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參考消息
《卡斯特羅笑稱“古巴模式”失靈》,法新社華盛頓9月8日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網站9月8日報道,西班牙《國家報》9月8日報道,法新社華盛頓9月8日電,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9月7日報道,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9月8日報道,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9月8日報道。近一段時間以來,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頻頻公開露面,公開指責美國一手制造天安艦事件破壞東北亞和平局面,指責美國中情局就是基地組織的總后臺,指責美國企圖發動一場針對伊朗的核戰爭,等等。這些指責極大的惱怒了美帝國主義,因此,這幾天美國媒體開始了一場編排卡斯特羅的運動,歪曲、偽造和編造卡斯特羅的言論,例如把卡斯特羅所講的古巴經濟發展改革的必要性歪曲成卡斯特羅承認共產主義經濟模式已經失敗,同時千方百計地對古巴國內進行煽動、分化、離間和瓦解,制造古巴革命政權一、二把手之間的斗爭謠言,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制造針對卡斯特羅乃至古巴黨和政府的政治謊言來削弱古巴革命政權在國內外的政治信用,從而為美國實施進一步地針對古巴的和平演變計劃創造新的條件。當然,同樣的手法也用在了美國的其他敵對國家身上。
《希拉里宣稱“美國時刻”到來》,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9月8日報道,美國之音電臺網站9月8日報道,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8日報道。隨著美國中期大選的臨近,民主黨的形勢越來越不容樂觀,因此,從奧巴馬到希拉里都在想方設法拉抬民主黨的選情,對奧巴馬而言,許諾一些小恩小惠是能起到一點作用的,而對希拉里而言,她作為國務卿,也只有靠外交政績來幫助民主黨拉選票了。我們之前一直提到這么一個情況,就是這屆美國政府的巧實力外交的特點就是非常重視形式,乃至將形式置于內容之上,這和美國以往政府非常注重實利而不怎么計較面子問題存在很大的不同,美國忽然之間從務實轉向了務虛。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那是因為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美國的綜合國力隨著資本的反國家性的增強而受到越來越大的削弱,由于美國資本的既得利益越來越多的存在于美國之外,從而導致美國資本對美國政府的支持程度越來越低,反過來使得美國政府能夠憑借的資源越來越少,最后導致美國政府務實的能力不斷下降。但是要維持原來的架子(即美國政府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要維持原先的政府信用(無論對美國國內還是對美國以外的世界而言都是一樣的),原來的那個架子不能塌,換句話說,美國政府的規模不能縮小,一縮小,也就是一簡政的話,那么美國政府對國內外的控制力乃至影響力就會隨之下降,轉而導致美國政府的信用下跌,美元就會跟著貶值,當然,美國政府考慮的是它自己的既得利益會在這個瘦身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損失,因此,當然是要極力避免這種瘦身計劃的。而要避免這種瘦身計劃被國會強加到美國政府身上的話,那么美國政府本身就要用一系列的政績來證明自己還是有用的,證明美國還是需要現在這樣的一個強大的政府的。因此,希拉里才一改其上臺之前的語氣,更加突出了美國政府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重要性,換言之,如果美國政府被瘦身的話,那么美國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能力也就會隨之下降,而這一點,非常明顯就是針對共和黨來說的,這是民主黨非常狠毒的一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迫使共和黨無法提出任何可能削弱對美國政府支持的法案。當然,希拉里的外交政績實際上是很可憐的,而且也都只是形式上的勝利,但僅這點形式上的勝利對希拉里而言就足夠了,巴以雙方在美國進行和談以及聯合國出臺了針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就這兩個。我們之前也說過,為什么美國要極力避免聯合國制裁伊朗的決議被否決呢?那就是因為美國政府要的就是那個最后的形式,對美國政府而言,制裁決議的內容根本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美國自己已經無法控制對伊朗的制裁了,即使決議上寫著的制裁內容,美國也無力禁止,伊朗不是忽然間就獲得了4套S-300導彈防御系統了嗎?所以說,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實際上是毫無約束力的,但對美國政府而言,它的那個形式則是有用的,是對美國政府維持其國內外的政治信用是有幫助的,從而為美國民主黨政府確保其既得利益不受損失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巴以問題也是如此,這里就不重復了。因此,反過來,希拉里對那些無助于美國政府維持其信用的事件就閉口不談了,比如阿富汗問題,比如中美關系。
總之,美國政府已經在危機的壓力下變得和以往留給世人的印象越來越不一樣了,美國政府也開始越來越好面子了(共和黨似乎總要比民主黨務實些),這當然是美國外強中干的反映,但也可能成為導致美國狗急跳墻的原因,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就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大動干戈起來,這恰恰是需要非美世界格外留神的地方。
2010年9月11日參考消息
《伊拉克同意支付美4億賠償款》,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9月9日報道。美國侵略者在伊拉克燒殺搶掠后居然還要現在這個伊拉克偽政府為之前的薩達姆政府在20年前的行為負責——以傷害賠償的名義向美方支付4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美國推翻了薩達姆政府,并且一手扶植起來了現在的偽政府,但是美國并沒有在聯合國推動結束對伊拉克制裁的意愿,可見,美國自己對它扶植起來的這個偽政權還是非常不放心的,畢竟是異教政權。而且,美國的所作所為恰恰再一次證明了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幫助伊拉克人民解放,否則為什么現在還不解除對伊拉克的制裁呢?!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伊拉克的財富和資源?,F在只不過將之前的明搶行徑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罷了。
《野田佳彥就日元升值向中國施壓》,英國《金融時報》9月9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9日報道。在中國購買日債的問題上,美國和國際金融資本的表態的確很有意思。就拿美國來說,由于最近一段時間日元對美元持續升值,實際上產生一種有利于美國擴大出口的狀態,奧巴馬政府不是宣稱要在5年內將出口擴大一倍嗎?而日本商品正是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日元升值必然導致日本商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反之則會相對提升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這是顯然有利于美國而不利于日本的事情。然而,美國媒體偏偏關心起日本來,替日本質疑中國購買日債的行為。
美國此舉當然不是什么狗拿耗子,實際上暴露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就是要加重中日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美國將其國內危機轉嫁到東北亞創造條件。由于中國拋售美債、購入日債的行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國引爆日本主權債務危機的計劃,同時還進一步打擊了美元信用,動搖了美帝國主義的霸權基礎(而這才是美國方面真正害怕的東西),因此,美國為了阻止東北亞地區可能出現的任何經濟金融方面的整合運動,它不僅在行動上積極部署(制造各種軍事沖突以及頻頻進行軍事演習),而且也在輿論上采用挑撥離間的手段對東北亞各國進行分化瓦解,總之,美國現在對東北亞的所作所為就是不想讓東北亞獲得一個安靜、和平、穩定的環境。因此,在日元升值的問題上,美國是得了便宜還要賣乖,實際上是真正的不安好心。
另外,所謂日本財務大臣向中國施壓的宣傳完全就是媒體編造出來的,看野田佳彥的原意是日本方面希望能夠購買中國的債券。這根本就是日本方面希望加強和中國方面的金融聯系,而不是相反。然而,日方的這一表態在美英媒體那里就完全走了樣。所謂日本對中國購買日本國債的擔憂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即使有所謂的擔憂,那也最多是日本方面擔憂它不能對等地買到中國的國債而已。而日本方面提出原意購買中國國債的言論實際上表達了日本方面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支持,因為到目前為止,日本方面似乎是第一個提出原意購買中國國債的國家。要知道,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恰恰也是削弱美元霸權的進程,換言之,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是美國政府所要根本反對的。
《蓋茨年內訪中國,航母敲定進黃海》,路透社華盛頓9月9日電,韓聯社華盛頓9月9日電。奧巴馬的兩個特使真是不辱使命,為奧巴馬撈取了這么大的兩個外交政績。這里僅就美國航母10月進黃海演習一事做一提醒,由于中國在8月份增持了大量美國國債,按美國常例,這一數據將在10月份公布,也就是說,到10月份,中國老百姓會同時聽到美國航母進入黃海演習和中國在8月份大量增持美債這兩個消息,到時候,恐怕會產生一些美國計劃內的聲音,勢必會對國內的形勢產生某些有利于美國的影響。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情。
2010年9月12日參考消息
《奧巴馬呼吁美國人保持團結》,法新社紐約9月11日電,法新社華盛頓9月11日電。對美國政府而言,911事件對它存在兩個意義,一個意義是給了美國政府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提供了借口,另一個意義就是給美國政府以保持團結的名義加強對內特務統治創造了條件。在911后,美國國內的自由程度大幅度下降,當然,所有對自由的限制舉措都是在反恐的名義下實施的。然而,911事件早不來,晚不來,偏偏趕在美國經濟露出了崩潰的苗頭的時候(也就是安然、安達信事件之后)突然冒了出來,這當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美國政府故意放水的結果。因為,當時如果再找不到對外開戰的由頭的話,那么美國的經濟金融危機在那個時候就會爆發出來,根本擠不出留給美國資本騰挪的空間了。因此,911事件使得美國統治階級得到了一個能夠將國內矛盾向外轉移的機會,而且,也只有將矛盾向外轉移了,美國國內才能保持團結,否則,正如奧巴馬自己所講的那樣,美國就會因為國內的分歧而分裂。而奧巴馬所講的分歧又是指什么呢?顯然,911事件爆發的時候,美國國內的宗教對立并沒有現在那么嚴重,所以,當時的分歧只能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分歧,也就是美國政府和美國資本之間的分歧,盡管它們在對廣大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的問題上是團結的,但是,由于它們自身所不能克服的資本的運動規律,資本的反國家性導致美國資本和美國政府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而對外侵略擴張行動正是緩和美國資本與美國政府雙方矛盾的最容易實現的一條出路,在對外侵略擴張的過程中,美國資本和美國政府各得其所,從而保證了美國統治階級內部能夠繼續維持團結的局面。然而,隨著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向國際政治軍事危機的演變,特別是美國政府在對外侵略戰爭中遭受到越來越多的失敗,由此導致美國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無法再維持下去了,反過來導致美國政府有意推行一套戰略收縮計劃,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美國政府的既得利益和美國資本的既得利益再次產生沖突,而且,這種分歧越來越有破壞美國統治階級內部團結的可能,墨西哥灣油井爆炸事件就可以算作資本既得利益集團對戰略收縮計劃的一種反抗,當然也是一種警告。因此,現在奧巴馬重提“美國人要保持團結”,很顯然,美國國內現在正面臨著越來越不團結的趨勢,而這種不團結當然不只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對立,因為這種對立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對奧巴馬政府而言,它真正擔心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美國政府真正害怕的是它被美國資本拋棄,因此,我們僅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分析,美國政府為了保持這種所謂的團結,那么就不能排除美國政府會再次自導自演一場災難片,從而為美國發動新的對外侵略戰爭編造理由。
《伊朗駐芬蘭副大使辭職》,法新社巴黎9月11日電。看來,西方對伊朗的和平演變行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卡斯特羅澄清“古巴模式失靈”說,稱美刊記者曲解其講話》,埃菲社哈瓦那9月10日電。聯系昨天的文章就能明白西方媒體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事務是如何進行歪曲報道的。同樣的事情當然也發生在朝鮮身上。反過來說,由于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還沒有真正戳破世人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的繁華幻象,因此,之前西方媒體所推行的那套價值觀和世界觀依然還在絕大多數人的頭腦中發揮著作用,除非危機再次爆發,否則人們就很難改變原先頭腦中的錯誤觀念,而且,也只有當危機第二次爆發后,那些正確的但被原來的媒體所妖魔化和屏蔽的東西才會真正顯露出來并為大多數人所認識(還不是接受,只有在實踐中被重復證明是正確的東西才會被廣泛接受)。
2010年9月13日參考消息
《土耳其不滿入盟談判“被拖拉”》,法新社布魯塞爾9月12日電,路透社安卡拉9月12日電。關于土耳其能否加入歐盟的問題存在多個障礙,不僅在歐盟內部對是否應該接納土耳其加入歐盟存在很大的分歧,而且對其他各種勢力而言,土耳其是否加入歐盟都將對國際戰略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故此,那些認為土耳其加入會對自己產生不利影響的勢力當然是要反對和阻止土耳其加入歐盟的。
就歐盟自己而言,現任歐盟“總統”比利時首相范龍佩就說過“歐盟是基督教俱樂部”這樣的話,可見,歐盟內部存在相當強的排斥異教的勢力,而這股勢力在歐洲范圍內來說,既是反猶太人,也是反伊斯蘭的,因為這股勢力的核心是天主教。然而,歐盟內部盡管以天主教為主流宗教,但還存在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同時還包括一些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等等。問題在于,對歐盟而言,統一的宗教固然能夠起到加強歐盟內部團結的作用,但是,這種由宗教因素形成的團結實際上是伴隨著宗教對立的,在突出某一宗教的指導地位的同時,必然伴隨著否定其他宗教的傾向,而這一傾向則給歐盟內部的分裂埋下了伏筆。另外,也是更重要的是,對歐盟內部的大國而言,宗教原本只是它們推動歐盟內部整合的工具,它們真正的目的是要實現歐盟內部的經濟、金融、政治、軍事的整合,然而,在經濟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出于某些國家內部政治穩定的需要,宗教問題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轉移矛盾的對象了。這樣一來,宗教由手段變成了目的,換句話說,階級矛盾被轉移為宗教矛盾了,由此,反過來使得歐盟內部在如何對待不同宗教的問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分歧,各成員國政府自身的既得利益開始和整個歐盟的既得利益產生越來越大的分歧,于是,宗教對立乃至宗教沖突反過來開始成為破壞歐盟推動內部整合進程的敵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歐盟當初拿宗教來作為推動整合的工具這件事,現在看來,真是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意味了。
從歐盟大國的角度看,天主教勢力固然強大,但是還不足以解決歐盟整合進程中的所有問題,換言之,歐盟需要其他宗教勢力的支持,而掌握著國際資源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就是歐盟所需要爭取的對象,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三個宗教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乃至難以克服的矛盾,歐盟想要在自己身體內把這三大宗教集成起來,真可謂比登天還難??墒?,現實的經濟壓力迫使歐盟必須尋求新的力量的支持,否則就歐盟目前的狀況而言,如果沒有新的國際力量的支持的話,歐盟的整合進程就難以繼續下去,反過來還極有可能因缺血而分化瓦解,德國提出要將不合格的歐元區國家踢出去的想法就是這種危機的一個反映。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歐盟大國似乎在各司其職,各自爭取獲得不同的國際力量的支持,轉而在形式上使歐盟獲得各種不同力量的支持,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有創意的想法。但問題在于,這種各顯神通的做法實際上會在歐盟內部形成幾大相互對立的既得利益集團,從而強化了歐盟內部原本的利益分歧,實際上最后非但不可能促使歐盟實現內部整合,反過來還會加快歐盟內部的分裂。
從歐盟外部來說,美國對歐盟的這一行為最為敏感,因為它直接威脅到了美國對國際資本的控制力。因此,美國是頭一個要反對歐盟任何可能推動其吸收猶太資本和伊斯蘭資本的計劃的。而美國不斷挑起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矛盾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阻止歐盟吸收這兩大資源的手段,因為在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下,就會逼迫歐盟表態——到底支持誰?這樣就會使得歐盟處于一種兩難境地,而且,歐盟的這種困境是建立在其無法用軍事力量來實現其政治主張的基礎上的。因為歐盟既無法保護伊斯蘭的安全,也無法保護伊斯蘭世界的安全,所以,它只能揣著撿皮夾子的心態,企盼美國自己出現問題,然后它再從美國的危機中撈取利益。此外,對美國來說,如果讓土耳其加入到歐盟中去的話,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封殺了美國攻打伊朗的可能性。因為,對美國而言,伊朗存在的意義是它能夠作為美國要挾以色列乃至控制猶太資本的籌碼,如果伊朗對以色列的威脅被解除的話,那么在該地區唯一能夠威脅到以色列的就剩下土耳其了。而一旦讓土耳其落入歐盟之手,那么就等于是讓歐盟獲得了要挾以色列和控制猶太資本的籌碼,反過來,美國打下伊拉克和伊朗的意義也就全部作廢了。
因此,從美國的角度來說,攻打伊朗和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是不可分割的。而歐盟的想法則是希望在美國打下伊朗的同時,土耳其成為歐盟成員國,因此,從歐盟的策略上來說,它首先要讓美國放心——土耳其不可能加入歐盟,然后在美國攻打伊朗后再促成土耳其加入歐盟。于是,我們就看到現在這個怪象,一方面土耳其抱怨加入歐盟的談判拖得太長了,一方面又“主動”進行改革以符合加入歐盟的條件,可見,一旦改革完成,只要時機成熟,土耳其就能在一夜之間成為歐盟成員國。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近來一直在加大對土耳其內政的干涉力度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