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e-of-the-Science on th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s
欺世盜名—關于轉基因食品威脅健康的最新科學研究結果(目錄)
Author: Jeffrey Smith,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作者:杰弗里·M·史密斯,(美國)責任科技協會常務董事。
譯者:不詳校對者:陳一文
更多事實請閱讀:史密斯《種子的欺騙》
http://book.kongfz.com/16975/117206745/
史密斯《轉基因賭局(65個科學證據揭露8大領域的驚人危害)》
http://book.kongfz.com/11257/115522037/
轉載自:http://www.responsibletechnology.org/docs/145.pdf
轉載者:陳一文([email protected])
《新浪網》“陳一文顧問博客”轉載:http://blog.sina.com.cn/cheniwan
《陳一文顧問網站》:http://sea3000.net/cheniwan
*
陳一文顧問按:史密斯撰寫的這篇系列文章值得所有關注轉基因生物安全、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人士,無論專家、學者、官員或民眾,也無論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目前持支持觀點還是反對觀點,都絕對必讀。此外,過去或目前對轉基因相關問題做采訪、調查與報道的媒體人士,或者將來準備對轉基因相關問題做采訪、調查與報道的媒體人士,也絕對必讀。因為,《史密斯:欺世盜名—關于轉基因食品威脅健康的最新科學研究結果》揭露,轉基因作物造成過敏癥、中毒、腸胃損傷、不孕不育、營養問題、以及新型疾病的潛在危險大量事實向所有的媒體證明,所謂“迄今尚無任何確實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有害”的說法,純屬彌天大謊!
作者簡介:擁有眾多頭銜的杰弗里·M·史密斯先生,是國際暢銷書作家、獨立制片人,(美國)“責負責任技術研究所”常務董事,是揭露轉基因食品給人們健康風險的領先代言人。他的第一本書《種子的欺騙》是領域最暢銷的書籍,第二本書《基因賭盤:轉基因食品安全隱患的證據》確認了轉基因生物的65種風險,并揭露了淺薄的政府如此敷衍了事對大部分危害視若無睹。這兩本專著中文版已經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史密斯先生開創了美國健康飲食運動的先河,目的推動消費者抵制轉基因生物的運動實現轉折,迫使轉基因生物遠離食品供應。
Index
目錄
(讀者請注意:擊目錄中下述節中文標題,鏈接帶您訪問相應各節)
INTRODUCTION
(1)引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7w.html
上世紀70年代開發的一種技術,即強行將一個物種的基因插入到另外一個物種的DNA中去,借助此技術轉基因食品得以問世。基因產生蛋白質,蛋白質則進一步能形成植物的特征或屬性。與轉基因生物相關聯的預期屬性被言過其實地夸大了——“使沙漠上成長出植物”、“維生素強化的谷物”、“高產量的莊稼將使百萬人免受饑餓”。但是這些統統都是空中樓閣。實際上,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只發現了兩個特性,耐除草劑和產生殺蟲劑。抗除草劑的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均是由細菌基因改造而成,這使它們在使用了大量除草劑的情況仍能存活。這使農民的除草作業有了更多的靈活性,轉基因種子公司也因此獲利。當農民購買轉基因種子的時候,他們都會簽一份合同,保證只購買種子生產商生產的除草劑。
陳一文顧問按:
*
引言:
[1] Jeffrey M. Smith, Genetic Roulette: The Documented Health Risk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Yes! Books, Fairfield, IA USA 2007
陳一文顧問按:世界目前種植的所有轉基因作物中“80%的轉基因作物都具有抗除草劑的特性。其他的20%是玉米和棉花類植物,它們的每個細胞都會產生都(Bt毒素)殺蟲劑”,“有抗病特性的轉基因夏威夷木瓜、西葫蘆、長頸南瓜,這些占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1%”。為什么“80%的轉基因作物都具有抗(草甘膦)除草劑的特性”?這是因為開發這些抗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孟山都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借此推銷這些轉基因作物種植時必須使用的孟山都公司開發的草甘膦除草劑,他們吹噓的“高產量的莊稼將使百萬人免受饑餓”全部是誤導各國政治領導人的騙人鬼話!
The FDA’s “non-regulation” of GM food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8e.html
陳一文顧問按:
*
[2] Dan Quayle, “Speech in the Indian Treaty Room of the Old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 May 26, 1992.
The FDA covers up health risks
(3)轉基因食品隱患欲蓋彌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5x.html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署(FDA)泰勒的轉基因食品政策需要建立這樣一個印象,就是轉基因作物產生的意外影響根本就是無關緊要的,否則,轉基因食品的“公認安全”地位將被動搖,還得對它們進行廣泛的測試和貼上標簽,這些程序通常對食品添加劑是必須的。但是,由于一樁訴訟案而公之于眾的內部文件顯示,FDA機構科學家們的壓倒性的共識,即轉基因作物有無法預計、難以發現的負作用。有許多部門和專家已經把這些負作用仔細呈清,比如:過敏癥、中毒、營養問題、以及新型疾病的潛在危險。他們強烈主張對其進行長期的安全性研究。盡管有這樣的警告,研究FDA內部文件的律師出于對公共利益地考慮,“生物科技意外負面影響的參考文獻逐漸從政策聲明草案(抵制機構科學家們的抗議)被刪除。”官方FDA政策聲明聲稱:“FDA沒有發現這種新方法衍生的食品和其他傳統食品在本質上有任何差異。”形成鮮明對比的FDA內部報告文件稱,“根據技術專家們的說法,基因改造過程和傳統培育是不一樣的,會導致不同的風險。”加拿大皇家學院對“實質等同”也做了類似的描述,“在科學上證明是不正當的,并且與科技的謹慎規則相悖。”
陳一文顧問按:
*
[4] For copies of FDA memos, see The Alliance for Bio-Integrity, www.biointegrity.org
[5] Steven M. Druker, “How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despite the deaths one had caused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own scientists about their unique risks,” Alliance for Bio-Integrity, http://www.biointegrity.org/ext-summary.html
[6] Louis J. Pribyl, “Biotechnology Draft Document, 2/27/92,” March 6, 1992, www.biointegrity.org http://www.biointegrity.org/FDAdocs/04/view1.html
[7] “Statement of Policy: Foods Derived from New Plant Varieties,” Federal Register 57, no. 104 (May 29, 1992): 22991.
[8] Linda Kahl, Memo to James Maryanski about Federal Register Document “Statement of Policy: Foods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lliance for Bio-Integrity(January 8, 1992) http://www.biointegrity.org
*
陳一文顧問按:
*
[9] See for example, “Good Enough To Eat?” New Scientist (February 9, 2002), 7.
[10] “Health risk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editorial, Lancet, 29 May 1999.
[11] “Elements of Preca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Food Biotechnology in Canada; An Expert Panel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Food Biotechnology prepared by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t the request of Health Canada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and Environment Canada”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January 2001.
GMOs are inherently unsafe
(4)轉基因食品自身的不安全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5u.html
有幾個原因說明轉基因植物的罕見危險。第一,基因改造本身的過程本身造成了無法預知的改變,無論什么樣的基因被插入到植物中去都如此。比如,完成基因插入的過程一種是用“基因槍”將基因射入植物細胞中,另一種是用細菌感染外源DNA細胞。這兩種過程不僅在插入點以及周圍造成基因突變,還會影響其他地方。然后,用一種被稱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將“轉換的”細胞克隆到一株植物中,結果就導致整個植物基因組大量的突變。轉基因植物基因和自然植物基因之間的差異達到驚人的2%-4%。天然基因可能會被刪除,某些基因物質被永久性的開啟或關閉。另外,插入的過程會導致大量的植物自然基因產生整體的以及并非理解透徹的變化。一項研究揭示,僅插入一個基因就會使植物中高達5%的天然基因改變其蛋白質基因示性的水平。
陳一文顧問按:
http://world.people.com.cn/GB/41217/11975156.html
*
[12] J. R. Latham, et al., “The Mutational Consequences of Plant Trans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2006, Article ID 25376: 1-7; see also Allison Wilson, et. al., “Transformation-induced mutations in transgenic plants: Analysis and biosafety implications,”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Reviews – Vol. 23, December 2006.
[13] P. H. Bao, S. Granata, S. Castiglione, G. Wang, C. Giordani, E. Cuzzoni, G. Damiani, C. Bandi, S. K. Datta, K. Datta, I. Potrykus, A. Callegarin and F. Sala, "Evidence for genomic changes in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L.) recovered from protoplasts" Transgen Res 5 (1996): 97-103.; M. Labra, C. Savini, M. Bracale, N. Pelucchi, L. Colombo, M. Bardini and F. Sala, "Genomic changes in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s produced by infecting calli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Plant Cell Rep 20 (2001): 325-330.
[14] “Elements of Preca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Food Biotechnology in Canada; An Expert Panel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Food Biotechnology prepared by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t the request of Health Canada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and Environment Canada”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January 2001.
[15] Edwin J. Mathews, Ph.D., in a memorandum to the Toxicology Section of the Biotechnology Working Group. Subject: Analysis of the Major Plant Toxicants. Dated October 28, 1991
[16] Division of Food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and Division of Contaminants Chemistry, “Points to Consider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November 1, 1991, www.biointegrity.org
[17] Netherwood et al, “Assessing the survival of transgenic plant DNA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ature Biotechnology 22 (2004): 2.
[18] Division of Food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and Division of Contaminants Chemistry, “Points to Consider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November 1, 1991, www.biointegrity.org
[19] Charles Benbrook, “Impact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on Pesticide Use: The First Thirteen Years,” November 2009, The Organic Center, http://www.organic-center.org/science.latest.php?action=view&report_id=159
[20] Comments for AC21 Ag Biotech Committee Meeting,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ugust 1, 2007
GM diet shows toxic reactions in the digestive trac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5p.html
在最開始提交給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署(FDA)轉基因作物樣本的自愿協商過程中,FlavrSavr番茄就顯示出有毒素的跡象。在對20只大鼠進行的喂養實驗,發現其中7只出現了胃損傷。普茲泰博士認為,消化道是與食物相關的第一個與最大的接觸點,可以顯示各種毒素的反應,并應該成為第一個目標來評估轉基因食品的風險。然而,令他震驚地的是,FlavrSavr番茄的研究從未通過胃腸道這關,其他的研究也發現了問題。研發來產生Bt毒素的轉基因馬鈴薯所喂養的實驗小鼠體內生長出異常的、受損的細胞,以及在其(回腸)小腸下部出現增生的細胞。產生另外一種殺蟲劑(提取自雪蓮甘油核酸凝結素)的轉基因馬鈴薯所喂養的實驗大鼠胃部和腸道壁上也明顯有增生的細胞在成長。細胞增生可能是癌癥的前兆,需要特別關注。
[注] 卡爾金公司提交了關于轉基因西紅柿兩行數據,使用相同的插入基因。他們主動選擇了唯一一個與身體傷害無關的轉基因品種推向市場。這并非是FDA所要求的,FDA甚至不會阻止那些對人體有傷害的品種上市。從此 FlavrSavr番茄就問世了。此后,就再沒有生物科技公司向FDA提交產品樣本的詳細數據。
[21]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Medicine, FDA, correspondence June 16, 1993. As quoted in Fred A. Hines, Memo to Dr. Linda Kahl. “Flavr Savr Tomato: . . . Pathology Branch’s Evaluation of Rats with Stomach Lesions From Three Four-Week Oral (Gavage) Toxicity Studies . . . and an Expert Panel’s Report,” Alliance for Bio-Integrity (June 16, 1993) http://www.biointegrity.org/FDAdocs/17/view1.html
[22] Robert J. Scheuplein, Memo to the FDA Biotechnology Coordinator and others, “Response to Calgene Amended Petition,” Alliance for Bio-Integrity (October 27, 1993) www.biointegrity.org
[23] Carl B. Johnson to Linda Kahl and others, “Flavr Savr™ Tomato: Significance of Pending DHEE Question,” Alliance for Bio-Integrity (December 7, 1993) www.biointegrity.org
實驗大鼠喂食轉基因馬鈴薯表明在胃和腸道內有增生細胞的生長
[25] Nagui H. Fares, Adel K. El-Sayed, “Fin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Ileum of Mice Fed on Endotoxin Treated Potatoes and Transgenic Potatoes,” Natural Toxins 6, no. 6 (1998): 219–233.
[26] Stanley W. B. Ewen and Arpad Pusztai, “Effect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us nivalis lectin on rat small intestine,” Lancet, 1999 Oct 16; 354 (9187): 1353-4.
[27] Arpad Pusztai, “Facts Behind the GM Pea Controversy: Epigenetics, Transgenic Plants & Risk Assessment,”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December 1st 2005 (Frankfurtam Main, Germany: Literaturhaus, 2005).
GM diets cause liver damage
(6)轉基因食品導致肝臟損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47.html
孟山都開發產生Bt毒素的Mon863玉米喂養實驗大鼠后,其出現肝臟的損傷和其他的一些中毒跡象。有實驗表明喂食轉基因大豆的兔子改變了它們的肝臟酶,并提高了的代謝活動。喂養抗草甘磷油菜的實驗大鼠肝臟超重12%-16%,極有可能是由于肝臟病癥或是發炎癥狀導致。顯微鏡分析喂食抗草甘磷大豆的實驗小鼠,發現其肝臟的基因示性、結構、功能均被改變。在小鼠的飲食又改回到非轉基因大豆以后,許多的這些改變恢復了正常,顯示出轉基因大豆就是元兇。根據分子遺傳學家邁克爾·安東尼奧博士的調查結果顯示,“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反映出轉基因大豆對肝臟的損傷。”在倫敦國王學院進行人類基因治療研究的安東尼奧說,盡管食用轉基因大豆的長期結果無法知曉,但是它會造成肝臟損傷,最終導致血毒癥。
肝臟的狀態 — 身體主要排毒臟器 — 身體毒素的另外一個指標。
l
[28]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l
[29] John M. Burns, “13-Week Dietary Subchronic Comparison Study with MON 863 Corn in Rats Preceded by a 1-Week Baseline Food Consumption Determination with PMI Certified Rodent Diet #5002,” December 17, 2002 http://www.monsanto.com/pdf/products/fullratstudy863.pdf
l
[30] R. Tudisco, P. Lombardi, F. Bovera, D. d’Angelo, M. I. Cutrignelli, V. Mastellone, V. Terzi, L. Avallone, F. Infascelli,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Bean in Rabbit Feeding: Detection of DNA Fragments and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Effects by Enzymatic Analysis,” Animal Science 82 (2006): 193–199.
l
[31] Comments to ANZFA about Applications A346, A362 and A363 from the Food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 Advisory Group (FLRAG) of the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PHAA) on behalf of the PHAA, “Food produced from glyphosate-tolerant canola line GT73,” www.iher.org.au/
l
[32] M. Malatesta, C. Caporaloni, S. Gavaudan, M. B. Rocchi, S. Serafini, C. Tiberi, G. Gazzanelli, “Ultrastructural Morphometrical and Immunocytochemical Analyses of Hepatocyte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Cell Struct Funct. 27 (2002): 173–180
[33] Jeffrey M. Smith, Genetic Roulette: The Documented Health Risk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Yes! Books, Fairfield, IA USA 2007
l
[34] Irina Ermakova,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GMO Hazards,” Presentation at Scientists for a GM Free Europe, EU Parliament, Brussels, June 12, 2007
轉基因大豆喂養的實驗大鼠的肝臟顯示出罕見變化。
GM fed animals had higher death rates and organ damag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3a.html
在FlaverSavr轉基因番茄的研究中,附錄說明指出,40只大鼠中的7只在兩周之內死亡后被替換。在另一個研究中,喂食“抗草銨膦”玉米的雞死亡率是喂養自然玉米的兩倍。但是在這兩個生物技術業界資助的研究中,對這種死亡率視而不見,并且也沒有適當的解釋或進一步的調查。此外,喂食抗草甘膦大豆的小鼠胰腺的細胞有重大的變化,并且消化酶的分泌顯著減少。喂食轉基因土豆的大鼠出現胰腺肥大。在一系列腎臟分析中,喂食轉基因食物的動物表現出機能障礙、中毒、酶分泌改變或炎癥。實驗小鼠心臟中酶的產生發生改變主要是由轉基因大豆引起的。轉基因土豆使小鼠大腦生長減緩。一個獨立科學家小組重新分析了孟山都公司三項90天大鼠喂養研究原始數據,發現了肝臟和腎臟的毒性跡象,以及對心臟、腎上腺、脾臟和血液的影響。
在FlaverSavr轉基因番茄的研究中,附錄說明指出,40只大鼠中的7只在兩周之內死亡后被替換。[35] 在另一個研究中,喂食“抗草銨膦”玉米的雞死亡率是喂養自然玉米的兩倍。[36] 但是在這兩個生物技術業界資助的研究中,對這種死亡率視而不見,并且也沒有適當的解釋或進一步的調查。
陳一文顧問按:“在這兩個生物技術業界資助的研究中,對這種死亡率視而不見,并且也沒有適當的解釋或進一步的調查。”西方如此,農業部系統轉基因研發單位又如何?
[35]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for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16 (2002): 73–84.
[36] S. Leeson, “The Effect of Glufosinate Resistant Corn on Growth of Male Broiler Chickens,” Department of Animal and Poultry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uelph, Report No. A56379, July 12, 1996.
此外,喂食抗草甘膦大豆的小鼠胰腺(pancreas)的細胞有重大的變化,并且消化酶的分泌顯著減少;[37] 喂食轉基因土豆的大鼠出現胰腺(pancreas)肥大。[38] 在一系列腎臟分析中,喂食轉基因食物的動物表現出機能障礙、中毒、酶分泌改變或炎癥。[39、40] 實驗小鼠心臟中酶的產生發生改變主要是由轉基因大豆引起的。[41] 轉基因土豆使小鼠大腦生長減緩。[42] 一個獨立科學家小組重新分析了孟山都公司三項90天大鼠喂養研究原始數據,發現了肝臟和腎臟的毒性跡象,以及對心臟、腎上腺(adrenal glands)、脾臟(spleen)和血液的影響。[43]
[37] Malatesta, et al,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J Anat. 2002 November; 201(5): 409–415; see also M. Malatesta, M. Biggiogera, E. Manuali, M. B. L. Rocchi, B. Baldelli, G. Gazzanelli, “Fine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M Soybean,” Eur J Histochem 47 (2003): 385–388.
[38]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39] R. Tudisco, P. Lombardi, F. Bovera, D. d’Angelo, M. I. Cutrignelli, V. Mastellone, V. Terzi, L. Avallone, F. Infascelli,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Bean in Rabbit Feeding: Detection of DNA Fragments and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Effects by Enzymatic Analysis,” Animal Science 82 (2006): 193–199.
[40] John M. Burns, “13-Week Dietary Subchronic Comparison Study with MON 863 Corn in Rats Preceded by a 1-Week Baseline Food Consumption Determination with PMI Certified Rodent Diet #5002,” December 17, 2002 http://www.monsanto.com/pdf/products/fullratstudy863.pdf
[41] R. Tudisco, P. Lombardi, F. Bovera, D. d’Angelo, M. I. Cutrignelli, V. Mastellone, V. Terzi, L. Avallone, F. Infascelli,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Bean in Rabbit Feeding: Detection of DNA Fragments and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Effects by Enzymatic Analysis,” Animal Science 82 (2006): 193–199.
[42]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43] de Vendômois JS, Roullier F, Cellier D, Séralini GE.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hree GM Corn Varieties on Mammalian Health. Int J Biol Sci 2009; 5:706-726. Available from http://www.biolsci.org/v05p0706.htm
陳一文顧問按:“在這兩個生物技術業界資助的研究中,對這種死亡率視而不見,并且也沒有適當的解釋或進一步的調查。”西方如此,農業部系統轉基因研發單位又如何?
[35]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for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16 (2002): 73–84.
[36] S. Leeson, “The Effect of Glufosinate Resistant Corn on Growth of Male Broiler Chickens,” Department of Animal and Poultry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uelph, Report No. A56379, July 12, 1996.
[37] Malatesta, et al,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J Anat. 2002 November; 201(5): 409–415; see also M. Malatesta, M. Biggiogera, E. Manuali, M. B. L. Rocchi, B. Baldelli, G. Gazzanelli, “Fine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M Soybean,” Eur J Histochem 47 (2003): 385–388.
[38]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39] R. Tudisco, P. Lombardi, F. Bovera, D. d’Angelo, M. I. Cutrignelli, V. Mastellone, V. Terzi, L. Avallone, F. Infascelli,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Bean in Rabbit Feeding: Detection of DNA Fragments and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Effects by Enzymatic Analysis,” Animal Science 82 (2006): 193–199.
[40] John M. Burns, “13-Week Dietary Subchronic Comparison Study with MON 863 Corn in Rats Preceded by a 1-Week Baseline Food Consumption Determination with PMI Certified Rodent Diet #5002,” December 17, 2002 http://www.monsanto.com/pdf/products/fullratstudy863.pdf
[41] R. Tudisco, P. Lombardi, F. Bovera, D. d’Angelo, M. I. Cutrignelli, V. Mastellone, V. Terzi, L. Avallone, F. Infascelli,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a Bean in Rabbit Feeding: Detection of DNA Fragments and Evaluation of Metabolic Effects by Enzymatic Analysis,” Animal Science 82 (2006): 193–199.
[42]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43] de Vendômois JS, Roullier F, Cellier D, Séralini GE.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hree GM Corn Varieties on Mammalian Health. Int J Biol Sci 2009; 5:706-726. Available from http://www.biolsci.org/v05p0706.htm
Reproductive failures and infant mortality
(8)不孕不育及幼崽死亡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37.html
喂食孟山都抗草甘膦大豆的大鼠和小鼠的睪丸都表現出明顯的病變。大鼠的睪丸由粉紅色變成了藍色,小鼠的初期精子細胞也發生了改變。轉基因大豆喂食的老鼠胚胎與那些喂食非轉基因大豆的小鼠母體相比,顯示出其DNA功能的臨時改動。與喂養非轉基因大豆的小鼠比較,轉基因大豆喂養的小鼠的DNA功能顯示出暫時的改變。經過了一連串的三個實驗,51.6%轉基因食物喂養組的小鼠后代在頭三個星期內死亡,而非轉基因大豆喂食對照組的死亡率僅10%,非大豆對照組死亡率僅8.1%。該項試驗結果對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造成致命打擊,孟山都為首跨國轉基因利益集團及其豢養、御用的“學者”與推手不惜代價欲一棒子打死!
陳一文顧問按:
葉爾馬科娃于2005年10月的一次會議中首次公布了她的結果,并通過新聞媒體大肆宣傳。不過直到2007年9月,她也沒有正式發表論文。《自然-生物技術》雜志專門聯系了葉爾馬科娃,請她介紹自己的實驗,并且組織了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評估。結果發現,葉爾馬科娃的實驗疑點重重。
“非轉基因”也有高死亡率
葉爾馬科娃的實驗材料首先就有問題。她聲稱,實驗用到的轉基因大豆品種來自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但是調查顯示,這家公司從來沒有出售過那種轉基因大豆產品。葉爾馬科娃使用的極有可能是不同種類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的混合物。與此類似的是,實驗對照組用的非轉基因大豆也包括了不同的品種。在做這類實驗時,喂養的食物需要有盡可能一樣的遺傳背景,而葉爾馬科娃卻沒能很好地控制條件。
轉基因大豆安全性有公論
事實上,關于轉基因大豆安全性的實驗,科學界已經做過多次。2004年美國科學家Denise Brake和Donald Evenson就做過極其相似的實驗。在嚴格條件控制下,被喂養了轉基因大豆的小鼠繁殖了4代。子代小鼠數量、死亡率,體重以及睪丸形態都沒有出現異常,表明轉基因大豆不會對這些參數產生負面影響。同年,中國科學家也用同樣的轉基因大豆做了實驗。研究表明,即使轉基因大豆在食物中的比例高達90%,也不會對大鼠產生副作用。2000年,日本科學家研究了轉基因大豆是否會導致大鼠的免疫系統產生變化,結果否定了轉基因大豆引發包括過敏在內的免疫作用的可能。
美國自1995年開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大豆。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0年,該國所種植的大豆中有93%是轉基因的。在全球范圍內,這個數值約為77%。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任何獲準上市的轉基因大豆對人類健康有害的證據。
葉爾馬科娃在向媒體到處宣揚她的結果之余,卻遲遲不發表學術論文。最后,她在一個俄文雜志上發表了研究結果,雖然這份俄文雜志后來出了英文版本,但卻沒有經過國際同行的評審。科學研究固然時常會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結論,但是越驚人的結論就需要越堅實的證據。葉爾馬科娃得出了和整個科學界迥然不同的結果,卻沒有提供合理的證據,這讓她的研究變得毫無意義。
實際情形是怎樣的呢?通過目前掌握的資料了解到,Alexei Surov博士所在的Severtsov生態與進化研究所并沒有任何研究簡報或新聞表明Alexei Surov博士曾寫過這樣的信息,俄羅斯之聲報道的新聞事件也沒有在任何學術期刊上發表過研究論文。此外,俄羅斯之聲用的標題是《俄羅斯宣稱轉基因食品是有害的》,而其他新聞報紙則用的是“一個俄羅斯人宣稱”。顯然“俄羅斯宣稱”與“一個俄羅斯人宣稱”是有顯著區別的。
[44] 伊莉娜·葉爾馬科娃,“轉基因生物風險的實驗證據”,為實現無轉基因歐洲對科學家的講演,歐盟議會,布魯賽爾,2007年6月12日
[48] 伊莉娜·葉爾馬科娃,“轉基因生物與生物風險”,國際減災會議(IDRC)論文集,達沃斯,瑞士,2006年8月27日-9月1日,第168-172頁
[49] 伊莉娜·葉爾馬科娃,“轉基因大豆導致第一代老鼠仔減輕體重與高死亡率,初步研究”,生態信息1 (2006): 4–9.
[51] 伊莉娜·葉爾馬科娃,“轉基因生物:生命自己涉入實驗”,信,生態信息 N2 (2006): 3–4.
同時引用了史密斯與上邊提到的蘇羅夫之間的通訊:
[52] 史密斯與亞雷克薩·蘇羅夫的個人通訊,2010年4月
Farmers report livestock sterility and death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3x.html
印度農民報告說,給他們的豬喂食某種轉基因Bt玉米以后出現了生育問題。有些出現假孕狀況,甚至有些只產下羊水;同時,奶牛和公牛也出現了不孕不育癥。農民們認為轉基因Bt玉米與奶牛、馬匹、水牛和家禽的死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印度的牧羊人讓他們的綿羊持續采食轉基因Bt棉花類的植物,5-7天內導致四分之一的綿羊死亡。據估計在2006年該地區有大約一萬只綿羊死亡,2007年報告的死亡數更多。這些綿羊的尸檢結果顯示,在腸道和肝臟內發現了強烈的刺激物和黑色的斑塊,以及增大的膽管。調查人員說,初步的證據“強有力地表明,綿羊的死因是由于中毒……,而且最有可能是Bt菌毒素” 。一個小型的研究表明,綿羊喂食Bt棉類植物在30天內的死亡率為100%,而那些采食天然棉花作物的綿羊卻很健壯。
陳一文顧問按:
一、先玉335玉米品種是通過國家品種鑒定的雜交品種,不是轉基因品種。
二、《報道》中所反映的有關豬、羊、老鼠等動物異常現象與事實不符。
《報道》中所提的老鼠變少變小的現象,鄉、村干部和農民普遍認為是由于貓的飼養量增加產生生物抑制作用,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村民住房由磚瓦結構改善為水泥結構,老鼠不易打洞做窩而造成的。
總之,我們通過調查,認為《報道》所述的因果關系缺失科學依據。
*
[53] Jeffrey M. Smith, Genetic Roulette: The Documented Health Risk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Yes! Books, Fairfield, IA USA 2007
GM crops trigger immune reactions and may cause allergie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2a.html
轉基因大豆唯一重要的品種是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磷”品種,占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的89%。一種來自細菌的外源基因(以及一部分病毒和矮牽牛花的DNA)被插入,使這種作物禁受得住草甘磷除草劑。由細菌產生的蛋白從來都不屬于人類食品供應的一部分。因為人們通常是吃了某種食物幾次才知道對其有過敏反應,所以很難預先發現這種蛋白就是過敏原。由于沒有準確無誤的方法來確認引起過敏的轉基因作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檢查這種蛋白的屬性,來辨別其是否與已知的過敏原有共同特征。其中一種方法是將這種新型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與過敏原的數據庫進行比對。據世界衛生組織稱,如果它們的比對是匹配的,那么轉基因作物既不應該被商業化地推向市場,相關的試驗也不應該繼續進行。產自轉基因大豆的蛋白片段與蝦、塵螨的過敏原完全相同,但是在WHO建立試驗標準和建議另外的試驗之前,轉基因大豆就已經被引進到市場中去了。如果這種蛋白的確能觸發過敏反應,那么抗草甘磷大豆基因轉移至人類腸道細菌的DNA中這一發現加劇了其危險性,這種蛋白還可能持續不斷在我們的腸道內產生。
陳一文顧問按:
“全球轉基因作物規模化應用已逾14年,種植面積、作物種類、加工食物種類和食用人群逐年擴大,但由于實施了規范管理和科學評價,全世界每年上億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每年數億人群食用轉基因食品,迄今尚未發現確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因此,應當肯定:農業轉基因作物總體上是安全的,它的風險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1955743.html
*
[57] John M. Burns, “13-Week Dietary Subchronic Comparison Study with MON 863 Corn in Rats Preceded by a 1-Week Baseline Food Consumption Determination with PMI Certified Rodent Diet #5002,” December 17, 2002 http://www.monsanto.com/monsanto/content/sci_tech/prod_safety/fullratstudy.pdf, see also Stéphane Foucart, “Controversy Surrounds a GMO,” Le Monde, 14 December 2004; and Jeffrey M. Sm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Study Reveals Health Damage and Cover-up,” Spilling the Beans, June 2005, http://www.seedsofdeception.com/Public/Newsletter/June05GMCornHealthDanger
[58]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59] V. E. Prescott, et al,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Bean r-Amylase Inhibitor in Peas Results in Altered Structure and
Immunogenicit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05): 53.
陳一文顧問按:轉基因推手們可能抓住“想要確認人群中的過敏反應是否由于轉基因食品引發的,這可能是很困難的”期望推翻“轉基因大豆引進到英國人的飲食中之后不久”與“在僅僅一年的時間里對大豆過敏的人數暴增50%”之間有任何必然關系。但是,“沒有進行后續的研究去判斷是否由于轉基因大豆引起”才是要害!例如在中國,當許多學者對農業部依據張啟發、黃昆侖從事的假試驗、偽試驗“安全無害”結論向張啟發團隊研發的轉基因Bt稻米頒發“安全許可證”之后,農業部為什么不組織與轉基因無經濟利益、無學術利益其他“第三方”對轉基因Bt稻米的食品安全性進行公正、科學、透明的試驗?道理非常簡單:這樣的試驗不僅必將證明轉基因Bt稻米的“食品不安全性”,同時將證明農業部主管部門及其領導,以及“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涉嫌瀆職!
·
[61] G. A. Kleter and A. A. C. M. Peijnenburg, “Screening of transgenic proteins expressed in transgenic food crops for the presence of short amino acid sequences indentical to potential, IgE-binding linear epitopes of allergens,” BMC Structural Biology 2 (2002): 8–19.
[62] Netherwood et al, “Assessing the survival of transgenic plant DNA 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ature Biotechnology 22 (2004): 2.
·
[63] Hye-Yung Yum, Soo-Young Lee, Kyung-Eun Lee, Myung-Hyun Sohn, Kyu-Earn Kim, “Genetically Modified and Wild Soybeans: An immunologic comparison,” Allergy and Asthma Proceedings 26, no. 3 (May–June 2005): 210-216(7).
[64] Stephen R. Padgette et al, “The Composition of Glyphosate-Tolerant Soybean Seeds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Soybean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26, no. 4, (April 1996); including data in the journal archives from the same study; see also A. Pusztai and S. Bardocz, “GMO in animal nutrition: potential benefits and risks,” Chapter 17, Biology of Nutrition in Growing Animals (Elsevier, 2005).
·
[65] Manuela Malatesta, et al,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Journal of Anatomy 201, no. 5 (November 2002): 409; see also M. Malatesta, M. Biggiogera, E. Manuali, M. B. L. Rocchi, B. Baldelli, G. Gazzanelli, “Fine Structural Analyses of Pancreatic Acinar Cell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M Soybean,” Eur J Histochem 47 (2003): 385–388.
·
[66] See for example, Scott H. Sicherer et al., “Prevalence of peanut and tree nut all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a random digit dial telephone survey: A 5-year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March 2003, vol. 112, n 6, 1203-1207); and Ricki Helm et al., “Hypoallergenic Foods—Soybeans and Peanuts,”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Biotechnology News Report, October 1, 2002.
陳一文顧問按:請問農業部: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造成過敏的這些大量科學研究事實披露后,你們對于中國目前持續每年大宗進口的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是否進行過任何進一步的食品安全性試驗研究?如果對進行過任何進一步的食品安全性試驗研究的話,為什么?
Bt-toxin, produced in GM corn and cotton, may cause allergie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20.html
多年來,有機農場主們一直噴灑含天然Bt菌的溶液劑,以此方法來控制害蟲。天然Bt毒素以損害昆蟲胃造成穿孔方式消滅它們。遺傳工程師提取這種細菌產生毒素的基因插入到農作物DNA中,使植物自己產生Bt毒素執行殺蟲工作,而非需要農民們進行。生物技術公司聲稱Bt毒素有著安全使用的歷史,在我們的胃中被迅速消化掉,強調人類和哺乳動物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對Bt毒素產生任何反應。但研究證實,Bt毒素在消化過程中并非完全被破壞掉,并且哺乳動物對其產生了反應。“轉基因作物所產生Bt毒素與傳統有機農業和林業所使用的細菌[Bt毒素]有天壤之別。”轉基因Bt作物被設計使自身產生的Bt毒素的毒性比天然噴灑的Bt毒素的濃度強3,000到5,000倍。Bt毒素蛋白也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其他過敏原的標準,例如:Bt毒素蛋白具有相當的抵抗力以至于在正常消化和加熱的時候都無法分解。
陳一文顧問按:
[67] Vazquez et al, "Intragastric and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Cry1Ac protoxin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nduces systemic and mucosal antibody responses in mice," Life Sciences, 64, no. 21 (1999): 1897–1912; Vazquez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induced by Cry1Ac protein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HD 73 in mi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33 (2000): 147–155.
[68] Vazquez et al,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1Ac protoxin is a potent systemic and mucosal adjuvant,” Scandanavi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49 (1999): 578–584. See also Vazquez-Padron et al., 147 (2000b).
[69] Nagui H. Fares, Adel K. El-Sayed, “Fin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Ileum of Mice Fed on Endotoxin Treated Potatoes and Transgenic Potatoes,” Natural Toxins 6, no. 6 (1998): 219–233.
[70] Alberto Finamore, et al, “Intestinal 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 to MON810 Maize Ingestion in Weaning and Old Mice,”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 (23), pp 11533–11539, November 14, 2008
[71] 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Report of health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Asian gypsy moth control program,” (Olympia, WA: Washington State Dept. of Health, 1993).
[72] M. Green, et al.,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the microbial pesticid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regon, 1985-86,” Amer. J. Public Health 80, no. 7(1990): 848–852.
[73] M.A. Noble, P.D. Riben, and G. J. Cook, “Microbiolog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program to monitor the health effects of Foray 48B BTK spray” (Vancouver, B.C.: Ministry of Forests,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 Sep. 30, 1992).
[74] A. Edamura, MD, “Affidavit of the Federal Court of Canada, Trial Division. Dale Edwards and Citizens Against Aerial Spraying vs. Her Majesty the Queen,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May 6, 1993); as reported in Carrie Swadene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Journal of Pesticide Reform, 14, no, 3 (Fall 1994).
[75] J. R. Samples, and H. Buettner, “Ocular infection caused by a biological insecticide,” J. Infectious Dis. 148, no. 3 (1983): 614; as reported in Carrie Swadene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Journal of Pesticide Reform 14, no. 3 (Fall 1994)
[76] M. Green, et al.,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the microbial pesticid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regon, 1985-86,” Amer. J. Public Health, 80, no. 7 (1990): 848–852.
[77] A. Edamura, MD, “Affidavit of the Federal Court of Canada, Trial Division. Dale Edwards and Citizens Against Aerial Spraying vs. Her Majesty the Queen,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May 6, 1993); as reported in Carrie Swadene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Journal of Pesticide Reform, 14, no, 3 (Fall 1994).
[78] Carrie Swadene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Journal of Pesticide Reform 14, no. 3 (Fall 1994).
[79] Terje Traavik and Jack Heinemann,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Omitted Health Research: Still No Answers to Ageing Questions, 2006. Cited in their quote was: G. Stotzky, “Release, persistenc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in soil of insecticidal proteins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found in Deborah K. Letourneau and Beth E. Burrow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Organisms.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Effects (cBoca Raton, FL: CRC Press LLC, 2002), 187–222.
[80] See for example, A. Dutton, H. Klein, J. Romeis, and F. Bigler, “Uptake of Bt-toxin by herbivores feeding on transgenic maize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predator Chrysoperia carnea,” Ecological Entomology 27 (2002): 441–7; and J. Romeis, A. Dutton, and F. Bigler,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Cry1Ab) has no direct effect on larvae of the green lacewing Chrysoperla carnea (Stephens) (Neuroptera: Chrysopidae),”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50, no. 2–3 (2004): 175–183.
[81] N. Tomlinson of UK MAFF's Joint Food Safety and Standards Group 4, December 1998 letter to the U.S. FDA, commenting on its draft document, “Guidance for Industry: Us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 Genes in Transgenic Plants,” http://www.food.gov.uk/multimedia/pdfs/acnfp1998.pdf; (see pages 64–68).
[83] Mae-Wan Ho, “GM Ban Long Overdue, Dozens Ill & Five Deaths in the Philippines,” ISIS Press Release, June 2, 2006.
Government evaluations miss most health problem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10.html
E·安·克拉克教授2000年審查加拿大已經批準的轉基因作物時評論:“當前市場中獲得批準轉基因作物有70%沒有進行過任何實驗研究或動物毒性試驗,無論是供人們直接消費的食物成品油亦或間接地作為牲畜飼料。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所有三個轉基因番茄品種、轉基因亞麻、以及五類轉基因玉米作物。”在余下的30%經過測試的其他作物中,動物并沒有喂食完整的轉基因飼料。它們只是喂食分離出來的轉基因蛋白質,這種轉基因蛋白質是經過基因改造后而產生的。即使是這樣的蛋白質也并非提取自真正的轉基因作物,相反,它是由基因改造的細菌產生的。這種測試方法永遠都不會檢測出諸如植物DNA間接的傷害、轉基因蛋白無法預計的改變、基因轉移至細菌或人體細胞、過多的除草劑殘留物、以及積累在食物鏈中的毒素等問題。克拉克教授質問,“表明轉基因飼料喂食對家畜無害的試驗在哪里,或者證明來自喂食轉基因飼料家畜的肉與奶是安全的試驗在哪里?”
陳一文顧問按:
*
[85] Jeffrey M. Smith, Genetic Roulette: The Documented Health Risk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Yes! Books, Fairfield, IA USA 2007
[89] Judy Carman, “Is GM Food Safe to Eat?” in R. Hindmarsh, G. Lawrence, eds., Recoding Natur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enetic Engineering (Sydney: UNSW Press, 2004): 82–93.
[90] FLRAG, “Comments to ANZFA about Applications A346, A362 and A363,” http://www.iher.org.au/
The FDA’s fake safety assessments
(13)美國FDA隨意捏造的安全性評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0l.html
沒有哪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意見書比提交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局(FDA)的更糟糕,因為該機構實際上并不需要任何數據。生物技術公司提交什么樣的安全性證明文件均為自愿。“如果生物技術行業選擇提交錯誤的、未經出版的研究,他們可以這樣做而無須承擔后果。如果生物技術行業運用一些有缺陷的數據來回應有關機構的監管,他們這樣做而未受到譴責或密切關注……如果一家公司選擇無視科學合理的試驗標準……然后繼續讓有缺陷的試驗將錯就錯下去,其結果依然合法合理。”美國FDA的政策宣稱,生物技術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其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也就是說,生物技術公司向美國FDA提交文件宣稱自己開發的某種新的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產品“安全”時,美國FDA對此不進行任何驗證!
陳一文顧問按:
*
[91] Doug Gurian-Sherman, “Holes in the Biotech Safety Net, FDA Policy Does Not Assure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http://www.cspinet.org/new/pdf/fda_report__final.pdf
[92] Bill Freese, “The StarLink Affair, Submission by Friends of the Earth to the FIFRA Scientific Advisory Panel considering Assessment of Additional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oncerning StarLink Corn,” July 17–19, 2001.
Company Research is secret, inadequate, and flawe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08.html
陳一文顧問按:
*
[94] “Elements of Preca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Food Biotechnology in Canada; An Expert Panel Report on the Future of Food Biotechnology prepared by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t the request of Health Canada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and Environment Canada”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January 2001.
Unscientific assumptions are the basis of approvals
(15)非科學的假設成為審批基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zl.html
負責分析生物技術公司向政府部門提交的申請文件的加拿大監管機構的克拉克教授得出結論:“大部分,或者所有對食物或單個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結論都基于推論和假設,而不是基于實際測試。”例如,與其去檢測轉入的基因所編碼的氨基酸序列是否完全正確,不如走威廉·弗雷澤提倡的“標準程序”;即便這個蛋白由600多個氨基酸組成,只測試其中的5-25個就足矣了。如果簡短的樣本與預期相吻合,他們會認為其余的也是可以的。然而,如果他們是錯誤的,那么重新排列的蛋白質則是極為危險的。
陳一文顧問按:許多中國人誤認為中國目前從孟山都等生物技術進口的轉基因產品,尤其目前以5000萬噸規模持續進口的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在美國都進行過嚴格的食品安全性試驗與營養性評估。《史密斯:非科學的假設成為審批轉基因作物食品的基準》揭露,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孟山都的這些轉基因產品都是充滿了造假、欺騙、誤導、作偽證的偽劣產品!
*
[96] Bill Freese, Crop testing, New Scientist, Letter to the Editor, issue 2530, December 17, 2005
[97] M. Cretenet, J. Goven, J. A. Heinemann, B. Moore, and C. Rodriguez-Beltran, “Submission on the DAR for application A549 Food Derived from High-Lysine Corn LY038: to permit the use in food of high-lysine corn, 2006, www.inbi.canterbury.ac.nz
*
陳一文顧問按:
張啟發院士:食用轉基因大米的危險不會比喝水更大
http://news.sohu.com/20100223/n270369069.shtml
來源:漢網-長江日報 2010年02月23日02:13
國家發改委領導詢問轉基因大米安全性 張啟發:危險不會比喝水更大
本報訊(記者鄭欣榮 通訊員陳凱)“食用轉基因大米帶來的危險,不會比喝水更大。”張啟發院士昨日在回答國家發改委領導的提問時如是說。
昨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率國家新興產業發展思路研究調研組來漢。在華中農業大學,他聽取了綠色超級水稻的研究情況報告,并代表消費者發問:轉基因大米安全嗎?
他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國消費者已經在大量消費轉基因食品,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又存在諸多爭議。據他透露,去年中國進口轉基因大豆超過4000萬噸,幾乎都榨成油被中國消費者吃進了肚子。
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沒有直接回答張曉強的問題,而是舉了飲用水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國家制定的飲用水標準中,相當于中等毒性農藥的亞硝酸鹽含量為百萬分之一;轉基因大米中的抗蟲轉基因蛋白的含量為百萬分之兩點五,而抗蟲轉基因蛋白已經被驗證是完全無毒性的。一個正常人1天能夠飲水8公斤,但吃不了1公斤大米。
張啟發的結論是:食用轉基因大米帶來的危險,不會比喝水的危險更大。
張啟發是我省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他的團隊正在研究具備不打藥、少施肥、能抗旱三重特性且能高產的綠色超級水稻。
Studies are rigged to avoid finding problems
(16)暗箱操作的研究只為避免發現問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zg.html
依靠于未經檢驗的假設,生物技術行業資助的研究往往被設計為必定得出安全性結論。孟山都將其生產的轉基因玉米品種不是與可能會揭示差異的普通玉米進行對比,而是與營養成分含量大大超過正常值范圍的一些品種不明的玉米進行對比。因此,他們的研究被設計為刻意掩飾統計差異。孟山都的研究人員并沒有透露他們指導并使用了一套過時的檢測方法,是一種易于操縱而結果充滿變數的方法。為了證明巴氏殺菌處理破壞了牛奶中的牛生長激素(該牛奶來自于rbGH治療過的奶牛),科學家消毒牛奶的時間比正常時間長120倍。為了證明轉基因作物的蛋白質可以在模擬消化過程中被迅速分解,生物技術公司不僅使用了數千倍的消化酶,還使用了比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更強的酸類。
陳一文顧問按:以張啟發為代表的轉基因“專家”進行的轉基因產品食品安全性試驗明顯是造假、欺騙、誤導、作偽證性的假試驗。對于“院士”級別的“專家”怎么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許多人感到迷茫。《史密斯:暗箱操作的轉基因安全營養研究只為避免發現問題》揭秘,這些造假、欺騙、誤導、作偽證性的假試驗、家研究,來自孟山都等生物技術公司對張啟發為代表的轉基因“專家”的培訓與指導!
* * *
此外,依靠于未經檢驗的假設,生物技術行業資助的研究往往被設計為必定得出安全性結論。例如,前邊一篇文章所述的高賴氨酸玉米,其某些營養成分(蛋白質含量、總膳食纖維含量、酸洗纖維[acid detergent fiber]和中性洗纖維[neutral detergent fiber])遠遠超出普通玉米的范圍。孟山都將其生產的轉基因玉米品種不是與可能會揭示差異的普通玉米進行對比,而是與營養成分含量大大超過正常值范圍的一些品種不明的玉米進行對比。因此,他們的研究被設計為刻意掩飾統計差異。
獨立研究人員1999年7月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轉基因大豆含有抗癌植物雌激素(比非轉基因大豆)少12%-14%時,孟山都以自己的研究回應此顯示成果,得出的結論認為,大豆的植物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太大,甚至無法進行統計分析。然而,孟山都的研究人員并沒有透露他們指導并使用了一套過時的檢測方法,是一種易于操縱而結果充滿變數的方法。[98]
(陳一文顧問按:中國學者葉增民、潘婕2009年發表在《農產品加工:創新版》 2009年第7期 44-46頁的論文《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研究分析》依據葉增民相同標題的碩士論文介紹的檢測結論證明:“轉基因大豆豆粕中異黃酮含量平均值為1.8656mg/g,本土大豆豆粕中異黃酮含量平均值為4.7833 mg/g。二者數據存在明顯差異,不符合實質等同性”,即轉基因大豆含有的抗癌異黃酮為中國非轉基因優質大豆的39%,低61%!)
[98] Marc Lappé and Britt Bailey, “ASA Response,” June 25, 1999, http://cetos.org/articles/asaresponse.html
當安萬特(Aventis)公司準備樣本檢查StarLink玉米的潛在過敏原是否在煮熟后仍完整無缺時,他們給玉米加熱了整整兩個小時,而非標準的30分鐘。[99]
[99] Bill Freese, “The StarLink Affair, Submission by Friends of the Earth to the FIFRA Scientific Advisory Panel considering Assessment of Additional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oncerning StarLink Corn,” July 17-19, 2001
為了證明巴氏殺菌處理破壞了牛奶中的牛生長激素(該牛奶來自于rbGH治療過的奶牛),科學家消毒牛奶的時間比正常時間長120倍。當然破壞的程度不達19%的時候,他們將大量的荷爾蒙滲入到牛奶中,然后繼續重復長時間的巴氏殺菌處理,直到破壞程度高達90%為止。[100](FDA報告巴氏殺菌處理破壞了牛奶中90%的荷爾蒙。)[101]
(陳一文顧問按:必須說明,“rbGH牛生長激素”是邪惡孟山都公司開發的“轉基因rbGH牛生長激素”。此外,有事實證明,“每月肌內注射一次;效果顯著:提高奶產量10-40%,平均15-20%”的這種“轉基因rbGH牛生長激素”在中國正在公開進行銷售。注射了這種“轉基因rbGH牛生長激素”的奶牛產的奶中殘留的雌性荷爾蒙激素,是否可能是幼年女孩“早熟”的“罪魁禍首”?沒有任何單位深入調查研究!)
[100] Paul P. Groenewegen, Brian W. McBride, John H. Burton, Theodore H. Elsasser. "Bioactivity of Milk from bST-Treated Cows." J. Nutrition 120, 1990, pp. 514-519
[101] Judith C. Juskevich and C. Greg Guyer. "Bovine Growth Hormone: Human Food Safety Evaluation." Science, vol. 249. August 24, 1990, pp. 875-884
為了展示rbGH注射不影響奶牛的生育能力,孟山都明顯地將注射前就已經懷孕的奶牛也添加到了研究中。[102]
[102] Pete Hardin, “rbGH: Appropriate Studies Haven’t Been Done,” The Milkweed, July 2000
另外,為了證明轉基因作物的蛋白質可以在模擬消化過程中被迅速分解,生物技術公司不僅使用了數千倍的消化酶,還使用了比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更強的酸類。[103]
[103] See for example, Doug Gurian-Sherman, “Holes in the Biotech Safety Net, FDA Policy Does Not Assure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http://www.cspinet.org/new/pdf/fda_report__final.pdf
其他的旨在隱藏問題的方法更是種類繁雜,花樣百出。例如,研究人員:
· 使用初始體重相差很大的動物掩飾與食品相關變化的發現。
(陳一文顧問按:有意不采用初始體重比較一致的動物進行試驗!)
· 進行的動物喂養研究僅限進行短期的試驗,為了忽略長期的影響。
(陳一文顧問按:有意不進行長期喂食動物試驗,更不進行持續多代動物試驗!這種造假做法似曾相識,對了,張啟發大肆吹噓的轉基因Bt稻米動物試驗就是如此!)
· 使用沒有噴灑草甘磷除草劑的抗草甘磷轉基因大豆的試驗效果。
(陳一文顧問按: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突出的特點是種植中噴灑草甘膦除草劑導致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有很高有毒有害草甘膦殘留量。“使用沒有噴灑草甘磷除草劑的抗草甘磷轉基因大豆”進行的動物試驗是貨真價實的“造假、欺騙、誤導、作偽證動物試驗”!)
· 避免給動物喂食真正的轉基因食品,而是一次性喂食轉基因細菌內部產生的轉基因蛋白質。
(陳一文顧問按:張啟發大肆吹噓的轉基因Bt稻米動物試驗就是如此!)
· 使用非常少量的實驗對象以至于無法得到統計上顯著的結果。
· 使用粗糙的統計方法,或是干脆遺漏掉必要的方法、數據或統計資料。
· 使用非相關的實驗對照組,采用鈍感的評估技術。
Roundup Ready soybeans: case study of flawed research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tt.html
孟山都公司1996年在《營養雜志》發表的論文表明對于抗草甘磷大豆的研究發現有多項違反科學的欺騙性實例:孟山都的研究人員對轉基因大豆的測試有意使用發育成熟而不是年幼動物作為對象。如果這其中有器官發育方面的問題,這一報告根本不會挑揀出來說明,因為研究人員甚至都沒有測量器官重量上的變化。在其中的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用轉基因大豆蛋白代替了僅僅十分之一的天然蛋白。“這些試驗中的傳基因大豆成分的含量過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任何不利的轉基因影響結果不可能產生。” 后來揭露出來的數據顯示,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在蛋白質、一種脂肪酸、苯基丙氨酸,以及一種必須的氨基酸的含量上都遠遠低于普通大豆。同時,烤過的轉基因大豆膳食中包含的植物血凝素含量幾乎是普通作物的兩倍,植物血凝素是一種能干預機體吸收其他營養能力的物質。并且,胰蛋白酶抑制劑,在被烹調過的轉基因大豆中的含量,比同樣烹調過的非轉基因對照組高七倍左右。
陳一文顧問按:
http://www.beelink.com/20020412/1080711.shtml
2001年10月,一份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明書從華盛頓送至北京。這是美方繼上海APEC會議上口頭說明后提交的正式文件。有可靠的消息渠道透露,文件上主要證明的是美國轉基因大豆對人類健康或環境不構成危害。
怪哉,中國有關部門竟然在美國甚至連“美國轉基因大豆對人類健康或環境不構成危害”這樣的文件都沒有提供的情況下就連續五年批準孟山都劣質、低營養、有毒、垃圾轉基因大豆進口量由從 1995-2000年各年大豆進口量依次達到30、111、279、319、432和1042萬噸,進口大豆中開始以轉基因大豆為主的1996、1997年以后,這已經構成有關部門極其嚴重的瀆職行為!
2001年10月,“美國方面“對劣質、低營養、有毒、垃圾轉基因向農業部提供“證明美國轉基因大豆對人類健康或環境不構成危害”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明書”是什么貨色?
《史密斯:抗草甘磷轉基因大豆有缺陷的科學研究案例分析》披露的事實給予了清楚的證明:美國孟山都向農業部提供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明書”只可能是造假、欺騙、誤導、作偽證!
2011年4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四次研討會”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農藝師劉培磊,當著出席會議國內外近200位學者的面,坦承農業部在批準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大宗進口前“對轉基因大豆的化學品殘留量、草甘膦殘留量沒有進行檢測”后,筆者進一步追問“有沒有作90天的動物試驗?”劉培磊回答:“做了”。筆者追問“這個動物試驗報告能否向媒體和公眾提供?”劉培磊回答:“我只是作技術的,能否提供這樣的報告我不知道,需要請示農業部領導。”
《史密斯:抗草甘磷轉基因大豆有缺陷的科學研究案例分析》向我們啟示:劉培磊說農業部做了的這個喂食轉基因大豆“動物試驗”,必定是孟山都指導下的弄虛作假的動物試驗報告,或者暴露了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食品安全存在嚴重問題,否則農業部為什么不敢公布?
農業部后來對張啟發“院士”開發的轉基因Bt稻米組織的“第三方”動物試驗進一步證明了在中國竭力鼓吹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的所有“專家”,毫無例外都是作假、欺騙、誤導、做偽證者!
*
孟山都公司1996年在《營養雜志》(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的論文發現對于抗草甘磷大豆的研究出現了多項違反科學的實例。[104、105] 盡管這一研究曾不斷地被行業作為轉基因安全的驗證,但是活躍在這一領域的專家們并未被此蒙蔽。例如,阿帕德·普茲泰博士(Dr. Arpad Pusztai),他當時被英國政府委任領導一個由20名成員,分布于三個機構的團隊,受命發展嚴密精確的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科學實驗方案,可惜的是,這一方案卻從未被實際應用過。普茲泰博士,也曾在同一期刊上發表過多篇研究報告,他指出孟山都的研究報告“并沒有達到一個標準期刊所要求的規范水平”,“顯而易見,這一研究報告意在‘避免發現’ 任何問題。我們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很清楚這一點。”其中的幾點缺陷包括:
·
·
·
[106] A. Pusztai and S. Bardocz, “GMO in animal nutrition: potential benefits and risks,” Chapter 17, Biology of Nutrition in Growing Animals (Elsevier, October 2005). Earlier
·
[107] Ian F. Pryme and Rolf Lembcke, “In Vivo Studies on Possibl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Feed—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Ingredients Consist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 Materials,” Nutrition and Health 17(2003): 1–8.
·
·
·
·
[108] Andreas Rang, et al, “Detection of RNA variants transcribed from the transgene in Roundup Ready soybean,” Eur Food
Res Technol 220 (2005): 438–443.
在普賴梅(Pryme)和倫布克(Lembcke)的研究分析中提到,不出意外的是孟山都的這一研究,連同同時發表的另外四個同行評審的動物喂養實驗報告,“都在一定程度上是與私人公司合作完成的”,并且都沒有報道任何關于轉基因膳食的負面影響。他們還寫到,“在另一方面,負面影響作用在五份獨立的研究中卻有報道(但沒有詳細解釋)”。他們還補充到,“令人不得不稱奇的是,這些影響均在喂食僅僅10到14天就都被觀測記錄下來。”[109]
[109] Ian F. Pryme and Rolf Lembcke, “In Vivo Studies on Possibl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Feed—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Ingredients Consisting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 Materials,” Nutrition and Health 17(2003): 1–8.
Toxic GM foods could have been approved
(18)有毒的轉基因食品已經被批準通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tf.html
有兩種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曾經被叫停,因為一些負面的試驗結果帶給來了一個令人恐懼的,卻亦是木已成舟的事實。喂食轉基因馬鈴薯的大鼠的胃和腸道發現了潛在的早期癌細胞、發育不良的大腦、肝臟和睪丸,肝臟出現部分萎縮,免疫系統受損。轉基因豌豆引起了小鼠的炎癥反應,表明這種豌豆可能引發人類致命的過敏性休克。這兩種危險作物都可能輕而易舉獲得上市批準。只因為研究人員對已經上市銷售的轉基因作物進行了從未被應用過的、更為先進的測試,使這些問題得以發現。
陳一文顧問按:
《中國經濟周刊》 2011年06月14日《中國需要轉基因嗎》貿然公正宣稱: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614/00269984063_2.shtml
1998年,英國科學家普斯塔個人在電視臺(并不是通過學術論文或者通過權威機構)發布了他的實驗結果,稱用轉基因的馬鈴薯飼喂大鼠可以破壞免疫系統。
英國皇家學會針對普斯塔的報告,專門組織專家進行了認真評估,最后的結論是,實驗結果不能證明轉基因土豆對大鼠有這樣的一些危害。
這是第一個與轉基因生物安全有關的事件,它引發了一場到現在仍未平息且愈演愈烈的轉基因生物安全之爭。
爭論的主角,是轉基因的支持者美國與謹慎者日、歐。
2009年12日18日,普斯塔(Arpad Pusztai)與化學家蘇珊·巴朵斯茲博士(Dr. Susan Bardocz)一起榮獲《斯圖加特和平獎》(Stuttgart Peace Prize),理由是“對基因操縱技術固有的嚴重健康風險向世界提出警告”!
蘇珊·巴朵斯茲博士強調:“創造轉基因生物造成的問題,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方法能夠去除逃逸到環境中的轉基因。”
(The problem with the creation of transgenic organisms is that there are no methodsknown presently which make possible the removal of the transgene escaped into the environment.
普茲泰強調:“如果我能夠選擇的話,我肯定不會吃它(轉基因土豆—譯注)”,而且“我對用我的同胞作為試驗豬(guinea pigs)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公平。”
("If I had the choice I would certainly not eat it", and that "I find it's very unfair to use our fellow citizens as guinea pigs."
蘇珊·巴朵斯茲博士與普茲泰是令人尊重的人民科學家,所有攻擊與繼續誹謗他們的轉基因“專家”與御用記者都是喪盡天良的可恥小人!
參考文獻:
Dieter Deiseroth, Annegret Falter (Hrsg.) (2006). Whistleblower in Gentechnik und Rüstungsforschung Preisverleihung 2005: Theodore A. Postol, Árpád Pusztai. VMW. ISBN
Federation of German Scientists:http://www.cbd.int/doc/external/mop-04/fgs-1-en.pdf
Stuttgarter Friedenspreis 2009: Prof. Dr. Arpad Pusztai" (in German). http://www.die-anstifter.de/?p=3385.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1.
NJ Jaeger (December 2009). "Global to local: Stuttgart Peace Prize honors GMO whistleblowers". LA Examiner.
*
有兩種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曾經被叫停,因為一些負面的試驗結果帶給來了一個令人恐懼的,卻亦是木已成舟的事實。喂食轉基因馬鈴薯的大鼠的胃和腸道發現了潛在的早期癌細胞、發育不良的大腦、肝臟和睪丸,肝臟出現部分萎縮,免疫系統受損。[113] 轉基因豌豆引起了小鼠的炎癥反應,表明這種豌豆可能引發人類致命的過敏性休克。[114] 這兩種危險作物都可能輕而易舉獲得上市批準。只因為研究人員對已經上市銷售的轉基因作物進行了從未被應用過的、更為先進的測試,使這些問題得以發現。如果僅運用生物技術公司通常采用的使他們的產品獲得批準的通常試驗的話,這兩種危險作物均將順利通過批準,堂而皇之進入市場。
[113] Arpad Pusztai, “Can science give us the tools for recognizing possible health risks of GM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2, Vol 16 Pp 73-84; Stanley W. B. Ewen and Arpad Pusztai, “Effect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us nivalis lectin on rat small intestine,” Lancet, 1999 Oct 16; 354 (9187): 1353-4; Arpad Pusztai,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re They a Risk to Human/Animal Health?” June 2001 Action Bioscience http://www.actionbioscience.org/biotech/pusztai.html; and A. Pusztai and S. Bardocz, “GMO in animal nutrition: potential benefits and risks,” Chapter 17, Biology of Nutrition in Growing Animals, R. Mosenthin, J. Zentek and T. Zebrowska (Eds.) Elsevier, October 2005
[114] V. E. Prescott, et al,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Bean r-Amylase Inhibitor in Peas Results in Altered Structure and Immunogenicit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05): 53.
令人啼笑皆非地是,當孟山都被要求對豌豆研究進行評論時,其發言人卻說,這表明監管部門工作有效。他沒有透露的是,該公司生產的轉基因作物均未通過如此嚴格的測試。
Rampant, unrelenting industry bias
(19)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行業研究偏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t0.html
轉基因食品研究沒有一套監管部門指定的標準程序。轉基因食品研究通常不發表在同業評審的期刊中,而是公司和政府部門均對轉基因食品研究的內情守口如瓶。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獨立研究幾乎得不到資金資助,所以生物技術公司提出的證據通常不會受到挑戰,也無需被證實。因此,當生物技術行業進行的研究顯示出問題時(盡管他們努力避免),這樣的研究中出現的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是轉基因食品喂養動物造成死亡都被忽略,且視為“無生物學意義”或“自然變化”而不予以考慮。在涉及人類食品安全研究這樣的關鍵領域,對生物技術產業沒有任何問責制、標準、或“同行評審”。他們把“壞的科學”裝扮成“科學”。
陳一文顧問按:
《史密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行業研究偏袒》揭露了西方涉及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研究”獲得生物技術公司資助的造成的“偏袒性研究”的后果,揭露“相較于藥物研究,轉基因作物行業研究的暗箱操作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揭露“轉基因食品研究通常不發表在同業評審的期刊中,而是公司和政府部門均對轉基因食品研究的內情守口如瓶”,“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獨立研究幾乎得不到資金資助,所以生物技術公司提出的證據通常不會受到挑戰,也無需被證實” 。
看到這些,審視有關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安全在中國的研究情況,何其相似。孟山都與轉基因推手欺上瞞下誤導政府領導相信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的種種“優勢”時,他們的依據是生物技術公司的廣告宣傳,沒有提交過“發表在同業評審的期刊”任何科學文獻。但是一旦有人提出任何一項“優勢”的某篇論文時,轉基因推手立即質問:這篇論文是否“發表在同業評審期刊”?
對于中國目前每年大宗進口達到5000萬噸規模的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從來沒有見到過中國“同業評審期刊”發表過中國學者對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進行多代動物試驗研究的論文。
2011年4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四次研討會”上,當著出席會議國內外近200位學者的面,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農藝師劉培磊坦承農業部在批準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大宗進口前“對轉基因大豆的化學品殘留量、草甘膦殘留量沒有進行檢測”后,筆者進一步追問“有沒有作90天的動物試驗?”劉培磊回答:“做了”。筆者追問“這個動物試驗報告能否向媒體和公眾提供?”劉培磊回答:“我只是作技術的,能否提供這樣的報告我不知道,需要請示農業部領導。”
筆者不得不懷疑,莫非這個動物試驗報告有假,或者暴露了孟山都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食品安全存在嚴重問題,否則為什么不能公布?
*
產業資助的研究有利于出資者,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偏袒性的研究在多個行業屢見不鮮。
例如,在醫藥行業,“藥物制造商資助的研究”得到有利于藥物制造企業積極結果的可能性,為“未獲得藥物制造商資助的研究”的增加4倍。[115] 當公司為其自己癌癥藥物的經濟分析付出代價時,結果是有利的可能性會增至8倍。[116]
[115] J. Lexchin, L. A. Bero, B. Djulbegovic, and O. Clark,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ponsorship and research outcome and quality: systematic review,” BMJ 326 (2003):1167–1176.
[116] Mark Friedberg, et al, “Evaluation of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Economic Analyses of New Drugs Used in Oncology,” JAMA 282 (1999):1453–1457.
相較于藥物研究,轉基因作物行業研究的暗箱操作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醫藥行業不同的是,轉基因食品研究沒有一套監管部門指定的標準程序。轉基因食品研究通常不發表在同業評審的期刊中,而是公司和政府部門均對轉基因食品研究的內情守口如瓶。
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獨立研究幾乎得不到資金資助,所以生物技術公司提出的證據通常不會受到挑戰,也無需被證實。最重要的是,藥物可以顯示嚴重的副作用但仍可獲得批準,轉基因食品則不應當這樣。不良反應對轉基因食品應當是無法容忍的,動物喂養轉基因食品試驗必須表明萬無一失。
因此,當生物技術行業進行的研究顯示出問題時(盡管他們努力避免),這樣的研究中出現的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是轉基因食品喂養動物造成死亡都被忽略,且視為“無生物學意義”或“自然變化”而不予以考慮。在涉及人類食品安全研究這樣的關鍵領域,對生物技術產業沒有任何問責制、標準、或“同行評審”。他們把“壞的科學”裝扮成“科學”。
Promoting and regulating don’t mix
(20)涇渭不分的推廣和監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rv.html
轉基因監管機構“由于既促進和又負責監管生物技術行業與技術造成的利益沖突……是同樣影響到保持監管過程的透明度的一個因素,因而影響監管過程的科學誠實態度。實際上,對于“科學為本”的監管系統的公共利益……一旦監控機構為獲得被他們監管的相關行業的熱誠歡迎與支持性關系而將科學的公開性化為烏有,公眾利益因此被明顯損害”。
陳一文顧問按:
《史密斯:涇渭不分的“轉基因推廣”和“轉基因監管”》對北美、歐洲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監管機構受到生物技術公司操控,對消費者恣意誤導的丑行進行了揭露,使我們感到似曾相識。
*
來自工商企業的這種自利行為是情有可原,那為什么政府機構讓這種公然歪曲的“科學”輕而易舉地過關?原因之一,一些監管部門與促進生物技術的利益剪不斷,理還亂。例如,這是FDA和美國政府機構的官方立場。美國環保局(EPA)毒理學專家,蘇珊娜·沃爾萊勒博士(Suzanne Wuerthele, PhD)說:“不管是面對倍受尊敬科學家們的擔憂,亦或是面對相反的數據,有責任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這些機構正在推廣這項技術。在我認為的底線是,我們遭遇了當今世界經濟實力最為強大的技術,這種技術正在迅速擴展,而對這樣做的后果不做任何考慮。”
加拿大的監管部門也存在著同樣沖突。加拿大皇家科學院(Royal Society of Canada)匯報,“在與眾多加拿大監管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的會議中,……他們一致強調必須為生物技術產業開發新產品以及提交有關批準允許其在加拿大市場上出售維持有利于環境的重要性……,由于既促進和又負責監管生物技術行業與技術造成的利益沖突……是同樣影響到保持監管過程的透明度的一個因素,因而影響監管過程的科學誠實態度。實際上,對于“科學為本”的監管系統的公共利益……一旦監控機構為獲得被他們監管的相關行業的熱誠歡迎與支持性關系而將科學的公開性化為烏有,公眾利益因此被明顯損害。”[117]
[117]
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 EFSA)“轉基因生物專家小組”中許多科學家與生物技術利益“同舟共濟”。根據《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 FOE)的闡述,“一名專家組的成員與生物技術行業有直接的金錢聯系,其他人則有間接聯系,諸如在重要會議上的密切配合都是生物技術行業組織策劃。其中兩名成員甚至還出現在生物科技行業制作的旨在促進發展的視頻中……還有好幾名專家組的成員,包括主席柯伊伯教授(Prof. Kuiper),均參與了由歐盟資助的ENTRANSFOOD項目。這個項目的目的是認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通報程序,使之‘促進轉基因生物在歐洲市場發展,將給歐洲工業的帶來優勢競爭地位’為宗旨。協調ENTRANSFOOD項目的成員之一有柯伊伯教授(Prof. Kuiper),還包括來自孟山都、拜耳作物科學(Bayer CropScience)和先正達公司(Syngenta)的工作人員。”
在歐洲食品安全局一份讓人不禁聯想FDA欺騙性的政策說明的聲明里,《地球之友》的報告對此總結道,歐洲食品安全局“被用來建立一個科學方案的虛假的印象,而實際情況是激烈持續的爭論和無止的變數。”[118]
[118] Friends of the Earth Europe, “Throwing Caution to the Wind: A review of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its work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crops,” November 2004.
支持轉基因的歐洲委員會重復同樣的伎倆。根據《地球之友》獲得的一份不慎走漏出來的文件稱,盡管他們私下認同“有關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知識層面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是存在的,但是委員會通常在公眾面前絕口不提那些關于轉基因作物安全的不確定性,相反卻其保持著肯定的態度,并稱其是有科學依據的。”[119]
[119] European Communities submission 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dispute panel, 28 January 2005.
為了加快促進轉基因食品的議程,轉基因監管部門經常違反自己制定的法律。在歐洲,當歐洲食品安全局和各成員國持有不同的意見時,則需要制定法律。他們“有責任合作以解決存在的任何分歧,或準備一份聯合文件以澄清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并確認相關不確定因素的數據處理。” [120] 根據《地球之友》了解,就所有轉基因作物的審查來看,沒有任何法律義務是服從這些程序[121]。由FDA給予的“安全可靠”聲明同樣打破了“食品和化妝品法”(Food and Cosmetic Act)的法律先例。還有一些違規行為更為明目張膽。在印度,一位官員篡改了Bt基因棉花的報告,以增加產量為由幫助孟山都[122]。在墨西哥,一名高級政府官員涉嫌威脅加州大學教授,并暗示“我們知道你的孩子在哪里上學”,試圖阻止他公布可能會拖延轉基因食品批準上市的罪證[123]。在印度尼西亞,孟山都公司向至少140官員支付了可疑的款項,試圖賄賂他們以得到轉基因棉花在印尼的批準[124]。
陳一文顧問按:《陳一文:農業部以孟山都公司私利犧牲中國人民健康利益》表明,農業部同樣“為了加快促進轉基因食品的議程,轉基因監管部門經常違反自己制定的法律”!
[120] EU Regulation 178/2002 (Article 30)
[121] Friends of the Earth Europe, “Throwing Caution to the Wind: A review of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its work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crops,” November 2004.
[122] “Greenpeace exposes Government-Monsanto nexus to cheat Indian farmers: calls on GEAC to revoke BT cotton permission,” Press release, March 3, 2005, http://www.greenpeace.org/india_en/news/details?item_id=771071
[123] Jeffrey M. Smith, Seeds of Deception, (Iowa: Yes! Books, 2003), 224.
[124] “Monsanto Bribery Charges in Indonesia by DoJ and USSEC,” Third World Network, Malaysia, Jan 27, 2005, http://www.mindfully.org/GE/2005/Monsanto-Indonesia-Bribery27jan05.htm
Manipu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21)操縱公共輿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qi.html
當各國政府監控大公司方面表現失職時,“保護者”的角色應該轉移到媒體,他們起到監督者的作用以揭露公共危機和政府的缺點。但是,世界各地的主流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均忽略了有關轉基因作物及其監管的嚴重問題。此種疏忽的原因千差萬別,包括了激進的公共關系的煽風點火和生物科技公司的虛假炒作、法律威脅,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媒體對于廣告業務流失的恐懼。這最后一個原因在農業新聞機構中是極為普遍的,他們的大多數收入均來自于生物科技行業。生物技術擁護者使用的操縱民意研究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權謀藝術。本文列舉多個例子說明轉基因食品擁護者如何操縱公共輿論。
陳一文顧問按: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5493?ref=read-1-D
*
當各國政府監控大公司方面表現失職時,“保護者”的角色應該轉移到媒體,他們起到監督者的作用以揭露公共危機和政府的缺點。但是,世界各地的主流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均忽略了有關轉基因作物及其監管的嚴重問題。此種疏忽的原因千差萬別,包括了激進的公共關系的煽風點火和生物科技公司的虛假炒作、法律威脅,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對于廣告業務流失的恐懼。這最后一個原因在農業新聞機構中是極為普遍的,他們的大多數收入均來自于生物科技行業。
來自孟山都律師的威脅信導致了原定在佛羅里達福克斯電視臺(Fox TV station)播出的五檔系列新聞類板塊被取消,這些新聞均關于牛生長激素基因工程的,還有一本批判孟山都轉基因生物產品的書也被迫擱置了。《生態學家》雜志(Ecologist)題為“孟山都公司的檔案”( “The Monsanto Files”)的14,000個副本被毀成碎片,原因是擔心孟山都提起訴訟。(請參閱《欺騙的種子》一書中“對媒體的操控”( “Muscling the Media”)一章,可知曉更多相關事例。)
生物技術擁護者使用的操縱民意研究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種權謀藝術。例如由國際食品信息理事會(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IFIC)所做的消費者調查,其支持者包括大型的生物技術種子公司,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多數的美國人享受食品生物技術的好處,并受益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標簽注明政策”。但是,美國公共輿論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前任會長,傳播學教授詹姆士·貝尼格(Prof. James Beniger),形容這種調查是“這樣極為偏袒、對答案有誘導性的問題,以用來達到積極回應的目的,得出的調查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2003年的調查,包括下面的一些問題:
“所有條件平等的情況下,如果生物技術可以使農產品質量更好或口味更新鮮,您有多大的可能性去購買這些品種農產品,如,西紅柿或土豆?”
“生物技術已被應用于提高作物的產量,如食油。如果提取來這種新型作物的烹調油的飽和脂肪被大大減少,什么樣的因素將影響您決定購買此食油呢?”[126]
[126] http://www.gmwatch.org/archive2.asp?arcid=4387
類似的策略在 07年12月11日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焦點組采用的“設計”顯示,消費者們希望將未經過孟山都公司基因改造的牛生長激素rBST(Monsanto’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ovine hormone rBST)的乳制品標記為非法。服務商說:“所有牛奶都含有激素,天下沒有無激素牛奶這回事。在這兩種類型牛奶的成分在各方面都相同。現在,您對上面寫著‘沒有添加激素rBST’的標簽有何想法呢?難道您不認為‘無生長激素’標簽是自欺其欺人和不妥當的嗎?” 服務商不僅誘引消費者,他還介紹虛假信息。注射了生長激素的奶牛所產的牛奶中含有大量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127],這種生長因子會提高癌癥患病的風險[128],以及增加異卵雙生的發生率 [129]。含有牛生長激素(bovine growth hormone)的牛奶有較高的膿(pus),在某些情況下,還有抗生素(antibiotics)。
[127] Estimates of increased IGF-1 levels vary considerably. In Mepham et al, “Safety of milk from cows treated with bovine somatotropin,” The Lancet 2 (1994):197, IGF-1 levels were up to 10 times higher. The methods used may also underestimate IGF-1 levels considerably. See Samuel S. Epstein, “Unlabeled Milk From Cows Treated With Biosynthetic Growth Hormones: A Case of Regulatory Abd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26(1996): 173–185; and Samuel S. Epstein, What’s In Your Milk?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Canada:Trafford Publishing, 2006), 197–204.
[128] For a review of literature linking elevated levels of IGF-1 with increased risks of breast, colon and prostate cancers, see Samuel S. Epstein, What’s In Your Milk?, 197–204.
[129] Gary Steinman, “Mechanisms of Twinning VII. Effect of Diet and Heredity on the Human Twinning Rate,”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May 2006; S.E. Echternkamp et al, “Ovarian Follicular Development in Cattle Selected for Twin Ovulations and Birth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82 no. 2 (2004): 459–471; and S. E. Echternkamp et al,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n blood and ovarian follicular fluid of cattle selected for twins,”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43(1990): 8–14.
陳一文顧問按:年輕媽媽們應當特別關注“含有牛生長激素的牛奶有較高的膿,在某些情況下,還有抗生素”的這種“孟山都公司基因改造的牛生長激素rBST”。有跡象表明早已有人在中國推銷應用孟山都這種轉基因激素奶牛注射液。孟山都轉基因牛生長激素rBST在中國的銷售合法,還是不合法?目前在中國的銷售量有多大?那些公司多少奶牛場在應用?它與前一段揭示出來某些小女孩“性早熟”有無任何關系?這些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揭露,消費者完全一無所知!
在由四位轉基因食品擁護者創辦的《英國食品日報》(British Food Journal)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我們找到了另一個操縱消費者意見的例子。[130] 據同行審查的文件,在加拿大農產品市場,當購買者擁有對轉基因玉米和非轉基因玉米知情權而做出公正的選擇時,大部分人購買了轉基因品種。這一發現悍然不顧全球抵制轉基因食品消費者的意愿,所以日本、歐盟及其他的一些國家已經將轉基因食品擋在國門之外了。該發現還否認了“對轉基因生物了解越多,就越無法得到消費者信任”的研究結果。[131]包括生物技術信息理事會(Council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行業貿易協會、加拿大農作物保護研究所(Crop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Canada)(現在的加拿大植保協會-- Croplife Canada)在內的受控于生物技術行業的傀儡組織,出資贊助的研究在2004年獲得了頗具聲望報刊獎項“最卓越論文獎”(Award for Excellence for the Most Outstanding Paper),并且被時常被生物技術的擁護者引用。
[130] Powell D.A.; Blaine K.; Morris S.; Wilson J., Agronomic and consumer considerations for Bt and conventional sweet-corn, British Food Journal, Volume: 105, Issue: 10, Page: 700-713 (Nov 2003)
[131] GM N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public debate, http://www.gmnation.org.uk/ut_09/ut_9_6.htm#summary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之星》(Toronto Star)的記者斯圖爾特·萊德勞(Stuart Laidlaw),在研究期間多次走訪過農場商店,并在他《秘密成分》(Secret Ingredients)一書中描述了部分情況。遠非表面提供公正的選擇那么簡單,而是關鍵因素出現了舞弊行為,繼而為轉基因玉米的采購提供了便利。消費者教育的情況報道是完全贊成轉基因,首席研究員道格·鮑威爾(Doug Powell)熱情給萊德勞證明他是如何說服消費者購買轉基因農產品的。鮑威爾遇到了一位已經購買了非轉基因玉米的農民。在一通對轉基因生物的大力推銷后,鮑威爾自豪地告訴萊德勞這位農民已經改變了主意,并會在下次購買轉基因玉米。
鮑威爾對于消費者所謂“毫無偏見”的選擇干涉,比起那些在玉米罐上隨處可見的標識所產生的影響可謂小巫見大巫。那些非轉基因玉米罐上清楚的寫著 “你想嘗嘗有蟲蛀的甜玉米嗎?“更有甚者,直接在罐子上明細地列出了在整個季節中噴灑過的各種化學制品。相比之下,在那些轉基因玉米的包裝上的是 “這些通過‘產出高質量甜玉米’的成功杰作”。這就是為什么,60%的消費者都對“蟲蛀的玉米”望而怯步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仍然有40%的消費者堅定地選擇了那些“有蟲蛀的天然玉米”,想必這便是人們對轉基因食品質疑的有力證明吧。
鮑威爾和他的同事們沒有提到他們研究中有爭議的部分。他們聲稱,在農場的玉米儲存箱全部都有標簽,分別是“轉基因Bt甜玉米”(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t sweet corn”)和“普通甜玉米”( “Regular sweet-corn.”)。但是,當萊德勞的書問世以后,照片中鮑威爾的“蟲蛀”標志作用非凡,[132] 曝光后被劍橋大學的理查德·詹寧斯博士形容為“公然的欺詐行為”。首席科學倫理道德研究員,理查德·詹寧(Richard Jennings)斯說,“沒有批露本應該批露的信息,顯然是不可原諒的疏忽。” [133]
[132] To see the Toronto Star photo in Laidlaw’s book, go to http://www.gmwatch.org/p1temp.asp?pid=72&page=1
[133] Corn Fakes, Private Eye, No. 1194, 28 September-11 October 2007 http://www.gmwatch.org/archive2.asp?arcid=8314
鮑威爾為自己辯護道,他的標志僅僅用消費者的語言,“并非有意操縱消費者的購買模式。” 他稱“蟲蛀”玉米標志只在第一周作為試驗,其后就被其他教育信息所取代。在鮑威爾所提到的取代日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有目擊者和照片證明該標志依然存在。[134]
[134] Tim Lambert, Would you eat wormy corn?, September 7 2007
http://scienceblogs.com/deltoid/2007/09/would_you_eat_wormy_sweet_corn.php
幾位科學家和憤怒的市民說,該文章應予撤銷,但被雜志社拒絕。事實上,該雜志的編輯甚至不同意對其頒發的優秀獎給予重新考慮。一個公然的宣傳炒作行為仍被視為經過驗證的楷模科學成果。
Critics and Independent Scientists are Attacked
(22)批評者和獨立的科學家遭遇攻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qc.html
在生物技術的爭論中,最令人發指的地方是對于轉基因生物批評者和獨立科學家的攻擊策略。不僅是發現了轉基因食品負面結果的獨立科學家們受到壓抑、忽視、拒絕,就連發現轉基因食品問題的研究者也遭到解雇、免職、甚至威脅。普茲泰博士,是在其所從事的領域聲名顯赫的科學家。1998年無意中發現了轉基因作物對實驗大鼠造成了重大的傷害。之后,因為公開了他的擔憂,普茲泰成了那座著名研究所里的英雄。然而僅兩天后,他的主管領導接到了兩個據稱是來自英國首相辦公室的電話,他便離開了為之奮斗了35年的工作,同時受到法律訴訟的威脅而必須保持沉默。
陳一文顧問按:
人們不斷見到,轉基因推手們總是竭力歪曲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與營養評估方面問題爭議的實質。
2010年4月5日《方舟子:有關轉基因作物的種種新謠言》鼓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m2q1.html
“有些人反對轉基因作物,是因為缺乏科學知識,不知轉基因為何物,盲目地反對。如果能做好科普,就有可能讓他們改變立場。但是也有些人反對轉基因作物,是出于信仰或政治目的,屬于別有用心,他們提出的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決策的透明度、農民利益、國家利益、消費者知情權等等問題,不過是借口。他們自己其實也清楚,他們對轉基因作物的反對意見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才要借助謠言混淆視聽。這些人的立場不可能通過科普或學術爭論加以改變,也沒有必要去改變,對他們應該是進行揭露,以免公眾受其蒙蔽。”
人們見到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不日前宣揚方舟子同樣的謬論。《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06月13日發表封面文章《種》之《中國需要轉基因嗎?》披露:
“有些人說‘未來我們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們的食品里頭不能有轉基因’,是很愚蠢的。實際上,妖魔化轉基因食品及其育種背后有商業推手,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商業目的。”羅云波強調。
世界范圍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與營養評估方面問題爭議的實質,從開始到今天,始終是轉基因利益集團及其御用學者,以及已經代表他們利益的部分官員,竭力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學術利益、官場利益與維護自己健康利益的民眾與維護民眾健康利益的人士之間的沖突與斗爭。
一家領先的西方科學刊物《食品政策》2011年第36卷發表科學意義重大論文《轉基因產品健康風險或營養評估研究結果受到科研經費來源或專業利益影響》不久前揭示:
對通過客觀標準選擇的94篇文章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結果與作者與轉基因行業的關系密切相關;作者有這種經濟利益關系的論文,100%的研究做出了有利于轉基因安全的結論;凡由轉基因行業資助的研究或者作者中有轉基因行業聘用的科學家的研究,幾乎肯定得出有利于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的結論。
這篇論文的研究得出重要結論:
我們的數據加強了這種一種需要:在科學出版物中有必要公告所有的相關關系,無論科研經費來源的或(作者們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的所有關聯關系。此外,當轉基因產品的健康風險評估或營養評價研究發揮對決策者告知作用時,應當制定必要的程序,以便盡量減少基于受到這些經濟利益沖突影響的研究結果做出(錯誤)決策的風險。優先考慮未能觀察到任何經濟利益沖突(COI)因素的同行評議研究,可能最有利于減少這種風險。
這篇文章告誡所有的媒體人,采訪報道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風險與營養評估方面問題爭議時,同樣必須高度關注發表不同觀點機構與人士與轉基因利益集團的關系,“以便盡量減少基于受到這些經濟利益沖突影響的研究結果做出(錯誤)決策的風險。優先考慮未能觀察到任何經濟利益沖突(COI)因素的同行評議研究,可能最有利于減少這種風險”
《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06月13日發表封面文章《種》之《中國需要轉基因嗎?》就不是這樣,結果使自己墮落為孟山都為首跨國轉基因利益集團的傳聲筒。
《中國需要轉基因嗎?》的兩段話令人關注:
自1998年起,陸續發生了“英國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歐洲轉基因玉米對哺乳動物健康影響”、“中國抗蟲棉破壞生態”等事件。而這些轉基因技術的“丑聞”,最終被各國政府和權威研究機構一一否定。
例如1998年,英國科學家普斯塔個人在電視臺(并不是通過學術論文或者通過權威機構)發布了他的實驗結果,稱用轉基因的馬鈴薯飼喂大鼠可以破壞免疫系統。英國皇家學會針對普斯塔的報告,專門組織專家進行了認真評估,最后的結論是,實驗結果不能證明轉基因土豆對大鼠有這樣的一些危害。
*
在生物技術的爭論中,最令人發指的地方是對于轉基因生物批評者和獨立科學家的攻擊策略。不僅是發現了轉基因食品負面結果的獨立科學家們受到壓抑、忽視、拒絕,就連發現轉基因食品問題的研究者也遭到解雇、免職、甚至威脅。
普茲泰博士,是在其所從事的領域聲名顯赫的科學家。1998年無意中發現了轉基因作物對實驗大鼠造成了重大的傷害。之后,因為公開了他的擔憂,普茲泰成了那座著名研究所里的英雄。然而僅兩天后,他的主管領導接到了兩個據稱是來自英國首相辦公室的電話,他便離開了為之奮斗了35年的工作,同時受到法律訴訟的威脅而必須保持沉默。虛假的聲明四處傳播,毀壞了他的名聲,甚至在今天轉基因生物擁護者們還以此舊話重提。
加州大學教授伊格納西奧·查佩拉博士公布的證據表明,轉基因玉米污染了墨西哥的本土品種,在此之后,孟山都的公關公司—比文斯集團,創建的互聯網虛擬人物開始了一場殘酷的網絡惡意中傷運動,誹謗查佩拉博士和他的研究。
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首席科學家,伊琳娜·葉爾馬科娃博士(Irina Ermakova, PhD)驚奇地發現,喂食轉基因大豆的雌性大鼠所產下的后代有一半以上在三個星期內死亡,而母鼠喂食非轉基因大豆所產幼崽的死亡率只有10%。由于缺乏資金使她的分析難以繼續,她只將這一階段工作的設定為“初級”,并將其成果發表在俄羅斯期刊上,同時懇請科學界重復研究。兩年過去了,沒有人再繼續她的研究;反之,轉基因食品擁護者們卻利用虛假或非相關的論據將人們的注意力從令人驚愕的結果中轉移出來,并試圖將葉爾馬科娃博士妖魔化。
一位新西蘭國會議員在2001年皇家調查委員會對基因改造作證時稱,“一直以來我都通過電話和E-mail與一些在轉基因食品問題上給予高度關注的科學家們保持聯系,他們都確信如果他們公開表達這些擔憂,哪怕只是對一些尷尬、別扭的問題,他們都將會被所在的研究機構客氣地掃地出門。
事實確是如此,克里斯蒂安·瓦萊特教授(Christian Velot)(博士),只是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對關于轉基因生物提出了一些質疑,而后他2008年科研經費就被沒收了,他的助理被重新分配,并且他在巴黎南基大學的工作也面臨提前解約的窘境。
We’re the guinea pigs
(23)我們都成了無辜的試驗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q8.html
由于轉基因食品在進入市場之前沒有進行過適當的測試,所以消費者們成了無辜的實驗品。我們甚至都不能稱其為實驗,因為根本就沒有任何監控。鑒于越來越多毒害的證據,轉基因食品很可能是導致美國、加拿大、以及其他消耗轉基因食品國家健康惡化的罪魁禍首。但是,如果沒有上市后的監測,跟蹤轉基因食物健康問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一種疾病被發現以前其發病率會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在未對這種疾病進行研究之前就有數百萬人可能已經發病。追蹤轉基因食品在北美的影響更是難如上青天,因為那里的食品沒有任何標簽。
陳一文顧問按:
2011年4月28日-29日,筆者應邀出席經國家環保部批準在北京舉行的《“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四次研討會”》,做了《從孟山都劣質、低營養、有毒、垃圾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大宗進口剖析中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面失控》的發言。
與此相反,會議上其他人士的發言,列舉不同方面的大量事實揭露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對環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動物與人類健康造成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危害!
從事轉基因研究的人士為什么在“轉基因安全無害”看法上如此高度一致,值得深思!
《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06月13日發表封面文章《種》之《中國需要轉基因嗎?》傳達了轉基因推手惡毒攻擊揭露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危害的人士發表的幾段話令人高度關注:
妖魔化轉基因食品“有商業推手”
“有些人說‘未來我們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們的食品里頭不能有轉基因’,是很愚蠢的。實際上,妖魔化轉基因食品及其育種背后有商業推手,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商業目的。”羅云波強調。
實際上,轉基因食品已開始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國市場上出售的大豆色拉油,幾乎全部都是用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生產的。
“不搞轉基因,就要落后挨打”
“從技術角度看,轉基因和常規育種都是品種改良的技術手段,是一種相對精確和定向的現代分子育種技術,其本身不存在安全性問題;從產品應用的情況看,全世界至今未發現有安全性問題;從育種技術的發展看,已經逐漸由經驗育種向精確定向育種的方向轉變。”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長萬建民教授認為。
是“妖魔化轉基因食品及其育種背后有商業推手,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商業目的”,還是轉基因推手“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商業目的”?
2011年5月3日上午,國務院某辦負責人受李克強副總理委托,召開一次關于轉基因水稻商業化問題征求意見座談會上,中國農科院作物所佟屏亞研究員的一席話一針見血道出了根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0tett.html
有些科研人員“敢為天下先”,以自己民族作為實驗品!這種利在眼前、禍及千秋的愚昧之舉,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如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負面危害一旦成為現實,悔之晚矣!.
為了便于審理民族英雄郭成林遭金龍魚迫害案的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法官們更加深入了解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造成確確實實一系列危害的事實,本顧問已經將專門研究轉基因危害的美國著名學者杰弗里·M·史密斯新作《欺世盜名—關于轉基因食品威脅健康的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英文中文對照文本,以及國外揭露轉基因危害的其它四篇長篇研究報告英文中文對照文本,通過郭成林的辯護律師轉給了法院。
為了保持全文順序,特此從最后一章向前逐章發表,供所有關注郭成林遭金龍魚迫害案的媒體朋友、有關部門官員與廣大網友們了解這些真相。
*
由于轉基因食品在進入市場之前沒有進行過適當的測試,所以消費者們成了無辜的實驗品。我們甚至都不能稱其為實驗,因為根本就沒有任何監控。鑒于越來越多毒害的證據,轉基因食品很可能是導致美國、加拿大、以及其他消耗轉基因食品國家健康惡化的罪魁禍首。但是,如果沒有上市后的監測,跟蹤轉基因食物健康問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一種疾病被發現以前其發病率會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在未對這種疾病進行研究之前就有數百萬人可能已經發病。追蹤轉基因食品在北美的影響更是難如上青天,因為那里的食品沒有任何標簽。
加拿大衛生監管部門在2002年宣布,他們將監測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加拿大人的健康狀況。一位發言人說:“我認為這只是出于謹慎和公眾的期望,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加拿大人的健康。” 但據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新聞報道,加拿大衛生監管部門“在做了不到一年的研究后就放棄了,稱這是一個‘無法行之有效的監管制度’”。該新聞主播說:“在這一點上,幾乎沒有什么研究是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健康影響。這樣,我們何以肯定它們是安全的呢?”[137]
[137]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who knows how safe they are?” CBC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September 25, 2006.
先不說生物技術公司,且看加州一個郡的轉基因食品倡導特別工作組提交給上級報告中的一段聲明文字:“人們普遍認為,沒有必要通過流行病學監測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因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這些食品在長期對人類有所損害。” [138] 請注意這個循環的邏輯:因為沒有長期、適當的流行病學研究,所以我們沒有證據顯示長期損害。又因為我們沒有任何長期損害的證據,所以我們并不需要研究去長期損害的證據。
[138] Mike Zelina, et al., The Health Effect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on San Luis Obispo County,” A Citizen Response to the SLO Health Commission GMO Task Force Report, 2006.
這些人到底在想些什么?轉基因生物擁護者們的獨到見解來自于克林頓政府的農業部部長,丹·格里克曼(Dan Glickman)。
[139] Bill Lambrecht, Dinner at the New Gene Café, St. Martin's Press, September 2001, pg 139
Photos
[139] Stanley W. B. Ewen and Arpad Pusztai, “Effect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us nivalis lectin on rat small intestine,” Lancet, 1999 Oct 16; 354 (9187): 1353-4.
[139] M. Malatesta, C. Caporaloni, S. Gavaudan, M. B. Rocchi, S. Serafini, C. Tiberi, G. Gazzanelli, “Ultrastructural Morphometrical and Immunocytochemical Analyses of Hepatocyte Nuclei from Mice Fed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Cell Struct Funct. 27 (2002): 173–180
[139] Irina Ermakova,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GMO Hazards,” Presentation at Scientists for a GM Free Europe, EU Parliament, Brussels, June 12, 2007
[139] Irina Ermakova,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weight and high mortality of rat pup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Preliminary studies,” Ecosinform 1 (2006): 4–9.
作者簡介:擁有眾多頭銜的杰弗里·M·史密斯先生,是國際暢銷書作家、獨立制片人,責任科技協會常務董事,也是說明轉基因食品帶給人們健康風險的代言人。他的第一本書《種子的欺騙》是領域最暢銷的書籍,第二本書《基因賭盤:轉基因食品安全隱患的證據》確認了65種轉基因食品,并揭露了政府是如此地敷衍了事將其危害視若無睹。這兩本專著中文版不久前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史密斯先生開創了美國健康飲食運動的先河,創造出消費者對抵制轉基因生物的轉折點,迫使轉基因生物遠離的食品供應。
References:
參考文獻:(注:為讀者查閱方便,校對者將所有參考文獻移到相應段落之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5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3t.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6v.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r1j.html
農業部以“孟山都公司一家私利”犧牲“中國人民健康利益”涉嫌瀆職刑事犯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k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8i.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kav.html
新金融觀察報:轉基因之爭縮影:一個人與一條魚的戰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n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ll.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k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jy.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bq.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6m.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6l.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5g.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17q2r.html
陳一文譯:草甘膦試驗論文含糊不清掩蓋真相有意欺騙誤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0na9k.html
陳一文譯: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作物研究氛圍是壓制打擊異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17e9d0100mjwe.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