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本文于2012年1月7日發表于《新京報》
在國內,當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時,總能聽到一種說法:中國的發展,“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言下之意,非洲是最貧窮落后的地方。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鄉村環境遠遠無法與非洲相比。最近,筆者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有幸來到西非,親身體驗了人類這片最后的凈土。
會議地點位于布基納法索的博博迪烏拉索,離首都瓦加杜古300公里。根據會議的安排,我們在瓦加杜古停留一個晚上,然后乘面包車去會議地點。
一路上,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國家非常多的森林。村落掩蓋在森林中,百年以上的大樹到處可見。一些樹木即使死了,人們也不將其砍到,而是將其雕刻成傳統非洲風格的藝術品,成為有根的工藝品。布基納法索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但年均溫帶27度。冬季降水很少,干旱季節與濕潤季節交替,能夠存活森林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奇跡。但是,如果人類加重對森林的掠奪,那么這里也就成了典型的荒漠。
在那索(Nasso), 會議組織者帶我們參觀了一片森林。該片森林約300公頃,一進去就有到了熱帶雨林的感覺——樹木高大,藤本植物豐富;里面的河流水清澈見底。而該森林之外就是荒漠,人們將那里的本土森林改變成了人工按樹林,加速了土壤干旱化。當地政府意識到人類的破壞作用,自1951年建立起了保護地,由當地老百姓管理。在人類呵護下,森林能夠自我更新,自然森林與破壞后的景觀對比迥異,實在讓人震撼。如今,生態旅游為當地居民帶來的收入遠遠超過了砍伐森林的收入。
滿眼皆綠的森林讓人嫉妒這里的自然生態。稀樹疏林里,可以看到農民的牛、羊、雞等動物;野生動物中,鳥類非常多,鳥的叫聲非常純潔,讓人回憶到40年前中國的鄉村。婦女采集樹上的果實以滿足食物需要,一些落葉成為飼養動物的飼料。即使他們將森林開辟為農田,也不是將樹木全部砍伐,而是保留了很多大樹,在林下種植棉花、花生等作物。這樣,森林阻擋了風沙,保護了農田,農田給森林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當地人管這種農林生產模式為混林農業。
說到西部非洲的農業,就不得不提一下他們的耕作方式。他們竟然采取的是非常原始的靠天吃飯做法,既沒有覆蓋農膜,也很少使用化肥、農藥。這里的地下水是很淺的,難道他們不懂得利用嗎?并非如此。他們也利用地下水,但采取的人類最原始的打井辦法,靠人工汲水,灌溉一些蔬菜類作物。而大田作物種植,則主要依靠雨水。由于用地下水少,他們為子孫后代保留了大量的地下水資源。
正是人類對大自然的謙讓,才使得西非的生態保留了更多的自然景觀。在馬瑞(Mare)生物圈保護區,那里的濕地給人的印象更深。該保護區建立于1978年,由于嚴格保護,濕地處于野生狀況,來自歐洲的大量鳥類在這里越冬。岸邊是自然濕地植物,水底下長滿了沉水植物,水面上有浮游植物。水很干凈,我試著喝了幾口,找到了小時候在天然河流里喝生水的感覺。筆者在世界各地參觀過的河流湖泊濕地很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都有,但在野外像這樣放心喝生水的時候不多。
在湖邊我們看到一群河馬,一群白鷺棲息在它們身上。當地生態學家給我們介紹了這里的野生動物習性:大象也會到這里喝水,但大象看到河馬群的時候,總是繞到湖的對岸去;河馬也如此,當它們看到大象在喝水時,它們也會游到對岸去,避免沖突。大自然之間要和諧,這是野生動物都知道的道理啊。這里也有鱷魚,但在馬瑞生物圈保護區沒有看到,而在另外一片濕地,我們看到了鱷魚群。
在巴拉(Bala),一所學校的孩子們給我們表演了精彩的環保情景劇。他們用本地語言表演,先由人譯成法語,再翻譯成英語。通過翻譯,我明白了話劇的大意:學校老師宣傳環保重要性,打獵、砍伐森林將使人類喪失家園。女孩子們非常聽話,回去給大人宣傳;男孩子們調皮呀,根本不聽,回家問他們的父親,父親也不相信,讓男孩子們不用去上學了。
這下子男孩子們可高興了,出去打獵、捕魚、砍林還放火燒荒。若干年后,那些孩子們成年了,他們抱怨天不下雨、沒有吃的、人都生病了。這時候,那位家長才明白是他們的貪婪造成了大自然對他們的懲罰,開始關注環保了。
非洲人大都很平和,較少聽到他們在大街上吵架,很少聽到抱怨聲,他們的欲望也很少。實際上,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非洲人肯定知道將森林砍了去賣錢,將地下的礦產開采變成財富,或動用地下水,使用化肥,農藥農膜,添加劑除草劑和轉基因提高產量,但是他們沒有那么做。如果那樣做了,就如上面孩子們演出情景劇那樣,將來沒有吃的,天不下雨,疾病多了,存活不下去。
從非洲反觀我國的經濟發展尤其農業,我們是在玩一種非常危險的游戲。發展不適宜的城市化,讓耕者與其田分離;農田里到處充滿的是殺機,生物多樣性和地力嚴重下降;把吃飯天大的事情交給外國的公司,讓其剝削中國農戶;糧食安全靠老人婦女保障,這真是一種不過日子的活法。我們的經濟發展再不能一味學美國,應當謙虛謹慎起來,認真學學非洲。中國能恢復西非那樣的生物多樣性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強于GDP兩位數增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52656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