,他也因受到右翼勢力的擁戴而成為傳統基金的第一任會長。隨后,他又創辦了爭取自由國會生存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Survival of a Free Congress,CSFC), 這個委員會是美國最早以郵寄形式募捐的組織之一。
如果說庫爾斯和韋里奇是傳統基金會的創始人,那么艾德文·福伊爾納可以稱的上是名副其實的傳統基金會的靈魂人物,因為他從1977年以來就一直擔任著傳統基金會的會長,帶領傳統基金會從一個十幾個人的小機構發展到今天有超過300名專家和學者的著名智庫。和其他兩位創始人不同,福伊爾納除了有一個本科的英語學位以外,還擁有豐富的經濟和商科背景。大學畢業以后,他先后獲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和愛丁堡大學的博士學位。傳統基金會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智庫之一與福伊爾納豐富的學術背景、他在國會和其他組織的工作經驗及他的領導風格密不可分。
發展: 保守政策的忠實擁護者
傳統基金會是美國保守主義重新崛起的搖籃,它為里根及其支持者在草創期間提供了一個話語平臺。在80年代前,傳統基金會很少超越共和黨保守派的活動,因而不太引人注目,80年代后,隨著里根的當政,水漲船高,傳統基金會的活動范圍漸漸擴大。在冷戰期間,傳統基金會成為了美國為“里根主義”搖旗吶喊的最有成效的智庫。它為里根提出的“蘇聯是一個邪惡的國家”的口號提供了佐證,并極力支持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基金會還以內政、外交、經濟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舉辦研討會,提出政策建議,進入90年代以來,傳統基金會對政策的影響進一步顯現。隨著1994年共和黨奪取國會的多數,傳統基金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更是扶搖直上。
冷戰結束以后,傳統基金會仍然活躍于推動外交政策,特別是對小布什總統的外交政策表示了強烈的支持。布什內閣的許多成員都是由傳統基金會的人才庫推薦的,如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等。傳統基金會的《政策評論》季刊和《今日傳統》月刊也成為了“新右派”的中心刊物之一。
特點與作用: 新右翼的搖籃
美國傳統基金會不同于標榜中立的布魯金斯學會,也不同于著重與政府合作的蘭德公司,傳統基金會與共和黨同床同夢,被稱為赤膊上陣的“宣傳型智庫”(advocacy tank)。
傳統基金會在創辦初期的口號是:“不在于研究政策,而在于支持新右翼的觀點”。新右翼主張小政府、大市場,支持企業自主經營,認為自由競爭的企業是國家的依托,經濟決策只能由市場而非政府制定,并認為依賴聯邦政府解決社會問題的后果是官僚機構的惡性膨脹,鼓吹個人主義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即維護家庭的穩定,培育公民素質,擴大美國文化,在確保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加強個人責任。它還主張加強擴軍和加強國防建設,認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是維護和平的最佳工具。這些新右翼的主張是傳統基金會的“圣經”,它也以教徒的虔誠和傳教的狂熱推進這些所謂美國的“普世價值”。
傳統基金會作為一個智庫,主要活動包括出版各類研究報告,發表成員的評論,定期公布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系的經濟自由度指數,籌辦青年領袖計劃并向政府推薦各行各業的人才等等。它能成為今天這樣一個有規模有影響力的機構,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是它的三大作用,即生產思想,教育公眾和匯集人才。
所謂生產思想,就是指傳統基金會運用它豐富的資源,通過研究和分析提出新的政策和方案,通過民眾的支持使這些方案能夠最終被國會或聯邦政府所采納。例如在冷戰期間,傳統基金會力主推翻1976年通過的《克拉克修正案》。該修正案規定美國政府不能向當時的安哥拉反政府武裝提供武器支援。在傳統基金會的努力下,這個修正案在1985年最終被推翻。又如小布什總統提出的推動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建設的戰略也是由傳統基金會和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一起率先提出的。
傳統基金會教育公眾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出版書籍雜志和各類研究報告來實現的。傳統基金會在1981年出版的書籍《領導力要訣》(Mandate for Leadership)被稱為是鼓吹有限政府的里程碑。該書在1000多頁當中詳細描述了聯邦政府各個部門應該如何改進在財政,行政和政策制定方面的運作。在國際舞臺上,傳統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合作,每年定期發布關于各國的經濟自由度的報告。該報告根據各個國家的腐敗狀況、貿易壁壘、稅收等指標排列出各國的經濟自由度。這一報告已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和機構制定和修改相關政策的有利依據。根據最新的報告顯示,香港是世界上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地區,中國大陸排在第140位。在1995年到2005年期間,該基金會還“經營”一個宣傳保守政策的網站“市政廳”( Townhall.com)。該網站的宗旨是通過普通百姓與政客的更為密切的交流使得保守主義政策成為美國政治的主流。
傳統基金會在匯集人才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視。首先,它為在政府和民間之間游走的共和黨人提供了良好的過渡平臺。比如,先前提到的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女士在出任布什政府的勞工部長之前就是傳統基金會的研究員,現在就又回到該基金會擔任特聘研究員。又比如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曾經在該基金會韜光養晦。其次,它建立了一個極為有效的吸納名流和精英的會員俱樂部。傳統基金會現在有大約20萬會員,來自各行各業,加入俱樂部為他們提供了社交好建立職業關系的平臺,也為基金會的高層運作和草根動員打下了基礎。最后,傳統基金會也致力于培養未來的精英階層。傳統基金會每年都會招收大量的實習生。除了為實習生提供日常的學習機會之外,他們還為實習生們設置各種學習班和研討會,讓實習生有機會和最權威的保守派領導人們一起切磋學習,提供他們增加才干的機會。基金會希望通過對這些實習生的培養來挖掘出未來保守派的接班人。
資金籌集:商業模式運作
或許是因為基金會的會長艾德文·福伊爾納的商科背景,傳統基金會的資金募集和用人機制不僅不同凡響而且富有成效。
傳統基金會是華盛頓最大的智庫,目前有有255名工作人員,去年的年度預算是7500萬美元。傳統基金會的經費來自哪里呢?。首先,基金會有一筆四五百萬的較為固定的利息收入。這筆收入來自基金會的不動資金利息。其次,基金會每年要搞大規模的募捐活動。該基金會每年可以籌得至少3000萬美元的捐款,這是基金會的主要運行資金。2009年,傳統基金會的募捐款額為6559萬美元的捐款,其中有5247萬來自于個人,1115萬來自于其他基金會,還有196萬來自企業。
捐款的個人與企業大都支持基金會的理念,熱衷并支持保守主義思想。他們希望通過捐款支持基金會的使命,并期待自己的捐款可以通過基金會的游說使得對自己有力的理念轉化為公共政策。
為鼓勵更多的人捐款,傳統基金會對捐贈者采取了不同的鼓勵措施,如個人捐款不得低于25美元,捐款高于100美元的可以獲得基金會出版的刊物,捐款1000美元以上的人除可獲得免費贈閱刊物,還可以作為傳統基金會會員俱樂部的成員參加活動;捐款1萬美元以上的人每年可以有資格免費參加由傳統基金會主辦的有各界名人出席的大型宴會;捐款10萬美元以上的人有機會獲得以自 己的名字來命名辦公室的機會。正是這種帶由商業化運作的模式使傳統基金會源源不斷的獲得捐贈。到2009年為止,該基金會共有58萬會員,獲得了63萬次捐款。
當然,傳統基金會也會從出版的書籍和刊物當中獲得一部分的收入。傳統基金會出版的月刊和年刊都有很高的銷量,一般發行量在40萬冊。其中20萬用于銷售,剩余的20萬作為增刊贈送給捐贈人和機構。
雖然每年可以獲得很多的捐款,基金會還是非常注意開源節流。在2009年,基金會共招收了168名實習生。因為實習生都只拿基本工資(平均每小時7.5美元),基金會利用這些員工既培養了人才又節約了工資,可謂一舉兩得。
亞洲研究中心: 最早的研究中心之一
傳統基金會歷來親臺灣,反中國。在臺灣問題上,它認為北京要求臺灣單方面宣布獨立而自己又不放棄武力犯臺的可能性是不公平的。它主張美國政府在確保兩岸和平對話的過程中不設立預定立場。它對中國的外交、內政和經濟政策也經常大加撻伐。批評和攻擊中國的任務一般均有基金會下屬的亞洲研究中心承擔,該中心建于1983年,是其最早的研究中心之一,現共有8名研究員。
2008年該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就寫了一篇題為“中國不確定的未來”的文章,對中國的經濟是否能再持續增長30年提出了質疑。文章認為,中國現在的發展主要是靠廉價勞動力,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農村勞動力過剩等問題的產生,如果沒有市場化的改革,中國的經濟將很難維持現在的增長速度。2010年年2月,史博士又發表了“有關中國的6大謬誤”一文,指出世界對中國有不少錯誤的認識。文章認為中國并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相反,中國導致了全球經濟的衰敗,因為中國GDP的增長是建立在別國損失的基礎上。文章指出說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美國相當是沒有證據的。根據他的研究,中國的排放量高出美國25%,而且這個差距在今后10年將繼續擴大。
2001年,美國極具影響力的保守主義期刊《新共和國》(New Republic)發表文章,批評傳統基金會這座美國保守主義的燈塔已經不能再向美國的保守主義運動提供道德方向,因為它現在不僅親華,而且不反共。造成這一轉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趙小蘭在出任布什總統的勞動部長之前在傳統基金會工作期間改變它的使命。這篇文章說,一貫強硬的反共、反華華政策卻因為布什總統勞工部長趙小蘭女士而受到了質疑這篇文章指出,趙小蘭和中國大陸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趙的父親和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同窗,他的船運生意因大陸的經濟改革日益興隆。報道以此為切入點,認為趙和中國政府的高層有密切來往,并暗示傳統基金會可能得到了來自中國大陸的大量捐款。《亞洲時代》的一篇報道甚至宣稱趙小蘭使得傳統基金會由一個非常支持臺灣的組織變成了鼓吹和中國加強經濟合作的基金會。傳統基金會對這一指責沒有作出任何正式解釋,但是,它的一個與趙小蘭關系接近的副總裁因此辭職,基金會的網站也增設了臺灣欄目,并且發表了幾篇反對“一個中國”文章。
總結: 理念決定成敗
一路走來,傳統基金會對自己的政治立場從不遮遮掩掩。從1973年創建以來,它一直堅持著自己保守主義的作風,堅持市場經濟,鼓吹有限政府,推崇個人自由和維護美國傳統。毫無疑問,傳統基金會的成功歸功于它鮮明的旗幟和對它所認同的社會和政治理念一如既往的信心和不懈的追求。
作為一個非政府的智庫,傳統基金會在美國政壇的作用有目共睹。自創建以來,它不僅為哥特華德(亞利桑那州聯邦參議員,美國20世紀保守主義的領軍人物之一)和里根類型的保守主義取得全面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里根1980年當選總統、老布什1988年當選總統、共和黨在1994年中期選舉大獲全勝、小布什2000年和2004年當選總統、共和黨2010年在中期選舉再度大勝,在這些給美國的政策帶來巨大變化的事件中,傳統基金會的身影無處不在),還培養了大批的可以讓保守主義青春永駐的人才,包括國會眾議員,議議員,駐外大使和非政府組織的領導人。2009年,傳統基金會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為美國第5位最有影響力的智庫。
不過,傳統基金會成功的募捐模式也引來一些爭議。不少人認為傳統基金會的募捐過于商業化,經常因為要吸引捐款或者基金會高層管理人員的經商和投資活動而放棄自己應有的立場。除了“趙小蘭事件”遭到保守主義媒體的質疑之外,“馬來西亞事件”對傳統基金會的傷害可能更大。2001年以前,傳統基金會一直譴責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踐踏人權和反對市場自由的政策。2001年,基金會會長福伊爾納在馬來西亞投資了一家公司,基金會隨后對馬來西亞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向。2005年,傳統基金會發表文章說,“馬來西亞的經濟和政治情況都有明顯進步”。雖然基金會否認它們政治立場的轉變,很多人還是認為基金會為了個人商業目的而不惜放棄立場。
隨著共和黨2010年11月中期選舉的大勝和2012年總統選舉的接近,傳統基金會正為把奧巴馬總統“趕出”白宮做理論動員、政策分析和人員儲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