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應戰--中國的南亞戰略及發展趨勢
戰略問題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熱情與關注,全球戰略格局深刻變化的時代尤其如此,這一點,目前在中國表現得非常明顯和突出。但是,人們的視線又往往受媒體輿論左右,就如哪里熱鬧就哪里扎堆一樣,人們對戰略問題的關注點也往往跟著新聞熱點轉,這一點在中國同樣表現得非常突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印關系。每當媒體報道說印度又在對中國鼓噪放言、拉開架勢的時候,人們的眼球就都轉了過來并瞪得很大,而當熱勁過去,遙遠西南邊陲就又從人們的視野中漂走了,那個地方在演繹著怎樣的戰略過程又往往被人們所忘卻。這其實是很不應該的。事實上,印度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在成長為一支重要的戰略力量,而南亞歷來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板塊,印度洋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一戰略區域與中國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戰略關系,可以預見,面向南亞,面向印度洋的戰略布局和戰略設計將越來越成為中國戰略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越來越成為必須加以認真對待的一個戰略方向。所以,認真地分析目前中國的南亞戰略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所思考,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一、中國戰略布局最完備的地方
當今中國面臨著若個相對獨立的戰略方向,大體說來有這樣幾個:東北方向——面向朝鮮半島;東南方向——面向臺灣和美日;西北方向——面向中亞;西南方向——面向印度。上述幾個方向,中國都面臨著現實的軍事戰略壓力,都必須認真加以應對,都必須認真地進行謀篇布局,進行全面細致的戰略構筑。其中,西南方向面向印度面向南亞的戰略構筑是目前最完備的,這是因為,一是這里有堅定有力可以信賴的戰略盟友,是上述幾個戰略方向中唯一置對手于兩線作戰的戰略方向,巴基斯坦承擔了印度大部分戰略壓力,使中國節約了大量的戰略資源,如果沒有巴基斯坦,中印邊界上兵力對比立刻就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二是在戰略上基本上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牢牢掌握著戰略主動權。印度除了時不時能祭出達賴這個玩藝擺布幾下子外,再沒有可以拿捏中國的地方,而中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運籌同巴基斯坦、緬甸、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戰略關系的程度及火候,牢牢地把握著戰略上主動權。直白地說,賣給巴基斯坦等的每一件現代化武器,都等于是扎在印度的心口上;三是在軍事部署上,中國居高視下,印度人口密集的主要工業目標都在戰略淺近縱深內,幾乎全部在中國的打擊之下,對中國來說,通常的戰術武器面向印度方面就具有了戰略意義,軍事效能因此翻番,事半而功倍,而印度則處在總體上仰攻的不利局面,且離有價值的軍事戰略目標遙遠,通常可以看做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技術裝備到這里完全不具備戰略價值,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軍事機器的效能因此大減,所謂事倍而功不及半。所以,盡管我們經常聽到印度叫囂什么打到北京,派航母艦隊到南海作戰云云,不過是說大話給自己壯膽,根本改變不了總體上不利的戰略格局。
戰略布局起源于戰略設計,沒有好的設計就不會有好的布局,但布局最終實現要靠堅決有力的行動。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三個大戰略行動完成了三大方向的戰略布局:抗美援朝把美軍趕回“三八”線,完成了東北方向面向朝鮮半島的戰略布局;抗美援越最終把美國趕出了東南亞,解除了南中國海方向的戰略威脅;中印邊界反擊作戰沉重地打擊了印度的擴張野心,給西南方向的戰略布局舉行了一個偉大的奠基禮。正是在中印邊界反擊作戰的基礎上,成就了中國對整個南亞戰略局勢的不可動搖的重大影響,推動中巴結成了堅定的戰略同盟。所有這些,都是老一輩留給我們后人的寶貴的戰略遺產,從一定意義上說,近幾十年來我們是一直在吃過去的老本:所謂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是在吃過去的戰略老本,南海問題是在吃過去的老本(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當年把美國趕出東南亞,今天中國在南海方面將面臨怎樣惡劣的戰略局面),在對印關系上,也完全是在吃過去的老本。說句不太好聽的話,近幾十年來,中國在戰略上根本就談不上有什么新的值的一提的重要建樹。
二、局勢的新發展孕育著新的挑戰
戰略問題很難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啃戰略遺產的老本也終有啃不下去的那一天,戰略形勢時刻處在動蕩變化的過程中。盡管面向南亞方向的戰略布局堪稱是最完備的地方,但形勢的發展使這個方向上也正在孕育著新的危機與挑戰。
1、印度進入了空前的戰略活躍期
今天的印度在戰略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
其一,不斷增長的經濟使印度飄飄然以為自己是世界上主要經濟大國,而且在西方的熱捧下,印度還信心滿滿地要超越中國。在經濟實力的支撐下,印度要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要做有聲有色世界性的戰略大國,自認為很有與中國戰略對抗的實力基礎。
其二,印美戰略接近給印度打了一支很起作用的強心劑。讓印度不僅以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傲,更重要的是印度把自己也當作了西方社會(有時也稱國際社會)的一員,可以背靠美國這棵大樹了。有了美國的戰略支援,印度自然就底氣足、膽氣壯,可以沒有顧忌地與中國放手一搏了。
因為有了這兩個資本,所以目前印度在戰略上是空前活躍,貫徹的是北上南下西壓東進全面進攻的方針。北上,就是加強北方的面向中國的戰略準備:在大張旗鼓地整修邊境道路、修建邊境機場的同時,又是組建什么山地軍團,又是什么成立快速反應部隊等等,自己在一邊鬧得個不亦樂乎。印度陸軍參謀長卡普爾甚至公開聲稱,印軍正著手修改戰爭理論,借鑒美軍“快速決定性作戰”和“空天一體戰”理論,提出“冷啟動”的作戰概念,旨在通過快速反應、閃電進攻和聯合機動作戰,同時打贏對華和對巴兩場戰爭;南下,就是向印度洋進軍,大力裝備海戰武器,航母既造又買,核潛艇亦建亦租,以色列的防空導彈,法國的水聲設備、美國的登陸艦、偵察機,俄羅斯的驅逐艦等,凡是印度能搞到的,統統都裝到印度海軍這個大筐里去,還不時地把它的這個萬國牌艦隊派到南中國海或者中國周邊來炫耀一番,以示威懾;西壓,就是在西面對巴基斯坦這個老對手施以更大的戰略壓力,用連壓帶拖的辦法拖垮巴基斯坦,使其不戰自潰、不戰自毀;東進,就是向東與中國爭奪對緬甸和東亞南諸國的影響,拉攏緬甸、越南等與其搞軍事合作,開辟另一條線與中國對抗的戰線。可以說,當今印度走的是一條與中國全面對抗的路線,凡事都要與中國爭高低、比上下,而這樣跡近無賴的戰略做派又總能贏得西方的鼓勵和叫好聲。在這種環境下,可以預計,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印度配合美國的行動將更加主動、更加到位,對抗中國行為將更加積極、更加大膽,來自印度方面的挑戰將越來越突出,其中不乏有危機的風險,因為平常時期盡可以肆意狺狺,但是一旦天下有變,印度很可能要乘勢撲出,成為咬向中國的一條癩皮狗。
2、巴基斯坦有被搞垮的戰略危險
自印巴分治以來,印度的目標就是當南亞次大陸不容爭辯的霸主,而巴基斯坦一直都是實現印度這一目標的最大障礙。所以,搞垮巴基斯坦是印度矢志不移的追求,這個目的,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已經部分實現,孟加拉被分割了出去。但是,巴基斯坦的主體部分仍然屹立在印度的西邊,使印度如鯁在喉、非常不爽。臥榻之側,差不多已容不得有任何巴基斯坦的立足之地。
面對印度這樣一個宿敵,巴基斯坦本來就居于絕對劣勢的位置,多年來沉重軍事戰略壓力使國家不堪重負,經濟建設多年來裹足不前,沒有大的起色,國家實力與印度的差距越拉越大。不僅如此,美國所謂的反恐戰爭又給了它以增添了新的麻煩。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在宗教、文化和民族上與其他伊斯蘭國家有密切的關聯,反美反西方意識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它的許多部族與阿富汗、伊朗的部族同屬一個民族,現在也已被貼上了“恐怖主義”或者“恐怖主義”支持者的名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全力壓巴基斯坦政府“反恐”,其目的是,要么把巴基斯坦政府改造成美國的代理政權,要么就搞垮它。不僅如此,美國還赤膊上陣,多次直接對巴基斯坦的一些地區使用武力。巴基斯坦政府差不多就是在鋼絲跳舞,既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西方的要求,同時還必須兼顧國內的情緒。這樣一來,巴基斯坦的社會對立勢必更加嚴重,民眾和政府之間,國家主體和部族之間,都無法不出現巨大的裂痕,而美國的情報機構又在其間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更加劇了加深巴基斯坦社會和民族對立。所以,一直以來,巴基斯坦政府都是內外交困、遙遙欲墜。這不僅僅是政府倒臺的問題,而是在雙重重壓下巴基斯坦有崩潰的危險。無論巴基斯坦崩潰還是被美國所掌控,不管哪一種情況,對中國而言,這都將是一場地緣安全戰略上的災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筆者網文《危險來自哪個方向——中國周邊的地緣戰略爭奪》)將給中國的南亞戰略布局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3、印度洋正在成為挑戰中國發展利益的海洋
過去幾十年間,印度洋的事務很少與中國有多少直接的關聯,但現在則完全不同。中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賴印度洋航運的暢通,而且是一個繞不開繞不過去的必由之路,一旦這條航路出現重大問題,中國的經濟建設就很可能遭受重創,如果說,美國的海上武裝力量可能挑戰中國全球海上運輸的話,那么不斷發展壯大的印度海軍就很可能挑戰中國的印度洋航運。在海洋戰略問題上,人們常說中國面臨著“馬六甲困局”和太平洋的“島鏈”困擾。但事實上,“馬六甲困局”不過是印度洋困局的附屬,而相比于太平洋的“島鏈”難題,印度洋將是更大的戰略難題。對中國來說,太平洋上所面臨的戰略難題是“島鏈”和美國海軍,威脅與挑戰不可謂不大,可畢竟是“看得見、夠得著”,就是說,這是一個看得見的挑戰,但這個挑戰我們可以找到應對的辦法,但印度洋上的挑戰則面臨著“看得見、夠不著”的尷尬,就是說,雖然挑戰明擺在哪里,但卻有力使不出,有力使不上去,找不到有效的應對辦法。因為不把海上武裝力量派到印度洋,這個挑戰無法解決,而想派海軍進入印度洋作戰,現有條件下可能性基本是零(目前派軍艦反海盜護航的行動并沒有多大的軍事意義)。西方媒體已把中國的威脅炒作得是模是樣,居然還鼓搗出了一個什么中國正在實施印度洋上的“珍珠鏈戰略”,中國目前是不是有一個印度洋戰略本身就值得懷疑,即或是有,也不可能叫什么“珍珠鏈戰略”,在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修建幾個民用港口根本就成不了軍事意義上的“鏈”,一艘漁船都能把這條“鏈”掐斷,更遑論什么“戰略”了,這完全是西方撲風捉影的瞎掰。還有人撰文稱“印度拓展海權對我有利”(見《環球時報》2010年6月24日),理由是“印度在印度洋的影響力越擴大,對美國世界霸權力量的牽制也就越大”、“在印度洋面上印度的真正對手已經主要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所以印度實力在印度洋上的任何發展首先觸動的主要是美國及西方的利益而不主要是中國的利益”,等等,這種論斷怕是太過主觀,甚至可說是一廂情愿。以印度那點海軍力量,如何能對美國構成挑戰,把美國當主要對手?即使印度有此心,它也無此膽,更沒有這個實力。美國也不會看不清這一點,它不是正在扶持印度發展其海軍實力嗎?構不成對美國的挑戰不見得構不成對中國的挑戰,印度洋海盜猖獗的時候,印度放話說,愿意為中國商船護航,這其中的戰略涵義就很耐人尋味。印度海軍目前的實力已經足以對中國的印度洋航運造成威脅,進一步發展,印度很可能把主要目標瞄準中國,并且很可能與美國聯手,在危機到來的時候配合美國在印度洋上給中國制造巨大的戰略難題。
三,發揮優勢,進一步構筑完善中國的南亞戰略大廈
人們常說,“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這其中道出了戰略上一個樸素的真理:對任何可能的危機與挑戰都要有所準備,“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面對印度這個正在發展壯大而又非常膚淺、沖動大國,對于它可能給中國造成的危機與挑戰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未雨綢繆,做出相應戰略的準備。
第一,發揮經濟軍事等的綜合優勢,在戰略遏制印度。
發揮中國在經濟及軍事技術方面的優勢,加強與印度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聯系,使他們更加自立強大,足以抵御印度軟硬兼施的各種壓迫手段,這些國家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尼泊爾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巴基斯坦,維護巴基斯坦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應該成為中國南亞戰略堅定不移的重大目標,支持巴基斯坦實現與印度戰略力量大體平衡完全符合中國的利益,在這方面的努力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特別是應該修筑中巴之間大運載量的公路鐵路,保證兩國之間的戰略聯系,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大規模沖突。
中國還不能承認印度對錫金的吞并,即或這個吞并事實上已經完成;也應該堅決反對印度對不丹王國的干涉控制,應堅決主張還不丹王國以完全的主權。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已經很少為人所知,但戰略上每一張牌都有用處,輕易不能放棄。
從戰略上包圍印度,將其戰略資源主要消耗在南亞次大陸的范圍內,利益極大,這將相應地減少全球范圍內印度與中國搗亂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把印度限制在次大陸,中國就將再增加一個全球戰略競爭對手。
第二,發揮中國在政治上的優勢,加強與印度東北部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聯系,加強與印度共產黨(馬列)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獨立解放運動和那加獨立陣線、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反抗運動一直在頑強地奮斗抗爭,其中阿薩姆獨立解放運動和那加獨立陣線因為缺少外部的有力支持而一直不能很好地發展壯大。既然印度可以容納并支持達賴的“達魯薩蘭國”,為什么中國就不可以支持阿薩姆和那加的斗爭呢?為什么不能幫助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反抗運動?來而不往非禮也,真不知道這是哪家的戰略邏輯!筆者認為,中國應認真考慮如何支持這些力量的斗爭,支持他們走向發展壯大。
印共(馬列)一直是印度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與中共通氣連枝。他們不但在印度的農村中有深厚的社會基礎,而且還在一些地方開展了類似當年中共所領導的土地革命運動,在對內政策上,他們進行著反抗印度地主、資本家的斗爭,在對外政策上,反對印度統治者與美帝國主義的勾結。無論從哪個角度,中國都應該給予大力支持,支持他們的斗爭,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肯定和詮釋。
第三,發揮中國的國際優勢,應對印度在世界各地的挑戰。
人口眾多,資源存量嚴重不足,經濟發展迅速,這是中國與印度的共同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露出了印度與中國爭搶資源的苗頭,這將給西方以很大的可乘之機,對此,也要從戰略高度出發未雨綢繆,把印度的影響限制在盡量小的范圍內。一個重要的舉措,是堅決不能同意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這件事應該沒有任何商量妥協的余地。
第四,發揮地理位置居高視下的優勢,把當前的戰略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加強戰區建設,包括戰場建設和物質儲備,進行充分的戰役想定和策劃,一個重要的底線應該是做到在不動用其他戰區的資源情況下,僅僅依靠本戰區的能力就足以給印度以毀滅性的打擊。在可預見的將來,若干戰略方向不應該指望其它戰略方向的支援,而要立足本身,并爭取能夠支援主要的戰略方向。因為在主要的戰略方向,中國基本上沒有優勢可言,還很可能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凡事必須從最壞處著想,必須設想有朝一日中國可能面臨兩線作戰甚至三線、四線作戰的戰略困境。須知,戰略對手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絕不只是為擺在那里用來好看觀賞、用以博得我們莞爾一樂的。
第五,發揮當前南亞戰略布局的優勢,認真謀劃可能的印度洋海上作戰。
設想未來中國的遠洋編隊進入印度洋作戰,現在就應該進行相關的情報、信息、后勤支持等方面的籌劃。未來任何來自印度洋上的挑戰,必將使持久和劇烈的,不是一次二次海上戰役就能解決問題的,連幾個索馬里海上蟊賊都需要持久的海上護航,就被說面對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的海上力量了。應對這樣的挑戰,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有強大戰略基地的支持,否則難以達成持久有效的戰略行動,這就要利用并發揮現有戰略布局的優勢,突破長期以來戰略上不結盟的政策,突破軍事上不在國外駐軍的限制,勇敢地走出去,走上一個更高的戰略層次,展望未來,如果中國能夠取得巴基斯坦面向印度洋的海軍基地,哪怕只駐上一個中隊的潛艇,也都必將極大地改善中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極大推動南亞以至整個中東的戰略平衡。不要怕因此出現“中國威脅論”的鼓噪,這種鼓噪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中國還不能真正威脅到這些鼓噪者,如果有那么一天中國真能把槍口抵在他們的胸口上,他們非但不會再叫嚷什么“中國威脅”,反而要說“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及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了,什么事都將與中國協商、看中國的臉色了。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伊始,不但結盟,而且還國外駐軍,現在實在沒有必要自縛手腳、自遺伊戚。
“居高揮長纓,倚天抽寶劍”。在南亞這個戰略板塊上,中國現在是手握一把好牌,現在關鍵是玩的藝術,玩的勇氣、意志和決心。“居高”者,居青藏高原之高,“長纓”者,各種遠戰武器、超視距打擊武器,“居高”近乎“倚天”,“長纓”就是“寶劍”,這是中國不可動搖的戰略優勢。有這樣的戰略優勢,在新形勢、新挑戰下進行新的謀劃、新的構筑,剩下的,就只等那些無知無畏的飛蛾自行前來投火撲火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