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的變化:必有一戰
鄭酋午
我國和日本都是一個獨特的國家,我國的獨特性在于歷史悠久,從周朝以來,在統一時期都是農業社會里的世界超強國家,有數千年的世界大同夢想;日本的獨特性在于從建國到現在皇統都是一系,據日本古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國并即位,到公元2012年是皇紀2671年。日本屬于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一直向我國學習,是我國的跟班。1853年的 “黑船事件”后,日本人推翻德川幕府統治,開始了脫亞入歐求知識于世界的明治維新。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從1894中日甲午戰爭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中日一直是敵人。日本戰敗后被美國占領和改造,成為了美國的同盟國,和美國是盟友,但和我國就成為既不是敵人又不是朋友的狀態,以后,隨著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在未來三十年內,中日關系具有將從既不是敵人又不是朋友的狀態轉為敵人的巨大可能性。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日本國力一增強就開始和我國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從中日甲午戰爭開始,中日成為了真正的敵人。 這場戰爭持續近9個月,以中國失敗告終,清朝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帝國和日本帝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這一場戰爭,不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這場對朝鮮控制權的爭奪戰。本來,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 效果明顯,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但我國的戰敗,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控制了朝鮮和臺灣,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
1900年日本參與八國聯軍進駐我國和“二十一條”的簽訂加劇了中日之間的敵對狀態。八國聯軍進駐我國是指1900年(清光緒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奧(指奧匈帝國)等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的戰爭。八國聯軍的行動,迫使清廷最終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據日本外務省編纂的《外務省百年》披露:1914年11月11日,大隈內閣確定了《二十一條要求大綱》,后經元老重臣們的同意,上報天皇,12月2日得到批準。次日,日置益在駐京公使館接到“二十一條要求”的正式電文。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不邀而至,當日置益把“二十一條”文本呈遞到袁世凱手上時,他接閱后,一時沉默不語。“二十一條”全文共5號21條款,其中第1號的4條款全部要求中國出讓青島和山東權益,其余4號17條款包括要求中國聲明日本在南滿及東蒙有支配權利,許給日本以管轄漢冶萍礦及長江一帶各種利益,規定中國不得把沿海各地租讓他國;第5號內容是要中國政府把政治、財政、軍事、警察等項大權,全交日本控制。這是前所未有的大劫掠! 從 2月2日到3月9日進行了八輪談判,第八輪談判時中國代表開始全面讓步,包括旅大租界、南滿鐵路、安奉鐵路展期問題等一些條款上,完全遵從日方的要求。但日本反而變本加厲,態度變得更加蠻橫,繼續移動增兵這顆砝碼, 3月上旬,日本接連向旅大增兵3000人、濟南增兵700人、坊子增兵500余人,包括一個馬隊和一個炮隊。中方無力承受這些軍事壓力,只好再次做出重大讓步。5月1日,中日雙方進行最后一次談判。 5月7日下午3時,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將最后通牒送交中國外交部, 5月8日,袁世凱在總統府的春藕齋召開國務會議,討論日本的最后通牒。會議結果,決定接受日本政府最后通牒提出的要求。5月25日,中日雙方在擬定的條約文本上簽字,即行換約。6月1日,袁世凱在條約上簽字批準。“二十一條”是我們民族心上一塊永難平覆的傷口,滲著屈辱的淚水和血的記憶, “二十一條”之后,中日外交開始長時期的激烈對抗,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 1923年2月,中國宣布廢除“二十一條”。
從1931年到1945年的中日戰爭是中日敵對的最高峰。1931年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條湖事件”,日軍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占領沈陽全城。此后,日軍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并中國而采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稱有一名日軍士兵于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由此,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 茅于軾在《重新看待中美關系》中說:“從1937年開始的抗日戰爭,國民黨正面抵抗,共產黨側面配合,但抵御不了日軍的入侵。到1941年,現在京廣線以東的繁華富裕地區幾乎全被日軍占領。國民黨退守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幸虧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成為中國的同盟軍。”
日本在戰敗后的一段時間里“夾著尾巴作人”,一直以一個安靜的旁觀者身份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日本經濟連續20余年以增長率10%以上的超高速發展,創造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奇跡。進入1980年代以來,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仍保持5%左右的高速增長。在經濟奇跡的背景下,日本人開始昂首挺胸。在國際關系上,日本的最親密盟友為美國 ,由于日本扼東北亞通往太平洋的門戶,一直是美國削弱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前線島鏈。盡管1972年9月29日田中角榮與周恩來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于正常化,但日本與中國始終處于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狀態。從二戰后以來,中日關系一邊發展,一邊不斷集中爆發矛盾和沖突。每次兩國關系惡化,日本或者是挑事者,或者是放縱偶發事件升級的一方。無論歷史、貿易還是海洋權益,只要日本不率先發難,不火上澆油,中日關系就相安無事。現在的中國也顯然沒有強大到可以忽視日本的程度。
其實,從美軍占領日本后一直到現在中日關系始終處于這種狀態,這從日本從不為侵略行為向我國正式道歉和釣魚島事件可以看得出來。`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寫明的是“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地反省”。在1998年發表的《中日聯合宣言》中則寫明日本“痛感由于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和損害的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但均沒有向中國作出道歉。1995年日本發表村山富巿首相的“村山談話”,首次承認了日本對亞洲國家施行了“殖民統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2005年小泉純一郎首相發表的“首相談話”也同樣承認日本過去通過殖民統治和侵略,給亞洲近鄰造成重大損害與痛苦,并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這兩次“首相談話”只是對亞洲各國或亞洲近鄰進行泛泛的道歉。因此從國家關系法上看,不能算作是對中國的正式道歉。 據亞洲周刊記者采訪記錄顯示,199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淵惠三提出“20世紀發生的事情,要在20世紀內解決”的政見。在此背景下,中國也迅速制定了“告別歷史,開創新世紀中日關系”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訪日計劃。中方要求日方就侵華戰爭向中國進行書面道歉。經多次協商談判,日方在這問題上從不肯讓步到表態曖昧,直至答應可以表示“道歉立場”。然而,就在江澤民于11月25日正式訪問日本的前一天,中方發現中日首腦即將簽署的正式文本中仍然只寫有“痛感由于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和損害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但沒有表示道歉。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為此緊急從韓國飛赴日本,與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河野洋平等進行緊急磋商,但日本政府在“道歉”立場上堅持不肯讓步。其后,因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連續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系惡化,陷入了冰凍期,事實上形成了1998至2006年中日關系史上新“八年抗戰”。日方則在多種場合強調日本已多次“道歉”,沒必要圍著“道歉外交轉”,事實上關閉了向中國正式道歉的“大門”。2011年8月10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首相菅直人就《日韓合并條約》簽署一百年發表的講話,為日本對韓國殖民統治帶來的莫大損失和痛苦表示深刻反省與真誠道歉。菅直人還表示,將把殖民期間掠奪到日本的“朝鮮王室儀軌”等文物盡快返回給韓國。但日本不向我國道歉。
雖然戰敗,但日本人謀求政治大國之心不死,多次謀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對一個連歷史都不敢正視的國家和民族,沒有資格謀求這樣的席位。近期,日本在以釣魚島問題上,又不斷挑釁中國的耐心。
釣魚島位于中國大陸與琉球之間,是冊封使赴琉球必經之地。當時福建總督胡宗憲編纂的《籌海圖編》圖集的福七、福八日上繪有釣魚島。臺灣、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都在福建海防范圍以內。在清朝也在我國的版圖內。清同治二年(1863),胡林翼、嚴樹森等編繪了《皇朝一統輿圖》,其上用中文地名標出了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等島;而凡屬日本或琉球的島嶼,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還特意注明,“名從主人,如屬于四裔,要雜用其國語”。清光緒十九年(1893)慈禧太后為了嘉獎給她治病的盛宣懷,下詔把釣魚島與黃尾嶼、赤尾嶼一起賞賜給盛宣懷,此詔書原件現存于住在美國的盛宣懷的孫女手里。 1894年的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給日本,釣魚島是臺灣的附屬島嶼,當然也在條約的范圍之內。1941年12月9日,中國對日本正式宣戰,宣布廢除包括《馬關條約》在內的一切中日條約。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中、英、美三國發表波斯坦公告,規定日本之主權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本土以內。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回歸了我國,但釣魚島等島嶼卻被美軍占作靶場。1970年,美國把琉球群島的管轄權交給日本,同時把釣魚島“送”給日本,日本遂派出軍隊赴釣魚島巡邏。中國發表聲明表示抗議。迫于輿論,美國國務院1971年4月9日發表聲明:“尖閣群島的行政管轄權在1972年將同琉球一道歸還給日本。”但又說:“尖閣群島的主權的任何爭執應由雙方自己解決,或者由第三方加以裁判,如果雙方希望這樣做的話。”日本政府拒絕談判。 1972年,中日建交,周恩來提出把釣魚島等島嶼的歸屬問題掛起來,留待將來條件成熟時再解決。當時雙方就這一點達成了協議。1978年,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鄧小平副總理表示,釣魚島、琉球問題可留日后慢慢解決。中國政府明確宣布,擱置(釣魚島、琉球)主權爭議,留待子孫后代解決。
但是,從1979以來,日本方面無視大量歷史事實,竟聲稱釣魚島屬于日本。1979年,日本在釣魚島上修建了直升飛機場,海峽兩岸都向日本提出了交涉和抗議。1990年,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建燈塔,再次引發保釣風潮。1996年7月14日,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新設置了燈塔。 2000年4月20日,日本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在釣魚島上建立了一座小神社,意在尋釁,破壞中日關系。2003 年1月1日,據環球時報報道,日本政府已與聲稱“擁有釣魚島所有權的國民”簽訂了正式“租借”合同,以年租金2256萬日元的價格租下了釣魚島及附近的南小島、北小島三個島嶼,租期從2002年4月1日開始至2003年3月31日止,而且,這種“租借”合同今后將長期維持下去。2008年6月10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廳一艘巡邏艇在釣魚島近海與一艘臺灣漁船相撞,并導致該漁船沉沒。環球網記者朱盈庫12月15日報道,自中日撞船事件發生以來,日本地方政府和議會企圖通過各種手段將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劃為日本領土。2010年,中日關于釣魚島事件矛盾升級。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已于2010年12月17日通過一項條例,將1月14日設為“尖閣諸島開拓日”。當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任何人侵犯中國釣魚島領土主權的圖謀都是徒勞的,無效的。
我們知道,戰后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國民生產總值方面就先后趕上并超過法國、英國和德國。可是進入1990年代以來,日本的泡沫經濟破裂,10年來經濟一直處于停滯狀態。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又開始復蘇。日本GDP方面,2009年,按照國際匯率計算的話,日本國內生產總值5.06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我國2009年中國GDP4.98萬億美元居第三。到2011年我國就居第二,日本居第三。但是,日本國土小,其中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資源匱乏,1990年代以來的10年來經濟一直處于停滯狀態。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雖有復蘇,但恢復得很慢。看來,日本經濟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已經趨于飽和。但新技術要到三十年后才會有所突破。因為歷史上發生過三次科技革命,第一、第二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之前都有一個基礎理論準備時期,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基礎理論準備工作完成以后到轉化為技術大約用了五十年的時間。現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基礎理論(以系統科學為代表)已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構建完成了,那么這種理論轉化為技術也許在五十年后就有可能。依據第四次科技革命基礎理論所發明的機器將和以往的機器不同,將要發明的機器是非線性機器,是自我調節、自我修補的機器。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已將近二十年,離五十年還有三十年,三十年后第四次科技革命就有可能發生了。
我國跟日本不同,既有豐富的資源,又有廣大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經濟、科技和軍事都上了幾個大臺階,已有了騰飛的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年來經濟總量每十年都翻了一翻,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再用十五年的時間就能趕上目前美國的經濟規模,再用另一個十五年就能趕上或接近美國未來三十年內的總體上的經濟水平。所以我國在三十年內最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與美國并駕齊驅的世界超強國家。這樣,由于存在釣魚島爭端,日本擔心我國強大會奪回,所以就會更加加緊與美國的同盟關系。而釣魚島并非一般的島嶼,我國強大之后一定會奪回,不論到時我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是民主國家還是專制國家。 釣魚島就海底資源而言,根據聯合國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的勘探結果,釣魚臺附近廣大大陸棚海域儲有大量石油,可達50-70億噸。釣魚島附近水域的石油資源使之“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這種誘人的憧憬,足以令人為之冒險。同時,進入90年代,隨著《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簽訂,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確立,日本海上擴張意識日益膨脹。而日本實現擴張的策略就是占領島嶼從而獲取島嶼擁有的海洋區域。就此日本外務省也承認,如占有釣魚島,日本將大大增加專屬經濟區的管轄范圍。以釣魚島為基礎,日本才可以與中國分劃東海大陸架,多約2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并進而攫取東中國海油氣資源的一半!這就是日本無理強硬堅持釣魚島主權歸屬的首要因素。另外,從軍事地理學的角度來看,釣魚列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日本再次成為世界軍事大國,臺灣和我國大陸的東部必將首先受到威脅。這樣,處在臺灣東北120海里,介于琉球群島和我大陸及臺灣省之間的小小釣魚島,其潛在的軍事價值必定會日益突出。在戰略意義上,該列島可以為日本利用、作為日再次侵略臺灣的橋梁或前進基地;也可以成為我國保衛國家東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擴張勢力南下的前哨。對日本來說,其內陸任何地方距海岸都不超過120公里。在戰爭爆發時極易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空中與海上的襲擊,日本占領和控制釣魚島可以將其所謂防衛范圍從沖繩向西推遠300多公里。這正符合日本一些人企圖推行海上擴張政策的政治意圖。日本方面正是認識到這方面的軍事價值,所以早在70年代就將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劃入其警戒范圍,并將釣魚島列入了日本的軍事控制圈內。對我方而言,釣魚列島其前沿位置不僅對臺灣島的軍事防御意義重大,而且對我國東南沿海方向的安全也有重要影響。從國土防衛的角度上講,島嶼是大陸的前沿,在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如果釣魚島再被日本永久霸占,為美日安保體制下迅速發展的日本軍事力量得以據此向西擴張,在可預見的將來,對我國的安全構成現實的威脅。從國家利益的長遠發展看,大陸與臺灣一定會統一。如果日本依托距臺灣島僅120海里的釣魚島對海峽進行監視,甚至對我利用海峽進行軍事行動實施干擾,將嚴重削弱海峽軍事功能的發揮,也將大大不利于我國東南沿海的安全,同時也會對我跨出第一島鏈的未來海上發展受到更大的制約。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無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國防安全的角度,我們都必須保衛釣魚島的主權,絕不能容許日本霸占的合法化,這乃是國家利益的要求。所以,十五年左右在釣魚島問題上必定與日本攤牌,到時避免不了開戰,這樣,中日之間的不敵不友狀態將轉變為敵對狀態。
按目前的發展速度,我國在十五年左右將成為世界強國,三十年內將成為與美國并駕齊驅的世界超強國家。而日本限于土地和資源,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其經濟已趨于飽和,也就是說,日本一定是世界強國,一定會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但日本成不了世界超強國家,所以,從長遠看日本應該不是我國的對手,但是由于存在釣魚島問題,由于釣魚島的巨大經濟和軍事價值,日本必定不會松手,不會交還我國,而隨著我國的大發展將成為世界強國或世界超強國家,這都需要我國拿回釣魚島,這樣,中日必有一戰,當然,在這樣的形勢下,日本必定會更加緊密靠攏美國,但無論如何日本都終將具有最大可能成為我國的敵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