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知居士)
一、“傳統經濟危機”催生“新型經濟危機”
自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發展至今,人類經濟的威脅先是傳統“經濟危機”模式,即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就業機會減少”等經濟蕭條現象,這是市場自由發展(其內核是財富經市場自由分配)導致的市場自身崩潰。
一、“傳統經濟危機”催生“新型經濟危機”
自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發展至今,人類經濟的威脅先是傳統“經濟危機”模式,即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消費需求相對不足”、“就業機會減少”等經濟蕭條現象,這是市場自由發展(其內核是財富經市場自由分配)導致的市場自身崩潰。
自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以來,羅斯福施行“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擴張型經濟政策”,政府擴大投資、增加社會福利(其內核是財富在政府主導下進行二次分配)等手段刺激經濟發展,即用政府負債的方式來充實市場發展帶來的“市場黑洞”(或稱市場財富黑洞)。例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基本是用政府買單的方式來加以緩解。近百年來該政策較有成效,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長足發展。
然而隨著時間的延續,政府負債不斷積累造就了政府“經濟危機”,即“政府財政黑洞”。至此,“市場財富黑洞”發展并催生了“政府財政黑洞”,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型表現方式。
這種新興危機已經有了新的名詞——被稱為”主權債務危機“,目前在全球方興未艾,才剛剛來臨:
(1)2011年8月5日,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公司(以下簡稱“標普”)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這是1917年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穆迪授予AAA級后的首次下調。
(2)2011年9月19日,標普公司宣布,將意大利長期主權債務評級下調一級,從A+降至A,前景展望維持負面。另外,法國、希臘等歐洲國家日益突顯主權債務危機。
(3)《IMF稱全球經濟進入危險新階段》2011年09月21日04:34經濟參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日發布的2011年下半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均為4.0%,比6月份預測分別降低0.3個和0.5個百分點,顯示全球經濟復蘇遭遇新挑戰。報告中警告說,美國經濟未來幾年可能將持續疲弱;主權債務危機可能會從少數國家蔓延到整個歐洲,并進一步通過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歐洲資產傳導至美國,并給整個世界經濟復蘇帶來威脅。IMF認為,世界經濟正處于“危險的新階段”,呼吁各國立即采取行動降低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
(4)中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號,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宣布下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權信用評級。
惠譽日前將意大利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為負面。將西班牙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A-”,評級展望也為負面。這個“負面”意味著兩個國家評級還有可能進一步下調。
二、傳統經濟危機與新型經濟危機的差異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經濟危機理論,所謂經濟危機是指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它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兩大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產方式和生產的社會條件之間的矛盾。
傳統經濟危機特點主要表現為:
(1)具有周期性和同步性。自從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全面性經濟危機以來,在英國、美國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體上每隔8~12年就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等都爆發過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危機周期已經明顯縮短。至1983年,美國、加拿大各發生了7次經濟危機,平均5年多發生一次;日本、西歐國家各發生6次經濟危機,平均6年左右發生一次。其中,大部分危機同時波及到資本主義各國。
(2)具有全球擴展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世界性。1825年以前,生產過剩的現象只出現于英國的局部地區和少數工業部門。在1825年后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危機也主要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事。1857年的經濟危機不僅席卷了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發生巨大影響,使危機具有了世界性質。自20世紀70年起,隨著新自由市場主義的傳播和世界性的市場化、私有化改革浪潮的掀起,經濟危機全球化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不斷加強,無論是以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都先后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洗禮。與此同時,對經濟危機的單向度思維阻礙了人們對不同危機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和把握,延誤了危機治理,進而使當代資本主義面臨多重危機的困擾。
(3)另外與新型經濟危機相比,傳統經濟危機還表現為“突發性”特點,如一夜之間某市場要素突然斷裂,也比新危機易于治療。
而此次新型經濟危機則顯得舒緩,稍稍來臨,尤如“慢性癌癥”,當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顯現,人人都感到其存在的時候,危害已極為嚴重;其后果也難以甚至無法緩解,因為用“財政資金”去填充“市場黑洞”來滿足資本增殖及人類異化的鼓脹的消費欲望,從而導致的“財政黑洞”,我們再也找不到能填充“財政黑洞”的經濟手段。當然,也許對于個別國家而言,至多是通過“貨幣貶值”等轉嫁給其他國家與人民;但從世界范圍來講,人類只能是減少或控制人類自身過分鼓脹的“消費欲望”來適應蕭條的世界經濟!
三、可怕的雙重經濟危機:兩種經濟危機并發、經濟滯脹并存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以來,人類的智者想到了用政府舉債采取 “擴張型經濟政策”,政府擴大投資、增加社會福利等,即用政府負債的方式來充實市場發展帶來的“市場財富黑洞”,然而隨著時間的積累,政府負債不斷積累造就了政府“經濟危機”,即“政府財政黑洞”。
從世界范圍來看,即“政府舉債措施”實施積累82年后,“市場財富黑洞”終于又催生了“政府財政黑洞”,衍生了新型經濟危機。然而與此同時,傳統經濟危機即“市場財富黑洞”并未因“政府財政黑洞”的產生而永久消失,而仍在以“每5-10年一次”的頻率在發生著。
然而隨著時間的延續,政府負債不斷積累造就了政府“經濟危機”,即“政府財政黑洞”。至此,“市場財富黑洞”發展并催生了“政府財政黑洞”,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型表現方式。
這種新興危機已經有了新的名詞——被稱為”主權債務危機“,目前在全球方興未艾,才剛剛來臨:
(1)2011年8月5日,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公司(以下簡稱“標普”)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這是1917年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穆迪授予AAA級后的首次下調。
(2)2011年9月19日,標普公司宣布,將意大利長期主權債務評級下調一級,從A+降至A,前景展望維持負面。另外,法國、希臘等歐洲國家日益突顯主權債務危機。
(3)《IMF稱全球經濟進入危險新階段》2011年09月21日04:34經濟參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日發布的2011年下半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均為4.0%,比6月份預測分別降低0.3個和0.5個百分點,顯示全球經濟復蘇遭遇新挑戰。報告中警告說,美國經濟未來幾年可能將持續疲弱;主權債務危機可能會從少數國家蔓延到整個歐洲,并進一步通過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歐洲資產傳導至美國,并給整個世界經濟復蘇帶來威脅。IMF認為,世界經濟正處于“危險的新階段”,呼吁各國立即采取行動降低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
(4)中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號,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宣布下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主權信用評級。
惠譽日前將意大利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評級展望為負面。將西班牙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至“AA-”,評級展望也為負面。這個“負面”意味著兩個國家評級還有可能進一步下調。
二、傳統經濟危機與新型經濟危機的差異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經濟危機理論,所謂經濟危機是指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它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兩大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產方式和生產的社會條件之間的矛盾。
傳統經濟危機特點主要表現為:
(1)具有周期性和同步性。自從1825年英國發生第一次全面性經濟危機以來,在英國、美國和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體上每隔8~12年就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等都爆發過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危機周期已經明顯縮短。至1983年,美國、加拿大各發生了7次經濟危機,平均5年多發生一次;日本、西歐國家各發生6次經濟危機,平均6年左右發生一次。其中,大部分危機同時波及到資本主義各國。
(2)具有全球擴展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世界性。1825年以前,生產過剩的現象只出現于英國的局部地區和少數工業部門。在1825年后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危機也主要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事。1857年的經濟危機不僅席卷了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發生巨大影響,使危機具有了世界性質。自20世紀70年起,隨著新自由市場主義的傳播和世界性的市場化、私有化改革浪潮的掀起,經濟危機全球化的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不斷加強,無論是以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都先后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洗禮。與此同時,對經濟危機的單向度思維阻礙了人們對不同危機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和把握,延誤了危機治理,進而使當代資本主義面臨多重危機的困擾。
(3)另外與新型經濟危機相比,傳統經濟危機還表現為“突發性”特點,如一夜之間某市場要素突然斷裂,也比新危機易于治療。
而此次新型經濟危機則顯得舒緩,稍稍來臨,尤如“慢性癌癥”,當其在全球范圍內充分顯現,人人都感到其存在的時候,危害已極為嚴重;其后果也難以甚至無法緩解,因為用“財政資金”去填充“市場黑洞”來滿足資本增殖及人類異化的鼓脹的消費欲望,從而導致的“財政黑洞”,我們再也找不到能填充“財政黑洞”的經濟手段。當然,也許對于個別國家而言,至多是通過“貨幣貶值”等轉嫁給其他國家與人民;但從世界范圍來講,人類只能是減少或控制人類自身過分鼓脹的“消費欲望”來適應蕭條的世界經濟!
三、可怕的雙重經濟危機:兩種經濟危機并發、經濟滯脹并存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以來,人類的智者想到了用政府舉債采取 “擴張型經濟政策”,政府擴大投資、增加社會福利等,即用政府負債的方式來充實市場發展帶來的“市場財富黑洞”,然而隨著時間的積累,政府負債不斷積累造就了政府“經濟危機”,即“政府財政黑洞”。
從世界范圍來看,即“政府舉債措施”實施積累82年后,“市場財富黑洞”終于又催生了“政府財政黑洞”,衍生了新型經濟危機。然而與此同時,傳統經濟危機即“市場財富黑洞”并未因“政府財政黑洞”的產生而永久消失,而仍在以“每5-10年一次”的頻率在發生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