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一早,莫斯科飄起了小雪,位于克里姆林宮附近的“沼澤”廣場(又稱博洛特納亞廣場)上卻是人潮涌動。約3萬名俄羅斯人揮舞旗幟、高喊口號,抗議一周前舉行的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結果“不公”。連日來,俄羅斯的政治生態遭遇了蘇聯解體后從未有過的寒潮,反對派接連發起示威集會,沖擊當局的權威。喜歡挑事的西方媒體在一旁加油助威,驚呼“阿拉伯之春席卷俄羅斯”,“顏色革命的骨牌終于倒向了最堅硬的一個堡壘”。
盡管俄羅斯動蕩是西方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但《世界新聞報》采訪的一些專家認為,俄羅斯既不是烏克蘭,也不是格魯尼亞,發生在這些國家的“顏色革命”不會輕易傳到俄羅斯境內。
示威不火爆讓西方失望
12月9日,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了4日舉行的俄國家杜馬選舉結果。統一俄羅斯黨憑借簡單多數,維持了在國家杜馬中的第一大黨地位。共產黨等反對黨指責投票存在違規行為。為表達對結果的不滿,反對派決定在10日舉行一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
根據莫斯科市政府的許可,集會活動從當地時間10日14時開始。《世界新聞報》駐莫斯科記者上街采訪時注意到,“沼澤”廣場周邊實施了交通管制,部分道路被封。廣場周圍,數百輛警車和5萬名軍警密切注視著事態的進展。廣場上空還有直升機在巡視。看得出來,莫斯科警方已經做好了一切應急準備,以防發生不測。
不過,集會并沒有出現西方媒體所設想的火爆場面。莫斯科警方稱,截至當地時間15時,“沼澤”廣場及附近區域聚集了大約2.5萬人。集會者大部分是俄主要反對黨的支持者。一些支持不同黨派的集會者在進行激烈辯論,但方式和舉止都很文明。
集會一直持續到18時,結束后示威者沿3個方向離開廣場,期間未發生重大意外。莫斯科內務總局表示,集會開始僅一個小時后,人們就開始迅速離開‘沼澤’廣場,當時只剩大約1.5萬人。本次集會除了幾名年輕人燃放煙火,引起警方警惕外,整體上局勢平穩。集會的一名組織者在結束時還對保障活動安全的警察表示“感謝”,其他參加者們則報以熱烈的掌聲。
俄群起抗議西方挑事
《世界新聞報》駐莫斯科記者注意到,此次集會并沒有在俄羅斯媒體掀起太大波瀾,反倒是西方媒體十分亢奮。
《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最近幾天都把關于俄羅斯集會的報道置于新聞網站的首頁。《華爾街日報》網站10日刊登的報道稱,民眾意外爆發的不滿情緒正在席卷莫斯科等大城市,這表明克里姆林宮小心控制的政治體系出現了裂痕。美國《彭博商業周刊》題為“阿拉伯之春奔向俄羅斯”的報道稱,俄羅斯的反對派不可能在議會選舉中削弱克里姆林宮,這意味著,孤注一擲的克里姆林宮同選民之間的矛盾將會進一步激化。為了增加沖突的效果,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甚至移花接木,將希臘街頭騷亂的畫面與俄羅斯游行示威的畫外音配到了一起。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上周二曾表示,俄羅斯的議會選舉既不自由也不公平,選舉結果導致外界“嚴重擔憂”。對此,俄羅斯總理普京嚴厲回擊說,希拉里是在向俄國內部分抗議者釋放信號,慫恿他們可以“積極作為”。他強硬宣稱,國外資金試圖對俄選舉程序施加影響是“不可容忍”的。
《世界新聞報》記者觀察發現,雖然俄政治生態因選舉而出現分化,但在面對西方的指責時,俄羅斯國內立場一致,反對西方的指手畫腳。根據俄羅斯《視點報》的一項調查,絕大部分俄羅斯民眾對希拉里的言論表示憤慨和不理解。反對黨“自由民主黨”也對希拉里的言論表示譴責,稱美國的目的就是想搞亂俄羅斯。
莫斯科大學教授弗拉基米爾•多布列尼科夫對媒體說,西方針對俄羅斯的冷戰仍在進行,只是改變了行事方法而已。西方打著“人道援助”的幌子,在俄國內建立了上百個基金會,用于攪亂俄羅斯社會,阻止俄羅斯的復興。俄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葉夫根尼•敏琴科表示,美國對俄羅斯選舉的反應太快了,顯然,希拉里的聲明是早就準備好的。
“顏色革命”骨牌沒全倒
有西方媒體形容,“阿拉伯之春”的“病毒”已經傳染給了俄羅斯,眼看又將發生一場“顏色革命”。所謂“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一系列發生在中亞地區和東歐獨聯體國家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變更運動。起因多是議會選舉存在舞弊行為,經過外部勢力的煽動,最終引發社會動蕩,政府被迫讓權給親西方勢力。“西方一直不想讓普京上臺,這次的杜馬選舉恰恰給西方提供了一個制造革命口實的機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東歐、俄羅斯和中亞研究室主任陳玉榮對《世界新聞報》說。
一些國外學者認為,當前俄羅斯國內發生的示威活動,在串聯方式和組織速度上都與“阿拉伯之春”有相似之處。最明顯的一點是,參加俄羅斯示威游行的多是年輕人,他們通過“推特”、“臉譜”等社交網站相互聯系。
然而中國專家認為,表象的相似不代表結果的相同。中國駐俄羅斯前武官王海運告訴《世界新聞報》記者,中產階級或者親西方的年輕人在示威中凸顯并不奇怪,有些人據此推測所謂“俄羅斯之冬”可能到來,大有聳人聽聞之嫌。他說:“像俄羅斯這樣一個大國,權力部門如此強大,同時又不存在分裂的問題,西方的煽動不會有多大作為。”他補充說,如果在西方煽動之下,俄羅斯社會一點反應都沒有的話,那也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了。
陳玉榮指出,從2003年開始的“顏色革命”雖然擊中了烏克蘭、格魯吉亞和吉爾吉斯斯坦,但總的來看,西方想要在中亞全面復制這一模式的圖謀沒有成功。事實上,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阿卡耶夫2005年下臺后,防范“顏色革命”的措施就在中亞國家紛紛出臺,使得西方繼續推行“革命”的嘗試遭遇阻力。而且,“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也算不上成功,因為美國最終沒能扶植起一個親美政權,這讓美國很失望”。
普京明年面臨“大考”
有分析指出,西方雖然引火不易,但如果普京明年上臺后不能有效化解當前的社會矛盾,俄羅斯出現更大規模的社會動蕩,也不是沒有可能。
俄政治技術中心副主任馬卡爾金分析說,引起中產階級不滿的是不穩定的社會經濟形勢。“4年前,中產階級還有很強烈的經濟成就感,當時工資上漲、能源價格上漲,人們的情緒都很樂觀,以至于反對派談什么腐敗和人權都被認為是攻擊言論。現在情況不同了,即使那些能夠維持生活水平的人,也無法感受到有保障的穩定未來。”路透社的評論指出,若普京對民眾不滿情緒升溫的跡象不做出回應,不實行變革,其權威性將繼續減弱。
王海運對《世界新聞報》表示,俄羅斯國內一直存在各種不同的政治訴求,但之所以過去矛盾沒有像現在這樣激化,是因為此次杜馬選舉非常特殊:一是普京明年回歸總統,二是“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俄羅斯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王海運說,近些年俄羅斯總體上恢復不錯,但貧富懸殊、貪污腐敗、官僚主義等社會頑疾仍然非常突出,有些甚至變得十分尖銳。這些都是普京面臨的挑戰,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政治魄力,也需要政治手腕。
陳玉榮指出,普京已經意識到了這些社會問題,并從去年開始著手實施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俄羅斯統一陣線”、對國有大企業實施私有化改革、增加百姓福利,等等。
還有分析指出,普京要想順應民意,首先要將一些投機分子清除出政治體系,并允許反對派更廣泛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化解民眾對現政權腐敗、裙帶政治的指責。此外,俄民眾比較關注的高物價、高失業率等社會問題,也需要普京認真地加以解決。
鏈接:各種政治和宣傳機器大肆活動 卻無法改變俄民眾對國家的信念
燕璽
俄羅斯杜馬選舉所引發的政治動蕩,放大了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連日來,西方政界和媒體向普京政府猛烈“開炮”,普京則報以聲勢凌厲的回擊。從公開的各種信息來看,普京的指責并非沒有道理,無論是俄反對派的煽動能力,還是社交網站的推波助瀾,背后似乎都有西方的影子。而西方對俄長達20年的秘密滲透,也藉由這次選舉暴露了馬腳。
操縱NGO“傳播民主”
12月9日,美國總統發言人杰伊•卡尼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說,美國已經為俄羅斯最近的國家杜馬選舉花費了900萬美元。雖然卡尼拒絕透露資金的具體流向,但不少分析指出,這筆經費的主要接收人是俄羅斯的反對派。
此次選舉中冒出的一匹“黑馬”——“亞博盧”黨,是一個成立已近20年的老黨派,“亞博盧”黨在俄國內的人氣連年看跌,這次雖然進入了下屆國家杜馬,但總得票率還不到4%。奇怪的是,該黨在海外地區的投票中竟然獲得了7%的支持率,和俄羅斯的一些主要政黨得票率相當。不少人認為,“亞博盧”黨“墻內開花墻外香”,和歐美國家的暗地支持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西方對俄羅斯政壇的滲透,已經秘密進行了多年。俄《共青團真理報》近日披露稱,目前在俄羅斯活躍著一批受美歐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其中包括“公民社會”基金會、社會福利基金會、“創造”組織、“新前景”組織等。俄國內大約有600個外國基金會在向這些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目的是借助它們在俄羅斯推行“不受控制的民主”。為了解這些基金會的運作情況,該報記者探訪了位于莫斯科黃金地段一棟豪華建筑內的美國“公民自由基金會”莫斯科代表處。代表處經理亞歷山大•波德拉比年科介紹說,他本人的主要職責是在組織內分發獎勵基金,其目的是抵制俄羅斯政府對公民自由的壓制。
除了在俄羅斯本土搞政治滲透,西方還把手伸向了俄羅斯的周邊地區。據《世界新聞報》記者了解,蘇聯解體之后,美國在東歐、中亞、高加索地區以“播種民主”、“倡導人權”為名義,長期培育親西方的組織和思想,其后果是導致烏克蘭、格魯吉亞、吉爾吉斯斯坦爆發“顏色革命”。目前,歐美國家仍然在這些地區通過設立宗教機構、人道主義救援機構、基金會等來擴大自己的影響,蠶食俄羅斯先前的勢力范圍。
“喉舌”潛伏誘導輿論
與動員反對派組織示威活動相比,西方媒體對俄羅斯的價值觀滲透,手段更加隱蔽。上世紀90年代蘇聯剛解體時,美英等西方國家就試圖搶占俄羅斯的輿論陣地,目前已經培育起了自己的“喉舌”。比如,英國廣播公司(BBC)開設了俄文頻道和俄文網站,美國政府資助設立了“自由”廣播電臺。這些歐美“喉舌”在俄羅斯大肆宣傳西方思潮,培養俄羅斯的親西方輿論,甚至干涉其內政。“自由”廣播電臺就曾為車臣非法武裝提供過宣傳平臺。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還借助俄羅斯的寡頭勢力來影響俄聯邦的中央級媒體。俄羅斯前著名寡頭古辛斯基、別列佐夫斯基等人控制的獨立電視臺、莫斯科回聲電臺等全國性媒體就經常替西方說話,試圖引導俄羅斯的政策走向。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這兩位寡頭被普京狠狠地整治了一番。
除了爭奪傳統媒體的話語權,西方國家還利用“推特”、“臉譜”一類的社交網站籠絡年輕人。自2010年4月正式進入俄羅斯市場后,“臉譜”在俄羅斯的增長勢頭一路走高。據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報道,正是在這類社交網站的鼓動下,俄國內的大批年輕人才會上街,讓反普京示威呈現出“滾雪球”效應。
俄民眾跟美國較著勁
西方國家多年來的苦心經營并非沒有效果。俄獨立社會調查機構“列瓦達”中心今年12月初發布的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3的俄羅斯人對美國持消極態度,多數俄羅斯人對美國持正常或者友好的態度。而對歐盟持正常或者友好態度的俄羅斯人甚至接近70%。對于這一變化,有俄羅斯專家認為,美歐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其在俄好感度上升的重要原因。
然而有專家認為,俄羅斯人對美國好感上升,不意味著美國對俄羅斯的滲透取得了成功。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專家馬爾科夫指出,俄羅斯人對美國的好感,基本來自于冷戰思維的消失以及對美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認同。該中心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在俄羅斯復興的道路上,美國仍將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世界新聞報》記者注意到,俄羅斯人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烈,對于美國則懷有比較復雜的感情。不可否認,不少俄羅斯人羨慕甚至崇敬美國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他們也堅信,作為一個歷史比美國更悠久的民族,俄羅斯一定能夠超越美國。受這種民族自尊心的影響,俄羅斯人對由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是打心眼里不能接受的。基于以上原因,美國要想從觀念和思想上控制俄羅斯,絕沒有那么容易。
俄式組合拳對抗西方輿論
據《世界新聞報》駐俄羅斯記者觀察,雖然西方媒體長期潛伏在俄羅斯,企圖控制俄羅斯的輿論陣地,進而煽動反政府輿論,但由于普京上臺后對媒體監管的力度大大加強,西方媒體這方面的努力變得非常困難。而對于像“推特”、“臉譜”這樣的社交平臺,俄羅斯政府采取因勢利導的策略,使之成為自己執政理念的宣傳陣地,取得了對美輿論戰的主導權。
在做好防御工作的同時,俄羅斯政府加大了反擊的力度。俄政府早在去年就表示將支持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Yandex向美國的谷歌發起挑戰,政府還將斥巨資開發本國的電腦操作平臺。在電影娛樂產業,俄羅斯民族電影近年來開始復蘇。一部衛國戰爭加穿越題材的商業片《我們來自未來》(中國引進譯名《古墓迷途》)甚至一度創造俄羅斯票房紀錄。有評論認為,這部主旋律商業大片喚醒了很多年輕人心中沉睡已久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見,美國想在俄羅斯推銷價值觀、干擾俄羅斯的政治生活,至少在目前來看難有大的作為。正如俄羅斯專家馬爾科夫所說,“美國體制”有其優越之處,也有先天不足。俄羅斯人認同“美國體制”的優點,但要他們全盤接受,卻是難上加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