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一兵轉帖
中廣網
中廣網北京4月14日消息(記者李艷)據中國之聲《國防時空》報道,日本政府12日決定把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的等級從目前的5級調高到最高的7級,達到了與1986年蘇聯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一個級別。據日本政府官員解釋,事故升“級”緣于核泄漏釋放總量達到并超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界定的最高一級標準。著名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少將接受記者采訪認為:
日本不對核反應堆進行技術更新,堅持使用安全性能低的反應堆,很可能是為了提煉儲備發展核武器所需的原料钚。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掩蓋事實真相導致對核事故的評估一直偏低。目前最讓人擔憂的情況是,日本在處理核事故過程中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只考慮自身利益不顧及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利益。
日本低估核事故等級掩蓋真相
日本政府12日決定把福島核事故的等級調高到7級,達到與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同一個級別。這是日本第二次調高核事故的等級,從最初評估為“4級”,在3月18日又從4級提高為5級,現在又調到了最高的7級。那么,這個“7級”究竟意味著什么?
金一南認為,從日本政府把核事故等級調高到7級來看,實際上意味著國際對這場災難的估計一直偏低。造成這種偏低有幾個因素,首先是日本方面,從東京電力公司到日本政府透露的情況并不太多,造成國際社會無法掌握充分的信息。從今天來看,對日本福島的核事故總體評估偏低、應對措施不夠有力。毫無疑問,日本政府尤其是東京電力公司應當承擔最大的責任。
人們在今天才逐步地看到了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泄露。最初反應堆發生爆炸的時候,從電視上畫面上看,爆炸的情況已經很嚴重了。
但是,每一次發生這些急劇轉化的事態的時候,東電公司尤其是日本政府的發言人總講,爆炸是氣體爆炸,而不是燃料棒的爆炸,極力想減緩這個事態。他們一直在聲稱核泄露是微量,對大家沒有影響。先是說氣體泄露是微量的,緊接著對蔬菜、對空氣、水的污染,都說是微量,始終把嚴重的事態往輕里說。這種狀況造成的后果是,世人雖然有關心、有評估,但是總體評估偏低,最后產生一種負效應,那就是采取的應對措施不力。
其實,美國是與日本關系最深、同時在處理核泄露事故方面經驗比日本豐富得多的國家。美國也曾經發生過核事故,進行過核危機的處理。而且,美國可能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核反應堆,包括它的11艘航母都是反應堆。但是,美方也并沒有全力投入對這次日本核事故的處理。當然,美方沒有全力投入,可能有多種原因,既考慮到自身的安全,也有日本提供的情況并不完備,導致包括美方在內對福島核電站的泄露嚴重程度有所輕視。
當然,日本福島核事故現在仍然在持續,還沒到總結的時候。可能在若干年后評估起來,就像今天評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條條責任,一個個事故隱患。在未來對福島核電站泄露要進行這樣的評估,在那個時候它的全部面貌,才能被最后完全揭出來。
日本應就不改造核電站做出合理解釋
日本現在等于是承認了國際上早已經存在的評估結論,國際社會廣泛懷疑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掩蓋真相,有俄羅斯核科學家甚至建議:把日本告上國際法庭。
金一南認為國際社會的反應是有充分道理的,絕非空穴來風。比如,日本的核反應堆技術應該是不錯的,但是它遲遲沒有過渡到第三代、第四代核反應堆,卻始終在用第一代、第二代核反應堆。第一代、第二代核反應堆本身安全系數比較低,但核反應堆的提煉能力很強。實際上,日本長期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核反應堆,是它能夠提煉積攢钚。第三代、第四代核反應堆的安全性能高了,但是產生制造核武器原料的能力就差多了。
這就給國際社會產生一個非常大的疑問,日本長期堅持用第一代、第二代反應堆,不進行技術更新,我們覺得最大的可能就是,日本在儲藏钚。
今天很多人提出這方面的疑問,這是個巨大的疑問,日本儲藏那么多的钚到底要干什么?是不是有自己核武器的發展計劃?有這種考慮,所以儲備這方面的原料。
正如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拔出蘿卜帶出泥”,我覺得這是由福島核泄露事故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核事故發生以后,與之相關聯的多種因素也浮出水面。有玩忽職守的問題,有信息不夠透明的問題、處理不夠及時的問題,也有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核反應堆技術、目的到底是什么……等等方面的問題。
這些問題值得國際社會思考,所以今天國際社會對日本核事故的前因后果提出這樣的質疑是有充分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為了擺脫這些質疑,應該做出一個清楚合理的解釋。
日本只顧自身利益讓鄰國擔憂
金一南認為,日本核危機發展到現在,最讓人擔憂的是日本政府處理福島核危機的姿態能否調整過來,不僅以日本的國家利益為重,也要以東亞、西太平洋地區、要以國際更大的利益作為它的著眼點。如果不以這樣的利益作為著眼點,還是以日本的核心利益為著眼點的話,可能產生什么結果呢?拆東墻補西墻!只要把我這個地方的局勢能控制住,不惜造成更大規模的核污染,從而對國際社會、對整個亞太地區、尤其東北亞地區造成更大的影響。
日本在處理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時應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怎樣才能把事故造成的損失盡可能小一些?而這應該是從整個地區、從全球來考慮,而不是從日本的自身角度來考慮。日本不能只是讓自己的損失盡可能小一些,別的國家、別的地區的損失或者受污染,好像暫時不在它的考慮之內,最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這種態度。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