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9.11”與“偷襲珍珠港”(原創)
本文作于2006年,原載【人民網.強國論壇】
“9.11”與“偷襲珍珠港”有關系嗎?有!仔細研究這兩個事件的時代背景,你就會發現異曲同工之妙。
1941年12月7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常駐基地珍珠港遭到日本海軍偷襲,造成美軍四艘戰列艦“亞利桑那”號、“加利福尼亞”號、“西弗吉尼亞”號和“俄克拉荷馬”號以及一艘布雷艦“奧格拉拉”號、一艘靶艦“猶他”號沉沒。一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三艘驅逐艦重創,三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五艘輔助艦輕傷。飛機被毀260架,傷63架。人員死亡2334人,失蹤916人,傷1341人。導致整個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損失巨大。
事后,美方解釋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是沒有看到航空母艦的發展給海戰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因為自身海軍強大而忽視了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疏于戒備;沒有完善的戰略情報綜合分析判斷機構等。
事實上,這些說法都是很勉強的,美國當時也在發展航空母艦,怎么會看不到海戰方式的變革呢?如果說疏于戒備,那就更可笑了。美軍太平洋艦隊開進夏威夷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扼住日本艦隊南下的通道,阻止它獲取更多的戰略資源嗎?而在此之前,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已經爆發,更早在1931年9月,日本軍隊已經占領了中國的東三省。而1940年6月,隨著法國的淪陷,西歐除了英國幾乎悉數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殘酷蹂躪。隨后,在1941年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偷襲和閃擊戰成了法西斯軸心國戰無不勝的謀略。更為有力的證據是1941年1月27日,在山本提出偷襲珍珠港計劃20天后,美國駐日大使就報告說東京有對珍珠港發動奇襲的議論;美國情報機構已經破譯了日本的電臺密碼,日本政府.軍方每天的動態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都能確切掌握,而且駐珍珠港的美遠東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已經接到了“注意警戒”的命令;最令人不能置信的是當日日本方面準備了5艘兩人座小型潛艇,準備潛入珍珠港發動偷襲,但在東京時間7日凌晨3時55分就已被美國海軍發現,6時51分美國驅逐艦“華德”號擊沉了其中一艘,9分鐘后巡邏機又擊沉了另外一艘,但發現微型潛艇的報告傳到太平洋艦隊后卻沒有回復。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早已獲知日軍的偷襲計劃,珍珠港事變只不過是羅斯福的苦肉計。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大亨們吃足了販賣軍火的甜頭,這一次當然也不能錯失大發橫財的良機。所以,在戰爭一開始,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決心保持中立。羅斯福總統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一樣,公開表明了這一決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國宣布:“和平將不會停止”。在這種“和平”的氛圍中,美國人向交戰雙方大肆販賣軍火和戰略物資,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也在受益國行列。
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勝利,尤其是法國的淪陷,迫使美國的決策人開始提出疑問:中立態度能否自動地提供保護免受卷入戰爭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國,然后控制大西洋——這在當時似乎決不是不可能的事——征服計劃中的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美洲大陸?
這些因素使華盛頓斷定,避免卷入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向那些仍在與德國作戰的國家提供除戰爭外的一切援助。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美國會簽訂《驅逐艦與基地的交換協議》(1940年9月2日)、從中立立場逐步轉入非交戰立場,為什么美國會制訂《租借法》(1941年3月旦日)、簽署《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2日)和發布若干命令(1941年8-9月,這些命令要求美國海軍為紐芬蘭和冰島之間的所有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護航,并要求美國海軍一看到出現在這些水域中的軸心國軍艦就立即向它們開火),從非交戰立場轉入不宣而戰立場。
羅斯福總統在努力限制軸心國在西方的擴張的同時,還試圖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的侵略。派遣太平洋艦隊入駐夏威夷的珍珠港,就是這個策略的具體實施。然而,一屆又一屆的東京政府由于歐洲事態的發展所提供的所謂的良機而變得越來越好戰。
面對來自東西兩方面的威脅,羅斯福越來越感到事態的緊迫性,他無法說服參眾兩院特別是那些靠販賣軍火和緊俏戰略物資發了大財的大亨們參戰,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太平洋艦隊來喚醒美國大亨和民眾的“良知”。然而,羅斯福也許沒有意識到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在日本人的突襲面前如此脆弱不堪,幸好該艦隊三艘航母不在其中,才使太平洋艦隊半年后得以重展雄風。
現在,讓我們把視線聚焦到“9.11”恐怖襲擊。
2001年9月11日,美國航空公司的兩架客機遭恐怖分子劫持,撞向美國的紐約曼哈頓世貿大樓,雙子星起火燃燒.爆炸.轟然倒塌。隨后,又一架遭劫民航飛機撞擊了位于華盛頓中心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遭飛機撞擊,并發生大火。五角大樓已經部分坍塌。幾乎與此同時,國會山也發生了爆炸,濃煙滾滾。最后,一架遭挾持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飛機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墜毀。整個“9.11”事件造成3200多人死亡或失蹤,另有數千人受傷。
“9.11”對美國人的心理震撼無疑是巨大的,在過去整整六十年里,美國人沒有體會過自己的家園遭受重創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而在此前200多年里,美國本土從未遭受過類似的外來襲擊。《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說:“如此復雜的攻擊行動,需要長時間精心的策劃;美國人民面對事件感到震驚的部份原因,在于政府及其情報機關絲豪沒有察覺到如此嚴重的事態將要發生。”《華盛頓時報》進一步指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的珍珠港事件,美國人民很清楚誰在攻擊他們,同時,日本侵略美國的目標是美國的武裝力量,而不是今天這樣打擊飛機和辦公室里的平民。”知名保守派專欄作家威爾評論說:“美國人民被拉進一個世界,那是一個以色列人每天都置身其中的世界。”可以說“9.11”從深層次上動搖了美國人的本土安全意識,使他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這幾乎起到了和偷襲珍珠港同樣的政治效果。美國作家凱根建議,國會應該立即宣戰,國會不必說明對哪個國家宣戰,國會要向執行了星期二的恐怖行動的人宣戰。不少美國公眾認為,現在美國人民應該做的事情,是化分歧為力量,把多元化變成保護的力量,努力捍衛美國。果然,2001年10月25日美國參院以絕對多數,通過反恐怖授權法案。這個法案通過是很神速的,有評論認為:“在美國,立法工作常常是一場數以年計、至少數以月計的“馬拉松”。各種勢力爭執不休、法律草案在國會履審不決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九一一’和炭疽病給‘民主’上了一課,事實證明,成效顯著——反恐怖授權法案僅用六周,就走完眾院、參院的所有程序,只等美國總統布什簽署實施了。”
就這樣,美國的中央集權制一天的時間就得到了空前加強,而美國總統布什的威望和權限一下子達到了令人生畏的頂峰。
眾所周知,布什是在2000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中以微弱優勢戰勝戈爾當選為美國總統的,2001年1月正式入主白宮,當時的輿論普遍認為他將是一位“弱勢總統”。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前任里根和克林頓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把能做到的好事都做絕了。冷戰結束以后,隨著前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走向崩潰,美國的世界超級霸主地位日益彰顯;而第一次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的勝利讓美國擺脫了朝鮮戰爭和越戰的陰影,軍事實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經濟上,從90年代初開始的華爾街十年超級大牛市讓美國企業盈利豐厚,泡沫泛起。面對這樣的局面,曾經是紈绔子弟.花花公子的布什上臺還能有什么作為?這是當時世界傳媒關注的焦點。
以強硬派著稱的布什當然不會甘心做一名“弱勢總統”,他上臺一周就借口為了防御來自朝鮮、伊朗、伊拉克等被美國稱為“問題國家”的導彈威脅,而不顧自己的西方盟友的強烈反對和聯合國大會的會議決議,執意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NMD),并且將單方面削減美國的核武器數量。他聲稱,為發展NMD,即使廢除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也在所不惜。其次,他的亞洲政策開始明顯強硬,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會見日本首相河野洋平時公然宣稱,要求日本與美國共同努力“關注臺海局勢”,并稱“美日兩國未來應就此事進行密切磋商”。指出,美國在冷戰結束后繼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擁有利益,美國新政府將盡一切力量發展同日本的經濟、安全和外交關系。鮑威爾還重申,美國“在東亞維持10萬兵力的部署”不會改變。同時,公開侮辱.誹謗了朝鮮。最后,布什政府重金支持一伊拉克高級流亡組織,旨在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布什政府對這一組織的援助由克林頓政府的每年幾十萬美元提升到2500萬美元。
對于美國人來說,NMD當然很好,它能保證美國的“絕對安全”和順利實施“單邊主義”,但是,它需要460多億美元的軍備開支,并且無法預測它部署以后的確切效果,而武力征服伊拉克更需要美國大兵付出生命的代價。美國人民和美國議會很清楚這一切,布什政府對外政策的強硬立場必定改變歷屆美國政府對外政策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改變整個世界的戰略平衡,很難被輿論接受。
就在布什政府進退維谷,騎虎難下的時候,“9.11”來了,來得那么突兀又那么必然,電視鏡頭上的布什絲毫沒有驚恐,有的只是一臉麻木。布什說:“我不肯定當時首先想到什么。你們要知道,我自小到大從未有過美國會遭受恐怖襲擊的念頭,我在很短時間內盡力思考是么叫遭受恐怖襲擊。”從此“恐怖襲擊”這個概念便深深地烙進了美國人民的心底。
那么,在此之前布什政府真的對“恐怖襲擊”一無所知嗎?非也!2002年5月15日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總統布什在‘九·一一’恐怖襲擊前的幾個月里都曾收到情報表明,本·拉登策劃劫持美國的客機,并敦促政府向安全部門發出警報。”白宮發言人弗萊舍進一步解釋:“布什和其他政府高官都沒有得到情報顯示,被劫持的飛機會被用作摧毀五角大樓和世貿中心的‘導彈’。”,“總統得到的有關劫機的消息是傳統意義上的,而不是自殺性襲擊,不是將飛機用作導彈。”而紐約5月16日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報道稱,在去年9-11恐怖事件發生前兩天,美國總統布什剛好得到一份旨在打擊本-拉登“基地”組織的“詳細戰爭計劃”。NBC還披露說,盡管上述計劃在9月9日當天已擺在布什的辦公桌上,但他在9-11事件發生前一直沒有時間簽發。白宮周三表示,布什去年8月已收到信息,稱本-拉登的恐怖組織可能試圖劫持美國飛機,但白宮同時表示,美國政府沒有得到有關恐怖分子將如何采取攻擊行動的具體信息。
歷史何其相似乃爾,“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迅速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9.11”則讓布什政府順利實施“反恐戰爭”。此后,美國阿富汗戰爭得手,在中俄背后插上了一枚戰略棋子;緊跟著布什又在2002國情咨文中拋出伊朗、伊拉克和朝鮮“邪惡軸心論”,隨后借口“核問題”繞過聯合國,一舉拿下伊拉克。現在,盡管伊拉克局勢依然動蕩不安,布什政府又對伊朗虎視眈眈。如果說“偷襲珍珠港”,讓美國為人類的正義事業而戰,那么,如今的“9.11”卻使美利堅整體走向了法西斯化,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傾向。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要進一步向讀者提供三個事實:
一;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知名記者克雷格·普拉斯特(Greg Palast)早在2003年2月底,就出版了一本新書《金錢可以收買的最佳民主》。在這部書中,普拉斯特披露了英國廣播公司對“9·11”事件所作的一些鮮為人知的調查。在普拉斯特所披露的“9·11”內幕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布什家族與本·拉登家族之間的關系了。在書中,公開了英國廣播公司(BBC)在調查中秘密獲得的美國聯邦調查局30多頁的機密文件,這份蓋著機密字樣的編號為“199I”的文件中顯示,美國聯邦調查局曾接到上級命令,暫緩對基地組織頭目奧薩瑪·本·拉登的表兄阿普杜拉·本·拉登的調查。很久以來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美國前國務卿詹姆斯·貝克以及美國前國防部長弗蘭克·卡路奇,都曾經受邀請,成為本·拉登家族在沙特豪華別墅的坐上賓。因為他們都在資金和財務上有著“相當的交情”。而中間橋梁就是美國的“凱雷投資集團”。
二;布什政府為了給發動伊拉克戰爭找理由,一直指責薩達姆與本·拉登有著“長期而不可告人的聯系”,就在“9·11”最新調查報告公布前兩天,美國副總統切尼還再次“信誓旦旦”地強調,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而最終調查得出的結論卻是伊拉克與“9.11”無關。
三;據2006年8月8日【星島網訊】報道:美國一群科學家卻堅持他們的“陰謀論”觀點,認為“911”是美國政府一手導演的陰謀,雙塔實際上是被放置在其內部的炸藥炸毀的,而不是被飛機撞毀的。目前,這種論調有繼續發展之勢。他們認為:“飛機引起的火災是不可能熔化鋼鐵”,“建筑不可能倒塌得那么快,除非它們是被炸藥炸毀的”,他們的主要依據是:“在世貿中心廢墟上發現的熔化金屬是一種高溫鋁熱劑所致(鋁熱劑常被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屬),因此他質疑政府的解釋,并推斷也許是某人使用了炸藥炸毀了雙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