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么要軍事重返亞洲?
水秉和
下面這一段話是著名保守派政論家喬治·威爾(George Will )在不久前的一篇政論中寫的:
“戴維·皮特拉斯將軍(即當時的阿富汗戰區總司令,現任中情局局長)曾說,大約有100名左右的基地組織戰士在阿富汗境內活動。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教官拉斯(Jim Lacey)問:‘有沒有人算一下?’他說,北約組織有140,000名以上的士兵 在阿富汗,也就是1400 名北約士兵對1名基地組織戰士。部署和支助一名北約士兵一年大約要花費一百萬美元。這相當于對付每一名基地組織的戰士一年需要15億美元。他問,’在整個宇宙里,有哪一位戰略專家認為有道理這么做?”
當然,自從刺殺了本·拉登和其他幾位基地組織的高級領袖之后,美軍的初始任務已基本完成。不過,十年來,它的矛頭早已同時指向塔利班了。所以,這筆帳不能光算在基地組織的頭上。可是,即使連同塔利班一塊計算,這筆帳仍然極為荒唐。塔利班不同于基地組織,他們是在自己的國土內打游擊戰。根據中情局的數據,阿富汗2010年的人均GDP是1000美元。且讓我們慷慨一點,假設塔利班戰士一年的消費是人均GDP的兩倍,即2000美元。即便如此,他們的消費也只是美國大兵的五百分之一。同樣荒唐的是,塔利班的主要收入來自鴉片,而他們鴉片的最大客戶是美國的癮君子。也就是說,美國一方面用500倍于塔利班的軍費來打塔利班,另一方面它的吸毒者又購買海洛因去支持塔利班。同時,據報道,在阿富汗的某些地段,卡扎伊爾政府和北約組織還要向塔利班交付買路錢。我們可以稍稍改動上面那句問話:“有哪一位具有常識的人會認為這個仗值得打?”民意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的美國人認為不該打。
可以這么說,當老布什第一次攻打伊拉克的時候,他率領了十八國聯軍,軍費絕大部分是由日本和歐盟出,而美國把庫存中快要報廢的炮彈和火箭一股腦地在伊拉克給報銷掉了。那是美國在所有戰事中成本與效益比最有利的一次戰爭。可是,接下來的這兩場戰事應當說是成本效益最差的戰爭了。
尤其要考慮到,阿富汗戰爭是一場根本打不贏的戰爭。塔利班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打仗,用的是非常原始的自制爆炸物、輕型武器和敢死隊。至少他們的物質成本極低。他們完全可以長期作戰,打個幾十年。美國,一名士兵一年一百萬,能跟他們熬嗎? 所以,正如兩位教授,Tim Bird 和Alex Marshall 今年出版的 《阿富汗:西方如何陷入迷途》一書所說,美國和北約必然會失敗。奧巴馬計劃于2014年撤離阿富汗,但是最近又表示不全部撤,要在阿富汗建軍事基地。到底充滿民族主義的阿富汗人肯不肯讓美國留下,我們拭目以待。
最近,在一次小型座談會上,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即曾經擔任駐中國大使的杭斯曼,接受訪問和提問。臺下有人問到他的國防政策。他說,”我們在世界上四十多個國家設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有五萬名上下的士兵駐在德國,他們是為了提防蘇聯侵略。”接著他反問了一句:“你認為俄國會侵略德國嗎?”這個反問引起了臺下聽眾的一陣笑聲。他繼續說,”我們有足夠的B1和B2轟炸機和各種各樣的新式武器。可是我們有嚴重的債務問題。我們必需想清楚這些問題。”
杭斯曼是八位共和黨候選人中最理性的一位,溫文儒雅。雖然他被選為總統的希望極為渺茫,但是他跟上面哪位政論家一樣,是從美國右派的立場出發,質疑美國當前的國防政策。也就是說,質疑當前美國國防政策的不僅僅是左派。
我們都知道,美國正在啟動軍事與經濟重返亞洲的政策。經濟要重返亞洲很容易懂,因為亞洲經濟成長率高,而歐美經濟必然繼續低迷甚至會進一步萎縮,重返亞洲顯然可以幫助美國的經濟。可是,為什么軍事也要重返亞洲呢?難道半個多世紀在韓國和日本駐扎十萬大軍、海上第七艦隊二十四小時巡弋、天上人造衛星和無人飛機監視攝影等,還不夠嗎?
我們問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十一月中旬,美國的國債超過了十五萬億;美國過去三年有一百四十萬棟房屋因為房主負擔不起貸款而被銀行收回,許多家庭無家可歸,在公園里搭帳篷;美國目前還有一千一百萬棟房子的貸款額超過市場房價(所謂的溺水屋),很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會在今后三年間被銀行收回拍賣,而這些家庭的終身積蓄可能就此一掃而空;美國失業率仍然在9%以上,而實際失業率比這個數字還要高,大約是14%;最近政府數據顯示,美國有四千九百萬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有五分之一的兒童三餐不繼,需要學校免費供餐;此外,如果歐元體系撐不下去,美國經濟很可能被拖下水,于明年發生二次探底。這一切都需要政府向人民交代,在國內需求如此巨大的時候,為什么還要維持如此龐大的國防開支?
簡單說,為了維持龐大的軍事開支,和向老百姓述說這么做的理由,美國需要有真正的敵人。如果沒有真正的敵人,那么美國就需要有假想敵。
中國非常幸運,先有薩達姆侵略科威特,后有本·拉登導演的911。美國因此具有比較說得過去的理由,繼續擴充軍備,繼續打仗。如果沒有這兩個事件,美國早二十年就會拿中國作為其維持龐大軍力的假想敵了。可是,在伊拉克戰爭結束,阿富汗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而中國又趁這二十年的和平日子躍升為第二大經濟體,所以它終于碰到當前這種困難的局面了。
美國的國防工業有四個極其重要的特點。第一,基于國防機密,它不會搬到外國去。因此,在國防工業中工作的人得到豐厚的待遇和穩定的職業保障。第二,國防工業的大公司,為了保證它們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將工廠分開建在全美各州。由于它們替這些州的人口提供穩定就業機會,所以本來就可以得到當地政客的支持,可是它們還是錦上添花,不斷捐錢幫助當地議員競選。它們又雇用游說公司為他們向國會游說,保證它們繼續取得政府合同。這樣,它們建構了一個完滿的國防-政治-經濟三合一的綜合體。
第三,它們所制造的東西需要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支付。第四,它們制造的東西不具有任何實際的經濟價值。
除非,當然,美國能夠不停地打仗。這樣,國會就有理由繼續撥款給這些公司去制造和研發新式武器。當美國的無數輕工業產品都外包到發展中國家的時候,國防工業就成為中流砥柱,負擔起維護就業的責任。
可是,還需要解決國防工業缺乏經濟效益的問題。如果要國防工業不單單由納稅人付錢,而能夠有實際的經濟效益的話,那就需要有外國人花錢購買這些殺人的利器了。怎么能讓別國埋單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引發它們的恐懼心理。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懼怕伊朗,所以它們是美國最好的顧客。有人說,沙特阿拉伯的軍用飛機比空軍飛行員多。雖然伊朗數十年間只跟伊拉克打了一場八年自衛戰,可是,只要不斷宣傳伊朗在發展核武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的油錢就滾滾進入美國軍火公司的口袋里。
同樣是具有核威脅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卻絲毫沒有令人恐怖的感覺。這難道不是很有意思的事嗎?
伊朗和朝鮮是長期存在的假想敵,雖然它們的威脅能力,對美國而言,小的可憐。可是,它們為美國的國防工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遺憾的是,美國國內的經濟壓力太大,終于威脅到國防工業的龐大預算了。這時候,沒有辦法,只好把中國給請出來了。
我們必需把十一月間亞洲行的奧巴馬和喜萊利看作是美國國防工業的推銷員。你難道沒有看到奧巴馬笑得合不攏嘴嗎?只要繼續提升中國威脅論的強度,飛機、導彈、雷達等等的訂單就會從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等國源源而來。既能夠售賣武器賺錢,又能夠圍堵中國,這是美國一舉兩得的如意算盤。這是否就能擋住裁減軍事預算開支的國內訴求呢?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