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主義政黨政治與政治壟斷
政黨在現代資本主義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黨制度與議會制度、選舉制度一起構成了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的三大支柱。政黨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本主義政黨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有效工具。
1、資本主義政黨寡頭壟斷市場的建立
美國學者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了“政治市場”的概念,他認為“政治運作過程的性質”與“商業市場交換體系”并無二致,他用資本主義生產者與消費者行為來解釋民主政治的運作過程,并進一步以市場模式來模擬政治制度。之后,公共選擇理論對此又進行了發展。西方公共選擇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另一個是政治市場。在經濟市場上存在著壟斷現象,政治市場同樣如此,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政黨也日趨寡頭化、壟斷化。在西方政黨體制中,比較常見的是兩黨制和多黨制。美國是兩黨制的典型,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還有社會黨、共產黨等,但是這些政黨對美國政壇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建國以來,還沒有一個共和黨和民主黨以外的人當選過總統。多黨制國家的特點是多黨林立,政黨實力較為平均,沒有一個政黨強大到可以單獨控制政局,因而經常組成多黨聯合政府。多黨制在發展初期極不穩定,是許多國家政局動蕩的重要原因,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經歷了一個從數量眾多到數量相對減少、從各黨混戰到幾個大黨主導的過程。大黨壟斷了政壇,并有意識地限制其他黨派的建立或發展。在美國,所有州的法律主要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制定和執行,它們給建黨參選或者是成為獨立候選人設置了高門檻。在一些州,要成為第三黨候選人或者是獨立候選人,必須交納高昂的手續費,還要征集相當數量的民眾簽名,這些簽名被要求在一個星期內完成。
不僅如此,這些資產階級政黨還日益趨同。從總體上看,資產階級政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者,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美國學者邁克爾·帕倫蒂指出,在美國,人們常問,民主黨和共和黨有什么區別嗎?在一些本質問題上,雙方的立場和觀點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可以將其差異忽略不計。民主黨和共和黨都信奉私人自由的公司市場經濟;都主張運用補貼與稅收減免和跨國自由貿易協定來擴大商業利益;都主張高額的軍費預算;都主張用強硬方式運用武力捍衛跨國公司的海外利益。民主共和兩黨常被稱作是“無意識形態差異”的兩黨。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這樣,它們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時立場和步調一致,為了維護美國龐大的商業帝國的利益,它們彼此心照不宣。(參見 [美]邁克爾·帕倫蒂:《少數人的民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頁)
2、資本主義政黨為金融壟斷寡頭所控制
金融壟斷寡頭通過支持少數政黨和少數個人,控制著國家政權。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是金錢政治,壟斷寡頭運用金錢控制著資產階級政黨和政客。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壟斷資本支持政黨和候選人展開政治公關、媒體傳播等政治營銷活動,以有效影響選民。這里僅以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中的政黨選舉為例來說明金錢在政治中的力量。金錢在選舉過程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金錢對政黨的控制突出表現在對選舉的控制上。在西方,許多學者將選舉政治看作是一種“選舉工程學”,它涵蓋了競選戰略策劃、籌集經費、選舉營銷、組織協調等眾多環節。競選活動中,候選人必須雇用大批職業選戰專家組建競選班子,采用專門的競選戰略,籌集競選經費,實施競選傳播等,以圖當選。1992年,克林頓挑戰布什競選總統,他雇用了大批顧問和專家,包括選舉策劃人、民調專家、媒體顧問、傳播主管、廣告制作人、助選名嘴等,為他競選出謀劃策、宣傳造勢、進行包裝,最終獲得了勝利。這些競選班子為候選人提供服務,成為候選人的“速成”政黨,只要付錢就行。
就如同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上,人人都有買賣各種商品的自由,人人都有組建企業來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自由一樣,在政治市場上,人人都被規定為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人人都有組建政黨的自由,人人都有自由處理自己手中選票的自由。但是,只有財大氣粗者才能控制政黨、政客,進行政治營銷,吸引選民手中的選票,就像在經濟市場上推銷自己的產品一樣。在這個過程中,能參選的和當選的只能是富豪或富豪支持的人。
3、資本主義政黨的組織特征上出現了寡頭壟斷的趨勢
資產階級政黨的組織結構上存在著核心領導圈的內部集權和普通黨員紀律松散這樣兩極化的特點。其一是與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相適應,其二是由于壟斷資本可以通過金錢操縱選舉推選出國家領導人,因而沒必要再保持政黨組織結構的嚴密性。在黨的組織特征上,美國的政黨被認為是組織結構最為松散的政黨。美國兩黨也有著受金融壟斷資本控制的核心領導圈,只是較為隱蔽而已。在政黨這個“政治企業”中,金融壟斷資本是董事長,政黨的領導圈、候選人等是其招募的高級經理人,這樣的組織架構,既披上了民主自由的外衣,也便于金融壟斷資本行事,防止在委托代理上出問題。
美國的兩黨實行非中央集權制,兩黨雖然都有自上而下的全國委員會、州委員會、縣市委員會、區委員會和選舉委員會的等級機構設置,但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沒有隸屬關系,地方委員會的權力來自本地黨組織和黨員,而不是來自全國委員會。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兩黨的政黨組織在組織結構上也有權力集中化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兩黨的全國性委員會在籌款和競選開支提供方面的功能加強,使全國委員會逐漸制度化。全國性的政黨組織不必再依賴州和地方政黨組織就能影響政治結果,而州和地方政黨組織反而在資金方面越來越希望得到全國性政黨組織機構的援助。此外,就資本主義政黨自身的發展特點而言,也有寡頭壟斷的趨勢。資產階級政治積極分子組成了政黨,資產階級政黨由熟悉資本主義政治規則、有豐富黨務經驗的人員組成中堅力量,他們實際操縱著政黨組織。他們不一定擔任黨內正式職務,甚至也不參加黨組織的正式會議,但卻掌握著黨的事務的決定權。
二、公民社會政治與政治壟斷 西方的公民社會理論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后,公民社會理論的研究進一步復興,各種非政府組織在西方不斷涌現,成為反映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民主自由的標志性社會現象。 1、公民社會的實質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干預政策失靈,福利國家模式也陷入危機,西方學者不是從根本上反思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在國家形式方面做文章、做調整,公民社會理論的復興以及所謂公民社會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范疇之內,在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今天,公民社會的命運和資本主義鼓吹的民主政治一樣,注定要流于形式。公民社會的組成要素是各種非政府組織和非企業的公民組織,包括公民的維權組織、各種行業協會、民間的公益組織、社區組織、利益團體、同人團體、互助組織、興趣組織和公民的某種自發組合等。在市場上普遍存在著大壟斷企業、大金融壟斷資本的前提下,在大金融壟斷資本直接和間接控制著國家但卻是直接控制著市場、經濟的前提下,不知道這個公民社會如何獨立自治。在大金融壟斷資本的權力下,公民社會自治只不過是又成立了一個“國家”,即大金融壟斷資本直接控制下的“國家”。公民社會也不是獨立的,受到國家和壟斷資本的隱形控制、支配,成為國家和壟斷資本的輔助工具。在某種意義上,公民社會的組織在西方相對于軍隊、法院、監獄等這些正式國家機構而言,是一種非正式的國家組織,輔助正式國家組織進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有些不方便國家機構去做的,由這些非政府組織去做,出了問題是非政府組織的罪與惡,有了成績與成就,則可顯示西方是民主自由自治的社會。 2、公民社會組織難以獨立自主,其資金來源離不開政府和金融壟斷資本 一般來說,非政府組織經費收入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政府捐贈、慈善捐贈和服務收費等,其中來自政府各種形式的捐贈、補貼在非政府組織的收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美國,政府通過提供贈款和合同,向非政府組織提供直接財務支持。美國聯邦政府在社會服務方面的花費,50%以上投向非政府組織。政府部門的撥款、捐贈以及合同購買是美國非政府組織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占到了近1/3的比重,嚴重影響了非政府組織行為活動的獨立性。美國有大量的獨立基金會,最大的一些都是為上層階級和企業共同體的領袖所控制的。這些基金會通常扮演著各種非政府組織資金來源的角色。美國還有許多標榜自身獨立性、非政治性的“思想庫”,這些非營利性學術機構形式上獨立于政府、企業和大學之外,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美國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壟斷資本的基金會,其作出的研究報告往往具有傾向性,很難與某些部門和利益集團厘清關系。當前,為了擴大和增強經費來源渠道,很多西方非政府組織還加大了參與市場活動的力度,與工商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工商界不僅僅成為非政府組織的慈善來源,還成為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伙伴。例如,企業將自己的產品與非政府組織相掛鉤,非政府組織就從中獲取了較大利益。由此,非政府組織與金融壟斷資本的關系就更為密切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經濟組織,與其標榜的獨立性、非營利性大相徑庭。 3、公民社會組織在資本主義法制框架下運作,成為發達國家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輔助工具 在發達國家,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有著嚴格的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套相對獨立、職能完備和健全的行政管理體系。成立非政府組織要經過政府的批準,服從政府的法律和管理。國家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之間是補充與合作關系,如在美國,非政府組織在外交中有著重要作用。非政府組織主要承擔兩類功能,其中一類是服務于美國外交大局,間接地、長遠地配合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美國福特基金會于1953年設立了培訓與研究部,明確表示培養人才的宗旨是在海外直接或間接地推進美國的利益。另一類是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沖鋒陷陣”,與政府互相配合,直接服務于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在美國和西方 “顏色革命”的攻勢中,各種非政府組織就是急先鋒,美國政府在后面支持,由非政府組織出面,支持和資助當地的反政府勢力,以求實現政權更迭的目的。這樣,政府可以冠冕堂皇地說,自身沒有干涉他國內政,這些都是私人組織所為,美國是民主自由國家,不能妨礙私人的自由,等等。說辭很漂亮。 |
三、利益集團政治與政治壟斷 1、利益集團政治的實質 利益集團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有著重大的影響,被稱為“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利益集團政治在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利益集團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削弱了政黨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國家,利益集團也被稱作是壓力集團和院外活動集團。雖然在國家內部有很多反映工人、農民和其他社會公眾利益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也可以成為勞工階級表達利益和要求的一種途徑,但這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這是因為利益集團是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利益關系的組織體現,集團的經濟實力、組織行動能力決定著集團利益滿足的程度。利益集團政治就是金融壟斷寡頭形成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治社團,并支配其他利益集團,直接參與政治生活,控制政治權力,謀求更大的利益。各個利益集團尤其是資產階級內部的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競爭,并不是要徹底改變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要謀求各自的具體利益。利益集團政治服務的是私有財產制度,它必然成為大資產者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好政治工具。 2、金融壟斷資本具有集體行動的優勢,組成了最為強勢的資產階級利益集團 在利益集團形成的資本主義新政治結構模式中,金融壟斷資本處于最為有利的地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政治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公民參與政治活動有間接和直接兩種方式。一方面,公民通過參與選舉表達自己的政治要求,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另一方面,通過其他方式直接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其中利益集團政治是最重要的一種。資產階級通過政黨和利益集團影響立法、行政和司法活動,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結構模式——政黨、利益集團、國家機構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利益集團參與政治活動的主要方式是:一是參與選舉,影響競選。利益集團通過競選捐款影響政治候選人或政黨當選后的決策意向。二是圍繞議會、政府、司法機關進行各種活動,影響政治決策。利益集團在議會中活動,主要是使議會在立法過程中通過對他們有利的法案,阻撓通過對他們不利的法案。利益集團還十分關注政府的決策和計劃,并圍繞這些決策和計劃進行活動,使之對自己有利。在美國,總統在白宮常常設有專門的辦公室,就有關政策與特殊利益集團的代表進行協商。當利益集團的政策目標在國會和行政部門沒有達到時,他們就會在司法機關進行活動,通過影響訴訟活動達到目的。游說是利益集團進行活動的主要方式,他們往往雇傭一批專業人士到國會、政府各部門進行游說,讓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出臺。大的利益集團有自己單獨的游說組織,小的利益集團一般聘用專業游說公司代理。與選舉一樣,近年來,利益集團花在游說上的經費增長飛快,遠遠超過通貨膨脹的速度。在1998—2006年間,在游說上花錢最多的20個組織中,有12個是大公司,包括通用電氣(1.56億美元)、洛克希德—馬丁(軍火商,8021萬)、波音飛機公司(7790萬)、飛利浦—莫爾斯(煙草公司,7550萬)、通用汽車(7116萬)、福特汽車(6767萬)等。 3、勞工階層不僅被限制控制,而且陷入集體行動的困境,成為最弱勢的利益集團 首先,在政治活動中,勞工組織要按照資產階級法律既定的規則行事,很少有打破規則框架的情況發生。其為爭取工人利益和權利而進行的斗爭,是以遵守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制度和法律為前提的。其次,代表范圍較廣、人數眾多的勞工階層的利益集團組建較為困難,難以形成集體行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下,廣大勞工階層掙扎于溫飽線上,沒有精力、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參與各種組織和政治活動;即使參與了,在實踐中感受到的也只不過是有錢人的游戲而已,普遍具有政治冷漠感。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全美只有12%的工人參加工會,勞工組織占全部注冊利益集團的比重僅為1%。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