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球戰略意圖中國
——由“朝韓危機”到“中美會晤”
作者:江泊友
求是理論網 2011年01月26日 10時20分
《孫子兵法·謀攻篇》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美日韓同盟不惜用下策武力要挾朝鮮,加強對中國黃海周邊軍事影響力,玩戰爭游戲,“醉翁之意不在酒”——當中玄機不得不讓人深思。
“朝韓危機”回眸
2010年3月26日晚,“天安號”警戒艦在韓西部爭議海域值勤時沉沒,5月20日,韓國正式發表有關事件原因調查,結論顯示“天安”號是受朝鮮小型潛水艇發射魚雷攻擊而沉沒。因此,韓美強化軍事同盟。
美韓從7月25-28日,在日本海海域舉行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是自1976年以來,美韓軍隊進行的最大規模軍事演習。
2010年11月23日,韓國西部延坪島海域當天遭到來自朝鮮方面炮擊,韓國軍隊進行了回擊。隨后美日韓等國家先后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危逼中國黃海海域,局勢變得異常緊張。
在危機初始階段,根基于半島分裂局面和近年雙方不穩定關系,美國并沒有任何太大動作和作太多表態。12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長比爾·理查森結束對朝為期5天的“私人訪問”,借道北京回國;1月3日至7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應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邀請訪美,為1月18日中美首腦會談做事前準備。首腦會談除了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等雙方懸案之外,還將集中討論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的方案。隨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1月17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5897元,創人民幣匯率歷史最高點。
一系列事件是巧合,還是別有所指?——半島危機整個過程一旦有美介入即牽動全局,左右大局走勢,不可否認美國是半島局勢背后最主要推動力量之一。
軍事危機在非常時期非常地區以非常方式爆發,其實質是世界大格局大形勢變化下冰山一角。雙方斗爭不是單純民族內部矛盾,而是世界大國博弈產物。世界政治、軍事、外交都在圍繞著復雜的經濟形勢運動、變化和發展。
認知誤差加大世界經濟前景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歸咎于08年“經濟危機”對美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其嚴重程度、復雜程度與覆蓋范圍都是自二戰以來之最。泡沫消費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從根本上動搖了美經濟基礎。美利堅抽心一爛,打破了世界經濟平衡,破壞了世界政經格局穩定,為全球經濟未來走勢埋下了諸多不穩定因素。危機波及幅度、深度、廣度都不是以往任何局部性經濟危機可以比擬。
對此,美利堅迅速收縮戰略重心,轉移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戰略力量,以保存本國戰略實力。奧巴馬政府對內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凈化漏洞百出的金融體系;從貨幣政策、匯率政策、貿易政策、稅收政策、社保方針、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整改;迅速開發新興產業,占領世界研發至高點,并制定新的行業標準,謀求新的世界秩序、規則的話語權、主導權。
然而美國對內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收效不大——國內經濟仍然在衰退邊緣游走,失業率高啟,“財政次字”依然巨大,對外逆差難以扭轉,國內消費市場難以重振。08年末,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錯誤采取了一系列的投放巨資經濟刺激計劃,導致世界尤其是新興經濟體流動性過剩,與此同時是世界實體經濟和資源環境進一步惡化。新興經濟體資產泡沫和歐洲債務危機成為影響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威脅。
世界經濟秩序和規則變革調整速度加快,新興國家謀求話語權的要求更加強烈;傳統產業發展面臨質變瓶頸,新興產業蛻變不能迅速產生規模效應、時空效應;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生態資源環境進一步惡化制約經濟發展,世界面臨能源危機和資源危機;世界人口迅速擴張,地球負荷日益加重,自然環境污染和破壞程度日益嚴重,局部地區面臨糧食危機、生存危機;新興國家依靠消耗巨量資源和能源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也在極力尋求轉變發展方式、升級產業結構;新興技術變革的客觀形式和主觀呼聲日益高漲。
08年世界性的資金投放建立在有誤差預期之上:世界普遍對經濟保持積極反饋,認為未來會按著預定軌道前進,然而認知誤差在于世界實體經濟并沒有從根本上復蘇,新興產業不能和預期一樣迅速產生經濟效益,不能迅速成為引領世界前進的火車頭。因此08年世界性巨資投放計劃作為積極反饋作用于消極趨勢,反饋作用推動錯誤認識加深,加強世界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美戰略意圖加大世界政經格局變化
美要打破經濟發展的瓶頸,首先要極力維持有利于美國的經濟秩序,并且迅速找到轉嫁危機對象。
美對外經濟戰略針對兩大對手,遵循兩條主線:一方面狙擊歐元,加強美元基礎貨幣地位;一方面運用匯率戰、貨幣戰、貿易戰等打壓新興經濟體,轉嫁危機,并用強大金融力量結束對手,鞏固強權地位。
抓住本次“歐債危機”機遇,美元繼續保持世界基礎貨幣地位,得到控制世界經濟的“尚方寶劍”,歐元區汲汲可危;進行匯率戰、貿易戰和貨幣戰等打壓新興市場,致新興國家出口迅速降低、實體經濟受挫,為美投資資本找到獲利渠道。同時美調整銀行利率、量化寬松貨幣,增加世界流動性。08年世界追隨美國進行巨資投放計劃是一個不明智選擇,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將成為未來世界各國都需要認真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這一系列的措施使美迅速把握主動,歐洲債務危機和新興經濟體的資產泡沫如同投放的兩顆經濟核彈,時刻危及兩大對手。只要這兩大經濟集團任何一方出現困境都很可能將世界帶入更大的經濟衰退中去。
對美經濟前景消極預期,使巨資大量涌入世界新興經濟體,導致包括中國、印度、巴西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預期加大,資產泡沫加大。
危機轉嫁中國,實現戰略野心
在對內政策無法根本扭轉頹勢情況下,美國急需找到外部增長渠道。如同89年對抗日本一樣,美國想采取同樣方式讓中國屈服,為經濟危機買單。對此,美利堅圍繞中國進行了長期戰略部署。
經濟戰略是戰略主體和目的。包括匯率戰、貿易戰、農產品戰、貨幣戰、資源戰、能源戰等。以匯率戰作為戰略核心,針對中國宏觀經濟現狀及發展態勢,簡化攻擊渠道,集中攻擊受力點,因時而動、因勢而動——匯率問題一定是兩國角力的焦點,是成敗關鍵所在。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美國針對中國制定了一系列的進口限制措施,打擊中國出口,保護本國出口;2005年至今,人民幣匯率升值23%以上,中國出口外向型經濟迅速遭到打擊,沿海制造業已經陷入困境;啟動新興戰略規劃,制定有利于美國的行業標準和技術標準,而該規則最大的受害國自然是中國。
政治、外交戰略輔助經濟戰略。政治上以人權戰、氣候戰等為主線,釋放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等論調。外交上聯合歐盟、日本等國為根據地,控制中國周邊國家建立了政治包圍圈。
軍事戰略是有效武器。上加強東北亞軍事部署,增強本地區軍事實力存在,以強大軍事實力高屋建瓴,號令天下。
G20國峰會擺“鴻門宴”無果,啟動軍事戰略
當前中國國內資產泡沫加大、通脹預期增強,兩極分化擴大、實體經濟受挫,發展后勁堪憂。經濟基本面惡化為美國狙擊人民幣打下了基礎條件。只要簽訂協議致使人民幣迅速升值,就可以達到最終目的。因此,把政治、軍事、經濟上的角逐突破點放在匯率戰上。
二十國集團(G20)首爾峰會于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在韓國首爾召開,會議將以匯率、全球金融安全網、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和發展為四大主要議題,而人民幣匯率問題無疑是高端會談背后的焦點。只要中國匯率之門一開,美國資本武器就可以逐鹿中原,刺破資產泡沫,席卷大量資本,打擊實體經濟,打開金融市場,控制中國經濟。讓中國成為又一個日本,自此一闕不振。
圍繞著匯率問題美國就在峰會前做了全方位準備:打壓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擴大在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的實力存在;軍事上對中國形成外包圍形式,政治、外交上對孤立中國;經濟上以貨幣戰、貿易戰、匯率戰、金融戰、成本戰等,逼迫中國就范。
世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無比強烈,大有對中國簽訂第二次“廣島協議”的氣勢。這時美國擺下“鴻門宴”,欲讓各國合圍中國,達到終極目的。然而美國人的小聰明似乎玩過了頭,在G20國峰會召開之前美國迅速開啟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頓時世界輿論矛頭倒戈,直指美國不仁不義的行為,甚至連美國國內都在痛批奧巴馬錯誤的政策,美國面臨道德破產。在這一次較量中美國人自己玩走火保住了中國。
然而美國并不會就此屈服,朝鮮半島危機就是美國手足無措下走的一步險棋。半島危機四起時,美日韓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演習,演習規模達到歷史之最,而演習假想敵直指中國。美航母進入東北亞的消息打亂了北亞穩定局面。“朝韓危機”爆發后,國家領導人密集造訪歐美,在經過一翻讓人驚心動魄的外交斡旋之后, 1月13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超過6、6的歷史高位,依然在可控制的升值范圍之內。
頂住壓力,堅守匯率穩定
201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國國家主席將對美國展開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期間簽署了《中美聯合聲明》指出:中國將繼續加大力度擴大內需,促進服務部門的私人投資,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中國將繼續堅持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面對日益嚴重的外部局勢,我們要頂住壓力,維持人民幣有節奏升值,避免人民幣大幅波動。同時要加強內功修養,控制國內資產泡沫,抑制通貨膨脹,啟動國內消費市場;改革體制機制,打擊貪污腐敗,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扭轉三家駕馬車畸形發展的局面,轉變戰略中心,實現真正的產業轉型升級,以迎接下一個經濟周期的來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