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維護祖國統一:中國有人主張 “買國主義”
——兼評《如果美國想交換臺灣》一文
Zhang88
崛起的中國事實上仍然處在分裂狀態,這實在是一件讓所有中國人都臉上無光的丟人事,因為連美國都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這一部分的中國卻是美國拿在手里把玩,而中國干瞪眼:比如,美國不斷向臺灣輸出高科技武器,武裝它與大陸分庭抗禮,而大陸直到最近還在呼吁美國應放開高科技出口限制。一厚一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最近一個時期,把玩臺灣又出了新花樣。據說,不斷有美國學者提出,美國可以通過停止對臺軍售或者放棄臺灣(停止對臺軍售在戰略意義上等同于放棄臺灣,二者區別不是很大)換取中國免除1萬多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拿中國的一部分同中國作交易,做沒本買賣,無投資而獲萬利,這是怎樣一個天大的美事啊!難怪這個主張一提出就在美國的思想界“引起一定程度的轟動”了。
在美國思想界轟動的事情理所當然地要引發中國思想界的呼應。今天( 11月16日 ),《環球時報》就發表了題為《如果美國想交換臺灣》(以下簡稱《交換》)的文章,號召中國的思想界也要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認為這是“開拓戰略思維、提出無限戰略構想”,“不僅將規避國際博弈軍事化的風險,同樣將為中國外交政策提供多個選項”。總之,好處是大大地有!
顯然,這一理論主張既緊跟了美國的思想界,但更主要的,似乎也還迎合了中國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迫切愿望,因此,這就應該沒有任何賣國主義之嫌,相反,這是在“買國”,用金錢換取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主張,上升到理論高度,可以稱之為是一種“買國主義”的,更何況其中還有“規避國際博弈軍事化的風險”等諸般好處,于是,“買國主義”也貼上了崇高的價值標簽。
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大可疑問的。
其一,這能算是一種“國際博弈”嗎?
《交換》一文強調指出,這種“交換”是一種“國際博弈”,也就是“戰略博弈”的意思,并舉出很多實例論證這樣的“交換”很合理很正常,總之是說,進行拿錢買臺灣這樣的交換,完全是合理又高尚的。
但是,這真的是合理和高尚的嗎?
盡人皆知,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對臺灣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既然這樣,美國憑什么拿臺灣與中國交換?美國有什么權利拿臺灣做交易?難道臺灣是美國的一個州嗎?或者美國擁有所屬權?如果說,美國想拿阿拉斯加或者夏威夷與中國作交換,那完全可以,吃虧也好,便宜也好,在所不計。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拿中國的一部分與中國做交換,世界上還有這樣的“戰略博弈”,還有這樣的“戰略交換”嗎?
要說,這樣的“交換”確實還真有!土匪橫行的時候,他們慣常做的就是搞綁架,用所謂“肉票”換金錢;黑社會猖獗的地方也有,現如今中國就經常發生。拿臺灣與中國做交易,是否也是美國綁了中國的“國土票”,是不是與上述交換大同小異呢?如果這樣,這還能算是“國際博弈”或者“戰略博弈”嗎?這與索馬里海盜又有什么區別呢?提出這樣的理論主張的人,難道還能稱之為理論界、思想界嗎?難道稱之為土匪界、黑社會界不是更為確切一點嗎?進行這樣土匪、黑社會般的行徑,居然還能“規避國際博弈軍事化的風險”嗎?
其二,中國人能答應這樣的交換嗎?
中國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不錯,但這是勤勞的中國人一分一分掙來的,不是大風刮來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購買了巨額的美國國債,但每分每厘都是中國人民的血汗。拿中國的血汗換臺灣這塊被綁架了國土,中國人民能答應嗎?不要將道義上是否通得過,如果開此先例,是不是今后釣魚島、南海諸島等都要花錢買回來呢?更假如說,某一天美國出兵占領了海南島,我們是不是還要照樣用錢贖回來呢?這樣的辦法,還能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選項”嗎?
提出這樣的主張,美國的“思想界”是何居心,筆者實在是不得而知,也不敢妄加揣測。但居然有中國“思想界”的人士如此主張,如此熱心,真令人嘆為觀止!要花錢把臺灣買回來,這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買國主義”呢?古往今來,在人類史上還有這樣的奇觀嗎?
別說,這樣的奇觀還真是有。較早的有澶淵之盟,學習一點歷史的都知道。近一點的還有遼東半島事件。中日甲午戰后,日本不僅要中國割讓臺灣,還要割讓整個遼東半島,后因國際形勢不利下不得不放棄,但條件是清政府要花三千萬兩白銀贖。這樣的事例,可能限于篇幅,《交換》一文不暇一一列舉,但筆者以為,這樣的事例,才是買國主義的經典之作,對于《交換》一文所言的“博弈”、“交換”,是一個更好的詮釋
附:如果美國想交換臺灣
《紐約時報》10日刊發學者保羅·克恩的《為了美國經濟,放棄臺灣》一文,建議以美國停止對臺軍售,換取中國免除1.14萬億美元國債。無論該建議操作性如何,中國學界應當從中悟出點什么。
從2010年開始,提出類似“交換或放棄臺灣”主張的,還有波特蘭大學政治學教授布魯斯·季禮和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格拉瑟。3次“放棄臺灣”主張都在美國思想界引起一定程度的轟動,而且3次政策建議是遞進式的,越來越細節化、具體化。盡管3名建議人都不算特別知名的學者,可能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嫌,但這至少表明美國思想界在進行超越中美關系慣常思維的努力。
況且,“放棄臺灣”主張如此密集地被提出,從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一些學者確實希望拿臺灣與中國利益交換的戰略思考。美國國內經濟多年來深陷泥潭,國外軍事部署尾大不掉,借臺灣說事,不失為盤活多年來中美戰略僵局、進而擺脫美國國內困境的一場“頭腦風暴”。
既然如此,中國學術界應當接招。能不能夠接受美國“放棄臺灣”的建議取決于兩國決策層,但學者不妨以“戰略交換”的邏輯對中美未來的走向進行思考與研究。
未來10-20年,如果發展態勢不變,中國實力總體趕超美國將不是幻想,國際體系的結構將出現自1945年來的“世紀換位”。中國多次強調不稱霸、不爭霸,但是否可以避免歷史規律中的“崛起之戰”,或避開霸權國強加給崛起國的戰爭,是中美戰略關系研究的重中之重。
國與國之間的戰略交換是普遍存在的,中美歷史上也有過很多次。無論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因與蘇聯關系疏遠,從而得到美國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還是近年來中國以購買美國國債緩解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等等,都可以視為不同程度上的戰略交換。
但是,未來如何破解中美關系的“崛起困局”,兩國思想界都沒有做過充分的思想“實驗”。2009年中國思想界曾短暫進行過“中國如果進入阿富汗,能換取美國什么”的討論,盡管后來的決策并非如學者討論的那樣進行,但不失為多年來中國人開拓戰略思維一次主動的輿論嘗試。
這樣的嘗試不妨多一些。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略大國,一定是敢于開拓戰略思維、提出無限戰略構想的國家。而國際博弈本身就是一種利益交換的“游戲”。權衡并思考中國手中的外交籌碼能夠換取怎樣的國際利益,不僅將規避國際博弈軍事化的風險,同樣將為中國外交政策提供多個選項。類似的“政治與外交參與”,已成為美國學術界的日常課目,中國學術界也不能缺席。(作者:江肅京北京媒體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