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巨變的動因及其發展趨勢
——美國強化地中海的戰略核心地位
節選《三體戰略系統研究》
作者:胡志越
2011年3月25日
2011年,發生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的顏色革命,是美國策動的旨在鞏固自身在地中海的戰略主導權、長期控制地中海南岸國家、消除法國及其歐盟對該地區的影響等系列行動引起的。顏色革命中,反對美國大中東計劃、主張阿拉伯民族自決、企圖與法國和歐盟共同構建地中海聯盟發展道路的埃及成為重點打擊對象,經此轉變,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國家被掌控在美國的戰略圖謀之中。
一 美國的地中海戰略目標
美國的地中海戰略目標圍繞地中海、紅海、波斯灣等海上樞紐而展開,由地中海經濟圈輻射形成可控的非洲經濟圈、西亞經濟圈,以達到既可控制亞、非、歐,又可有效地遏止歐盟崛起、俄羅斯復興及其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支點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也門、巴林、沙特和伊拉克。其中,美國通過發動伊拉克戰爭,強化了對中東石油基地的控制、壟斷了歐亞能源供應線、可有效防止阿拉伯地區日益嚴重的民族主義情緒、牢固掌握地中海的戰略大門、武力遏止德、法企圖控制歐盟的戰略意圖,且不在意法、德、俄可能出現的戰略組合。
伊拉克戰爭初期,美國成功地與西班牙、英國、土耳其結盟,完成了扼守直布羅陀海峽、控制西地中海,到扼守蘇伊士運河,進而控制東地中海的戰略組合,關乎德、法、意大利、東南歐的交通線在此轉變中成功地控制在美國手中,為美國控制歐亞能源供應線奠定了政治基礎與軍事基礎。
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美國挾軍事優勢,借口民主問題制定了關于中東、北非的發展計劃:2003年,擬10年內建立美國——中東自由貿易區,最終將形成美國主導的地中海——北非——西亞戰略圈,并希望實現三個目的:①改良阿拉伯買辦政權、改造阿拉伯敵對政權;②緩解因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帶來的阿拉伯民族仇恨;③遏制阿拉伯民族復興力量及其崛起。
二 浪漫法國的歷史訴求及其威脅美國全球利益的地中海聯盟計劃
威脅美國全球戰略利益的地中海聯盟計劃,引發北非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劇烈動蕩:根源于法國立足地中海,將建立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自由貿易區作為遠期目標——1995年,歐盟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啟動巴塞羅那進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加強政治、經濟、安全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合作,計劃于2010年建立歐盟——地中海自由貿易區。2007年,薩科齊提出地中海聯盟構想,即建立涵蓋南歐、北非和部分中東國家的聯盟,包括模仿歐洲投資銀行的模式建立地中海投資銀行、組建核能機構等。
此方案造成法德兩國的戰略分歧:①東歐是德國的戰略利益重點,南歐是法國的利益所在;②德國遠離地中海,地中海聯盟計劃將使其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受到削弱;③地中海聯盟計劃依賴于歐盟的財力支持,德國是歐盟財政經費的主要來源——用德國的經濟力量構建法國主導的地中海聯盟計劃,不符合德國利益。2008年,地中海聯盟計劃在德國反對之下,妥協為歐盟與地中海沿岸國家之間的聯盟發展計劃。歐盟在地中海問題上將美國排除在外,企圖構建有關地中海地區的生存、發展與安全模式——觸及美國全球地緣戰略核心,故美國策動北非顏色革命,用以終結進展緩慢卻具戰略進攻內涵的地中海聯盟計劃。
2011年,因美國策動北非顏色革命,法國失去了在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國家的傳統利益,地中海聯盟兩主席之一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顏色革命所廢黜。故此,法國被迫選擇戰略前突,維護世界大國的尊嚴,捍衛自己在北非的既得戰略利益。美國基于維護跨大西洋體系的地緣完整性,遷就法國戰略前突利比亞。
三 被侵蝕的利比亞與美國的戰略誤判
嚴格說,發生在利比亞的軍事沖突與之前發生的突尼斯、埃及等國的顏色革命一樣,是美歐爭奪地中海戰略主導權的系列歷史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過程中,美國被動參與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旨在鞏固自身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戰略主導權,消除法國、阿盟以及歐盟對該地區影響,防止可能出現的歐洲總體持續戰略南下的歷史局面。
對利比亞而言,卡扎菲政權主張阿拉伯民族自決、反對美國“大中東計劃”、反對地中海聯盟計劃,前兩點與美國全球戰略相沖突,后一點與法國主導的區域戰略相抵觸。然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2005年以前,卡扎菲統治利比亞40多年,社會政局穩定,約六百萬人口擺脫了貧困。自2005年美國對利比亞“解禁”以來,卡扎菲政權因石油開發與美英等西方石油公司相勾結,共同掠奪利比亞寶貴的自然資源,其政權日益受西方國家拉攏、腐蝕和控制,最終導致整個國家走向家族資本主義道路——是顏色革命亂源的政治基礎,在石油利益分配上造成國內日益激烈的階級矛盾——是顏色革命亂源的經濟基礎,在石油貿易上依賴美元結算,其經濟的發展日益受制于美元體系——是顏色革命亂源的貨幣基礎。
對美國而言,它在利比亞問題上出現了誤判,理由有三:① 利比亞在反恐問題上積極與美國合作;② 反對法國倡導的地中海聯盟計劃;③ 在石油開發問題上對美國的石油公司采取友好合作態度。例:2005年,利比亞首次拿出15塊油田招標,美國公司或聯合體中標11塊油田,占73.7%,歐洲與中國的石油公司均未中標。兩國關系在于經濟利益的沖突:2008年,利比亞尋求把外國石油生產公司在利比亞合資項目中擁有的產量份額從49%減少到20%以下。2009年,利比亞要求美國的大陸菲利普斯公司、西方石油公司、赫斯公司和馬拉松石油公司減少其在利比亞石油合資中的產量份額。2010年,美國在利比亞新競標的石油區塊幾乎為零——是美國企圖顛覆利比亞現政權的經濟根源。2011年2月,卡扎菲稱利比亞是反恐戰爭盟友,西方國家拋棄了正在打擊恐怖分子的利比亞政府。2月28日,希拉里稱:卡扎菲政權向和平抗議者開火,失去執政合法性,他必須離開。3月16日,利比亞聲明今后與其他國家簽訂石油合同時,將執行新優惠政策。3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稱不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利比亞,彰顯其北非戰略之企望:
★ 終結地中海聯盟計劃,強化美國在地中海的戰略核心地位。
★ 建設親美的利比亞政權,確保其在利比亞的政治經濟利益。
★ 構建由美國控制的突尼斯——利比亞——埃及的戰略軸心。
然而,當美國成功策動顏色革命、新北非戰略軸心尚未形成、突尼斯和埃及的新政權地位未穩之時——法國果斷戰略南下,打亂了美國的既定計劃。3月20日,法、美、英等國召開巴黎會議,決定對利比亞動武,美國支持決議,不參與初期行動,愿在軍事行動中擔任協調者角色。旋即,法國戰機率先開火擊毀利比亞軍車、坦克,美英巡航導彈打擊利比亞防空體系目標——北非顏色革命后,美國立足于跨大西洋體制內的權力分配而被迫對法國做出的遷就,法國選擇戰略前突是其失去地中海南岸的傳統地緣利益后的必然反應。
短期看,美國在北非顏色革命中出現的失誤,即:忽略法國在北非長期的政治、經濟利益及其所激發出的法國的斗爭意志,造成了跨大西洋體制的政治分裂。從長期看,這種失誤又可持續造成法德的戰略分裂,進而造成歐盟的分裂,最終顛覆美元體系的肘腋之患——歐元體系。所以說,美國在利比亞的失誤未必不是其制定北非顏色革命計劃時所預留出的長期戰略方案的有機構成。
四 美國對法國的遷就與不遷就
法國是地中海國家,其國家總體戰略立足于恢復傳統歐亞交通線、重建歐洲南部的地中海商業區,且愿主導這一歷史進程作為全球新時代的戰略基點,它試圖扭轉地理大發現而帶來的極端錯誤的發展方向,與英國霸權相沖突——從拿破侖全球戰略實施可得到印證——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將其國家戰略鎖定地中海。拿破侖筆記抄萊諾氏關于埃及的論述:埃及位于紅海、地中海之間,掌握著東西方交通樞紐,亞力山大大帝在這里計劃下世界帝國的首都,使埃及成為世界中心。最精明的爭霸者要將他的屬國變成堅實國家,須以埃及為基礎,團結歐亞非——該構想成為拿破侖征服埃及之藍本,也成為今日法國立足地中海的重要地緣地位而堅持“世界大國的天命”的最高戰略原則,進而堅持要求美國就跨大西洋體系重新作出權力安排。
故此,美國廢黜法國倡導的地中海聯盟計劃,在不遷就的同時,遷就法國精英所抱有大國夢想及其情懷,以維系跨大西洋體系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地緣完整性——這是美國容忍法國率先軍事打擊利比亞的地緣戰略原理。
歷史上,法國是極易產生革命結果的國度,伴之以地緣優勢等因素,常逼迫整個歐洲作出戰略上的重大調整——三十年戰爭,法國贏得歐洲霸主地位,主導國際事務,獲斯特拉斯堡以外的阿爾薩斯地區,擁洛林所有權,《威斯特法里亞和約》粉碎了德皇建立統一國家及在歐洲恢復天主教統治的圖謀,并確定德國割據局面,承認其諸侯獨立, 法國、瑞典兩國有權參加神圣羅馬帝國的議會會議——神圣的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至一次歐戰前,曾和英國爭奪霸權且同時影響到地中海地區的國家有兩個:一曰西班牙,二曰法蘭西。法國大革命曾迫使歐洲開始自下而上的革命或者自上而下的革命——同理,此次法國戰略南下利比亞若不得到有效的遏制,將形成法國長期帶領歐洲總體戰略南下的局面,進而危及美國主導的全球戰略均衡體系——地區性的發展戰略若不得到有效遏制,則極易演化與生成具有全球性的霸權戰略——這是美國所不能遷就與容忍的。
3月20日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指出:擴大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是不明智的,美國將交出對該行動的指揮權,由英法聯合組建指揮部,或北約,美國將在盟軍里發揮軍事作用。法國認為:若不是法國快速進行了第一輪打擊,可能班加西已經被卡扎菲的軍隊占領。21日,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稱意大利軍隊沒有對利比亞開火,今后也不會對利比亞開火。22日,意大利外交部聲明:對利比亞軍事打擊的指揮權應由北約行使,否則意大利將單獨行使權力,包括目前對多國部隊提供的7個空軍基地的使用權,此舉彰顯德意兩國對法國戰略南下利比亞的不滿情緒。
3月17日 ,安理會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德國缺席棄權。18日,外長韋斯特韋勒指出:德國士兵將不參與可能在利比亞展開的軍事行動。19日,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愿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投入,以此減輕北約在利比亞投入軍事力量產生的負擔。 3月20日 ,美國國防部部長蓋茨表態,反對擴大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包括發動攻擊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斬首行動”。 3月22日 ,北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幾小時后,德國從地中海撤出北約指揮下的4艘軍艦——如上,是德國對法國戰略南下的基本態度與防范舉措,體現了美德結盟的戰略成果。
3月27日 ,蓋茨指出:“美國反對利比亞出現政權改變,盡管奧巴馬總統明確要求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下臺,但政權更迭從來不是軍事行動的一部分”。這是自西方盟國軍事打擊利比亞以來,美國軍方明確的戰略表態——該講話表明美國不具備同時戰略對峙歐盟、戰略重塑中東和戰略遏制阿拉伯民族復興力量等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能力,也顯示出美國對法國戰略南下的隱忍底線。
目前,利比亞局勢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法、美、英等國的戰略選擇及其利比亞的妥協,其可能的結果:① 法國前突利比亞得手,法美分控利比亞與埃及。② 法國前突利比亞失手,法、美、英各行其是。③ 法、美、英迫使卡扎菲做出符合三國利益的妥協。
令人惋惜的是:在美國主導的全球戰略體系的有效控制中,法國未強大到具有單獨建設歐洲或同俄羅斯在歐洲形成戰略對峙的基本能力,在贏得體面之后,它依然要在美國主導的跨大西洋體系內做出建設性的貢獻。地中海聯盟計劃及其法國戰略南下的歷史不幸在于:缺少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前突或者中國在東亞的戰略前突,進而形成互為戰略依存、戰略支持和戰略呼應的局面。此時,若中俄兩國采取戰略前突,法國的戰略南下就會演化生成肢解美國主導的跨大西洋體制的有生力量。
五 美德貨幣聯盟——美國戰略威懾兩大經濟圈
就跨大西洋體制而言,歐洲在軍事威懾體系、貨幣金融體系和能源供求體系等三體戰略系統建設之中,存在嚴重缺陷:歐盟雖建立統一的貨幣聯盟,北約的軍事力量卻扼守著歐洲地緣戰略要點與國際貿易重要商路,德法石油消費依賴美國主導的能源供求體系所提供的保障——歐盟的本質是統一的貨幣聯盟,軍事威懾體系與能源供求體系卻受制于人。由是,歐盟三體戰略系統淪為單純的貨幣金融體系應對美國貨幣金融體系、能源供求體系和軍事威懾體系等三體戰略系統的歷史局面,歐元不能抗衡美元,表現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無法控制大宗商品價格、僅擁有部分國際貿易結算權,理性設計中的二元國際貨幣體系終表現為美元獨大的局面。
地緣上,歐洲有兩個重要的歐盟國家,存在著兩個各不相同戰略方向的選擇,是美國在歐洲問題上難于把握的根源:
★ 德國——波羅的海南岸國家,選擇戰略東進,與美國戰略方向一致。
★ 法國——地中海北岸國家,選擇戰略南下,與美國戰略方向相沖突。
如此,對應著戰略東進的北約與戰略南下的歐盟,兩個方向相左,東擴的北約是可以同時實現戰略扼守地中海與波羅的海兩大經濟圈、強化美國領導的跨大西洋體制、打擊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南下的歐盟則是歐洲領導與構建地中海經濟圈——輻射非洲經濟圈、西亞經濟圈,進而持續顛覆美國在跨大西洋體制中的領導權,實現法國主導下的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方向。
2011年2月,北非發生顏色革命的同時,紐約泛歐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合并,這是建立在美國全球霸權基礎上的新型國際金融資本的聯合與壟斷,其本質是以美元為核心的美德貨幣聯盟,將導致兩國建立更加牢固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結盟,動搖了歐盟存在的貨幣基礎。此舉意味著美國在未來歐洲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將主要與德國進行密切與有力的戰略合作,進而實現美國主導下的歐洲政治、經濟和軍事體系的有效運作。美德結盟:北可控波羅的海——北海——北大西洋經濟圈,南可控地中海——黑海經濟圈、輻射非洲經濟圈與西亞經濟圈。更深的戰略層面上,美德貨幣聯盟意味著美國在歐洲的戰略盟友將選擇德國,其新型的國際金融資本的聯合與壟斷終將導致戰略東擴的歐洲而非戰略南下的歐洲——于是,覺悟的法國以戰略前突的歷史行動,強烈要求美國就跨大西洋體系重新做出安排——利比亞則是這種政治訴求的犧牲品。
目前,美歐戰略力量的角逐正在繼續, 3月25日 ,歐盟峰會通過債務危機應對方案,即:擴大現有臨時救助機制的規模和用途、為受援國減負、開展新一輪銀行壓力測試等,落實經濟治理改革、建立歐元區永久性救助機制、增強歐元區國家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趨同等舉措。會議決定:采取進一步制裁措施,確保利比亞石油天然氣收入不由卡扎菲政權掌握,成員國將在安理會做類似建議。歐盟決定將歐洲投資銀行用于地中海國家項目的資金額度提高10億歐元,歐洲復興銀行將擴大在該地區的活動范圍。南地中海國家對于歐盟有著切身利益,歐盟希望借此地區動蕩之機,推動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加深和這些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如上,法國戰略前突利比亞,是歐盟選擇總體戰略南下的結果,歐盟峰會則強化地中海聯盟計劃的基本構想。
那么,未來歐洲政治版圖是怎樣的?2009年3月,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克羅地亞《民族》周刊向世人展示了未來歐洲的政治版圖:至2020年,歐洲大陸未來將可能分裂成西部歐洲、新歐洲和巴爾干聯盟等三個部分。西部歐洲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挪威、丹麥、芬蘭、瑞典、瑞士和意大利。新歐洲將由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波蘭和克羅地亞組成。巴爾干聯盟主要由東南歐組成——聚集著大量的東正教人口,包括:波黑、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希臘、阿爾巴尼亞。中央情報局借克羅地亞《民族》周刊向全世界表述其未來全球總體戰略,如下的質疑是必要的:美國欲分裂歐洲的戰略同盟國是誰?具體肢解歐洲的手段是什么?能否有效進行肢解進而達到戰略預想中的結果?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分裂的歐洲惟有屈從于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團結的歐洲將圍繞地中海、波羅的海形成挑戰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戰略力量。
結語:美國在中東、北非的主要戰略敵人——伊斯蘭革命的戰略力量
就現階段全球戰略而言,體現著美歐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沖突,體現為美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侵略與反侵略、壓迫與反壓迫、掠奪與反掠奪之間的矛盾沖突。威脅美國中東、北非戰略計劃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是美國在該地區的主要敵人:2011年,發生在也門與巴林的反政府活動,可看作伊朗依靠什葉派穆斯林的宗教力量而策動的針對美國霸權的地緣戰略反擊,尤以美國第五艦隊所在地的巴林爆發反政府浪潮為甚,彰顯伊朗在中東的戰略能力——伊朗伊斯蘭革命是伊斯蘭國家反抗外來壓迫與剝削的重要歷史之發端,非歷史的終結。
選自《潤澤東方戰略時空》
http://blog.sina.com.cn/runzedongfang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