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矛盾演化當今世界復合型危機社會
編者按:
作為一種西方理論,“全球治理”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各種國際力量在激烈變動中重新組合,人們想知道:世界會走向何方?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已持續多年的經濟危機并沒有消失,中東局勢劇烈動蕩,而日本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繼而造成最高等級的核事故,在亞洲乃至全球造成恐慌。人們想知道:世界到底怎么了?
時間并未驅散昔日的迷惘。這些越過國界、超越民族的危機,攸關全人類的命運。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它們的交織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西方世界能否解決它們?作為一股新興的重要力量,中國又該如何作為?
本著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半月談雜志社在4月中旬組織了“世界危機與全球治理”專家座談會。希望與會專家的思考和見解對讀者有所裨益。(《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5期)
♦ 半月談記者 周盛平
人的消費能力有限與資本謀利需求無限的矛盾
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的消費能力的有限性凸現,它受制于人的生理能力(如一日只能吃三頓),特別是人的收入水平,而資本控制下的生產力卻越來越發達。資本逐利的欲望無窮,可是消費能力遠遠跟不上,于是,焦躁不安的資本制造出了“惡魔”。
江涌分析說,現代資本主義尤其是金融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勞動者抑或消費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不斷降低,由此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不斷擴大與人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金融資本主義通過揚湯止沸的方式即貸款方式幫助消費者維持消費甚至過度消費,以此代替了過去依靠收入進行消費。金融資本主義貪欲驅使“從一頭牛身上剝下三張皮來”,即通過資產與債務的證券化、金融化,謀取更多的收益,但是,貪婪不道德的金融資本卻將金融風險轉移給了世界。
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很能說明問題。為了刺激市場,金融機構設計出花樣繁多的金融產品,讓許多根本沒有購買力或者還款能力嚴重不足的消費者購買房產,泡沫不斷積累,最終破裂以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危機達至全球的基本原因之一是許多國家復制了美國的虛擬經濟模式。資料表明,2007~2008年,英國45%的抵押貸款是在沒有消費者收入證明的情況下發放的。
再以肥胖為例。這也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至少8億,超重人口卻達到了16億!
美國是第一肥胖大國。2007年公布的數字顯示,近20年,美國在世界壽命排行榜上的名次已經從第11位降至第42位。這與美國人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有關。過去20年,美國的軟飲料、糖類、油脂類食品的價格大幅下降。其中,軟飲料價格下降20%。而更有益于身體健康的水果、蔬菜等,由于得不到政府補貼,價格上漲40%。
同時,食物與飲料公司開動宣傳機器,對消費者進行“轟炸”,描繪什么是“健康”、“時尚”。2004年,美國農業部的營養教育預算是3.33億美元。可是,百事可樂當年的廣告費用是12億美元,食品集團的廣告費更是高達66億。消費者被誰教育,不言自明。
那些食品跨國集團正在把美式快餐等食品和飲食習慣推向全球,畸變的食物營養體系已經制造出全球治理的新難題:在英國,民眾中有23%的人受肥胖困擾;在埃及、南非等國,1/3的成年人體重超過正常甚至患有肥胖癥;不到10年時間,印度已擁有全球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在資本的主宰下,衣食住行每一個方面的消費,都會被導向有利于資本謀利的方向,人的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都會被虛假地擴大。
資本全球化與勞動力、高新技術非全球化的矛盾
經濟全球化是什么?經濟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信息等,如果經濟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的話,那么這些要素都能自由流動。事實卻是除了資本、信息自由流動外,勞動力、高新技術等要素卻基本固定在一國之內。
亞太經合組織中國前代表王嵎生指出,美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上偷換概念,它提出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不是一個東西。經濟全球化是指由于高科技、信息技術發展,地球變小了,相互依賴更多了;而美國講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就是美國化,其代表就是“華盛頓共識”。
王嵎生說:“‘華盛頓共識’名義上是挽救拉美‘失去的十年’,實質上是要讓拉美國家敞開國門,為美國金融資本掃清擴張的道路。墨西哥的一位大使曾給我講,美國人給他們做的‘衣服’沒有一件是合身的。”
1994年元旦,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生效,決定在今后15年內逐步消除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和勞務的自由流動。然而,就在同一年,克林頓政府在美墨邊境修建了隔離墻。此后的歷屆美國政府都在造墻,一直到現在。美國之所以不遺余力,主要是防止墨西哥勞工自由進入。 2009年,在柏林墻倒塌20周年之際,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盤點了全球四大“新柏林墻”,美國墨西哥邊境隔離墻榜上有名。
資本(濫發的美元)不受節制的全球化給世界帶來極大風險。今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歷史性地允許成員國各自出臺限制國外資本流入的措施,并制定了具體的政策框架。這一重大轉變表明人類開始對資本全球化糾偏。
美國也在中美之間建“高墻”。兩國商品本來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有優勢,而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為中國所需,但從2007年開始,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禁止20個大類的高新產品出口中國,這是引發中美貿易長期失衡的重要原因。美國違背市場規律、西方國家壟斷高新技術以遏制發展中國家的行為,表明了它們對經濟全球化的真實態度。
“世界是平的”?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布蘭科在2010年出版的《富與貧:不一樣的全球不平等簡史》中指出,80%的收入差距是由地理位置引起的。
那些對金磚國家發展過高估計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書里的幾組數字:如果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印度需要增長17%,中國需要增長8.6%,才能防止與美國絕對收入差距的擴大;美國存在貧富兩極分化,然而,目前美國5%的收入最低人口,比印度5%的收入最高人口的生活水平更高,購買力更大。
即將卸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斯特勞斯•卡恩坦言:“全球化有陰暗面,即不斷加大貧富差距。”而兩極分化會嚴重威脅社會穩定。中東局勢的動蕩已經證實了這一點。盡管一些產油國家人均收入高,但高企的貧富差距播下了不穩定的因素。
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平等勞動,可以有效調劑貧富差距。2008年,菲律賓海外勞工匯款超過160億美元,約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世界銀行今年3月底發布的報告指出,移民匯款已成為非洲大陸發展的一條生命線。
在經濟全球化得以校正之前,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的話或許依然有效。他說:“世界上貧困和不幸的兩個主要根源,就是不利的地理位置和不利的國內政治。”
人類生產力相對無限與地球生命力絕對有限的矛盾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類制造工具、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大——無論是向太空發射衛星,還是在深海開采石油,而且正在向無限強大的方向發展。但是,在高科技的巨大威力面前,地球顯得脆弱而無助。
2010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以觸目驚心的數字和事實告訴世人:“目前的消費模式將讓我們走上不歸路。”
地球生命力指數衡量2500多個物種、近8000個種群的健康狀況,它們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這份兩年一度的報告表明,地球的生態供應與人類的需求已經嚴重失去平衡,到2030年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這份報告還透露,富國的能源消耗量是窮國的5倍,而它們不可持續的消費和“虛假的天堂”,主要建立在利用貧窮國家資源的基礎上。
江涌呼吁:“人類已經到了必須反思工業文明缺陷的時候了,因為工業文明下不斷膨脹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與科學主義已經把人類和自然、人類和人類自身放到了對立面。”
工業文明的支撐是高科技。在推動人類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高科技也在以極快的速度消耗人類資源、破壞生態系統。
以淡水為例,水資源短缺有可能成為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1948年聯合國發表了《世界人權宣言》,60多年過去了,全球還有10多億人無法享受一項最基本的人權——足夠的凈水。
很多工業產業都在跟人搶水。生產一輛小汽車,平均需要耗水40萬升。而造車產生的廢水、汽車使用期內的洗車用水,修建停車場、馬路使得地表“硬殼化”而減少的降水,很難得到精確的統計。
生產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會嚴重污染地下水。在美國,列入環保署“有害污染源”名單的企業,位于硅谷的比美國其他任何地區的都要多。在加拿大的阿爾伯特省,為了提高原油產量,需要從地下蓄水層中抽水注入油井進行加壓,一年所消耗的水,可以供當地7萬居民使用20年;油井廢棄后,這些水就變成了污染源。
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講過一番話,為全球治理敲響了警鐘:“世界各國為了在以高科技為后盾的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都在努力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希望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趕上先進國家。但是,如果先進國家走過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條全世界能夠永續發展的康莊大道,那么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緊跟先進國家后頭努力追趕,就似乎毫無意義。因為這一段辛苦追趕的路程,很可能是人類共同走向滅亡的路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