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波
隨著上合組織影響力的日益提升,西方媒體便鼓弄出了所謂“東方北約”的話題。由于體認該話題極端敏感,于是,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便及時作出澄清。對于這種應急反應,筆者甚感不以為然。坦率而言,且不說“東方北約”尚無任何跡象,即便向該路徑發展,這又有什么可指責的呢?人們知道,北約不僅在繼續擴散,甚至連“亞洲小北約”也儼然成型;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有必要對“東方北約”的話題而感到緊張嗎?
西方國家的很多現任高官尚且可以發表極端言論,基于國家安全的需要,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似乎也完全無須對西媒所鼓弄的“東方北約”話題而進行撇清。不是嗎,在所謂的“弧形地帶”日漸面臨新威脅的情況下,如果考慮到原本以維護西歐安全為主旨而創建的北約組織卻參與到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特別是考慮到北約擴散有向亞洲蔓延的危殆現實,筆者就上合組織能否發展成軍事聯盟的議題而展開積極展望,顯然已到適逢其時之境?! ?
國際安全正遭受威脅
其實,有關在中俄以及其它有著共同安全需求的國家之間建立軍事聯盟的主張并不是什么開創性構想,多年前就曾有學者提出過這一動議;只是由于相關國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缺乏必要的政治意愿,從而令這一可以深刻影響地緣政治局勢的戰略思想未及深入討論便過早地胎死腹中。如今,不僅北約的東擴沒有松懈的跡象,而且亞太地區的各類軍事聯盟也同樣呈現出提升合作級別(比如美日韓澳之間的反導系統)的態勢,再加上半島情態和南海情態日益復雜和多變,作為被這些軍事聯盟拒絕接納的對象,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在內的廣大形單影只的國家,實際上普遍面臨著安全威脅;不夸張地說,如不能盡早采取應對之策,利比亞的悲劇就隨時可能在任何一個缺乏聯盟保護的“離群索居”的國家中上演。
就象人們所熟知的,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借口從最初的解除薩達姆政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到后來的懲罰與制造9·11恐怖襲擊事件有聯系的犯罪份子;當這兩項指控都不能獲得確鑿證據支持時,美國的出兵理由又改成了將伊拉克人民從薩達姆的暴政下解放出來。事實表明,當某個國家或因地緣因素、或因能源資源因素、或因人們想象不到的因素而注定淪為美國必須除之而后快的對象時,不論是國際社會發出擯棄熱戰思維的呼吁,還是即將遭攻擊的國家不能無條件地接受美國的最后通牒,其都將無法規避被野蠻入侵的命運??梢哉f,在當前這樣一個激烈動蕩的多事之秋,任何一個不愿做美國附庸的國家,其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安全,除了與秉持相同理念的國家建立軍事聯盟以求自保外,將別無他途。
綏靖主義應盡早終止
既然事態如此明朗,中俄兩國當初緣何在未經任何論證的情況下便不假思索地否決了關于建立軍事聯盟的構想呢?細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一.中俄兩國均認為,冷戰已經結束,世界潮流趨向和平與發展,因此,沒有必要建立凸顯冷戰色彩的軍事聯盟。二.擔心這種軍事聯盟勢必惡化各自與美國之間的雙邊關系,而中俄兩國均將對美關系看成是自己對外關系的基石,因此,對該建議實行冷處理便成為了中俄兩國不約而同的共同選擇。
然而,盡管包括中俄兩國在內的世界大多數國家均皆信奉和平與發展為重的理念,但美國卻依然始終以冷戰思維來制定其安全政策。最新的事態是,美國已在波蘭部署“愛國者”導彈,并肯定會在條件具備時在高加索地區制造事端,從而進一步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與此同時,美國不僅正在將其大量重型裝備調往靠近中國的太平洋基地,而且更有可能已在對臺售武的基礎上開展新一波的對臺售武活動。正如一些國際問題專家所指出的,美國在西太平洋水域部署占其全部規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宙斯頓”導彈防御系統,顯然不是基于反恐目的,而完全是基于傳統安全領域里的思考;事實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在第九屆亞洲安全大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已經就美國軍艦、飛機在中國南海、東海對中國進行高強度監視、偵察所對中國構成的威脅而表達了警惕。種種事態表明,繼續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戰略對手并最終予以摧毀,是美國國家戰略中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恒久目標。
在美國的危險意圖已暴露無遺的情況下,如果中俄兩國還繼續以各自的與美關系不能受損為由而排斥相互結盟,則不僅是不必要的,同時也是極其危險的;坦率而言,綏靖主義政策從來不會為該政策的推行者帶來任何好處。不錯,就象中國沒有與俄國結盟的內在要求一樣,俄國也沒有與中國結盟的真正熱情,但是,在美國的巨大威脅下,中俄兩國遲早會就相互間的結盟問題展開研討;與其將來風暴發生時再手忙腳亂地臨時湊合,不如現在就未雨綢繆地早作安排——這也是筆者期待著上海合作組織能最終轉化成軍事聯盟的動因所在。
需要強調,筆者建議中俄兩國在上合組織的框架內組建軍事聯盟,并不是為了與北約對抗,而完全是基于防御目的;事實上,這種防御目的之現實,實際上更有助于全球和諧。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
作者:邱 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