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制度神話
劉仰
世界本沒有完美的制度,但美國憲法的確延續了200年,在此期間只有修剪之美,沒有存廢之虞。可是美國的制度神話卻無法移植,1821年美國門羅總統在非洲買下一塊地皮,想把黑人送回非洲老家,這就是今天的利比里亞。這個國家照抄美國憲法文本,連國旗都是星條旗,可200年來,利比里亞還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美式制度被移植非洲,并沒有再造一個非洲版的美國,或者美國版的非洲。
關于美國的制度神話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制度決定一切。這一神話的進一步描述是,美國因為從起點上就設立了良好的制度,所以才有今天。反過來,其他國家要獲得像美國一樣的成功,也應該先建立像美國一樣的制度。在學術領域,這種神話的陶醉者經常以憲政、合法性等根本性的制度問題,作為解決社會現實的首要切入點。當社會上出現某些不良現象,這一神話的擁護者會不加分析地把問題的根源直接指向制度。
制度決定一切,制度萬能,制度可以復制,是這一神話的幾個分項。塑造這一美國制度神話,有幾個歷史元素,如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前往美洲,在上岸前制定了一個公約,這個公約被神話制造者描繪得神乎其神。還有,1787年在美國費城的制憲會議。
易中天先生寫了一本書,名叫《費城風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因為看到尹宣先生翻譯的《辯論:美國制憲會議紀錄》一書非常喜歡,“忍不住要把這個故事重講一遍”,于是便用一種比較通俗的方式,把這一短暫而重要的歷史再現了出來。在這本書的《余論:原則與妥協》一節中,易中天先生寫道:“我們甚至還可以說,正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同樣在這個章節中,易中天先生還寫道,美國《憲法》是這個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制定出來以后還能維持200年不變,這真是一個奇跡”。易中天先生的這些描述,是美國制度神話的典型表現。我以易中天先生的這本書為例,只是針對這一現象而言。
制度神話往往夸大制度的作用。當學者給出一個肯定的陳述,“正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有沒有稍微想一下,國家包括什么?
現代國家包含三個要素:領土、人民和主權。一部憲法不可能締造這些東西的全部。因此,比較恰當的說法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的政府。易中天先生說美國成文法制定出來后,200年“不變”,意思是說沒有文字改動。我覺得,這個說法也屬夸張。美國憲法后來有過修正條款,既然有修正,說明原憲法還是有缺陷的,也確實是經過了修改的,如何能說200多年不變?整體修憲或增加修正條款只是改變憲法的不同形式而已,不應該為了制造一個神話而忽略事實。
為美國憲法制造神話的現象,在美國人那里也同樣存在。在本書《引言》中,易中天先生寫道:“德高望重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博士深邃的目光越過會議主席的椅子,凝視著對面墻上的一件藝術品。那是一幅油畫。在那幅油畫上,一輪紅日正噴薄而出。”后面還有一段文字,說是81歲的富蘭克林對身邊的其他代表說,不知道畫家畫的是日出還是日落,“現在我終于有幸知道,它是在升起,而不是在落下”。這段文學色彩濃厚的描寫,目的是把剛剛誕生的美國描繪成初升的紅日,與描寫革命成功后的習慣性標準寫作很像。但是,這段文字惹來一個大麻煩。
在此段文字下面,易中天先生有一個注釋,意思是說本書初版后,有讀者就這段文字指出,易中天“篡改美國制憲歷史”,因為現場并沒有這樣一幅油畫。易中天先生說,他在2007年訪美的時候,專程去了費城,參觀了制憲會議的會址。在這個歷史遺址上,他確實看到了有一幅日出的油畫。然而,美國講解員說,1787年召開制憲會議的時候,的確是沒有,這幅日出油畫是后人加上去的。那么,富蘭克林充滿哲理的話也是子虛烏有了。易中天先生在該注釋中承認自己錯了,但又解釋說,他的說法來自尹宣翻譯的《辯論:美國制憲會議紀錄》一書。他說他不知道是美國原作者搞錯了,還是翻譯者搞錯了。在我看來,不管是誰搞錯了,它至少說明一個問題:美國強大之后,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很多人,共同塑造了一個制度神話,他們愿意相信“日出”神話是真的。否則美國人也不會在制憲會議的舊址,事后掛一幅《日出》的油畫。這種舉動與保護歷史古跡的正常做法是不符的。
易中天先生在這本書中多次提到一個說法,制定美國憲法的人,有一個心理就是“防官如防賊,防權如防火,防權力濫用如防洪”,這應該是易中天先生陶醉于美國憲法的一個重要心得,也是制度神話之所以廣泛流傳的一個具體原因--因為,制度可以防止權力民主。對權力的防范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易中天先生忽略了當初制定美國憲法的人,為何要對權力如此“嚴防死守”。事實上,這種防范有一個很簡單的基礎,那就是參加制定憲法的那些美國人,大多都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巨額財產的社會精英,他們對權力防范的潛意識是防止權力侵犯他們的個人財產。因為,權力對個人財產的侵犯,在美國人的歐洲兄弟那里經常出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如神話一般偉大的美國憲法才沒有對奴隸問題做出結論,甚至壓根不提奴隸這個字眼,只是非常虛偽地用“另作描述的人”來代替。這說明他們都知道奴隸存在,很多人也是奴隸主,包括后來的美國總統。而且他們有些人也知道奴隸的存在是不光彩的,與他們漂亮的言辭不相符。但是,正因為奴隸是他們的財產,他們必須要保護自己的財產,防官如防賊,目的之一也就是防止最高權力剝奪他們包括奴隸在內的財產。
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們,對于自己財產的維護沒有絲毫懈怠,這才是他們“防官如防賊”的真正原因。這些精英對個人財產的維護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全神貫注地在100天左右的時間里,傾力于此,以至于這個神話般偉大的憲法,居然沒有“公民權利”,以至于南方奴隸制與北方童工相伴著偉大的美國憲法同時存在。易中天先生可以把這個遺憾看成是一個疏忽,也可以看做是妥協的無奈。但我們也同樣可以把它看成是這些精英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大眾利益的結果。雖然美國憲法最終使用了“合眾國公民”這樣的字眼,但是,在這部憲法的形成過程中,對于人民的名義,從法理上說,完全是這些憲法制定者的盜用。他們盜用了人民的名義制定了維護自己利益的憲法。沒有人民給他們授權,也沒有人民批準這個憲法。
人民在哪里?人民是誰?這是一個老問題,從200多年前的美國就可以開始追問。
制度神話的陶醉者,如今時常用“合法性”、“程序公正”等學術名詞來推銷美國的制度,他們為何不告訴中國人,按照他們的“合法性”理論,美國憲法的合法性也是有問題的,美國憲法的程序公正也是值得懷疑的。在我看來,歷史也是合法性、程序性的要素之一,因為,歷史就是現實。一味強調理論上邏輯關系嚴謹的合法性、程序性,那只是書呆子的天真。社會從來不會按照嚴謹的邏輯關系運行,把社會強行納入理論邏輯,那將造成巨大的災難。
我們在解讀美國憲法的時候,應該注意到美國社會的現實。占據美國社會主流的,是企業家、工廠主、金融家等資本家,當人們說美國憲法“防官如防賊”的時候,必須同時回答一個問題:誰在防?美國憲法制定之初,沒有公民權利的條款,這已經說明了,“防官”者,不是普通公民,而是資本家。美國的憲法使得資本成為社會中的老大,權力只是為大資本服務。作為大資本的傭人,權力當然要受到大資本的嚴格制約。“防官如防賊”,只是大資本怕自己的管家偷走自己的錢財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大資本的目的確實達到了。美國打伊拉克花了好幾千億美元,都是老百姓的錢,美國憲法制約它了嗎?戰爭背后總統、副總統家族的石油利益,憲法制約了嗎?最近發生的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也是典型的例子,政府對那些金融奸商失去了監管能力,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現在美國政府要加強監管,正好反過來:以前奸商防政府,現在政府防奸商,真防假防不知道,真管假管誰知道?有什么結果只能走著瞧。
還應該提醒這種制度神話的崇拜者,世界上有些成功的國家,根本沒有這種在起點上建立的“完美”制度,如英國。英國沒有一部成文的憲法,理論上稱為不成文法憲法,實際上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補充、完善起來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換句話說,世界上確確實實有這樣的國家,沒有采用這種制度神話的理論而獲得發展和成功。因此,美國式的制度神話,即便從成功的角度說,在世界上也不具有唯一性。英國的方式證明了一個常識性的結論:理論來自于實踐。實踐中出現問題、發現問題,便形成理論來解決問題。而制度神話的思維正好顛倒,他們認為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理論,然后就用理論去捆綁社會現實。雖然我們同意,理論確實具有指導實踐的意義,但是,從根本上說,理論還是從屬于現實的。制度神話卻反客為主,把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絕對化。當出現理論和現實不相吻合的時候,他們從來不檢討理論是否有誤,而是一味指責現實太糟糕。
英國是一個不符合制度神話而獲得成功的例子,世界上還有很多符合制度神話卻沒有成功的例子,如非洲國家利比里亞。這是一個嚴格按照制度神話的模式,從起點開始建立憲政的國家,但是,至今都是一個落后、貧窮的國家。
利比里亞的歷史起點要從美國說起。美國獨立以后長期保留了奴隸制。美國總統門羅提出過著名的“門羅主義”,簡單來說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是歐洲人的美洲。但是,門羅主義所稱的“美洲人”不包括黑奴,也就是說,黑奴不是美洲主人的一員,黑人不能分享美洲的“主權”。因此,門羅任總統的年代,美國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黑人送回非洲老家。1821年,美國總統派出特使和軍艦,花了價值300美元的實物,在非洲買下了現在利比里亞13萬多平方公里的濱海土地,將一批美國的自由黑人安置在那里。
利比里亞的名字來自拉丁文“自由”,首都蒙羅維亞的名字來自美國總統門羅。此后,來自美國各州的黑人被一批批送到利比里亞。20年后,利比里亞建立了9個美國黑人移民區,并照搬美國政體,組成了利比里亞聯邦,由美國白人任總督。1847年,利比里亞宣布獨立,由來自美國的黑人任總統。這個在美國人一手操作下成立的新國家,擁有自己的憲法,實行了憲政。而且,利比里亞的憲法幾乎完全照抄美國憲法,讀起來一樣漂亮,感人,連國旗都照搬美國的星條旗。美國國旗上有幾十個星星,象征幾十個州。利比里亞國旗只有一顆星,象征黑人團結,其他與美國國旗基本一樣。1862年,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承認了這個國家。林肯原想把更多的黑人送回利比里亞,但由于花費不菲,美國自己也需要廉價勞動力而作罷。
此后,美國一直與利比里亞保持密切的聯系。利比里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也實行“門戶開放”政策,也鼓勵外國投資。有一段時間,該國的海關總監、財政顧問也是美國人。實行貿易自由和市場經濟,利比里亞也注重與西方大國發展關系,尤其是與美國的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還在利比里亞建立了軍事基地。可以說,利比里亞除了人口上以黑人為主,從制度上說,利比里亞就是美國的兒子,甚至可以說是雙胞胎,這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也長期被自由、民主的美國控制。按照制度神話的理論,利比里亞應該很容易成為非洲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事實上呢?
從建國之日起,利比里亞的總統一直由來自美國的黑人或后裔擔任,直到1980年,美國黑人長期擔任總統的歷史才中斷。20世紀80年代開始,利比里亞陷入內戰。電影《戰爭之王》的原型就是利比里亞前總統泰勒。泰勒的祖先是從美國移居利比里亞的(當然,更早的祖先應該是從非洲被抓到美國去的)。泰勒上臺以前,按照憲法制定的制度,成為反對黨首領,并且通過選舉上臺,然后成了“戰爭之王”。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這部電影只不過告訴我們,躲在這個“戰爭之王”背后的是美國軍火商。2003年,泰勒流亡尼日利亞,美國曾經考慮要出兵利比里亞,維持那里的秩序,后來改為聯合國派駐維和部隊。
這是一個完全按照美國模式建立的國家,40%的人口信奉基督教,言論自由、媒體開放,“民主”在非洲最大的轉播站也設在這里。利比里亞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4個,其他黨派近20個,國家很多領導人在美國接受過教育。利比里亞還有非洲第一位女總統,其觀念的開放在非洲也為翹楚。美國也是利比里亞最大的投資國,其余為德國、瑞士、意大利、荷蘭等一流西方國家,但是,利比里亞至今依然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利比里亞擁有豐富的鉆石礦、黃金礦、鐵砂礦等礦產,有世界上著名的咖啡品牌,有橡膠,其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8%,是非洲最大的木材供應地,盛產中國人喜歡的紅木等名貴木材。這個國家曾經被稱為“谷物海岸”,但現在利比里亞連糧食都不能自給,人均GDP不到200美元,70%的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該國平均壽命48歲,嬰兒死亡率世界第一,文盲占57%,兒童入學率不到50%。2003年的通貨膨脹率為15%,2004年的失業率為85%。僅能生產水泥、餐巾紙、啤酒等少數幾種產品,日用品、五金家電完全靠進口。2004年,內外債總額32億美元,相當于全國6年的GDP總額。
當制度神話的鼓吹者堅定地宣稱只要實行像美國一樣的制度,就能帶來繁榮,他們是否應該看看利比里亞?是否應該研究一下,利比里亞拷貝美國的制度模式,為何沒有繁榮富強,反而貧窮落后?當制度神話的信仰者鐵嘴鋼牙地咬定凡是不實行美國式的制度,就不可能成功,他們是否應該看看英國?這些被制度神話沖昏頭腦的癡迷者,是否應該認真研究一下英國、利比里亞或者其他國家的情況之后,再來給中國開藥方?我們批判源自美國的制度神話,并不是否定或貶低制度的作用,而是反對唯制度論,反對把貌似絕對正確的制度強加到所有人的頭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