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官報刊登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感謝信,對中方和中國人民在日本地震后給予的援助表示謝意。由于官方給大陸民眾的相關訊息不夠充足與完全,導致在黨報和《環球時報》以廣告形式發表感謝信后造成了某些后遺癥,值得關切。
首先,不少中國民眾誤以為是日方只發信給中國,菅直人其“感性告白”令人感動,足見日方和菅直人已變得對華友善,應給予掌聲。有趣的是,菅直人之舉更得到中國自由派人士的認同。連廣州的晚報也不忘分一杯羹,它在4月13日《國際版》重刊一次菅直人的感謝信,理由是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向該報發去菅直人的信。筆者納悶,外國政要發給中國黨報的信,就一定要發表嗎?德國外長就艾未未一事召見中國大使并發表聲明給了中國媒體,它們一定會刊登出來嗎?!外交部發言人昨天批評西方國家“把中國涉嫌犯罪的人當作英雄”,說的正確。南方媒體就不要再間接捧 艾未未 先生了。
實際情況是,根據共同社報道,菅直人是向全球135個國家同步發放感謝信,其中就包括了臺灣。此乃救災處置適當而灰頭土臉的日本政府在飽受內外批評下實施公共外交的一次集體行為,相當嚴謹。日本向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發英文信,向法國發法文信,向德國發德文信,一視同仁,放之四海。若要真去挑哪國更讓日本“感謝”?法國是也。薩科齊在日本災后第一個冒輻射風險訪問日本,菅直人在致歡迎詞時幾乎落淚動情地說:“您在雨天時到訪我國,證明您才是真正的朋友。”(共同社)。
因而在我們看來,菅直人的中文感謝信沒有什么特別大不了的,只是催眠曲而已。
二、西方國家在刊登菅直人信件都是依廣告版面位置、大小篇幅來循例收費的,先認錢再認人。當年陳水扁和臺灣當局在美國大報以廣告形式販賣臺灣入聯合國的“感性信件”,是拿臺灣納稅人的錢換成美元交給美國人的。菅直人利用手中公權力花錢在中國主流報紙以廣告形式發信,報社有無收納,不得而知。廣州的晚報有無收錢?據說沒有,因為人家總領事館專門把信給你,已是相當禮遇,登出來面子很大,值了。
三、日本政府的救災因應明顯不足。也許民主黨第一次執政,遇上戰后最嚴重的天災,顯得不知所措,但太多荒腔走板的表現,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一個不久前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
首先,這次災區救援緩慢、物資缺乏的情形相當嚴重。事實上,日本全國物資充裕,但在限油下,許多車輛無法輸送物資,以致于災區甚至連非災區都嚴重短缺民生物資,連民間組織想幫忙都進不了災區,外國救援隊能發揮的空間也非常有限。
其實遇到這樣的大型災難時,必須突破既有官僚體係盡快集結物資加速救援,因為救災是要和時間賽跑的,而首相更是必須迅速執行最高決策權與三軍統帥指揮權。日本政府一開始的因應態度,不是沒有意識到災難規模有多大,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動員到什麼程度。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布緊急命令宣佈進入緊急狀態,而且最初只派出八千名自衛隊救災,自衛隊在核電廠爆炸三天后才動員灌水,都是決策上的嚴重錯誤。
無論是菅直人首相也好、內閣相關閣員也好,大部分都沒親自去災區看一看。到底災情如何慘重、災民如何痛苦,沒有官員認為自己應該去親睹、去感受、去撫慰甚至去道歉。大家只是換上藍色工作服,照常待在東京的辦公室。固然,大張旗鼓去災區也可能淪為作秀,反而會干擾救援作業,但官員們如此高高在上,就和菅直人搭乘直升機巡視福島一樣,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連美國駐日大使都親自到災區慰問,令災民大為感動,反觀日本政府官員,卻有如溫室裡的花朵,身心都離基層民眾很遠。菅直人的反應也令人不解。做為政府的領導人,在災后第一週內頻頻開記者會,但到了第二周卻消聲匿跡,既不接受記者訪問,也不到國會接受質詢,因此被媒體譏為“人間蒸發”。
四、中國大陸民眾對菅直人的信不管存有哪種心態:不屑一顧、受寵若驚、感激涕零,等等等等,可能會忽略日方及菅直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十多億中國人民的“暗算”。即日方發感謝信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嚴重違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有關政治原則。據臺灣官方宣布,菅直人在4月11日也發了一封親筆簽名的中文信給臺灣當局,內容與發給北京報社的大致相同,只是由中文簡體變成了繁體。給大陸信的“紐帶”(kizuna)則譯成了“友情的結合力”。4月11日當天,在日本外務省的指令下,日本駐臺半官方的“交流協會”(可以發簽證)代表今井正(日本外務省高階官員)偕日本在臺商會舉行記者會,代表日本政府和菅直人首相向臺灣政府和人民表示謝意,并特別轉達菅直人的話說,他特別感謝臺灣的大力相助。
因此請各位看清楚,對照菅直人臺海兩岸作法的意義在于,可以將日方的假象戳破而露光。日本在玩公共外交時,仍有不同的訊求點,仍念念不忘其“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內心真情,畢竟日本統治了臺灣50年。本月初東京和臺北網友爆發大戰,起因是 臺灣中天電視馳名綜藝節目《臺灣最大黨》某集有藝員扮演日皇夫婦慰問災民,拿日本人開涮,引起日本網友反彈,罵臺灣人是“土著人”,無異是極大的諷刺。日本一向在臺海兩岸分別下注,自以為聰明了得。政治固然不是凡人能懂,但要挑戰中國人民敏感神經,倒是很容易被看穿的。對照菅直人上臺后在諸多問題上的言行,如今搖身一變,對北京要柔軟身段并對臺灣另眼看待,其善變令人嘆為觀止。
在此似可以做一種換位思考:如果當年5·12大地震或今后中國有地震,中方收到日方的援助,中方在致信感謝日方政府(在日本“朝日新聞”等報紙登廣告)時,是否也可以單獨專門給以前屬中國的琉球地方當局再發一封感謝信呢?禮尚往來這個詞,日本人不是不懂的。無可否認,能在震后對中國人民真正心存感激,真的有感恩之心,是中國人所見和鼓勵的,但中國人更希望在釣魚島問題、教科書問題、臺灣問題等看到日本政客們不再玩弄日本式虛應文化。對上述事情的莊嚴承諾及具體誠意,才是中國人對日本理性監督的重要依據。北京的外交部門更不宜裝迷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