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馬尼拉劫持事件的幕后黑手?
郭海強
正當目前中美南海角力日益加劇的敏感時刻,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發生了令全球華人既悲憤又疑惑的“8·23”香港游客被劫持事件,結果造成了8死7傷的空前慘劇。根據新聞報道并按照一般思路來看,馬尼拉本來就是著名的“亞洲綁架之都”,尤其是當地華人和外國游客經常成為被綁票的對象,因此這次港客綁架案似乎就是一宗再“普通”不過的“正常”罪案,只是由于菲律賓當局的消極態度以及警方的低效無能,導致那些香港游客不幸成為罪犯實現個人訴求的犧牲品。然而,大多數具備正常思維能力的人都能看出這起綁架案存在太多的疑點,有關涉案人員(包括菲警方)亦露出了明顯的馬腳,讓人不得不從“正常思路”以外的其它方向來一探究竟,而力求揪出造成這次重大國際惡性事件的幕后黑手。
筆者認為,具備黑手嫌疑的共有三種勢力:美國中情局、菲內部反阿基諾勢力、菲警察當局。我們先來看看美國因素。今年元旦,根據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10+1)雙方簽署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而建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啟動。這是中國對外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面積廣達1300萬平方公里、GDP達6萬億美元、區內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中國和東盟所共同建成的這個巨大經濟體,充分反映了雙方領導人加強睦鄰友好關系的良好愿望,也體現了雙方不斷加強的政治經濟聯系,不僅有利于推動東盟經濟一體化,為區域內各國人民謀求福利,同時對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均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及積極意義。對于當前極力維護全球霸權卻又深陷經濟衰退的美國而言,這肯定不會是一個好消息,加上人民幣必將因此而日漸成為強勢的國際流通貨幣,對于當前搖搖欲墜的美元霸權可謂雪上加霜。鑒于此一不利前景,美國于是高調宣布“重返亞洲”。
今年3月,中國政府首次向美國政府正式表明立場,將南海地區提升為關系到中國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7月23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越南河內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聲稱南海主權爭端的解決“涉及美國的國家利益”,還大談維護南海國際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意圖將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雙邊爭議予以“國際化”,以為美國介入南海爭端及東盟事務提供借口。其后,美國不僅宣布將重啟與印度尼西亞特種部隊已經凍結了12年的關系,還于本月中旬派出“華盛頓”號航母訪問越南并展開“訓練交流”,甚至與越南商談所謂“和平使用核能”的問題,此舉顯然是要對中國進行“核訛詐”。另一方面,據美國世界新聞網5月15日報道,當時作為候任總統的阿基諾三世“還未正式上臺就向中國示好”,表示希望在南沙群島問題上與中國合作。本月9日,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公開表示,南海主權談判應該嚴格限于東盟與中國之間,不需要美國或任何其他方面的參與,他對記者說:“這是東盟和中國的事。我說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嗎?是東盟和中國的事。這夠清楚嗎”?(見8月10日《參考消息》頭版)估計正是由于菲政府此番嚴正表態,刺激了美國的敏感神經。
菲律賓自1898年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后宣告成立共和國,美國卻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后簽訂的《巴黎條約》占領了菲律賓,使之成為美國的殖民地;1946年美國被迫同意菲律賓獨立,卻仍然遙控著馬尼拉的政治生態,美國大使館猶如“總督府”一般,始終是掌控菲律賓內政的關鍵角色。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明文規定,美國在菲律賓的政策是維持“一個保護和強化親美方向的有效政府”。菲前總統阿羅約的辦公室主任曾經說過,“一旦美國人決定不再支持一個菲律賓領袖,此人馬上垮臺”。由此可見,美國對菲律賓政治和社會的滲透與控制達到何等程度,CIA要在馬尼拉策劃一件“綁架案”,純屬“小菜一碟”。換言之,美國有動機亦有能力來制造這一件血案,以此打擊菲律賓的國際形象,破壞阿基諾政府的政治基礎,并在香港市民及大陸人民心中種下仇恨,分化瓦解當前中菲兩國的友好合作關系,進而激化南海地區的矛盾沖突,如此既利于美國渾水摸魚,又可破壞“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未來發展。
其次是菲律賓的內部政治因素。2005年,來自政治世家的菲前總統阿羅約因涉嫌選舉舞弊,反對派及廣大民眾敦促其辭職下臺,后在親美的天主教會及軍方采取“保持中立”方式的庇護下才得以“過關”。當時前總統拉莫斯(美國共濟會會員)提出建議,讓阿羅約組成過渡政府以推動“憲法改革”,將總統共和制變為議會共和制。這個“憲法改革”方案被稱為拉莫斯為阿羅約設計的一條“光榮引退”的道路,阿羅約亦意圖藉此變相保住總統寶座、甚至將來可以作為總理連任國家元首。但由于反對黨和對政府政績不滿的底層群眾認為這是總統和內閣企圖延長任期的政治手段而始終強烈反對,阿羅約的“憲法改革”遭遇強大阻力而告失敗。阿基諾三世在競選總統期間,打出“反貪腐”的競選口號,并公開許諾當選后成立一個委員會針對阿羅約的選舉舞弊展開有關調查,此舉自然會招致阿羅約方面的強力反彈。事實上,此次案件發生在馬尼拉著名的黎剎公園,近旁的基里諾大看臺就是6月底阿基諾三世舉行宣誓就任總統典禮的地方,其中的警告或挑釁意味不言而喻。
最后是菲律賓警方的內部斗爭及應急能力問題。此次劫持港客的門多薩并非一個亡命悍匪,而是曾獲“十大杰出警察”勛章的前高級督察,其犯罪目的并非金錢利益而是要求“平反冤案”,從表面看來,事出菲警方內部事務的處理不公或涉及某種權力斗爭。菲警方為了掩蓋有關事實,必欲將門多薩置之死地,加上“訓練不足”和“缺乏裝備”,終于造成無可挽回的慘劇。但這種看似“順理成章”的事發理由卻是上述三種原因中可能性最低的,因為一旦人質被殺而發生血案,一個普通的地方案件就會上升為惡性的國際事件,必然招致國際輿論及外國政府的嚴重關注,反而造成警方有關內情的徹底暴露。因此,若菲警方果真要掩蓋事實,要么是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答應綁匪的要求,盡快平息這個“突發事件”,日后再找機會“徹底解決”;要么就是趁綁匪進行談判時,趕緊抓住有利時機予以擊斃,亦不至于最終釀成血案。但人們看到的是,整個事件前后持續超過十個小時,菲警方絕對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周密的營救部署及組織各種救援力量,而綁匪一度釋放部分人質,更是和平解決事件的有利因素,可見馬尼拉警方的處理原則以及特警的“非專業操作”,加上巴士司機和綁匪弟弟的反常舉動(此兩人為本案關鍵證人),顯然是要以制造血案為最終目的。
無論日后得出什么樣的調查結果,此次事件已經在國際上、尤其是中菲兩國之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負面影響,而美國顯然是最大的受惠者,其次則是菲律賓的在野黨派別勢力。如果硬要說這是一起“偶發”的個案,則需要集合“天時、地利、人和”等全方位的“巧合”,才能在此時此地發生如此“湊巧”的國際事件。因此,這一血案的幕后黑手只能是美國及其菲律賓代理人,是他們共同造成了這一起眾目睽睽之下的“政治謀殺”,至于責任誰主誰次并無分別。面對此一血的教訓,中國政府在現階段應該盡快調整“不干預別國內政”的傳統外交政策,派出調查工作組與菲方展開聯合調查,以堅決的政治態度徹查事件真相,一方面還死難者一個公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中菲關系及東南亞地區和平發展的大局,如此才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此外,上任不久的阿基諾三世顯然缺乏從政歷練,在處理此次劫持事件時的消極態度及不當手法,也是應該予以批評指責并促其深刻反省的;同時,他還需要一個稱職的政治顧問和戰略智囊,否則可能難以完成其總統任期。
2010、08、2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