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爭端凸顯日本政客的戰略短視
郭海強
近年來,中日圍繞釣魚島的外交爭議以及沖突事件可謂屢見不鮮,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9月7日發生的日本巡邏船在釣島海域惡意攔截中國漁船并非法扣留我漁民的惡性事件,不過是一個最新例子。表面看來,這是日本菅直人政府為了轉移國內民眾不滿情緒、拉抬執政民主黨支持率的慣常伎倆,但在實質上,卻深刻地反映了日本政壇長期以來由于自我認知不明而產生的戰略短視,并因此一戰略決策錯誤而造成的發展困境。
眾所周知,美國勢力才是中日釣島爭端背后的關鍵因素,而現階段的美國全球戰略最高目標就是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手段維護其美元霸權,并致力于削弱、打擊所有能夠挑戰其貨幣霸權的經濟體(不管是戰略對手還是傳統盟國),確保國際資本持續流入美國。今年以來,眼見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避過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其綜合國力及世界影響力仍然與日俱增,同時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亦開始蓬勃發展,尤其是美國貪得無厭的對華經濟索求并未得到全部滿足,奧巴馬政府于是在“亞太戰略轉移”的基礎上,持續加大了對東亞局勢的干涉力度,戰略矛頭直指中國。
美國在年初即宣布大筆對臺軍售,意圖阻擾兩岸政治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緊密結合;3月份炮制“天安艦事件”,美國通過安理會制裁和連串美韓軍演,從政治及軍事兩方面制造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旨在阻斷朝鮮對外開放羅先市經濟特區而形成的東北亞區域發展勢頭。其后,7月下旬美國高調介入南海主權爭議,8月中旬美軍航母訪問越南,接著 8月23日 發生馬尼拉劫持事件,至此,中國近海地區從南到北均處于緊張狀態之中,整個東亞地區亦同樣出現動蕩不穩的勢態。當然,在美國這一連串的對華遏制戰略舉措中,自然少不了蓄意制造并存在已久的中日釣島爭端。
本來,去年9月上臺的鳩山內閣,至少在表面看來可謂近年最具對華善意的日本政府,在參拜靖國神社及釣魚島爭端等中日傳統難題上均表現出克制姿態,減少了許多“中日摩擦”的老戲碼,甚至還表現出“脫美入亞”的政治傾向。可惜“好景不長”,鳩山(及其背后的小澤)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踢到“美國鐵板”后即被迫“含淚辭職”,說明日本目前仍不具備向美國叫板的實力,更未能確立堅定“脫美”的政治意志及戰略部署。
今年6月菅直人政府上臺后,日本右翼政治勢力看到美國對華施加高壓,認為有機可乘,于是在所謂“西南群島”方面頻頻發力。 8月16日 ,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克勞利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意即涵蓋)釣魚島”。日本政府獲此政治信號,隨即于21日通過媒體放出宣布將25個離島“國有化”的風聲,其中表明要在釣魚島的黃尾嶼及赤尾嶼兩島設置測量基點和所謂“保全區域”。 8月27日 ,日本部分眾議員乘坐自衛隊飛機對東海油氣田和釣魚島進行空中視察。 9月5日 ,日相菅直人在日本NHK電視臺的政策討論會上表示要警惕中國海軍的“過度增強”,主張在西南群島加強部署海陸自衛隊;其選戰對手、民主黨前干事長小澤一郎則直接宣稱釣魚島在歷史上“從來就不是中國的領土”。9月7日,即發生中日“釣島撞船事件”,日方將中方漁船船長送交檢察部門,并可能以“妨礙執行公務”的罪名提出起訴。
日本政府以上的一連串舉動表明,日方圍繞釣島爭端不僅逐步加強軍事應對措施,還同步采取“適用國內法”的法律手段意圖將侵占釣島“合法化”。換言之,日方正在發起一場“釣島法律戰”,以求名正言順地、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中日釣島爭端。日方如此行徑,必然對當前的中日關系造成嚴重沖擊,也嚴重影響了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正常發展,致使日本繼續淪為美國所操控的戰略工具,更完全背離其追求成為“普通國家”的戰略目標。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自比為“亞洲的英國”,頑固堅持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的國家發展戰略,罔顧自身實際條件而盲目追求“大國崛起”。二戰結束后,日本右翼政治勢力在制訂國家安全及發展戰略時,選擇借助美國力量全面提升日本國力,提出“東亞共同體”構想謀求主導整合東亞各國,再通過“修憲”、“擁核”、“入常”的一系列政治軍事舉措以求突破雅爾塔體系的制約,進而擺脫美國的政治軍事控制,最后實現成為“普通國家”的終極戰略目標。但由于錯誤處理歷史問題和外交戰略決策失誤,導致在周邊外交及實現上述目標方面遭受重大挫折,另一面又往往無原則地屈從于美國的政治意志,致使日本的國家發展政策總是搖擺于“對美一邊倒”與“獨立自主”之間,至今也無法解決依賴美國與自主發展這一尖銳的結構性矛盾,從而陷入進退失據、難以自拔的戰略困境。
日本不過是一個資源匱乏、空間有限的島國,既沒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又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在21世紀的今天已經喪失了角逐世界級強權國家的資格。日本政客必須認識到,十九世紀的英國能夠以一個島國的身份與實力稱霸全球,無非是得益于率先實現工業化的歷史機遇,一旦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各大國相繼實現現代化,“日不落帝國”就只能“夕陽西下”了。而二戰前的日本能夠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既得益于中國歷屆政府的對日“不作為”,又有賴于來自中國的巨額財富及豐富資源;而在時移世易的今天,日本還妄想繼續任意支配、魚肉中國,則不啻于癡人說夢。反觀法德兩國,早在二戰結束后即進行真心實意的政治和解與經濟合作,高瞻遠矚地不懈謀求“歐洲一體化”,終于在時機成熟時有效化解了美國的干涉及阻撓,成功地促成了歐盟與歐元的誕生,“歐洲一體化”進程獲得了豐碩的歷史成果。
在另一方面,布什政府于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表明,為了確保獨霸全球的“單極霸權”,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不僅是要阻止如中俄這樣的“可能的對手”出現,而且還要制止美國的主要盟友(指西歐和日本)獲得大國地位,美國無情打擊日元及歐元的多次“金融戰”行動即為明證。由此可見,21世紀的日本要成為以“修憲”、“擁核”、“入常”為標志的“普通國家”,勢必要徹底壓倒中美兩大國(甚至還要加上俄羅斯)才能如愿,任誰都會清楚明白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此,日本政客倘若還不能認清世界政治及經濟走向的歷史變化,仍然執迷不悟地推行不辨敵友、罔顧實際的錯誤戰略,則必然導致“日本沉沒”的國家厄運提前到來。
歷史與現狀表明,中國政府的傳統對日外交政策已經難以有效應對此類積重難返的“中日摩擦”,亦無法解決存在于當前中日關系之中的結構性矛盾。而此一導致中日關系難以“健康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其癥結則在于日本自認比中國更為“先進文明”,更有資格成為亞洲領袖,而不愿與中國真心合作以謀求共同利益。如當前硬要激化釣島矛盾藉以“揩油水”、“撿便宜”,正是一個“撿芝麻丟西瓜”的短視行為及愚蠢之舉。針對日本因戰略短視而產生的對華政策,以及無原則地屈從美國意志的政治特征,中國方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日同盟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正是由于日本確實能夠發揮侵蝕中國戰略空間、蠶食中國各種權益的實際作用。因此,“妥協退讓”的對日政策不僅無助于解決中日之間的利益沖突及政治糾紛,亦難以保障東亞區域合作及經濟一體化順利地持續發展,反而讓日本產生仍然可以“征服中國”的政治幻覺,并以此作為對美討價還價的政治資本(中國越‘親日’,日本越‘反華’),導致日本愈加陷入美國的戰略操控而難以自拔。事實上,就當前周邊態勢頻頻告急的現狀而言,中國的國家安全及戰略空間其實已經“退無可退”。
有見及此,中國方面應將對日政策調整為“應打則打、可拉則拉”,“打”的是日本右翼勢力對中國權益的損害與侵犯,“拉”的是日本朝野親華力量與中國的緊密交往。當中國能夠徹底壓縮日本的對華戰略擴展空間,日本也就在較大程度上喪失作為美國制華工具的戰略價值,“美日同盟”也就因失去其戰略作用而名存實亡。回到目前的釣島爭端,中方應積極聯合臺灣方面共同展開對日交涉(在維護南海主權方面亦應如此),藉此推進兩岸的政治合作與軍事互信。如果具有“保釣”背景的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借詞推搪,中方則公開宣布代表臺灣維護釣島主權。同時亦應鼓勵(或默許)兩岸三地的民間保釣團體出海宣示主權,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的主流民意,發起一場旨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人民戰爭”。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中國政府首須確立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而捍衛祖國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法定職責與神圣使命。
10、09、0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