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一名戰士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2011年3月28日,也就是美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攻擊9天之后,美國總統奧巴馬終于向其國民發表演講,解釋了他發動戰爭的理由:“一直以來,美國扮演著全球安全之錨和人類自由倡導者的角色。考慮到軍事行動的風險和代價,我們當然不希望使用武力解決世界上的許多挑戰。然而,當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遭受威脅時,我們有責任付諸行動。”1
奧巴馬先生為其“人道主義干預”聲辯稱,這是為了阻止即將在利比亞發生的大屠殺。他描繪了一幅可怕的利比亞局面:“面對全世界的譴責,卡扎菲選擇了進一步升級其攻擊行為,向利比亞人民發起一場軍事運動。無辜的平民遭到屠殺。醫院和救護車也受到攻擊……在這個特殊的國家——利比亞,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面對的暴力達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程度。”1
遺憾的是,正如李懷特(Lee Wrights)所指出的,奧巴馬先生對利比亞的戰爭是“基于謊言和歪曲事實,奧巴馬總統不斷炮制和擴大這種欺詐行為。有關這次軍事行動的一切都是一個謊言,包括為這次行動辯護的聲明,證明空襲合法的偽造的聯合國決議,以及欺騙性的‘禁飛區’的落實。”2
麥克萊齊報業集團的新聞記者克里斯·亞當斯(Chris Adams)指出,利比亞叛亂是由赫夫特(Khalifa Haftar)領導的。赫夫特曾是卡扎菲的高級將領,20世紀80年代末在乍得湖爆發的災難性的軍事行動之后,他背叛了卡扎菲。實際上,他是被美國支持的侯賽因·哈布雷(Hissene Habre )政府俘虜了,繼而投靠了受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反卡扎菲組織——拯救利比亞全國陣線(National Front for the Salvation of Libya)。后來,由于哈布雷政府在乍得被推翻,赫夫特民兵組織隨之瓦解。在美國中情局的資助下,赫夫特及其反卡扎菲民兵組織成員于是遷移至美國。過去二十年來,赫夫特成為中情局的一筆財富,他居住在弗吉尼亞,毗鄰位于蘭利的中情局總部。4
據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資料顯示,“在中央情報局的大力支持下”,赫夫特于1988年建立了利比亞國民軍。52011年3月14日,赫夫特返回利比亞,負責發起推翻卡扎菲的運動。并非巧合的是,奧巴馬總統也在這一時間發布密令,也就是簽署“總統調查令(presidential finding)”,授權中央情報局采取秘密行動,推翻卡扎菲政權。6
美國的干預以推翻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為目的,這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場干預與人權和民主并無多大關系,因為卡扎菲政權已經持續四十多年,利比亞向其國民提供免費的醫療衛生和教育,一直被公認為是擁有高生活水平的非洲國家之一。人們只能借用奧巴馬總統的言論提出疑問,美國政府為何決定,“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國家——利比亞”,推翻卡扎菲政權,攻擊一個主權國家。1
自執政以來,卡扎菲已經清楚地表明,在與西方的交往中,他與其他中東統治者迥然不同。卡扎菲是有志氣的,他并不希望像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權一樣,成為美國和以色列的附屬盟友。與之交往的西方商人對他的描述是“捉摸不透、反復無常和性情暴躁”。7最初,卡扎菲從跨國公司獲取更多石油收益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原油價格和稅收。隨后,他開始對西方石油公司實施國有化。西方石油巨頭的技術人員遭受敵視和騷擾,迫使他們放棄利比亞油田。這些油田逐步由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接管。
在政治上,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事業。為此,1979年,美國將利比亞列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之一。隨著1979年美國駐的黎波里大使館的關閉,美國和利比亞的關系進一步惡化。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稱卡扎菲為“中東瘋狗”,他于1986年對利比亞實施制裁,并進行轟炸。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班機在蘇格蘭的洛克比爆炸;1989年,利比亞襲擊一架法國客機。之后,利比亞與西方的石油貿易和經濟關系猛然中斷,這導致利比亞的經濟迅速下滑,利比亞的人均收入下降了20%。7
經濟困境,加上擔心利比亞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小布什“反恐戰爭”的下一個目標,導致卡扎菲在2003年宣布放棄發展核武器。當時,美國正在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至2006年,利比亞與美國和西方的關系重新回暖,國際制裁被移除。美國也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撤除。
結果,西方石油公司尤其是美國跨國公司蜂擁進入石油含量豐富的利比亞。“卡扎菲的戰略是偏向美國公司,而不是道達爾等歐洲公司,盡管事實上歐洲公司在制裁期間一直支持利比亞。”7然而,卡扎菲還是對西方公司施加了苛刻的條件,將它們的股份減少至略高于10%。讓西方石油巨頭不快的是,卡扎菲又一次表明,他仍然掌握著利比亞的自然資源。7
更為不可忍受的是,2009年1月,也就是奧巴馬就職典禮之時,卡扎菲再次談及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問題。他聲稱:“石油如今應當歸國家所有,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產量,更好地控制石油價格。”8從而,西方石油公司決定讓卡扎菲走人。
除了石油之外,水資源是西方公司大有利益可圖的另一資源。據報道,利比亞的沙漠之下發現了大量的水源。“大多數水資源擁有14000年至38000年的歷史。卡扎菲開始通過數英里的管道和水庫,向各個城市輸出水源。”9“卡扎菲的計劃是讓利比亞的沙漠開花,有人譽之為‘世界第八奇跡’。”8隨著一個330億美元的大人工河項目的宣布,“卡扎菲稱之為第三世界的禮物。”他宣稱,“美國對利比亞的威脅將加倍”,因為“據報道,倫敦和華盛頓對這個項目感到‘震怒’。”8
對于利比亞拒絕加入美國非洲司令部,倫敦和華盛頓同樣感到震怒,“卡扎菲拒絕對西方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進行積極捐助。”10新的美國非洲司令部簡稱為AFRICOM,由小布什政府于2007年設立,其職責是,“實現非洲軍隊的專業化,使他們更加具有戰斗力。”11設立非洲司令部是由美國傳統基金會的詹姆斯·卡拉法諾(James Jay Carafano)和加德納(Nile Gardiner)提出的,“他們勾勒了一幅如何運用軍隊控制那片廣闊大陸的藍圖。”12在“人道主義援助和安全合作”的名義下,他們高聲宣布,“當重大的國家利益遭到侵犯時,基于正當防衛的理由,先發制人的攻擊是合法的。”12這種關于侵略戰爭的立論與奧巴馬總統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的聲明似乎有太多相似之處。
卡拉法諾曾任美國中校,加德納曾任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外交政策研究員。在他們兩人看來,對利比亞和索馬里等國家采取軍事行動是有必要的。
顯然,美國正在非洲遂行控制資源的戰爭,“但這也是小布什政府鎖定中國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在非洲的‘威脅’一直是美國傳統基金會和企業研究所的關注焦點。”12
究其緣由,是因為近些年來,中國進口的30%石油來自非洲,中國對非洲地區的援助一向慷慨大方。中國還對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蘇丹的石油業投入巨資。12并非巧合的是,除了安哥拉、蘇丹和尼日利亞之外,利比亞也是中國從非洲獲取石油資源的主要國家之一。因此,攻擊利比亞的第一條可以解釋的理由,是破壞中國在該地區不斷增長的商業利益,因為30000名中國工人已經撤離利比亞。利比亞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商業和戰略利益的損害是巨大的。
利比亞戰爭充分暴露出,奧巴馬“不僅繼承了小布什的戰爭政策——事實上是全球精英的戰爭政策,而且擴大化。”13自執政以來,奧巴馬對小布什的政策鮮有改變,如“繼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駐軍;五角大樓和中情局加強了在巴勒斯坦的恐怖主義行動;關塔那摩監獄繼續開放。”13這與奧巴馬在選舉期間所作的承諾完全背道而馳,當時他猛烈抨擊小布什的戰爭行為。與其大多數前任一樣,奧巴馬再次利用謊言和欺騙誤導其選民。
這提出了美國式民主的本質問題。9·11事件后的美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在“全球反恐戰爭”的旗號下,“美國政府在戰爭、間諜活動和秘密行動上投入數以千億計的美元。美國人民依然認為,他們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受害者’。由于美國承擔了整個中東揮發性的婚禮和葬禮,美國媒體和政治階層始終處于持久的危機狀態,這與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身份不相吻合。”14在這種氣氛下,法定程序被忽視,法定授權遭到拋棄,借助反恐的名義,刑訊、綁架和虐待俘虜成為美國軍隊和秘密行動的例行公事。
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侵略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數以十萬計的平民因此死亡,數百萬人淪為難民。然而,奧巴馬仍然有勇氣在人道主義干預的名義下,發動另一場戰爭。小布什的前白宮律師杰克·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表示,奧巴馬無視其選舉時的豪言壯語,“他不僅承延了小布什和切尼的恐怖主義政策,而且強化了該政策。”15
曾在小布什政府任職的前中情局局長邁克爾·海登(Michael Hayden)指出:“關于如何在國會上為其執行秘密行動的權力進行辯解,在這一點上,奧巴馬已經變得與小布什總統一樣,充滿挑釁性。”15因此,奧巴馬違背憲法,在未經國會批準的情況下發動對利比亞的戰爭,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美國擔負著不堪重負的債務,其赤字達到破紀錄的數以萬億計的美元之時,奧巴馬卻在利比亞發動了另一場新的戰爭,進一步推動美國在海外的軍事擴張。由于戰爭和海外承諾,在未來幾年里,美國將面臨一萬億美元的赤字。
美國沉迷于侵略主權國家之時,正是美國工業基礎遭受嚴重破壞之時。美國的失業人口猛增至2000多萬,這是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的基礎設施處于失修的狀態,而基礎設施對一個現代化工業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們無法想象,任何一位美國總統,會僅僅為了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在繼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戰爭之外,又在遠離本國數千里的地區發動另一場戰爭,這要么是虛構的,要么另有其因。然而,有人可能認為,這是美帝國主義戰爭文化的自然結果,在這種文化中,戰爭永不停息。在美國,人們欣然接受戰爭,視其為天然之事;他們對戰爭已經習以為常,因為肆意破壞和殺害無辜平民等事實已經被電視和媒體完全抹煞。在美國,小布什戰爭已經變為奧巴馬戰爭。奧巴馬是一名戰士,他不是“輕量級的小布什”,而是“重量級的小布什”,這個稱號他當之無愧。
注釋:
1. President Obama: “Address to the Nation”, March 28, 2011.
2. Wrights, Lee: “Lies, Damn Lies, and Presidential Statements”, AntiWar.com, April 2, 2011.
3. Adams, Chris: “Libyan rebel leader spent much of past 29 years in suburban Virginia” McClatchy Newspapers, March 26, 2011.
4. Martin, Patrick: “A CIA commander for Libyan rebels”, wsws.com, March 28, 2011.
5. Martin, Patrick: “Mounting evidence of CIA ties to Libyan rebels”, wsws.com, April 4, 2011.
6. Horsenball, Mark: “Exclusive: Obama authorizes secret help for Libyan rebels”, Reuter, March 30, 2011.
7. Sereni, Jean-Pierre: “Why the oil companies decided Qaddafi Has to Go”, Counterpunch, April 8-10, 2011.
8. Arbuthnot, Felcity: “Libya: Oil, Bank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America’s Holy Crusade”, Global Research, April 5, 2011.
9. Wearechange.Org: “Libya: Blood for Oil becomes Blood for Water”, April 4, 2011.
10. Petras, James: “The Euro-U.S. War on Libya: Offical Lies and Misconception of Critics”, Global Research, March 30, 2011.
11. Engdahl, Williams F.: “China and the U.S.A. in New Cold War over Africa’s Oil Riches”, Global Research, May 20, 2007.
12. Hallinan, Conn: “Guns, Foundation and Free Trade”, Counterpunch, July 14-15 2007.
13. Nimmo, Kurt: “Obama Sucessfully Demobilized the Anti-War Movement”, Prison Planet.com, April 8, 2011.
14. Feldman, Andrew: “Review: The American Way of War: How Bush’s Wars Become Obama’s”, August 20, 2010.
15. Greenwald, Glenn: “The vindication of Dick Cheney”, Salon, January 18, 201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