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丹東人“同情”朝鮮令人印象深刻
2012年01月12日 10:42:04
來源: 新華國際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月1 0日文章】題:丹東:時間機器(作者彼得·馬丁)
金正日逝世后,朝鮮和中國觀察家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類似蘇聯政體研究的工作,試圖解讀平壤的精英政治。但在朝鮮邊境另一側居住的普通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共產主義鄰國發生的變化的呢?
我來到了丹東,一個位于中朝邊境的中國口岸小城,我想對朝鮮這個“隱士王國”獲得一種更具顛覆性的看法。
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許多丹東人對他們鄰國人的同情。在北京,問及朝鮮,人們的標準答案與西方較為相似:“他們瘋了,很難想像那兒的生活。”
但在丹東卻很少能聽到此類反應,丹東人能越過鴨綠江清楚地看到朝鮮,許多人一直從事跨江邊貿。更多人告訴我,“他們的確很窮”以及“他們沒有我們發達”。
對于丹東的年長居民而言,眺望鴨綠江對岸就如同回望中國的過去。一名老伯指著我們面前朝鮮荒無人煙的地平線,其間只點綴著幾根工廠煙囪,然后跟我們身后丹東的高樓大廈做對比。他說:“中國30年前就是這個樣子。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們現在還是這樣:貧窮和落后。”他和中國大多數居民一樣,認為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改革大大改善了生活水平,他很高興中國能走出過去。
但并非所有丹東居民都持同樣的積極觀點。丹東也有人在改革進程中失意,對于他們而言,眺望朝鮮給他們提供了回憶好時光的機會。一名年長婦女以販賣中國邊貿商人帶回的朝鮮煙和郵票為生,她告訴我:“在朝鮮,人人很窮,但人人平等。在這兒,富人太富,窮人太窮。”這名婦女曾在一家國營紡織企業工作,她回憶起毛澤東時代充滿了渴望與感情。當時她收入穩定,工作有保障。但她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改革中下崗后,便生活艱難,由于教育水平有限,找不到全職工作。我問她是不是覺得朝鮮的體制比中國好。她停頓了好一陣子,然后告訴我說“是的”。
對于那些有能力利用時機的人來說,朝鮮象征了經濟機遇。除了政府發起的援助與邊貿往來之外,日益活躍的跨境貿易與政府毫無關系。一名在丹東開了家衛星電視天線商店的婦女對我說:“我們跟他們什么生意都做。批發商到這兒來,購買衛星天線賣到邊境那邊去。他們顧客很多。有的賣給在那兒做生意的外國人,有的賣給朝鮮有錢人。”她說,目前生意還沒中斷過,“過段時間才能看出金正日之死會不會有影響,現在還是照常營業。”
金正日之死和寒冷的天氣似乎對非正式的邊境旅游業沒有產生任何影響。不計其數的船只向游客提供江上游覽服務,還有許多旅行社提供朝鮮游項目。在鴨綠江邊有個婦女朝我走來,說給1000元就能帶我過江:“我們能帶你到對岸,你可以四周走走看看,然后把你帶回來。沒問題。”我禮貌地拒絕了她。
丹東青年人的觀點截然不同。對于他們中的一些人而言,接觸朝鮮是逃離小城市無聊生活的一種辦法。
一名22歲的學生和兼職導游告訴我,她和朋友們覺得,租條小船,帶人過江旅游,丟給對岸的朝鮮人筆甚至紙杯很有意思。她說:“太好玩了,他們拿到我們給的東西特別高興。”
然而,在丹東,人們并未遺忘中朝關系的地緣政治意義。我問丹東一個賣朝鮮小玩意兒的店主,金正日逝世對他的生意有什么影響。他說:“現在還沒有什么變化,也不會有什么變化。”他接著問我從哪里來,他說:“你看,如果我們放任朝鮮崩潰,美國人,你們英國人,還有日本人,將到我們邊境上試圖干預我們的政治。朝鮮是我們的好朋友。現在不會有任何改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