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參考消息
《新興小市場投資價值大》,英國《金融時報》3月30日文章。我們知道,風險和機遇是并存的,投資回報率越高的地方其實也是投資風險越大的地方,因此,如果說新興小市場的投資回報率比金磚國家要大的話,那正是因為新興小市場的投資風險更大。此文作者韋格斯蒂爾聲稱一籃子小市場的風險要比一個新興小市場的風險要低,而且投資回報率卻很高。這種統計結論在繁榮時期或許是正確的,但是,現在并不是繁榮時期,現在是危機時期。我們看到,無論是世界各地爆發動蕩的國家還是美國予以軍事或金融打擊的國家統統都是小國,這是因為小國承受危機的能力較差。而且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美國所實施的戰略打擊行動并不是只針對個別國家的,而是針對整個非美世界的,那些爆發危機的國家不過是因為承受不住來自美國的打擊所以才以危機爆發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相應的,那些沒有爆發危機的國家只不過是承受住了來自美國的打擊而已,或者說,是克服了美國轉嫁過來的危機而已。
當然,大國雖然不會像小國那么弱不禁風,但是大國時刻承受著各種風險造成的壓力。所謂落后就要挨打,具體的表現為“在哪個領域內落后,就會在哪個領域內挨打”。美國在轉嫁危機的過程中會遍歷各個它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在遍歷的過程中,非美世界也會受到各種各樣的來自美國的打擊,如果非美國家扛住了某一打擊,那么這一打擊行動就不會有什么明顯的效果表現出來,反之,如果非美國家扛不住某一打擊的話,那么就會在相應的領域內爆發危機。由此就會出現不同國家在不同領域內爆發危機的現象,從而給人以錯覺——似乎美國是有針對性地發動打擊的,換言之,好像某些國家只會在某些領域內受到美國的打擊。實際上,美國轉嫁危機的時候是見縫插針的,是無差別的,而這就是美國現實主義的表現。因此,不要說中俄這樣的天然就與美國相敵對的大國自然會成為美國打擊的目標,就是美國的那些盟國中的大國也是美國打擊的目標。
這也就是說,無論日歐澳加和美國有多么親近,只要有條件,美國都會將自己的危機轉嫁到它們的頭上。具體表現為,美國的這些盟國對美國嚴重依賴的領域就成為了美國向它們轉嫁危機的通道。此前,美國把日本鳩山內閣整下臺的手段就是利用鳩山家族企業對美國市場的嚴重依賴,通過打擊日本汽車產業,引爆日本資本內部的危機,從而迫使鳩山下臺。美國整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的手段就是利用澳大利亞礦業對美國資本的依賴,通過在礦業開采和進出口問題上做文章,導致陸克文反而在國際礦石價格不斷上漲的形勢下(當然也是——從理論上來說——可以讓澳大利亞發大財的形勢)被迫辭職,由此使得美國強化了對澳大利亞的控制。現在的加拿大政府也和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遭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美國的盟友中,獨立性最大的就屬歐盟了,不過,歐盟有一個短板,就是軍事。正因為歐盟在軍事領域依賴美國,而且歐盟還長期幻想利用北約來為歐盟自己的擴張開辟道路,但是歐盟所沒有想到的是,在它利用北約為自己服務的時候,歐盟自己也就進一步喪失了軍事獨立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美國在向歐盟轉嫁危機的時候就利用了軍事危機,十幾年前的科索沃戰爭是如此,現在的利比亞戰爭也是如此,說白了,美國就是看穿了歐盟在離開美軍的情況下是絕對沒有擺平周邊軍事危機的能力的,因此,美國就可以通過在歐盟周邊制造軍事危機一方面消耗歐盟的實力,另一方面破壞歐盟的投資環境,最后實現從總體上削弱歐盟的目的,而一旦歐盟在總體上被削弱后,那么也就為美國向歐盟轉嫁危機開辟了道路。相反,如果歐盟不用美軍的幫助,自己就能擺平周邊的軍事危機的話,那么也就等于是阻斷了美國利用軍事危機向歐盟轉嫁經濟金融危機的管道。這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不能首先在政治上達到自己的目的的話,那么它也就無法在經濟上達到自己的目的。
美國比歐盟聰明的地方,恰恰是它掌握了轉嫁危機的規律,也就是必須施行“先政治,后經濟”的辦法。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我黨只有先奪取全國政權,才能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先解決上層建筑的矛盾,才能解決經濟基礎的矛盾,只有先解決生產關系上的矛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展生產力,否則,資產階級的政權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都將成為那些空談克服私有制矛盾的人的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那種以為可以——在奪取政權前——先消滅私有制或克服私有制矛盾的想法其實只是一廂情愿而已。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這么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之所以前途越來越暗淡,就是因為他們并不打算廢除有利于資產階級統治的上層建筑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他們整天爭的不過是一些福利而已,不過,現在恐怕連那些可憐的福利也要被剝奪了,英國已經開始對監獄實施私有化運動了,其理由就是令納稅人的錢花得更有效率和更有價值,節省政府人力物力資源,換言之,就是要大幅度削減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待遇。事實證明,恰恰是統治者們很懂得“先政治,后經濟”的重要性,盡管它們整天都在忽悠被統治者們要相信“先經濟,后政治”。最后,作為補充,讓我們看兩則美國統治者們是如何加強其統治的消息:
美國俄亥俄州州長卡西奇3月31日簽署了一項限制35萬名政府雇員集體談判權的議案,使其正式成為法律。當地時間30日晚間,俄亥俄州參議院通過了這項議案,當天稍早前該州眾議院也通過了這項議案。該議案還禁止政府雇員舉行罷工的權利。卡西奇說,這項議案將使納稅人與政府部門雇員在工資與福利方面處于更為平等的地位。
當地時間31日,美國紐約州議會通過了一項總額為1325億美元的政府預算案,削減了100億美元的赤字。這項預算案已經得到共和黨領導的紐約州參議院與民主黨控制的州議會的雙雙通過,將提交給州長科莫(Andrew Cuomo)簽字。這項預算案將總開支削減2%,并提出要求,除非公共部門雇員工會答應削減共4.5億美元工資與福利待遇開支,否則將解雇9800名州公共部門雇員。這份紐約州2012財年的預算還削減了政府向當地學校撥出的12億美元資金,以及向醫療機構撥出的28億美元資金援助。這項預算案將年度醫療支出費用封頂為150億美元,并將支出的增長與國家物價指數掛鉤。相似的是,該州未來的教育支出也將與人均收入增長幅度掛鉤。
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無產階級到手的任何福利和待遇都會在一夜之間被剝奪干凈。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生存方式就是相互對立的,根本就不存在和諧的可能性。此外,我們從這兩個消息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國兩黨制的本質就是一黨制。
2011年4月2日參考消息
《臺關注大陸首提建軍事互信》,中央社北京3月31日電,臺灣《中國時報》4月1日報道,臺灣《聯合報》4月1日報道,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日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31日報道,臺灣《工商時報》4月1日報道,《臺灣蘋果日報》4月1日文章,美國之音電臺網站3月31日報道,中央社臺北3月31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當局的兩岸政策秉持“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先經后政、先政后軍”的原則,換言之,臺灣當局要求在大陸保證不動武之后,才談兩岸軍事互信的問題,正如臺灣當局要求在確保能夠從大陸身上獲得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才愿意和大陸談政治問題一樣。
我們知道,軍事手段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政治手段是為經濟目的服務的。正因為一切手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換言之,獲取經濟利益這個目的是相對不變的,而為了達到此目的而施行的政治軍事手段卻是可以適時調整的。因此,經濟目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政治軍事目的則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然而,只有實現了政治軍事目的之后才能確保經濟目的的最終實現,這也就是說,只有解決了矛盾的次要方面上的問題才能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上的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不能解決矛盾的次要方面上的問題,那么矛盾主要方面上的問題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決。就臺灣問題而言,如果不能解決兩岸在政治軍事上的矛盾的話,那么兩岸在經濟上的共同利益也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
所謂抓住主要矛盾,就是要抓住那些相對不變的關系,而且,抓住這些關系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能夠改變這些關系,也就是說,是為了能夠最終使主要矛盾轉變為次要矛盾,也就是轉變為可以適時調整的關系。就兩岸問題上來看,什么關系是相對不變的關系呢?從表面上來看,是政治對立。然而,從本質上來看,則是經濟對立。經濟對立具體就表現在臺灣地區的經濟是相對獨立的,是不受大陸中央政府轄制的。也正是因為臺灣省的經濟相對獨立,因此才能為其長期的武裝割據提供物質基礎,而其政治軍事組織又是確保其經濟能夠相對獨立的最終手段。也正因為政治手段是為經濟目的服務的,因此才會出現在兩岸沒有實現統一的情況下,經濟交流卻能日益頻繁的狀況,而這一狀況恰恰說明政治目的是處于兩岸矛盾的次要方面的,換言之,政治目的是可以為經濟目的讓路的,相反,經濟目的卻不能為政治目的讓路,因此,那些阻礙兩岸經濟交流的政策總比那些鼓勵兩岸經濟交流的政策要更難推行。因此,盡管從表面上看起來,兩岸的交流似乎是先從經濟開始的,或者說,所謂的“先經濟,后政治”的原則是有出處的,然而,如果不是兩岸首先各自在政治目的上做出妥協的話,兩岸的經濟交流又如何能夠得以展開呢?!正是因為處于矛盾次要方面的政治目的做出了調整,所以才能夠讓處于矛盾主要方面的經濟目的得到相應的實現。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兩岸經濟的交流并沒有改變兩岸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對立關系,并沒有改變臺灣省相對獨立的問題。因此,兩岸經濟交流的結果反而使得臺灣武裝割據勢力的物質保障有了新的而且是更大的來源,并且這個來源恰恰是與之相對立的大陸。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在兩岸經濟交流日漸頻繁的狀況下,臺灣武裝割據勢力的獨立資本反而越來越大了,換言之,中國離完全統一的目標反而是越來越遠了。之所以會造成現在這個惡狀,就是因為臺灣省通過兩岸經濟交流獲得了新鮮血液,從而使得它原本的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運動方式獲得了新的能量(事實上,兩岸之所以會展開經濟交流的一個重要原因正來自于臺灣地區的經濟狀況的惡化,換言之,只有讓臺灣地區“窮”下去,臺灣地區才會想到和大陸合作,反之,如果臺灣地區越來越富,以至于富過大陸的話,那么它的獨立野心也就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兩岸經濟交流所制造出來的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因兩岸經貿交流的頻繁而壯大,轉而成為臺灣問題本身的堅定捍衛者,換言之,這個既得利益集團就是靠臺灣問題過活的,如果沒有臺灣問題的話,這個既得利益集團本身也就無法存在下去了,因此,它們自然也就成為了另一個阻礙中國實現統一的力量。
事實已經證明“先經濟,后政治”的這條道路是一條死路,并且,對大陸而言,這是一條非常明顯的“異己”的道路。因此,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目標就不能走 “先經濟,后政治”的道路,相反,只能走“先政治,后經濟”的道路,而且,就現實狀況而言,只能走“先軍事,后政治”的道路。但是,我們提出的“先軍事,后政治”的道路不是某些人所想要的“把問題暫時擱置下來”的道路,而是要徹徹底底的解決,也就是說,必須利用軍事手段解決兩岸的政治對立狀況,徹底實現中國的統一,而不是讓中國大陸在每年向臺灣地區輸送300億美元貿易順差(然后,臺灣武裝割據勢力再利用這筆錢養肥自己以及從美國那里購置對抗大陸的武器)的歧途上繼續走下去(某些人聲稱兩岸目前的狀況是雙贏的,我們認為,如果有雙贏的話,那種雙贏的對象也只是臺灣武裝割據勢力和臺灣問題既得利益集團的雙贏)。對中國大陸而言,在兩岸問題上實施軍事政治手段的最終目的是要終結臺灣武裝割據勢力的存在,是要終結臺灣省在經濟、政治、軍事各種領域相對獨立的狀況。
2011年4月3日參考消息
《聯軍誤炸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路透社利比亞卜雷加4月2日電,路透社利比亞艾季達比耶4月2日電,美聯社利比亞艾季達比耶4月2日電,法西斯利比亞卜雷加4月2日電,路透社拉巴特4月2日電。據路透社報道,利比亞反政府武裝表示,西方聯軍周五對反政府武裝的襲擊已導致13日死亡,其中4人是平民——包括一個救護車司機和3名學生。據稱,是一些反政府武裝分子向空中開槍,然后北約戰機對其進行了轟炸。這件事情的確很奇怪,而且來的似乎早了一些,畢竟現在——據媒體報道——利比亞的造反派們正在被利比亞政府軍圍攻,按理說,聯軍戰機更應該去轟炸利比亞政府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反過來去轟炸造反派以維持利比亞內戰的均勢局面。換言之,如果聯軍轟炸利比亞造反派的行動是故意為之的話,那么只能說明現在利比亞的戰況恰好和媒體宣傳的相反,也就是說,利比亞政府軍并沒有占到什么優勢,反而是利比亞的造反派們正在朝著最終的勝利奮勇前進,因此,西方聯軍才會制造出諸多掣肘、拆臺的事情,不但減少對利比亞政府軍的轟炸,反而還掉過頭來“誤炸”利比亞的造反派。此次誤炸是否表明了美英的炸彈已經為利比亞內戰雙方劃出了分界線了呢?誰越過該線,就炸誰?
然而,如果該事的真相不是上述的那樣,而是如路透社引用的利比亞造反派所說的那樣——是因為幾個混入利比亞造反派中的卡扎菲死忠們向天上開了幾槍,從而引來了聯軍的炸彈。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難道西方聯軍不清楚利比亞內戰雙方的交戰線嗎?如果西方聯軍連利比亞交戰雙方誰是誰都分辨不清的話,它又是怎么提供支持和進行打擊的呢?或者也可能是利比亞內戰的拉鋸速度超出了西方聯軍的想象,交戰線的頻繁變動使得西方聯軍無法確定陸地上的武裝是屬于哪一方的了。不過,我們又有一個問題,難道利比亞政府軍的樣貌和利比亞造反派的樣貌那么難以分辨嗎?不是說利比亞造反派的成員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嗎?也就是說,利比亞造反派的武裝樣貌其實很不正規,這樣難道會分辨不清嗎?如果西方聯軍真是不能分辨清楚的話,那么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并不是利比亞的造反派武裝變正規了,而是利比亞政府軍的樣貌平民化了,當然,更有可能的是,支持卡扎菲的利比亞人民被武裝起來了,并且積極地參與到了打擊造反派和西方聯軍的戰斗中,由此才導致西方聯軍無法分清那些向空中射擊的武裝究竟是利比亞的造反派還是被武裝起來的支持卡扎菲的利比亞人民。
另一方面,如果卡扎菲的死忠們真的已經混入利比亞造反派的內部的話,那么除了意味著利比亞造反派是否能夠取得最終勝利一事已經成了一個問題,就是西方聯軍能否繼續對利比亞造反派進行援助一事也會成為一個問題,因為,西方對利比亞造反派的援助有可能變成對卡扎菲的援助了。在此,我們特別需要注意到,這一消息是由英國路透社散布出來的。我們在之前的分析中就指出過,英國在利比亞的利益取向是要維持利比亞的動蕩局面,在卡扎菲得勢的時候就轟炸卡扎菲的軍隊,在利比亞造反派得勢的時候就要在造反派內部進行挑撥離間以削弱造反派的力量,現在,我們就不能排除已經出現了這一問題。換言之,正是由于卡扎菲的實力被西方聯軍削弱得過頭了,以至于利比亞的造反派勝利在望了,因此,英國現在要耍一些手段來把失衡的局勢拉回來。對美法等國而言,削弱對利比亞造反派支持力度(美國削弱了對利比亞政府軍的打擊力度,法國否認了要派大使到利比亞造反派那里)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是雙方在很多利益交換問題上還沒有談攏(當然,我們已經指出過美法各自在利比亞問題上存在不同的利益取向),因此,現在重新讓卡扎菲獲得一些戰場上的優勢乃至弄出聯軍誤炸造反派的事件,等等,都是對利比亞造反派的一種警告——就是如果離開了西方的支持,利比亞的造反派就不可能取得勝利,而利比亞的造反派如果要獲得西方聯軍的支持的話,那么就必須滿足西方提出的諸多條件。當然,路透社弄出這則“被滲透”事件另一個可能或許真的是在為利比亞的造反派們開脫,從而避免西方聯軍削弱對利比亞造反派的支持力度。如果這一假設成立的話,那么也就意味著利比亞造反派的武裝的確是被利比亞政府軍打得喘不過氣來了,而之所以會被卡扎菲集團打得喘不過氣來,就是因為西方聯軍在此之前已經削弱了對利比亞造反派的支持力度,如果這種勢頭再維持下去的話,利比亞的造反派恐怕就會崩潰掉了,而這個結果是不符合英國利益的(但卻是一個美國可以接受的結果)。
不過,從法國的表現來看,如果沒有確信利比亞的造反派已經占據優勢的話,法國恐怕不會改變向班加西派遣大使的決定,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利比亞的造反派已經勝利在望,所以法國才會做出這種與先前急吼吼地承認利比亞造反派完全相反的舉動。對法國而言,現在幾乎是從利比亞造反派身上詐取利益的最后機會了,如果讓利比亞造反派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的話,那么屆時利比亞的造反派就可以撇開西方聯軍而獨自推翻卡扎菲政權了,換言之,西方也就不能從利比亞造反派那里榨出什么油水來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