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綜述:聯合國安理會3月17日通過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利比亞馬上宣布遵守該決議,但西方仍然對利比亞的重要目標進行了幾輪空襲,致使利比亞空防瓦解,利空軍已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然而多國部隊卻不滿足,又集中力量打擊利比亞的地面部隊。“禁飛”演變為“禁政府軍的武裝”。
西方空襲已經導致利大量人員傷亡,數十萬難民逃亡。 甚至力主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的阿盟和非盟也意識到,法英美等國的軍事行動顯然已偏離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方向,“禁飛區”已經走樣。
當地時間3月19日,一架法國陣風戰機攻擊利比亞期間接近一架空中加油機進行加油作業。
西方打著人權旗號欲保護利比亞民眾,卻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欲“空投”民主,但人所共知的是利反對派為一盤散沙,這只會使利比亞分崩離析。
歐美執意打擊卡扎菲政府背后動機是什么?難道這就是他們所說的人權和民主?而這又是利比亞人民需要的嗎?西方是為利比亞人民的人權,還是為一己私利?
======果真為人權?======
空襲利比亞,他們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
連日來,美英法持續對利比亞發動空中打擊。就在西方宣稱空襲行動“進展順利”的同時,空襲所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也引起國際社會的質疑,不滿和反對聲音開始增大。
據美軍方介紹,從3月19日下午開始的“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已使利比亞防空力量大大削弱。20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稱,多國控制利領空的第一階段努力已“取得成功”。
不過,雖然西方稱首輪空襲目標“范圍有限”,但空襲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遭到諸多質疑。據利比亞國營電視臺報道,西方一天的空襲即造成64人喪生,150人受傷。從目前看,空襲行動仍將持續一段時間,預計傷亡還將繼續增加。空襲主要實現兩大目標,一是摧毀利防空設施,為建立禁飛區,西方戰機開始巡航創造條件;二是遏制卡扎菲向東進攻,并從班加西等地撤退。現在來看,這兩目標都未達到,卡扎菲也未退讓。
西方推動設立禁飛區,發動空襲的主要理由是防止利比亞發生人道主義災難,阻止卡扎菲“屠殺平民”。但實際的情況是,這場軍事干涉所導致的人員傷亡可能遠遠超出未加干涉之前。
除了空襲直接導致大規模人員傷亡外,西方軍事干涉還會使沖突升級、爆發持久內戰,由此將造成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其實,西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高舉“人道主義干預”大旗,并在波黑、伊拉克身上試驗過,但從未成功過。
3月23日,在利比亞貝尼沃利德,卡扎菲的支持者們參加示威游行。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當地時間23日晚遭到西方戰機襲擊,導致平民傷亡。阿爾及利亞、加納、意大利等國呼吁和平解決利比亞危機。新華社記者楊光攝
從波黑、伊拉克的經驗看,這種人道主義干涉往往與推翻政權相掛鉤,為日后直接推翻政權做鋪墊。歷史經驗也表明,所謂人道主義干涉往往是武力干涉他國內政的借口,名義上是出于國際道義,但實際上則是出于狹隘的政治或經濟利益(如石油、不喜歡某個政權),甚至可能簡單地出于對某個領導人的好惡(如西方都不喜歡薩達姆、卡扎菲)。背后絕非如其所宣揚的人道主義那么簡單。
武裝干涉利比亞——關乎霸權而非道義
以法美英為主的西方盟軍對利比亞的武裝干涉已經進入第五天,除了此前披露出來的盟軍已經開始給利比亞反對派提供武器裝備和卡扎菲繼續強硬的抵抗態度外似乎沒有什么新的進展。
在每天數百架次的空襲掩護下,反對派武裝也未能在戰場上擴大地盤,政府軍與反對派之間陷入僵局,利比亞進入一個事實上的分裂狀態。即便外界不能真正的知道西方的空襲是否造成或者到底造成了多少“平民”傷亡,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利比亞已經成為西方軍火的試驗場和銷毀地。
問題是,誰將最終為此“埋單”?
如果說聯合國安理會1970號決議的通過是史無前例的話(為了通過該決議利比亞駐聯合國代表聲淚俱下的請求安理會制裁他的國家),如果說安理會的1973號決議的初衷是出于人道主義考慮的話,那么這五天以來的利比亞局勢充分說明,以法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蓄意綁架聯合國,打著“人道”之名推行“霸道”之實的陰謀正在得逞,他們舉著“保護平民”的幌子到處主動攻擊,希望消滅一個主權國家的軍隊甚至是它的領導層。
事實上,安理會1973號決議的內容非常清楚,除了對利比亞重申譴責以外,安理會決定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采取的行動共有29條,其中的核心是保護平民和建立禁飛區。該決議第4段規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便保護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境內可能遭受襲擊的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包括班加西,同時不在利比亞領土的任何地方派駐任何形式的外國占領軍”,第6段“決定在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領空禁止一切飛行,以幫助保護平民”。
此外,在1970號決議中有 “歡迎人權理事會2011年2月25日A/HRC/S-15/2號決議,包括決定緊急派遣一個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調查據稱在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境內發生的所有違反國際人權法行為,確定這些行為和所犯罪行的事實和背景”的條款。但是,即便在利比亞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決定停火,在有關調查委員會做出明確調查結論之前,法美英以卡扎菲違反1973號決議為由,開始了空中打擊。
讓人瞠目的是,這種為了保護平民的空中打擊不是防御式的,而是進攻性的。在美國國防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海軍少將杰拉德?休博被問道如何識別政府軍是不是攻擊平民時表示,利比亞政府軍已被事先告知必須呆在原地,因此一旦他們處于移動狀態就會遭到打擊。這是怎樣的邏輯?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媒體甚至是聯軍的英國軍官宣布“利比亞已不存在空軍,卡扎菲的空中力量被摧毀”,事實上的禁飛區已經建立,甚至利比亞政府軍的坦克部隊也基本被消滅后,這種軍事打擊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法美等國到底意欲何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本周三在與摩洛哥外長的會見中回答了這一問題,她表示“卡扎菲必須屈服,必須讓位。”這顯然已經遠遠超越了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的范圍,暴露了西方國家的霸權意識、霸道邏輯。
======動機一:“斬首”卡扎菲======
俄報:消滅和肢解利比亞是西方既定戰略
對利比亞這個主權國家的命運早就作了決定。問題不在于西方機構煽動的革命行動或者聯合國安理會最近的決議,而在于西方制定和實施消滅利比亞的戰略。在 “大棋盤”上,多年以前利比亞就被畫上了紅圈——要對它進行轟炸。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得到了西方的支持。西方國家這樣做不是出于關心在君主政體統治下受苦受難的利比亞人民的福祉。
華盛頓和倫敦支持年輕的卡扎菲上臺心懷鬼胎,以為卡扎菲當政便于加強自己在利比亞和非洲的政治影響——它們估計卡扎菲沒有長期治國計劃,沒有廣泛社會基礎,在阿拉伯世界也沒有政治威望。不管我們今天怎么說,目的是建立一個從屬國。西方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利比亞新政權建立之初,反帝、反西方的趨向就顯而易見,而且不僅在口頭上。
的黎波里對西方的第一個嚴重打擊,是1969年10月利比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在聯大第24次會議上的發言。在如此重要的國際會議上,利比亞人首次表示要消除所有外國基地。隨后,利比亞領導人通知美國和英國駐利比亞大使廢除有關條約。
俄羅斯學者質疑多國軍事干預利比亞真正目的
俄羅斯學者21日表示,部分國家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是要以“斬首行動”消滅卡扎菲及其所掌握的政權和軍隊。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信息部主任、阿拉伯國家問題專家阿利耶夫21日對媒體表示,西方國家針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行動一切按照其軍方計劃進行。即首先打擊利比亞的防空設施,清除利比亞軍隊的雷達系統,使其空軍失去耳目。第二波攻擊針對利比亞機場和空軍目標,以實現“禁飛區”制度。第三波打擊則是針對利比亞地面部隊。他表示,目前來看,這三步幾乎是同時展開的,實際上是要以“斬首行動”消滅卡扎菲及其所掌握的政權和軍隊。
俄車臣共和國總統卡德羅夫說,西方國家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造成包括平民在內的大量人員傷亡,給當地民眾帶來災難。他說,“經驗表明,北約軍隊并不十分‘講究禮節’,而這令人非常憂慮”。卡德羅夫認為,西方國家針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的真正目的是推翻卡扎菲政權,并扶植親西方政權上臺。
美英法接連空襲利比亞有三大目標
李偉指出,美英法多國部隊通過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聯合軍事行動,希望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第一,阻止卡扎菲政府軍向班加西挺進。李偉指出,利比亞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美歐極不滿意卡扎菲政府對于石油份額的分配。本月10日,法國率先正式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成立的利比亞全國委員會,而歐盟多國與利比亞反對派保持的實際性接觸,也表明它們承認了反政府武裝的合法性;而此時對卡扎菲動武,正是要阻止政府軍繼續打擊反政府武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20日表示,對利比亞的初期軍事行動是“成功的”,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軍隊“不再向班加西前進”。
第二,重新武裝起利比亞反對派力量。李偉對記者分析說,利比亞局勢惡化以來,美國凍結了卡扎菲及其家族在海外約300億美元的資產。利用這一大筆資金,美國將向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提供大量軍火和后勤保障支持,將反政府軍隊重新武裝起來,使其有能力再次與卡扎菲的政府軍作戰。可以說,“阻止卡扎菲軍隊向班加西挺進只是眼下目標,重新武裝利比亞反政府武裝并最終推翻卡扎菲的統治才是根本所在”。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幫助反對派推翻卡扎菲政權,掌控利比亞。李偉指出,一旦反政府勢力重新武裝起來,美英法多國將尋找各種理由不斷擴大利比亞的禁飛區,借此擴大利比亞反政府武裝的活動空間。屆時,面對北約制空權及地中海地區導彈的打擊力,卡扎菲的政府軍恐將毫無還手之力。
假設在這種情況下,反政府勢力仍無法推翻卡扎菲的統治,那么屆時阿拉伯聯盟的成員會否在北約的重壓之下出動地面部隊參戰就很難說了。“雖然眼下阿盟對多國部隊的空襲行動有抗議的聲音,但面對這場仍在席卷中東和北非阿拉伯國家的抗議浪潮,如果某些國家想繼續獲得北約的支持,那就得面對一個‘站隊’的問題。到時,為了本國利益考慮,不排除某些阿盟成員國為推翻卡扎菲政權而出動地面部隊,在利比亞扶植起一個新政府來”。
2011年3月21日,利比亞東部重鎮艾季達比耶市郊,一群反政府武裝人員在戰爭間隙休息。
西方為何要消滅卡扎菲?
利比亞社會主義有優勢的例子不勝枚舉。主要是人權,如果把人權理解為真正的生存權,利比亞落實這種權利的程度比民主國家俄羅斯、烏克蘭或者哈薩克斯坦高得多。所以,西方奉行推翻利比亞現政權的方針并非關心人權。
促使西方實施消滅卡扎菲和利比亞計劃的另一個動因是卡扎菲2009年9月在64屆聯大上的發言。卡扎菲在75分鐘的發言中嚴厲抨擊西方發達國家的政策,指責它們實行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他稱聯合國安理會為“恐怖主義委員會”。
卡扎菲手里拿著《聯合國憲章》說,按照這個文件,只有在所有成員國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按照聯合國的決定使用軍事力量,可是聯合國成立以來,大國對小國發動了64次戰爭,而聯合國在制止戰爭方面卻無所作為。他主張維護塔利班建立伊斯蘭酋長國的權利,主張維護索馬里海盜的權利,稱利用索馬里領海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海盜。
可見,西方要消滅利比亞最重要的原因是利比亞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動機二:攫取石油利益======
評論:要石油就要石油,干脆點!
事情已經很明顯,西方力圖搞掉卡扎菲,扶持一個聽命于西方的政府上臺。雖然這違背了“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國際關系準則。但是,強權就是強權,弱肉強食依然是弱肉強食,并不因為現在是21世紀就改變了叢林法則的游戲規則。
這不是“人道主義”的遮羞布所能夠遮掩的。
在能源日益匱乏的今天,西方的眼睛沒有離開過利比亞地下的石油。就象曾經對待的伊拉克的薩達姆一樣:不親西方,想用自己國家的石油資源作為對抗西方的武器,遲早會被西方實施“人道主義”干涉。當然,這種“人道主義”干涉通常是以巡航導彈等高科技武器為先導。
目前,戰爭已經造成了幾十萬的難民。也許在西方看來,這是在利比亞實現“人權”的必要代價。問題在于,利比亞多數人以及難民愿意接受以這樣的方式來保障他們的“人權”嗎?他們的“人權”的實現程度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甚至連生存權都無法得到保障?
要石油就要石油,干脆點,別嘰嘰歪歪地說是為了利比亞人民的“人權”!
利比亞挨炸國際油價“冒煙”
對于整個歐洲來說,利比亞乃至整個中東的戰略地位同樣不容忽視。
分析人士認為,歐盟在中東問題上最關心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即能源、資金和市場。2009年初,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讓大半個歐洲不安。北非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對于能源緊缺的歐洲國家來說有著無法抵擋的吸引力,歐洲力圖把那里經營成平衡俄羅斯能源供給的杠桿。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和法國消費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都有相當份額來自利比亞和北非其他國家。
此外,來自中東地區的巨額軍火訂單,以及這些國家的主權基金投資,對身陷債務危機的歐洲來說,都是其經濟復蘇進程中必不可少的。
英法或圖謀石油資源
除了戰略方面的考量,英法對利比亞動武可能還有資源方面的圖謀。自上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以來,利比亞的石油開采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成為該國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據統計,利比亞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430億桶,天然氣探明儲量達1。48萬億立方米。在法國戰機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開火后,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即發表電視講話,指責美國及其盟友是想謀取利比亞的石油,并強烈要求美國和歐洲國家停止軍事行動。
中國社科院非洲問題專家賀文萍女士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歐洲國家介入利比亞事務,一方面是看重利比亞的石油和天然氣能源,因為利比亞日產的160萬桶石油中,有140萬桶輸往歐洲;另一方面,是看中其在阻止非洲非法移民進入歐洲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見,英法熱衷對利比亞動武更多是出于自身的戰略考量。
西方國家“雙重標準”只為“油”
在這次北非、中東地區的政治動蕩中,西方的標準恐怕不是“雙重”,而是“多重”了。因為當地的情況太復雜,西方的利益分布也太復雜。西方保誰、打誰、拉誰、妖魔化誰,都會有許多現實的考量,不會只依據抽象的“價值”和“標準”。人們不要忘記,在兩伊戰爭時期,薩達姆在西方媒體上的形象,幾乎是個抵抗“原教旨主義”的英雄。美國則依時依勢向交戰雙方提供情報,讓他們兩敗俱傷。人們也不要忘記,卡扎菲三年前還是法國總統的座上賓。
西方在中東的軍事政治介入,大多和石油與戰略位置有關。伊拉克挨打,是石油惹的禍;利比亞挨打,也是石油惹的禍。西方發生金融危機,經濟呈現衰態,現在動不動就扔炸彈,出航母,整個一個“逆取”姿態,想干什么?想用炸彈保貨幣,或是用軍力控制世界戰略資源,由被動走向主動。這些都有待繼續觀察。
======動機三:為抗衡中俄鋪墊======
俄羅斯也是西方打擊卡扎菲的原因之一
打擊利比亞自然對俄羅斯有影響。搞亂利比亞會使俄羅斯經濟遭到蘑大損失。2008年俄羅斯和利比亞簽訂了價值22億美元的軍購協議,2010年1月又簽訂了價值13億美元的協議。現在這些協議都成為泡影。在對利比亞進行制裁之前,還有幾個協議已起草完畢,利比亞危機僅對俄羅斯國防工業企業就將造成大約40億美元的損失。
鑒于至今不明朗的日本地震災害后果以及核能的前景,在長遠的未來傳統能源的作用毫無疑義。我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最終讓西方戰略家確認——必須加緊對利比亞采取行動。卡扎菲與突尼斯和埃及的領導人不同,他很強硬,反對派攻不下來,這嚴重妨礙了西方策劃者的計劃。看來,他們不打算放棄既定目標。
西方制造中東亂局的背后
進入2011年以來,歐美媒體一直在關注阿拉伯世界。美國在那里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控制伊斯蘭世界市場,以便最終制衡中國和俄羅斯。
伊斯蘭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雖然在新殖民資本主義的貿易觀念中是一個不夠發達的市場,但對于努力重建經濟的西方帝國主義來說卻是一個“完美的”市場,它為西方帝國主義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希望。一旦控制伊斯蘭世界市場,西方帝國就可以利用伊斯蘭地區的市場與其他市場進行談判,最終從政治和經濟上制衡俄羅斯和中國。
在西方的這一戰略中,對伊斯蘭市場的進攻是從在世界輿論面前制造借口開始的,西方有節制地在突尼斯和埃及內部挑起矛盾,以便制造出多米諾效應和“蔓延”假象,并逐漸滲透到也門、阿爾及利亞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直到最后影響到伊朗,進而繼續蔓延至俄羅斯和中國。
英法美聯盟的第二階段戰略是利比亞。利比亞國內的動亂力量得到了西方軍事和外交行動的公開支持,目的不僅是要推翻其領導人,而且還要為其孤立伊朗、占領全部伊斯蘭市場的戰略掃清障礙。
盡管利比亞正在抵抗,但英法美帝國聯盟也正在給整個阿拉伯世界施加政治和軍事壓力,迫使它們保持中立。軍事行動撕下了“多米諾效應和蔓延理論”的面具,西方帝國對阿拉伯世界的軍事攻勢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這件事解決了之后西方帝國肯定會把矛頭指向伊朗及其豐富的石油財富。
外媒:英法空襲利比亞 俄羅斯成贏家?
僅僅一年前,俄羅斯作為全球能源供應國的主導地位還受到天然氣價格低迷和它是不可信賴的貿易伙伴這種名聲的威脅。然而,如今,由于全世界受到日本自然災害和中東暴動的震動,俄羅斯重新成為市場中心,并且大賺一筆。
當利比亞暴力活動升級導致利比亞 對歐洲國家能源供應桔竭時,俄羅斯國有壟斷企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迅速向歐洲國家出售了更多的天然氣。
分析人士說,最近幾周發生的事件導致的結果是,能源生產商從中獲利,尤其是俄羅斯。
莫斯科烏拉爾西伯利亞經紀公司首席策略師克里斯·威弗說:“對于俄羅斯來說,這些事件將使游戲發生改變,因為俄羅斯被視為可靠得多的天然氣供應國,并且客戶更加有可能想要鎖定供應。”
隨著中東動蕩局勢蔓延,阿爾及利亞等主要新天然氣來源國受到威脅。
利比亞硝煙再起
俄羅斯已經在為歐洲提供其五分之二的進口天然氣。這一數字可能還會上升。俄羅斯外貿銀行資本公司預計,日本和利比亞發生的事情可能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今年的銷售量額外增加3%至5%。
專家說,俄羅斯還有可能從世界能源市場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受益。這種不確定性已經使油價超過每桶100美元。
=======動機四:國內政治需要=======
韓媒:軍事介入利比亞 美英法各有利害關系
韓國《朝鮮日報》22日刊文稱,軍事介入利比亞,美英法各有圖謀。
文章稱,2003年3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法國表示強烈反對,但時隔8年介入利比亞事態時,法國的態度卻最為積極。與此相反,美國經過再三猶豫最終參與了軍事行動。為何兩國的立場發生對調?外媒分析說,主導利比亞空襲的美國、法國、英國三國的利害關系不同。
首先,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個人意志發揮了巨大作用。法國將在明年舉行總統選舉,而目前他的支持率只有19%,薩科齊希望通過利比亞戰爭,再揚“強大法國”的國威,凝聚國民的支持。
打擊利比亞 法國迎合國內輿論
新華網巴黎3月20日電(記者劉卓)19日,法國率先出動戰機對利比亞實施空中打擊,由此拉開了西方國家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序幕。法國各界對此反應強烈。當地輿論認為,法國對利比亞態度如此強硬,主要目的在于重振法國外交,維護法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與利益。
今年2月在利比亞出現局勢動蕩后,法國是第一個承認利反對派組織利比亞全國委員會的國家。隨后,法國同英國一道積極推動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并在一些西方國家聯合打擊利比亞的行動中首先對利實施空襲。
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出席落實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利比亞決議的國際會議后發表聲明,指責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還在蔑視那些警告”。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不認為這次行動顯示了總統的好戰”。法國主要反對黨社會黨第一書記奧布里在一份公報中稱,聯合國決議需要立即實行。
《費加羅報》19日發表法蘭西院士讓·多爾梅松的文章,其標題就是《需要讓卡扎菲離開》。該報網站同一天登出的是否贊成打擊利比亞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在7萬多投票網民中,同意打擊利比亞的占66%。
薩科齊欲以外交加分
從法國國內政治局勢來說,可以部分解釋法國立場的突變。薩科齊將競選2012年總統連任。但由于在內政問題的處理上,法國現政府政績乏善可陳,致使薩科齊在民意測驗中持續下滑。在最近一次具有爆炸性的民意調查中,薩科齊多次輸給了極右派國民陣線新任主席瑪麗娜·勒龐,甚至有可能在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這對右翼和薩科齊來說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因此薩科齊需要加強外交,來扭轉不利局面。法國總統歷來在外交上較容易獲得民意的支持。本來薩科齊寄厚望于法國主持 G8和G20峰會,期盼通過這兩大峰會,對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改革,成為領導世界走出金融危機的領袖。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初衷因各國分歧太大而很難如愿。于是法國總統便轉向突然變成國際熱門話題的西亞——北非動蕩。
法國與利比亞的關系曾一度在西方國家中屬于相當“熱絡”的。薩科齊總統 2007年曾大張旗鼓地在巴黎接待卡扎菲的國事訪問,甚至準備向利比亞提供核能技術。而19日法國卻主導了對利比亞的轟炸。眾所周知,在突尼斯民眾動亂爆發時,法國當局措手不及,一度將其視為對法國利益的嚴重侵害。但很快法國就進行了政府改組,將前總理朱佩推上了外交部長的前臺。
朱佩在剛上臺的當天,就曾在法國電視臺對利比亞局勢評論稱,法國對使用武力“有所保留”,因而法國對建立禁飛區也并不是那么熱心。但從薩科齊總統向利比亞派出法國哲學家貝爾納·亨利—勒維接觸反對派以后,法國立場發生突變。法國總統在未告知外長朱佩的情況下,就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為“惟一合法代表”,導致法利斷交。這時,法國就不得不將推翻卡扎菲政權列為首要外交目標。
西方空襲利比亞利益何在?
美國目前在阿富汗駐扎著9萬多軍隊,在伊拉克也還有約5萬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由美國來全盤主導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甚至于派出地面部隊,將導致美軍更加疲憊,同時還會加重美國財政負擔。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擔心此舉將進一步加劇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緒。
與美國的顧慮重重形成對比的是,法國總統薩科齊高調對利比亞開戰,希望“一石三鳥”。第一,希望以此顯示法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贏得國內民眾支持,為明年競選連任“掙分”;
第二,由于利比亞曾公開反對薩科齊關于建立地中海聯盟的倡議,因此法國希望借此次軍事打擊為聯盟的建立掃除障礙,同時也可以從歐盟內部牽制不愿參與此次對利軍事行動的德國,擴大法國在歐盟中的影響力;第三,捍衛和鞏固法國在利比亞的經濟和能源利益。僅法國道達爾公司在利比亞石油領域就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從英國的角度看,積極參與軍事打擊利比亞,有助于為執政的保守黨掙得外交分。與法、英的高調姿態相比,意大利更愿意“悄悄地做”,因為這樣能降低“未來的風險”。而德國則是充分考慮了軍事干涉的風險,表示有“充足的理由”不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各國行動的背后均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它們在利比亞問題上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的首席發言人邁克爾·馬安告訴新華社記者。他認為,歐盟只能在向卡扎菲施加政治壓力的層面上“用同一個聲音說話”,目前能做到的僅僅是政治施壓、經濟制裁和人道主義救援。
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中東前景項目研究員讓姆·阿亞迪認為,盡管歐盟對中東地區有興趣,但經濟、金融和債務危機多重打擊下的歐洲經濟狀況不容樂觀,軍事行動耗資巨大,各國政府不得不考慮自身的預算情況。
======動機五:西方內部利益之爭======
法、德“暗戰”的一張牌
事實上法國與利比亞在另外一個問題上存在著嚴重分歧,即法國主張的環地中海聯盟的倡議,遭到利比亞的抵制。而環地中海聯盟對于法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法國將之視為對抗德國崛起的一步重要棋子。據法國《新觀察家》雜志透露,薩科齊在會見利比亞反對派時,全部答應對方的條件不算,而且當對方提出,是否要等翌日歐盟峰會后宣布,薩科齊卻表示可以由利比亞反對派立即宣布。此舉顯然是針對德國的。
事實上,東歐巨變、德國統一、特別是巴爾干地區動蕩之后,德國日益影響力增強。德國自身實力的擴張,再加上東歐大部分國家均明確倒向德國,使法國在歐盟內部的份量一天天地遭到削弱。法國惟有將目光轉向南方。地中海聯盟就是薩科齊的一個杰作。而這一杰作從一出臺,就遭到利比亞和德國南北夾攻。
因此薩科齊要搶在歐盟首腦峰會之前就承認利比亞反對派,迫使德國直接攤牌。據有關消息透露,德國總理默克爾對此大光其火。事實上德國也一直在被動地被法國拖著走,最終成為安理會投票時除“金磚四國”以外惟一一張份量頗重的“棄權票”。利比亞成為法、德之間爭奪歐盟主導權的一張“暗牌”。
法空襲利比亞為擴大地區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利比亞是唯一公開拒絕法國倡導的“地中海聯盟”的國家,這也是法國在應對突尼斯與利比亞政局動蕩時為何態度不同的一個深層原因。
自薩科齊2007年當選總統以來,建立旨在深化歐盟與地中海沿岸國家各領域合作的“地中海聯盟”便是法國外交重點之一。然而,卡扎菲卻拒絕出席200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地中海國家峰會,明確表示對建立“地中海聯盟”持否定態度,認為該聯盟“是可怕而危險的”,將導致非洲聯盟的分裂。由于利比亞的反對立場,加之中東和平進程停滯等因素,建立“地中海聯盟”的進程陷入停頓。
法國新任外長朱佩3月1日在就職講話中為法國今后一段時期的外交方針定下基調,將建立“地中海聯盟”作為法國外交主要目標之一。
薩科齊2月27日在就國際局勢發表電視講話時說,眼下地中海沿岸多個國家出現局勢動蕩,現在正是建立“地中海聯盟”、使其發揮重要作用的時候。
此外,有媒體認為,除了謀求在非洲提升法國的影響力外,薩科齊還試圖尋求2012年總統選舉連任的機會——一旦在利比亞的冒險行動取得成果,薩科齊便會贏得選舉籌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