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瓦良格號不能負擔之“重”

任翀昊 · 2011-11-01 · 來源:觀察者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2011年8月,瓦良格號出港。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航空母艦。這在中國來說是一個突破,但從整個世界來看,中國晚了近一個世紀。早在近100年之前,飛機剛剛出現,海軍就意識到了飛機對海戰的重大意義,各個工業國紛紛把飛機用于海上戰爭,進而開發海上空軍基地,也就是后來的航空母艦。在這場航母競賽中,中國實在是個后來者。
 
航母橫空出世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距離人類第一次飛行只有十幾年,但飛機已經明顯對戰局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德國占盡優勢,但沒有像二戰那樣直取巴黎,一舉打垮法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法國投入了飛機進行戰略偵察,發現德軍側翼空虛,果斷反擊,才避免了巴黎的失陷。到一戰末期,各大國的軍用飛機都數以千計。
 
陸地上飛機的用途這里不再贅述,只說海戰。在飛機出現之前,海戰的主要模式是炮戰。1592年壬辰戰爭,日本艦隊被中朝軍隊的槍炮全殲;1588年的無敵艦隊帶著大批肉搏兵力戰敗,這標志著冷兵器海戰時代的結束,炮戰時代的開始。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火炮統治著海洋。到了20世紀初,裝備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及巡洋艦是海軍的絕對主力,驅逐艦、魚雷艇一類的小型軍艦則承擔配合任務,所有人都對海軍炮戰爛熟于心。
 
到了20世紀初,火炮射程已經增加到20多公里,幾到火藥發射距離的極限,火炮瞄準時已要考慮地球曲率。但海軍將領們還不滿足,他們和陸軍一樣盯上了飛機。1909年,第一篇論證海軍航空兵的論文發表。
 
最早的海軍飛機是用來支援炮戰的。飛機的飛行高度可以高達上千米,還可以飛到艦隊之外觀察,自然比桅桿上的望遠鏡看得更清楚、更遠。所以主要炮艦,如戰列艦、巡洋艦都喜歡帶上幾架輕型飛機,開戰前可以偵察敵人位置,引導艦隊集中力量消滅敵人;交火后可以觀察炮彈落點,把結果用無線電傳回軍艦,用來修正打偏的炮彈。
 
這一階段,飛機的作用還是炮艦的輔助工具,許多偵察飛機用完后根本不回收,降落在海面上。隨著飛機的航程逐漸增加,艦隊對飛機的需求越來越大。但限于艦體空間,昂貴的炮艦不可能犧牲寶貴的炮塔數量來增加飛機數量,也沒法用一次性使用的飛機進行連續偵察。所以專用的海軍航空兵艦艇應運而生——水上飛機母艦。
 
水上飛機母艦,就是攜帶水上飛機的艦艇,船上有飛機的油料、配件,還有機庫和吊車。作戰時可以把帶有浮箱的飛機吊到海面起飛,飛機歸來后降落到海面,再用吊車吊回機庫。
 
1914年,皇家海軍列裝了一艘可以裝載10艘飛機的水上飛機母艦,號稱在海戰中可以比三四艘巡洋艦更好地執行偵察任務。1917年日德蘭海戰,英國在擁有戰略優勢的情況下沒有全殲德國艦隊,最大的虧就吃在缺乏偵察力量、不明敵情上。戰后英國痛下決心,開發更可靠的水上偵察力量,而不是繼續用貨船改造水上飛機母艦。
 
在飛機偵察能力增加的同時,飛機的攻擊力也大大增加。1914年之前,飛機幾乎不帶武器,雙方的偵察機在相遇的時候甚至相互招手示意——飛機既攜帶不了足夠重的炸彈,更帶不了沉重的魚雷,所以只能純粹當偵察機。
 
1914年,英國嘗試著空襲德國飛艇基地,結果炸彈太輕,沒能造成傷害,但至少證明了飛機從海上發動空襲的可行性。1915年一架英國水上飛機從船上起飛,發射魚雷,一舉擊沉了5000噸的土耳其貨輪,標志著飛機可以在海戰中擊沉大型船只,從此飛機對于海戰來說不再是單純的偵察工具,還是重要的作戰兵器。
 
1918年英國和日本先后開建真正的航空母艦——著名的競技神號和鳳翔號。前者是第一艘被飛機擊沉的航母,后者一直用到中途島海戰。
 
航母的發展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暫時停滯。全面戰爭的結束,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困難,再加上海軍條約的限制。各國的海軍處于一個著名的“海軍假日”階段。直到30年代海軍才恢復擴張。不過,在1922年的海軍條約中,雖然“主力艦”的含義還依然限于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等炮艦,但在規定了主力艦噸位、火力之后,緊接著的條款就是航空母艦的總噸位,可見當時各國也都意識到了航母在未來的重要作用。
 
海戰的航母時代
 
航母地位的提高,和飛機性能的提高有直接關系。一戰時期的飛機,不過是一兩個小時的續航能力,三四百公里的航程,一兩百公里的攻擊距離。二戰時期的飛機,可以飛行五六個小時,橫越數千公里,作戰半徑也有七八百公里。這和海軍火炮至多幾十公里的射程拉開了明顯差距。航母可以很容易地保持在敵方艦隊射程之外發動攻擊,即便攻擊失敗,損失的也只是廉價的飛機。
 
航母的另一個特性是火力的精確性。艦炮投射的火力,完全是一種概率射擊,炮彈一旦出膛,能否打中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飛機則可以帶著炸彈飛到軍艦的頭頂轟炸,甚至向軍艦俯沖,低空精確轟炸軍艦最脆弱的部分。魚雷機貼著海面飛行,在離軍艦幾百米的地方投下魚雷,可以一發就擊沉昂貴的大型艦艇。所以,盡管航母不能像戰列艦那樣一次性投射幾十噸鋼鐵,但可以用更精確的攻擊來彌補火力的不足,往往對敵人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海戰是完全的火力戰,根據最直觀的邏輯,火力=射擊威力×開火次數×射擊精度。航母的射程遠意味著開火次數多,打得準意味著射擊效率高。再加上兩次大戰之間飛機能攜帶越來越多的彈藥。航母在所有作戰參數上全面趕超了原有的主力艦。
 
此外,海戰最重要的是搜索到敵人,集中火力打擊。在飛機可以搭載無線電之后,航母上的偵察機變成了航母的耳目,一旦發現敵人,所有飛機可以在一兩個小時內趕到,發動打擊。以航母為圓心,航母上飛機的作戰航程為半徑,這個圓范圍就是航母的控制范圍。值得注意的是,航母的控制面積是和飛機作戰半徑的平方成正比的。隨著技術進步,作戰半徑增加數倍,等于航母控制面積增加到原來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30年代的航母,作戰半徑可以達到幾百公里,控制范圍幾十萬平方公里。在戰場廣闊的大洋海戰中,占有無可匹敵的地位。
 
二戰一開場,盟軍和法西斯陣營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海軍航空兵進行偷襲,在地中海,英國地中海艦隊用魚雷機襲擊了意大利艦隊主力所在的塔蘭托軍港,癱瘓了意大利海軍一半的主力艦。日本聯合艦隊出動6艘航母,轟炸珍珠港,用魚雷和炸彈把美國8艘戰列艦都打得不能動彈。這種打法既證明了航母在接下來的海戰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證明了當時的海軍對航母充當海戰主力的事實還抱有疑慮。因為航母的首要目標無一例外是敵人的主力炮艦。而不是敵人的航母。
 
接下來的幾年,在整個世界,尤其是廣闊的太平洋海面上,所有的海軍行動,指揮者首先要問自己有多少架飛機,而不是多少大炮。珍珠港事件之后,美日雙方艦隊在珊瑚海交戰,交戰中,雙方的軍艦主炮一次都沒有開火,完全是航空母艦的艦載機之間的搏斗,炮艦徹底變成了掩護兵種。接下來就是著名的中途島海戰,日本出動上百艘軍艦發動進攻,僅僅因為4艘航母的損失就全軍撤退。此時,制空權已經變成了海戰的第一要素。
 
好在這個時期的飛機夜戰能力比較弱,原來作為主力的炮艦,現在還能趁夜晚的掩護出擊。比如瓜島海戰,擁有制空權的美軍白天占優勢,炮艦較多的日本海軍晚上占優勢,打了幾個月的拉鋸戰。要是戰列艦敢于脫離空中掩護,白天出動,敵方空軍立刻就會圍上去給它好看。著名的日本超級戰列艦:大和、武藏,都是被飛機干掉的。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北大西洋惡劣氣候的掩護下試圖偷襲英國的補給線,結果被航母艦載機的魚雷打中方向舵,只能在海上轉圈,被英國人圍毆至死。
 
二戰雖然只持續了四五年,但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各國海軍都承認航母才是海戰的核心戰斗力。1945年,美國海軍擁有24艘主力航母。
 
兩次世界大戰也是潛艇肆虐的時代。潛艇在水下發射魚雷,避開了水面艦艇的炮火,往往幾百噸的廉價艦艇就能擊沉幾萬噸的主力艦,或是幾十艘運輸船。所以各國海軍無不大力發展潛艇,同時保持強大的反潛力量。
 
和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潛艇在二戰時期極少下潛。在這個階段,核潛艇尚且是遙遠的科幻兵器,所有的潛艇都和水面艦艇一樣使用內燃機驅動。內燃機需要大量的空氣,所以潛艇下潛時間有限。平時和其他水面艦艇一樣在海面航行,只有發動攻擊或被攻擊的時候才下潛隱蔽。反潛首先需要的是發現潛艇。被發現的潛艇即便緊急下潛,速度也相當有限,飛機或驅逐艦用幾顆深水炸彈即可消滅它。這種反潛搜索,首先需要足夠的飛機,只要發現潛艇,至少可以把潛艇壓制在機動不便的水下。
 
這種以攻為守的反潛方式比驅逐艦消極防御的反潛要有效得多,所以各國又造了一批護航航母(比主力航母小,艦載機數量少)。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制造了10艘戰列艦和48艘巡洋艦,航母前后制造了131艘。
 
因為缺乏大型戰爭來檢驗新的海戰模式,航母為主導的海戰模式在二戰后依然持續。核反應堆的出現增強了大型艦艇,尤其是航空母艦的續航力,航母可以長久地保持在海上充當作戰平臺。這進一步提高了航母的地位。只是核反應堆也同樣也加強了潛艇,潛艇從此不必上浮也能保持長時間航行,而且速度還高于水面航行速度。所以航母不能簡單地通過水面搜索就壓制潛艇。再加上核潛艇能夠發射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地位逐漸上升。潛艇的噸位也越來越大,從名副其實的幾百噸“艇”,變成了上萬噸的巨艦。但總的來說,在不爆發核大戰的前提下,水面艦艇能夠承載更多的作戰任務,包括支援陸戰和截斷航運。所以航母依然是海戰的主角。
 
重型轟炸機和導彈取代航母
 
既然無人挑戰航母的霸權。航母的發展還是按照自身的邏輯前進。當年航母取代了炮艦。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飛機的航程遠。60年代之后,飛機的航程、航速進一步增加,從水面戰斗來說,航空兵相對艦艇的優勢進一步加大。因為重型轟炸機的航程越來越大,作戰半徑從1000公里上升到2000多公里。偵察機甚至可以有上萬公里的搜索航程。這個趨勢在30年代促成了航母地位的上升,在60年代之后,反而開始壓制航母的發展。因為地球不是無限大的,一旦飛機從陸地起飛也可以覆蓋大片的海洋,海軍航空兵就不再是擁有航母的海軍的專利了。
 
蘇聯設想的大西洋海戰,主要交戰方式就是由北冰洋方向飛來的重型轟炸機攻擊越洋運輸的美國海軍艦隊。在和平時期,蘇聯的圖95飛機憑借上萬公里的航程,6400公里的作戰半徑,完全不借助任何航母,就能巡邏整個大洋。借助安哥拉、金蘭灣等地的海外基地,蘇聯可以用飛機對整個世界的海洋發動攻擊。
 
當然,二戰時期就存在航程數千公里的重型轟炸機,比如向日本扔原子彈的B29轟炸機。但這種轟炸機并沒有取代航母,因為重型轟炸機只能高空水平轟炸,精度極差。用來轟城市可以,炸艦隊純粹只能聽個響。中途島海戰,美國曾經用陸地起飛的高空轟炸機水平投彈,無一命中,最后還是航母上起飛的俯沖轟炸機來解決問題。
 
日本在二戰末期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大肆建造神風飛機,把飛機當后來的導彈用,是二戰末期日本唯一能威脅美國艦隊的方式。就算不玩神風攻擊,當時的海軍航空兵也必須飛到對方艦艇幾百米的范圍內射擊,和自殺區別也不大。中途島美軍的魚雷機編隊無一生還。只是因為飛機比軍艦廉價,航母的攻擊才有可持續性。
 
二戰末期出現了導彈,著名的V1、V2導彈不說了,只說海軍兵器。德國人也率先開發出了反艦導彈,不用人駕駛飛機沖到軍艦附近,也能對軍艦發動精確打擊。長航程的重型轟炸機從此有了對付水面艦艇的能力。在雷達指引下,上百公里外發射的反艦導彈,可以比俯沖轟炸機更輕松地干掉敵人艦隊,還不用損失寶貴的海軍飛行員。只是能攜帶多枚重型反艦導彈的轟炸機,如“逆火(圖22)”、“海盜旗(圖160)”,至少也要一兩千米的跑道來起飛,所以數百米長的航母不能搭載,只能在本土基地起飛。航空力量的加強,反而相對減弱了航母的攻擊力。
 
歸根結底,航母只是搭載飛機的海上平臺,本身沒有攻擊和防御能力,攻守都必須依賴于飛機的戰斗力。飛機性能的發展決定了航母的興衰。最早的飛機航程和攻擊力太差,所以海戰以炮戰為主,等到飛機性能有了一定提高,能搭載飛機的航母就開始體現自身的重要性。當飛機性能進一步提高,不再依賴也無法依賴于航母發動海上攻擊的時候,航母的重要性就開始下降。
 
從這個角度看,飛機主導海戰是長期趨勢,航母主導海戰只是以空制海的一個過渡階段。冷戰后期,美蘇雙方的航母越來越多地搭載戰斗機而不是進攻性的轟炸機,實際上就是對這種趨勢的一種妥協。在大國對抗中,航母的作用是盾而不是劍,主要作戰方式是突前防御,為自己的重型轟炸機占領導彈發射陣地,掩護重型轟炸機出入戰場。火力投放只能靠陸基轟炸機的反艦導彈了。中國現在整修的瓦良格號航母就是在這種思維下建造的防御性航母。
 
80年代初英阿馬島戰爭,阿根廷一艘航母都沒有,只能從幾百公里外的陸地起飛轟炸機攻擊英國艦隊。結果還是打得英國人焦頭爛額,若非當時阿根廷只有5枚進口反艦導彈,怕是英國這一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要敗在一個第三世界小國手下。這體現的就是導彈時代,陸基轟炸機相對航母的優勢。
 
可以預見,如果冷戰期間的技術發展趨勢持續下來,航母的地位一定會進一步削弱。像二戰期間的戰列艦一樣,更多地承擔防御性任務。
 
冷戰后航母的回光返照
 
不過,冷戰的結局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蘇聯干凈利索地解體,俄羅斯日趨衰弱。俄羅斯海軍從1500艘軍艦的龐大規模迅速地向30艘左右的岸防艦隊跌落。蘇聯的航空工業被拆散了,其他大國都缺乏足夠多、足夠先進的制海轟炸機、偵察機。美國海軍忽然之間發現世界上不再有能和自己平起平坐,正面對抗的艦隊或航空兵。再也不用擔心成百架重型轟炸機,上千發反艦導彈齊射的攻擊了。原本已經日趨邊緣化的航母艦隊從此沒了天敵,從負擔變成了美國的豐厚戰略遺產。
 
攢下來的軍事遺產不用白不用,此時全世界航母的艦載機規模大概1200架,美國自己就占了1000多。在這種絕對的數量優勢下,防御性兵種也變成了進攻性。所以我們這20多年看到的是美國航母橫行四海,控制大洋,轟炸沿海國家。仿佛再次恢復了二戰時海戰之王的地位。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說的就是這種局面。電視直播鏡頭里,航母上頻繁起降的飛機極有視覺沖擊力,讓人感覺到這就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在這種情緒之下,航母成了主導世界的象征,中國制造航母的消息一傳出來,立刻就得到了輿論的熱烈響應。
中國人對航母的這種期望情緒完全可以理解。不過,若中國崛起的目標是變成另一個世界大國,要削弱甚至消滅美國的霸權,中國不能把最近20年美國一家獨大的世界秩序作為考慮問題的前提。
 
如此,最近20年的畸形失衡局面就不能拿來當參照系。100年來以空制海的大趨勢,冷戰這種均衡對抗中重型轟炸機取代艦載機成為進攻主力的史實,這才應該是我們設計海軍戰略的基本出發點。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前景來看,飛機的航程、反艦導彈的火力、在航天科技支持下的大洋導航能力都在快速進步,以空制海依然是下一步的趨勢。我們與其把目光集中在瓦良格號航母試驗艦上,不如更多地關心一下中國大飛機、遠程轟炸機、戰斗機、導彈的進展。這對中國海權的發展應該更有意義。
 
(作者系軍事與政論作家)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c/html/49898/2011/10/08/61241.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7.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视频 | 亚洲国产97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