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潤物 大道無爭
--- 加強與中亞泛文化交流 推動地區(qū)影響力
作者:青荃年華
摘要:長期合作,文化先行。細水長流,耕耘無聲。充滿自信,相互認同。百年潤物,大道無爭。
一、生于經典、處境尷尬
上海合作組織從加強邊境地區(qū)信任和裁軍的談判的開始,經過各方真誠合作,多年來穩(wěn)步發(fā)展,華麗轉身,已成為致力于經濟的政府間區(qū)域性國際組織。可謂生于經典,尤其每年定期舉行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例行會議時,更是惹人眼球,影響不小。2010年度,據官方報道:總理們在友好、建設性和務實的氣氛中就當前本地區(qū)政治和經濟形勢,以及維護穩(wěn)定與安全問題交換了意見,研究了在本組織框架內開展經貿和人文合作的現狀和前景,達成廣泛共識。
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相當廣泛,合作幾乎涵蓋了可能的方方面面,并且刻意模糊了該組織的軍事合作,多次表明其不是軍事同盟組織,決不可能發(fā)展成為軍事同盟集團。事實上,軍事方面問題仍無法超然回避,不但北約和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繼續(xù)抱著冷戰(zhàn)思維的殘羹剩飯然妄自猜測提防,上海合作組織周邊也是難免各有所思、各有解讀。
經典組織,廣闊天地,本應當有所作為,但上合組織的軍事合作卻依然朦朧,其它方面交流由于合作涵蓋過于泛泛,也難以發(fā)力,每年的首腦會議更是給人以曇花風光的感覺。上海合作組織交流乏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軍事方面:
軍事合作在保留威懾力和擴大影響力兩方面態(tài)度迥異:中方既興奮又回避鋒芒,有心擴大軍事影響力;俄方既防備又渴求鼎力相助,有心保留軍事震懾力;其它各方既敏感又左右搖擺,有心保留軍事獨立性。
軍事合作目標除反恐合作外,各方目標交集少。在邊境勘界完成后,各方思維方式不盡不同,引起共鳴的興奮點常有缺失。只有在外來勢力想楔入該地區(qū),組織中有態(tài)度曖昧者出現時,各方交流才會迅速升溫,好似情同手足,開始演繹精彩軍事交流。風聲一過,貪圖安逸,各方大有相敬如賓之意,互不過雷池一步,可謂二王稱雄,N國鼎立。
如今有個消息很有意思:頻拋媚眼的北約像個女人一樣,竊喜于對俄方這么多年挑逗沒白費心機,終于換來了熊熊反應。這令人感到十分不惑,真要這么鼓搗下去,那上合組織以前的軍事合作,真就都可以評價為“逢場作戲”哦!
2、經濟方面:
上合組織經濟合作大多虛有其表:上合組織地區(qū)“歐亞經濟共同體”是以俄羅斯為主導的獨聯體框架內最重要的經濟一體化組織,“有意無意”地架空了上合組織的經濟合作。當然美國也不會把它在獨聯體、特別是在中亞的利益拱手相讓。中國在中亞地區(qū)已經取得貿易成績要記在上合組織頭上有名不符實之嫌。
中亞各方的經濟水平雖然不如中方,但其在前蘇聯時期曾經實行的福利制度水平,是中方所不及的。想僅憑低端勞動力和低廉福利經營策略老路,不調整適應,提高合作水平,尊重勞資關系,應該沒有什么優(yōu)勢可言,想在中亞資源合作上落地生根,天長地久是奢求,在其他領域上拓展合作也是紙上談兵。在中亞,現今各方勢力在“新絲綢之路”經濟角逐過程中,不講環(huán)境,不講福利,不講戰(zhàn)略的一方,一旦和有競爭力的對手相遇,很容易被打回原形。遇上政治風波,更是為人詬病。
國際經濟是政治的延續(xù),也是文化的延續(xù)。中亞地區(qū)地緣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從這里到歐洲的通道一旦被打開,爆發(fā)的經濟活力將帶動我國西部地區(qū)大發(fā)展。這一片地區(qū)政治保持穩(wěn)定是多么難得啊!要精心呵護;這一片地區(qū)經濟合作戰(zhàn)略水平是多么亟待提高啊!要精心組織;這一片地區(qū)文化和歷史的積淀是多么得天獨厚啊!要精心培育。
3、文化方面:
文化交流形式多余內容,多天馬行空的大手筆,少腳踏實地的長期規(guī)劃。中國對俄外宣工作明顯比對中亞幾國做得好,其實大國之間交流一般比較穩(wěn)定,錦上添花的搞幾波文化轟炸也作用不大。按說外宣工作也要一律平等對待,可我們中亞幾國外宣工作可謂蜻蜓點水,沒有長進,令人感嘆:1979年我國曾與日本NHK電視臺合拍過紀錄片《絲綢之路》, 26年后兩國電視人再度聯手拍攝《新絲綢之路》。兩次拍攝都是日本人先提議的,日本組把視野定位在絲綢之路的新貌上,他們關注著沿途百姓的生活現狀,關注那里的人文特色。中國組則把視線集中在絲路的歷史文化上,探索歷史遺跡以及遺跡背后的飄渺故事。最終形成了CCTV與NHK兩個版本。據說日本組為這個攝制項目做了漫長而精心的準備。他們總能隨時拿出這里,或那里的衛(wèi)星圖片,地圖上位置標得十分準確。在新疆航拍時,當駕駛員接過他們遞過去的地面圖時,曾十分驚訝,因為那上面標注的具體位置,是他尚未見到過的。以管窺豹,可知現在日本對中亞的“絲綢之路外交”重視,一方面源自日本對中亞地區(qū)蘊藏豐富能源的覬覦,一方面也有出于牽制中俄的企圖。令人感慨的是這部片子里很少關于中亞幾國參與的情況,也沒有多少有關中亞的考察,僅有幾張地圖路線聯系到了中亞。令人嘆息。
1990年西北五省區(qū)對外宣傳工作會議提出舉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jié)。1992年創(chuàng)辦蘭州中國絲綢之路節(jié)。兩節(jié)都大談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除了旅游外,好像沒聽說出了什么可稱道的成果。倒是有本《絲綢之路》的刊物不錯,聽說圖文并茂,可惜這樣學術研究刊物太少了。
有個收費的“NISSAN十年徒步古絲綢之路”活動。據說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為徒步“絲綢之路”的整個行程設立了愛心環(huán)保獎,舉辦了攝影比賽、NISSAN車主愛心之旅等活動,并在活動中為當地貧困小學捐贈大量學習用品,以改善當地兒童的教育狀況,希望充分體現徒步這項運動的創(chuàng)造性,公益性和國際性。看看人家日本在華企業(yè)的覺悟,那真是壯志凌云,不,是壯志凌日!
2010年“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絲綢之路萬里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中“絲綢之路復興之旅”行程1.5萬公里本意欲推動沿線各國聯合申遺。事實上,一進入歐洲段,不僅很少尋找到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具體物什,我們的美術家倒是接受了一番歐洲文藝復興的教育,呵呵,我看不如以后多找?guī)讉€漫畫家,畫個絲路漫記,效果會更好。
2010年度上合組織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例行會議時,各方總理們積極評價人文領域合作成果,支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合作機制,吸收更多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因素,進一步豐富多邊交流的內容。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要我說應該做的工作太多了:伊塞克湖運動會除了金牌的報道,是不是多報道些非競技類體育項目和人文交流啥的;要多宣傳中亞地區(qū)孩子們和和國內相同少數民族孩子們的交流,聽過次數和人數文章報道,沒有見過少兒節(jié)目視頻報道;以民間交流和藝術為紐帶,加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交流應該更多開展。據有關方面說,我國正在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聯合開展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如果屬實,倒是一件幸事。
開個玩笑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出生地可能是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的碎葉城遺址。吉政府、專家和學者對李白研究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并想借此來推動吉中兩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反觀我們對以李白為紐帶來推動中亞的文化研究和交流活動真是太少了,像一張?zhí)椎募垼雇Ψ侠畎鬃帧疤住钡姆Q謂哦。想想國內有些地方為了神話中孫悟空出生地都爭得頭破血流,建了好多景點呢。我看鬧的輕,應讓大家爭,十萬八千里,處處有悟空!詩仙李白出生在那里都是大唐詩人,既然吉政府喜歡,那是好事啊,我們的文化部門不要寶山空回,耽誤李白走向國際,詩仙最愛游四方嘛。歷史已經過去,邊境已經劃界,文化為什么還不發(fā)力呢?
說道民間藝術交流,我真得多整上幾句,這也符合2010年總理們剛剛開過的會議精神嘛!民間藝術交流是可持續(xù)的文化交流,具有普及型優(yōu)勢,易于接受和融合,在民間一旦生根發(fā)芽,具有強大生命力,其產生的裂變效應,帶來的文化效應絕對不亞于奢華的什么美術家彩繪、新年音樂會、這個論壇那個展覽的。細水長流的民間文化交流,應該勝過一時的文化轟炸式交流。
二、觀念轉變、文化給力
說道文化,咱工科的人可不敢亂說,我們習慣查工具書。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1983年2版1204頁),解釋有三: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 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制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一)、泛文化誤區(qū)
說道“泛文化”現象,大有一些人不以為然之意,抨擊泛文化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娛樂文化、超女快男文化,甚至性文化等等。認為“泛文化”現象僅是貌似事事有文化、處處有文化,其實文化的內涵卻極其單薄,往往有文化之名而無文化之實。認為文化的普及并不意味著世俗化與庸俗化。認為泛文化實質是一種反文化現象。
泛文化有什么不好呢?泛文化就是廣泛的基礎文化,群眾文化。高雅藝術也是從俗文化中一點一點脫胎演變來的,陽春白雪文化普及有難度,下里巴人附庸風雅就粗俗不堪啦?大俗至雅,大雅至俗,說明了什么?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大俗至雅。藝術又重新回到生活中篩選,經歷陣痛與錘煉,扎根并植根于生活,是大雅至俗。
泛文化就是生活文化,現在各行各業(yè)的人,經濟條件好了,文化程度也高了,不是大學生都有當清潔工的了么,人的素質都提高到這樣高度了,行業(yè)文化難道不需要進步么?怎么就不能發(fā)展行業(yè)文化?所謂的藝術家們,不想著幫助把行業(yè)泛文化提煉升華,可謂失職。對泛文化冷嘲熱諷,是保守殘缺。竟不知道泛文化時代大潮已悄然來臨,只有經歷了泛文化陣痛后,才會有真正沉淀于生活,升華于生活的大文化出現。
我認為歷史上每一次生產力的發(fā)展后,都是泛文化的樂園,泛文化的流行是生活開始提煉文化,是孕育新文化的的前奏,是思想文化進一步繁榮發(fā)展的前夜。文化植根于泛文化中才能更好的升華發(fā)展空間,泛文化種子在文化澆灌下才有更美好的未來。文化應該在相互認同情感溝通下引導進步的生活。
(二)、泛文化定義
似乎文化大家都羞于探討泛文化,更不屑于給泛文化下個定義,也就把這個機會留給了一個工科出身的我,哈,我好興奮啊。
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最終歸集于人的交流,思想觀念合拍才能引發(fā)交流共振,不同文明和意識形態(tài)的碰撞、融合過程就是人的思想觀念轉變的過程。可是人的思想觀念轉變是最難的,在轉變思想觀念方面,泛文化交流最給力,因為它容易引起認同感,泛文化可以在世俗和爭議中成長。于無聲中感染,于無形中交融。是自由的而非強制的,是支持融合而不是其特色的;是最廣泛的情感與智慧的文化交流。
我認為泛文化的定義就是:有利于自主交往的,不依附于利益的,開放包容的文化。從文字到教育等各個方面,從民間到組織的各個層面,連續(xù)的認同文化交流。即使沖突、戰(zhàn)爭也不能阻止其自由存在傳承的日常文化。在各方面注入文化因素,是為了讓各方面都在文化播種人推動下進一步深化發(fā)展,達到內有傳承、外有創(chuàng)新的高境界。超越了某種文化單方面的傳播定式,避免了某種文化在不確定的因素中被湮滅的危險。思想是文化的靈魂,將真正的文化培植于泛文化中,把泛文化升華到文化之中,正是文化人的責任。
(三)泛文化給力
說道推動地區(qū)泛文化交流的廣泛性,中亞地區(qū)應當大有作為,科學穩(wěn)妥地推進本地區(qū)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交流,而非盲目追求高雅的、國際化的交流。不能滿足于數字統(tǒng)計上的東西,要直面其中的文化含量。我是搞工科的,舉個例子:水泥、江砂、石子離開了水,就夠不成混凝土。水就是混凝土中的“泛文化”,水溫和養(yǎng)生用水的控制,就相當于泛文化輸出的節(jié)奏控制。
觀念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的傳播認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華文化促進會每年都要表彰傳播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人士,這些人士就是文化辛勤播種者。文化給力不但需要奧運、亞運、世博式的文化轟炸,也需要孔子學院這樣細水長流的好機構,更需要各個層面泛文化潤物無聲地交流。
1、軍事方面
各國軍事文化雖有不同,但無一例外的都要彰顯其維護主權的實力,宣稱自己是捍衛(wèi)自由與尊嚴的重要力量,表白自己是維護和平的使者。“鑄劍為犁”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希望,國家間相互信任的軍事泛文化交流就是“鑄犁”過程中的一環(huán),劍化之犁需要有耕耘的土地,民間泛文化認同,就是和平的土壤。
我所說的軍事泛文化交流,主要指外部國家間要多方面的軍事信任交流。在地區(qū)軍事合作上,保留震懾力,增加影響力,增進合心力,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軍演。除此以外要開展多方面的交流:例如單兵軍事競賽、軍事人員培訓、健全會晤機制等多種表現形式。至于說道各國軍營內部,軍事文化離不開戰(zhàn)斗精神,英雄主義的基調。軍營泛文化就是圍繞張揚戰(zhàn)斗精神的多樣性展開,就是圍繞高歌英雄主義的多樣性展開,不能離開這一主線,有勇氣、有實力維護和平才能維護和平,贏得尊重。
2、經濟方面
經濟上對資源的索取要有克制,要靠科學技術、尊重勞工的權益、要靠管理水平,不能拼福利,拼環(huán)境發(fā)展。在國際和地區(qū)交流中提高人的素質很重要,文化部門應當有所作為。對于文明經營的國內外人員和企業(yè),要上升到是文化傳播者的高度來認識,外宣工作者要想辦法宣傳環(huán)保觀念,倡導尊重傳統(tǒng)文化,幫助建立文明的企業(yè)文化。
經濟上要多參與和當地共生共存的合作,既要開發(fā)資源,也要探討合理的資源定價平臺機制,相互促進發(fā)展。外宣工作部門要把多扶持引導有利于長期合作的項目,上升到就是參與傳播中國文化的高度,上升到就是參與樹立中國的文明形象的高度。談到高度,對于上合組織近期提出建立農業(yè)示范園,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農業(yè)示范園在積極引導已有農業(yè)合作交流基礎上,注重合作各方的國內外院校科研部門交流,以開放姿態(tài),歡迎其它農業(yè)發(fā)達國家參與農業(yè)技術、機具和管理體制的交流。定期發(fā)布農業(yè)合作現狀總結情況,規(guī)劃農業(yè)未來發(fā)展方向。在持續(xù)的、真誠的農業(yè)泛文化交流合作中,及時提煉升華其中的農業(yè)文化內涵,引導示范地區(qū)農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為進一步加深農業(yè)合作積累人文經驗。
在文化參與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要苛求馬上搞出什么文化成果,馬上樹立什么形象工程,國內熱衷的一些形式在那國外不一定為人能接受。要勤于耕耘,要甘做播種人,為中亞經濟泛文化的成長、成熟、裂變而靜心守候。持續(xù)的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就像根根的細線,通過努力,在改面觀念這臺織布機上,一定會織出文化認同的美麗圖案。
3、文化方面
說道文化交流,不但是外國人想了解我們,我們也想了解外國的人和事,可是既缺乏資料也不認識外文,真是令人頗多感概。一個民族和國家向世界開放,建立和提供讓外人學習自己語言和文字的機構,主動介紹自己的文化是多么有必要啊!想到這里,我對孔子學院的好感油然而生。通過從文字、語言到文化的交流,可以探索另一個民族世界的智慧和情感,展示一個民族的自信。要潤物無聲,細水長流,孜孜不倦的培養(yǎng)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人員,要有播種精神,要長期優(yōu)惠,甚至免費的培養(yǎng)各行業(yè)文化交流人才。
中亞民族和國內少數民族淵源很深,加強民族間的交流有很多有利條件,有很多和民俗相結合的項目可以開展,例如:節(jié)日聯誼、舞蹈、賽馬、摔跤等等。有民族特色的泛文化交流,可能要比我們認為的高雅藝術更能得到歡迎,更有利于增進文化認同感,增進相互信任,促進地區(qū)穩(wěn)定。說道文化認同,就不能忽視宗教的力量,我們要對自己自信,對于國內合法宗教組織要多支持發(fā)展,多鼓勵它們和中亞地區(qū)合法的宗教組織交流,我經常想中亞地區(qū)宗教事務交流中心要是能建在我們新疆該多好啊!這和祖國的發(fā)展強大并不沖突。事實上,國外勢力對中亞地區(qū)已經加強了文化認同交流,他們有組織,有規(guī)劃,有行動,在爭取話語權和人才培養(yǎng)上優(yōu)惠力度比我們要積極得多,值得關注。
三、百年潤物、大道無爭
中國在對中亞國家和民族進行泛文化交流問題上,態(tài)度相當鮮明于真誠。為保護地區(qū)穩(wěn)定的多元聯系,維護地區(qū)和平與發(fā)展,中國應該加強與中亞各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的泛文化交流,有文化內涵的各行業(yè),都是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
將來中國發(fā)展了,強大的中國,不僅需要龐大的經濟貿易實體支撐,更需要和睦穩(wěn)定的鄰邦維系。我們需要未雨綢繆,讓國民素質提高和國家實力發(fā)展同步,加強對外友好的泛文化交流力度,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發(fā)展的同時,感受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在多元文明、多種文化的交流中展現和平的力量、展現平和的心態(tài)、展現自信與文明的中國。
長期合作,文化先行。細水長流,耕耘無聲。充滿自信,相互認同。百年潤物,大道無爭。
作者:青荃年華
2010年12月19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