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安”號事件看美國的東亞戰略
吳德烈
今日之美國,盡管它的世界“霸權地位”在逐漸減弱,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推行“以武力為后盾,以美元為主導”的強權國家。在這次突發的“天安”號事件上,其立場和舉動如此“鮮明”,不是息事寧人,而是火上澆油。
最近一段時間,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密切關注擬議中的美韓聯合軍事演習及美國是否將派核動力航母參加此次演習的動向。7月1日,五角大樓官員稱,軍演的日期及美國是否派核動力航母參加,目前美國官方都還沒有做出決定。五角大樓仍在等待聯合國安理會有關“天安”號事件的表態。
韓國軍方的“天安”號警戒艦今年3月在朝鮮半島西部海域爆炸沉沒,造成46名韓國軍人死亡。美國和韓國指責事件是朝鮮魚雷襲擊所致,但朝方否認。
幾個令人擔憂的“隱患”和“不穩定”因素
筆者認為,韓國“天安”號警戒艦在朝鮮半島西海海域沉沒,絕非是一次孤立的“偶發事件”,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現實的特殊環境下發生的“惡性事變”。至今仍被“冷戰”陰影所籠罩的朝鮮半島,無論是在陸地的軍事分界線,還是在仍未劃定正式疆界的西海或東海海面,都難保證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突發事端”或其他形式的軍事沖突。因為在朝鮮半島仍存在著幾個令人擔憂的“隱患”和“不穩定”因素。
首先,“天安”號事件事發地點是朝韓雙方仍未劃定正式分界線的有爭議的海域。朝鮮戰爭期間,被丟棄在這個海域里的部分水雷,仍存在著爆炸的可能。另外,這里也是美韓艦艇經常進行聯合軍演的海域,變數很多。因此,在這里的任何一段水域、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內,艦艇被撞擊或被擊沉的可能性都存在。
其次,冷戰時期因大國博弈而人為造成的“三八線”(軍事分界線),把原本統一的朝鮮半島分割開來,從而直接導致了南北方之間的分裂。
第三,在東北亞整體格局中,“南三角”(美、日、韓)的軍事、政治領域的“同盟”關系日益強化,在總體格局失衡的情況下,感到“安全無保障”的朝鮮,將很難放棄“擁核”道路。
“三八線”與美國的東亞戰略
“三八線”(朝鮮戰爭后的南北“軍事分界線”也基本接近于這條線)是東方的“柏林墻”。二戰結束后,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分界線,分別在朝鮮半島南北接受日本的投降。美軍在蘇軍撤離朝鮮半島北部半年后的1949年6月30日,也曾宣布從南方撤離。但實際上,美軍并沒有完全撤走。釜山、仁川、大邱及濟州島等地仍保留了海空軍基地和大批美軍,并建立了由500名軍官組成的“軍事顧問團”。朝鮮戰爭結束后,1953年10月1日,“美韓共同防御條約”在美國正式簽字。從此,美軍長期駐扎在韓國的合法性被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當時,美國的戰略目的十分清楚:大力扶植歷屆韓國親美政權,將其變成美國在東北亞地區遏制中蘇兩國的“堅強堡壘”。從1945年8月朝鮮半島被分裂至今,歷時65年之久,美國總統一屆一屆地上臺又下臺,但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始終不變。一方面,“三八線”已成為美國東亞戰略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從戰略利益考量,不愿意將其拆除。另一方面,正如美國作者貝文·亞歷山大著《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所說:在美國高層領導人的心靈深處,對朝戰有一種深深的“受挫感”。美為未能打贏這場戰爭“深感不安”,心懷強烈的“報復欲望”。
美日韓反應高度一致的背后
今日之美國,盡管它的世界“霸權地位”在逐漸減弱,但它依然是世界上推行“以武力為后盾,以美元為主導”的強權國家。在這次突發的“天安”號事件上,美日韓三國顯示出了不同凡響的一致性。尤其是美國,其立場和舉動如此“鮮明”,不是息事寧人,而是火上澆油,日本也叫囂著要對朝鮮實施制裁,使韓朝沖突急劇升溫。
首先,在事件尚未弄清真相的情況下,美國就發出警告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未來將取決于對 “天安”號沉沒事件的調查。主張采取“先天安”、“后六方會談”的立場。緊接著美向韓書面保證,不裁減目前駐韓的2.85萬名美軍,并重申用核武器保護韓國盟友。此外,近日美韓將反潛聯合軍演的地點選在韓朝雙方有爭議的西海水域(中國稱黃海),引起了該地區有關國家的極大不安。而美日則共同商定,要針對中國加強在沖繩的兵力部署。美國向沖繩派遣了最新式的F-22戰斗機。
其次,此事件發生在朝鮮半島西海海域,應該屬東北亞地區。與此事件有安全關切和直接關聯的首先應是這一地區的俄、朝、蒙、中等東北亞國家。而令人費解的是,韓國卻在同美日協調后,邀請了加、澳、英、土耳其和瑞典等非東北亞國家的專家共同參與調查,還做出了長達400頁的技術報告,得出“責任在朝鮮”的結論,此后,又共同鼓動聯合國對朝鮮采取制裁行動。對此,有媒體分析指出“韓國的底氣,來自美國的支持”,“希拉里的強硬前所未有,甚至超過了朝鮮進行核試驗時的表態”。
筆者認為,在本地區內發生的突發事件或重大事變首先應由生活在本地區內的相關國家來共同維護、主導和協調。因為,從切身利害與直接感受考量,本地區人民更希望看到該地區的安全格局不被破壞。況且,駐韓美軍是以“聯合國軍司令部”代表的名義參加板門店高官會議的。因此,該事件首先應在板門店將軍會談和軍事務實會談的框架內加以討論。
第三,日本外相岡田克也稱,如果聯合國制裁無法實現,就結成日美為主體的“共同聯盟”對朝鮮實施單獨制裁。3月31日,日本宣布將其單獨對朝實施的制裁期限再延長一年。包括禁止朝鮮船只進入日本港口,限制與朝貿易往來和實行金融制裁等。迄今,日本已四次延長對朝制裁。
此外,美日還閉門研討朝鮮半島局勢,稱如有必要,“美軍將入朝銷毀核武”。
4月12日~13日,在華盛頓召開的世界首屆“核安全峰會”結束后,第二次“核安全峰會”理應在另一個核大國俄羅斯舉行。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天安”號事件后,美國卻提出讓韓國主持2012年的下屆峰會。消息傳出,西方媒體一片嘩然。法新社當即指出,這一宣布“令許多人吃驚”。
美韓聯合軍演的用意何在
此前,美韓宣布于2010年6月底或7月初,在朝鮮半島西海岸仁川港附近的海域舉行大規模的聯合反潛軍演。屆時,美國將動用第七艦隊的“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以及“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核潛艇等十多艘軍艦。航母上將搭載90余架飛機,包括F/A-18戰斗機、E-2C預警機及直升機等。韓國也將派出“宙斯盾”驅逐艦“世宗大王”號和KDX-Ⅱ型驅逐艦及潛艇等最先進的艦艇參演。可謂規模龐大,史無前例。
這次美韓聯合軍演的海域,正是中國黃海的南部。如此龐大的美海空軍力量集結在這一敏感的海域,究竟意味著什么?廣大的中國網民及一些媒體已明確表示,作為美軍實力象征的航母及多艘艦艇若進入中國黃海疆域搞軍演,這種富有挑釁性的行動,令人“無法冷靜”。并指出,美國的這種做法名為向朝鮮“示威”,實為向中國彰顯其進攻的“實力”。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自然追憶起1950年9月中旬,由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軍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強行登陸仁川港后悍然越過“三八線”的那段往事。“聯合國軍”占領平壤后,跨過大同江、清川江,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向北推進到鴨綠江邊。此后發生的一切眾所周知,不再贅述。
日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明確指出,演習所在的黃海,“距離中國領海很近,舉行這樣的演習,我們非常反對”。
筆者的感受是:無論是從東北地區來說,還是從黃海海域來看,中朝都可以說是“唇齒相依”或“一衣帶水”。從目前的美朝關系來看,雙方依舊是“疑忌多于信賴”、“僵硬大于靈活”。美對朝不僅沒有放棄“敵視政策”,且繼續推行著“餓死療法”。此外,美國執拗于“冷戰思維”,依然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潛在對手”。
“天安”號事件的處理,關乎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也關乎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諧與安全。美日韓置本地區的整體利益于不顧,強行向朝鮮施壓,又急不可耐地強求中國與其同步不僅無助于局勢的緩和,使問題得到公正、合理的解決,反而會使事態更加惡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