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滿不在乎嗎——評希拉里訪緬及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
Zhang88
“希拉里使勁地挖中國的墻角”——這是12月2日《環(huán)球時報》頭版大字標題,并且副題中點明說這“令世界開眼”。既然都能“令世界開眼”,那么令中國怎么樣呢?
據(jù)說,中國對此事滿不在乎的。近些天來,不斷有“學者”、“專家”出面發(fā)表意見,都非常肯定地說,中緬關系不會發(fā)生倒退。各大媒體也以這個基調進行了報道,似乎希拉里此訪與中國無甚關聯(lián)一般。其中,有代表性的言論見諸于《環(huán)球時報》11月30日的社評文章,其題曰《緬甸開放與尊重中國利益不應對立》。
這篇文章首先對緬甸接納希拉里的訪問一事做了定性,認為此舉標志著緬甸的“開放”,并說中國歡迎這樣的開放之舉。
該文判斷說,這是“緬甸從西方尋找發(fā)展機會”,并認定“任何國家都不會因為對外開放而成為中國的敵人”,因而“中國對緬甸向西方開放無任何心理上的抵觸”,并且“中國祝愿開放后的緬甸好運氣”。也就是說,中國支持緬甸政府的這一開放舉措。
這樣的定性非常重要,因為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不可忽視:其一,過去緬甸一直與中國關系密切,但在該文看來,這不是開放,與中國關系密切大概只能稱之為“閉關鎖國”吧,而只有與西方特別是美國聯(lián)系起來才能叫“開放”。這很可能是迄今為止對“開放”最清晰的詮釋,也讓筆者開大茅塞;其二,因為中國也“開放”,現(xiàn)如今緬甸也“開放”,二家“同好”,所以中國“無任何心理上的抵觸”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定性之后,該文又對美國方面的舉措進行了評論,并據(jù)此得出結論說,中國必須得服氣才行。
該文說,“美國有力量把自己的影響力在一夜之間‘空降’回緬甸。這一點我們得服氣。即使在巴基斯坦那樣中國苦心經(jīng)營的國家,也很難說美國的影響力就比中國的差。我們對任何國家的影響都不應被認為可以是長期主導性的”。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中國是沒法與美國爭奪對周邊國家影響力的,就算是巴基斯坦也不行,不但巴基斯坦不行,從長遠來看,中國對“任何國家的影響”都難做到“主導性”,這就意味將來連朝鮮將來都要不行了。對于這一點,中國“得服氣”,不服氣是不行的。于是,認可認同美國在緬甸的行為自然就意在其中了,用該文的話說就是,“今后的中緬關系也不需要用人為‘爭奪’來塑造”,大概是說,中國是不準備同美國爭奪緬甸的。
這不指導這是不是代表官方的意見不得而知。如果有官方意見的色彩,這里面隱涵著驚人的敗退;如果只是這家報紙的意見,那么這簡直就是賣國。因為不要說美國人,任何人都可以從上面的表述意識到:中國在思想上已經(jīng)放棄了周邊任何國家,如果美國想“空降”它的戰(zhàn)略影響,中國是準備一概“服氣”并拱手相讓的。雖然該文還問出“能認為中國在蒙古、中亞、東南亞等地區(qū)都輸給美國了嗎?”,但答案只能是“能”,因為該文已經(jīng)判定“中國不具備搞‘價值觀外交’的能力”。
最后,該文終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這就是,應該“尊重”中國的利益。
誰應該呢?緬甸應該,用該文的話說就是“中國不會接受這樣的開放同時是對中國利益動剪刀的粗魯轉身”。大概美國也應該。因為中國都服氣了,不和美國爭了,所謂殺人不過頭點地,難道美國還會拿中國過不去嗎?這不應該呀!所以文章號召,“緬甸的事情中國要做得大氣”。
當然,該文也說要反對“針對中國利益的具體觸犯”,可是既然歡迎緬甸這樣的開放,又對美國行為服氣,中國又怎么反對得了呢?
所以,中國也只能是“滿不在乎”了。
但是,中國真的能做到“滿不在乎”嗎?須知,希拉里可是前來“挖中國墻角”的啊!
要說開眼的事情還真天天都有,不但美國的希拉里讓我們大開“眼界”,中國大名鼎鼎的《環(huán)球時報》也讓我們大開眼界。頭一天還社評什么《緬甸開放與尊重中國利益不應對立》,表示滿不在乎,緊接著就又發(fā)表社評指責《希拉里的挑撥很失風度》(見該報12月2日社評),并很失望地表示說,“這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美國落差很大”。
我們說,這真是未免有無賴之嫌了。
盡人皆知,希拉里訪問緬甸,與其說沖著緬甸而來,還不說就是沖著中國來的。這次訪問,根本不是什么緬甸改革開放,也不只是尋求美緬關系的突破性進展,更重要的是,這是美國“重返亞洲”的最新攻勢,也是美國戰(zhàn)略重點轉移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對于這一點,世界上恐怕連傻瓜都知道。緬甸的國家定位因此將發(fā)生重大變化,中緬關系的性質將因此出現(xiàn)實質性的改變,這簡直如同禿頭上的虱子,是明擺著的事。在這樣重大格局變化的大前提、大背景下,還喋喋不休地空談什么“尊重”中國的利益,這不是胡扯淡又能是什么呢?表面上裝出一幅愛國的模樣,實際骨子里在想什么?還不是要繼續(xù)“韜光養(yǎng)晦”、繼續(xù)裝“滿不在乎”那一套嗎?還什么“中緬關系”“自然形成”,哪一種國家關系不需要人為地努力呢?
希拉里就是來“挖中國墻角”的。既然挖人家墻角,就要賣力,就要甩開膀子大干,這個時候,誰還會將究什么“風度”呢?既然知道人家來“挖墻角”,不趕緊修補加固自己的“墻”,而像一個旁觀者那樣,評價挖墻者風度如何,在一邊發(fā)酸吃醋嫉妒說風涼話,難道就不擔心,人家挖完墻角接著挖大墻,決不罷手,要一直挖到長城腳下嗎?
希拉里現(xiàn)在正撅著屁股使勁在挖,而《環(huán)球時報》則評論說,“誰更累,誰能堅持得長久一些,是不難預見的”。我們說,這很成問題。顯然,撅著屁股的希拉里的確很累,站在一旁品頭論足的人顯然不累,但問題是,站在希拉里后面的還有奧巴馬,奧巴馬后面還有別人,如果他們接二連三一直不停地挖下去,究竟是挖的人先累倒還是墻先倒,這還真是很難說。
所以,中國人,請不要那么“滿不在乎”,小心一點自己的長城吧。
附1:緬甸開放與尊重中國利益不應對立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今天訪問緬甸,輿論對美國同中國爭奪“在緬甸的影響力”議論頗多,中國在亞洲的墻角似乎正被美國一個個“挖掉”。
美國同中國做影響力的博弈是肯定的,它的很多優(yōu)勢中國不具備。在緬美關系幾乎“斷絕”很久之后,美國有力量把自己的影響力在一夜之間“空降”回緬甸。這一點我們得服氣。即使在巴基斯坦那樣中國苦心經(jīng)營的國家,也很難說美國的影響力就比中國的差。我們對任何國家的影響都不應被認為可以是長期主導性的。
前幾年“有些特殊的”中緬關系本來對中國就是利弊參半的,今后“更正常些的”中緬關系未必就不是。之前的中緬關系是在緬甸當代政治變遷中“自然形成”的,今后的中緬關系也不需要用人為“爭奪”來塑造。
但中國不是毫無力量的國家,亞洲有很多小國在中美之間搞平衡,無論朝中國還是朝美國“一邊倒”,都非亞洲的流行選項。緬甸的未來大概也跳不出這個邏輯。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緬甸在密松水電站的毀約,讓中國公司損失慘重,西方輿論則對此齊聲叫好。在緬甸改善對西方關系時,很多中國人把密松水電站的事看成了對中國的傷害。
緬甸必須在緩和對美關系時,采取同樣有力度的措施彌補中方損失。中國對緬甸向西方開放無任何心理上的抵觸,但中國不會接受這樣的開放同時是對中國利益動剪刀的粗魯轉身。
中國祝愿開放后的緬甸好運氣。我們深知,中國一國沒有能力讓緬甸走上繁榮穩(wěn)定的道路,其實美國也同樣做不到。中國不想做緬甸從西方尋找發(fā)展機會的攔路者。對別的小國也是一樣。帶著這樣的心態(tài),中國在亞洲就永遠談不上“輸”,任何國家都不會因為對外開放而成為中國的敵人。
一種觀點認為,中國過去只注意了同緬甸官方搞關系,忽視了緬甸民間的態(tài)度。這還被一些人看成中國對外關系的普遍問題。中國確需在對外官民外交的平衡上想辦法突破,但就緬甸來說,它以往的政治現(xiàn)實使得同時交好它的官民幾乎不可能。事實上也的確沒有一個國家對緬甸做到了這一點。
中國不具備搞“價值觀外交”的能力,但也未必就會被美國搞的那一套壓倒。能認為中國在蒙古、中亞、東南亞等地區(qū)都輸給美國了嗎?
在有過阿爾巴尼亞和越南反目的教訓后,中國一直避免營造特殊化的國家友誼。對中國來說,緬甸從未“阿爾巴尼亞化”。即使今天的朝鮮,其與美國的對抗也是出于它自身利益,而非為了迎合中國的戰(zhàn)略需要。中國今天的國力,以及外交的自保特點,決定了我們同友好國家的關系大體就是這樣。
不過高期望,就不會有失望。緬甸的事情中國要做得大氣,包括歡迎它的對外開放,也堅決反對它針對中國利益的具體觸犯。我們用不著過分顧及自己想象中的那個“形象”。中國最重要的形象是不能讓別國對我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逐漸增加戰(zhàn)略自信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對周圍的一些平衡游戲,我們應當多一些滿不在乎。我們切不可用自己的過度敏感,反而讓一些國家把搞平衡變成調控中國對其態(tài)度的魔棒
附2:希拉里的挑撥很失風度
希拉里·克林頓在前往緬甸的路上說了一席話:“發(fā)展中國家要做一個聰明的受援國”,“警惕那些只對挖掘你們的資源更感興趣的援助國,它們不會想著去構建你們的能力”,“它們提供的某些資金也許有助于填補短期預算缺口,但我們已經(jīng)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這些權宜之計不會產(chǎn)生可持續(xù)的結果。”
世界媒體無一例外地認為,希拉里這番話是沖中國來的。作為美國的國務卿,她有點口不擇言了。美國以往的霸氣和自信沒有了蹤影,國務卿開始靠說“壞話”詆毀中國。這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美國落差很大。希拉里在破掉美國的神話,現(xiàn)出它小肚雞腸的真身。
中國的對外援助不能說沒有缺點,但至少比美國的外援純粹,援助就是援助。美國外援通常以軍事援助為主,附加嚴苛的政治條件,很少觸及受援國的民生。換句話說,美國的外援通常就是它的政治武器。“構建受援國的能力”,這種話恰恰美國沒資格說。
美國的援助還經(jīng)常變卦,受援國的行為稍讓美國不滿,援助就可能中斷。希拉里所說的“不可持續(xù)”也很像在說美國自己。
相比之下,中國的外援大多投向受援國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chǎn)業(yè),并且圍繞民生展開,廣泛涉及工業(yè)、交通、農業(yè)開發(fā)、醫(yī)療、教育等。它們既是輸血,也是對造血功能的培育。根本原因是,中國對外援助以尊重受援國的意愿為前提,美國援助則是“胡蘿卜加大棒”里面的“胡蘿卜”。
希拉里的這種挑撥恰恰像是在把受援國都當成傻子,而非把它們都當成“聰明的”。她或許以為“巧實力外交”威力無邊,她只要動動嘴,就可以代替美國為鞏固影響力必須付出的真金白銀。
希拉里這番話在大國外交中,缺風度的程度幾乎相當于 “爆粗口”,以及“羨慕嫉妒恨”的大吵大叫。自她擔任國務卿以來,她已經(jīng)不止一次這樣針對中國失態(tài)。
希拉里或許是在努力填補美國現(xiàn)實手段之不足。美國的財政赤字已是天文數(shù)字,貿易競爭也很乏力,被迫到處借錢。它現(xiàn)在增加一美元的外援,就意味著多一塊錢赤字的壓力。僅從預算能力來看,它作為超級大國的一些特權肯定要打折扣。
在這種情況下,希拉里正把她的“巧實力外交”做到極致。但這意味著美國要越來越踮起腳來,像耍雜技一樣忽悠亞洲。美國的亞洲外交在失去由內向外的厚重和一言九鼎,它現(xiàn)在靠長袖善舞試圖穩(wěn)住亞洲各國的心。
不會有哪個發(fā)展中國家會認為美國的援助比中國的援助“更誠心”,美國如果增加對亞洲、非洲的援助,各國會巴不得。但美國想因此把中國“排擠走”,這完全不可能。如果美國對亞非的援助光說不練,口惠而實不至,那么它今天對中國的聲譽抹了多少黑,用不了多久這些臟東西都會一點不少地轉貼到它自己的臉上。
希拉里應當清楚,中國今天所做的一切很少有什么是專門針對美國設計的,而美國重回亞洲盡是些專門針對中國的動作。中國在自然行事,美國在刻意求之,誰更累,誰能堅持得長久一些,是不難預見的。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