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6/13
馬來西亞首相兼財政部長納吉于2010年6月10日在國會提呈“第十大馬計劃”,準備在未來五年(2011-2015年)投入2300億令吉去發展經濟,實現所謂的“經濟轉型”。這份主題為“朝向經濟繁榮和社會正義”的第十大馬計劃,實際上就是國陣政府準備在未來五年通過官商勾結去出賣人民權益讓朋黨財團賺大錢的藍圖。貫穿整個第十大馬計劃的精神,就是大財團利益優先,私營化為主軸,人民付出更多血汗錢,朋黨買賣人民的基本權益賺大錢。

第十大馬計劃的“輪廓”
第十大馬計劃在書面上有“10大前提”、“5大策略”、“12個關鍵經濟領域”等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東西。簡單來說,其實就是要發動新一波“化公為私”的私營化攻勢,進一步將社會基本服務變成私人財團的牟利工具,政府斥巨資去朋黨發財,然后強迫普羅民眾用血汗錢去替官僚集團和資本財團買單。
所謂10大主要前提(10 Premis Utama)是:
1. 以對國外環境因素的關注,去刺激國內經濟。(Memacu ekonomi domestik dengan kepekaan persekitaran luar negara)
- 政府打算落實競爭法令,實行市場主導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將我國經濟跟全球資本主義經濟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將社會經濟出讓給市場并任由市場霸權支配。
- 政府意欲取消據說影響自由市場政策的統制品措施,這勢必造成基本需求品價格上漲,加重人民負擔。
- 政府繼續優先著重出口為導向的貿易領域,說明了政府無意讓國家經濟擺脫全球資本主義主宰的命運。我國的經濟將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經濟日益深重的危機而大受牽連。
- 政府也會重新檢討及改善現有的勞資條例,以讓市場發展得更趨完善,言下之意就是進一步限制工人的結社自由以及工會活動,削弱工人的權利和福利,讓資方更容易裁退工人。
2. 利用多元族群的因素,在國際社會取得成就。(Memanfaatkan dan menuas faktor kepelbagaian etnik sebagai satu elemen kejayaan di arena antarabangsa)
- 這個主要就是拿我國多元族群的標志,去跟國際資本大好關系,進一步融入全球以及區域資本主義市場(如所謂的東盟新興市場)。
3. 透過專門化將大馬轉型為高收入國家。(Mentransformasi negara ke arah pendapatan tinggi menerusi pengkhususan)
- 重整所謂的國家關鍵經濟領域,讓朋黨財團和外來資本可以在專門化分贓社會財富。
4. 以生產力和創新去推動成長。(Menjayakan pertumbuhan diterajui oleh produktiviti dan inovasi)
- 主要就是著重人力資源的技能培訓,為公司財團“組裝”出一批又一批能夠為大財團生產盈利的機械人。
- 政府要增加公共投資去加強服務于財團的“研究與開發”,讓資本財團可以生產更多不必要的產品去強迫人民消費。
5. 培養、吸引及留住優秀人才。(Memupuk, menarik dan mengekalkan modal insan unggul)
- 政府實行的一大堆在職培訓,還有為失業大專生提供工業培訓及職場安排的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更根本的問題是出在整個非人化、強調功利主義、考試主導的填鴨式教育體制。這樣的教育體制“培育”出來的“人才”,大都是注重個人利益、夢想賺大錢、甘心獻身給大財團當賺錢奴隸……(筆者也是這樣一種教育體制的“產品”,只是過不了“品質管理”那一關的那種,哈哈……)
- 政府要設立高表現學校,其實就是在實行一種績效制的隔離教育政策,讓很多來自鄉區和貧窮的小孩,無法得到像那些“表現卓越”的小孩所享有的“優質”教育。
6. 確保機會均等,同時保護易受影響的一群。(Memastikan peluang yang saksama dan melindungi golongan mudah terjejas)
- 政府沿用“新經濟政策”。名義上為扶弱而制定的“新經濟政策”,其實是打著保護單一族群的旗號,去扶親持執政集團的朋黨財團,多年來不僅無法拉近族群間的財富分配不公,而在單一族群內部(尤其是“新經濟政策”的指定受益族群—馬來人)的貧富差距卻愈來愈大。
7. 集中性成長,概括性發展。(Pertumbuhan bertumpu, pembangunan inklusif)
- 除了延續送錢給發展商和朋黨財團的第九大馬計劃下各種走廊經濟發展計劃,政府將發展鎖定在吉隆坡、喬治市、新山、古晉及亞庇等大城市,這將忽略了鄉區貧窮人民,擴大城鄉之間的不平等。
- 大規模城市發展的承建和專營權,肯定又會成為朋黨財團競相中飽私囊的目標。
8. 支持精明合伙。(Menyokong perkongsian pintar yang efektif)
- 政府設立200億令吉的基金鼓勵私人界在國家策略領域進行投資,如公共交通、教育、醫療保健及旅游等。說白了,這是官商勾結的精明合伙。
- 政府準備啟動新一輪的私營化,以“精明合伙”的名義,將更多的公共服務典當給朋黨財團賺大錢,普羅民眾被迫付出更多的錢去“贖回”原本屬于我們的基本服務。
- 政府還準備興建更多的收費達到和發電廠,去讓朋黨財團有更多管道去敲詐人民的錢財。
9. 珍惜自然環境的資產。(Menghargai khazanah alam sekitar)
- 政府的能源政策是要在2015年將天然氣的價格逐步以市場為主,同時重整水的價格以確保水價涵蓋所有的成本。簡單的說,就是普羅民眾被迫付出更多的錢去購買能源和水。
- 政府準備鼓勵更多取得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 )的發展計劃,以環保之名去污染環境。
- 政府也將推動制造更多垃圾和破壞生態的所謂生態旅游。
10. 政府形同具有競爭力的公司。(Kerajaan umpama syarikat yang berdaya saing)
- 這正是跟馬哈迪的“偉大”資本主義思想接軌的概念,將國家變成一個私人公司。
第十大馬計劃的“5大支柱策略”
(一)使用國家關鍵成效領域(National Key Result Areas)方法論,設計讓馬來西亞轉型的哲學及方式。(Menggubah falsafah dan pendekatan kerajaan ke arah mentransformasikan Malaysia dengan metodologi NKRA)
(二)打造一個有助于推動經濟成長的環境。(Mewujudkan persekitaran kondusif bagi menggerakkan pertumbuhan ekonomi)
(三)邁向一個概括性的社會經濟發展。(Menuju ke arah pembangunan sosioekonomi secara inklusif)
(四)發展并留住世界級的人才。(Membangun dan mengekalkan modal insan bertaraf dunia)
(五)打造有助于提高生活素質的環境。(Mewujudkan persekitaran kondusif ke arah mempertingkatkan kualiti hidup.)
單是看以上用了一堆華麗詞藻堆砌出來的“策略”,一般人都很難看出納吉領導政府的葫蘆里到底在賣什么藥。很肯定的,納吉政府一方面要照顧國內官僚資本集團的利益(維持“新經濟政策”中的土著30%股權),另一方面則要取悅跨國資本集團(力圖將經濟自由化),然后通過實行重新調整津貼、征收消費稅等措施,去強迫普羅民眾支付更多去滿足官僚的揮霍及資本財團的貪得無厭。
納吉也在第十大馬計劃中列出了12個關鍵經濟領域(NKEA):
(i) 石油和天然氣
(ii) 粽油和相關產品
(iii) 金融服務
(iv) 批發和零售
(v) 旅游業
(vi) 資訊和通訊工藝
(vii) 教育服務
(viii) 電氣和電子業
(ix) 商業服務
(x) 私人醫療
(xi) 農業
(xii) 大吉隆坡地區
政府將教育和醫療也列入所謂的關鍵經濟領域,很明顯政府打算在未來五年將教育和醫療這兩項人民的基本權益進一步私有化、商品化及商業化,出賣給資本財團去充作它們的搖錢樹。

第十大馬計劃的“精華”
第十大馬計劃,不乏官商勾結,典當人民基本權益讓資本財團牟利的各種“精華”手段:
- 在未來5年,政府將撥出627億令吉去推行所謂的公私聯營計劃(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以發展52項基建計劃。這是第九大馬計劃下的PPP計劃總值的逾5倍(22項計劃,總值120億令吉)。這PPP(呸呸呸?)計劃包括:
> 撥出總值190億令吉去興建7條收費大道(也叫“收費大盜”),進一步搶劫駕車人士。
> 70 億令吉興建兩座發電廠。(對于朋黨財團來說可是兩塊肥肉。)
> 興建5件瑪拉工藝大學分院。
> 將吉隆坡廣播大廈重建為媒體城。
> 興建鵝麥綜合交通總站。
> 私營化檳城港口公司。
- 為了配合大吉隆坡區的國家關鍵經濟領域發展,政府將斥巨資提升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網絡,落實大眾快鐵系統,提高吉隆坡地區的陸路交通系統效率。(這個聽起來很好,不過呢,落實這項“公共交通革命”可要付出多少的代價?多少合約會變成朋黨發展商囊中物?多少的城市貧民社區會面對拆遷問題?新建公共交通的收費是否是一般打工人士可以支付得起?)
- 政府提供多達200億令吉的基金,鼓勵私人財團投資在基本設施、教育和醫療領域上,這意味著政府給資本財團送錢之余(而且還是以億元計算的數額,那些在補選派給選民的糖果根本就望塵莫及),還要將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拱手出讓給資本財團牟利。
- 政府計劃設立“信托學校”(Sekolah Amanah,英語Trust School),選出特定的政府學校,實行公私聯營的機制。這種據說給予學校在課程、財務和人力資源上有更多自主權,而且會提升學校教學水平的私營化模式,將打開教育私營化、商品化的大門,最后將學生的前途變成任由私人財團買賣的商品。
- 在水供服務上,政府在國家水供服務委員會(SPAN)下,正力圖將水務經營從州政府那里轉移到聯邦政府手上,以便利于將水供服務全面私有化。政府還準備將水供服務和排污管理服務綁在一起,不繳交排污費就不能享有水供!果然是公私聯營“精明合伙”的典范。
- 政府也計劃將固體廢料管理從地方政府手中,轉移到朋黨公司的錢袋中,將垃圾私營化。
- 政府要把津貼“合理化”,去消除市場“被扭曲”的現象,所以打算每6個月重新調整水電、汽油,以及其他受津貼物品的價格,直到符合市價為止。這就是市場壓倒一切,管你死活都傻。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迷思
今天全球資本主義正深陷嚴重的制度性危機,但是我國政府仍然困在市場經濟框架下的新自由主義思維,主張讓私人財團去主導經濟發展。政府嚷著要減少財政赤字,蠢蠢欲動實行削減社會津貼,還有祭出商品及服務稅去壓榨普羅民眾。如果政府不胡亂揮霍在一大堆浪費錢財的大型計劃上,就不會造成目前入不敷出的情況。還有如果政府認真鏟除貪污、裙帶主義、朋黨主義的話,將為國家省下一大筆非常可觀的錢財,可以為人民提供高素質的基本服務且可以免收費!
納吉政府在推出所謂的“新經濟模式”后,在第十大馬計劃同樣不斷強調的,就是要將我國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在第十大馬計劃下,政府意欲通過每年6%的GDP增長,在2015年將人均收入提升到38, 850令吉(12, 140美元)。人均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反映社會財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舉個例子,在一座孤島上有兩個人,一個人擁有200萬元的財富,另外一個一分錢都沒有,兩個人的財富平均起來是100萬元,那是不是說這座島上人人都是百萬富翁?
發狂似地吸引外資,大力推動私人投資在公共領域,的確將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是一小部分的人富裕起來,強調弱肉強食的市場經濟并沒有平等分配財富的機制,有“競爭力”富者愈來愈富有,窮者就繼續窮下去,而且是愈來愈多人變得愈來愈窮!
我們有必要擺脫那種迷信GDP增長的思維。我國社會現在比起數十年前富裕了好多倍,但是為何國內還有很多的窮人?為何當國家財富不斷隨著GDP的增長而增加時,普羅民眾卻要在物價上漲、各種基本服務被私有化的情況下導致實際收入下降?
說穿了,第十大馬計劃只不過是國陣官僚資本統治集團實行官商勾結的藍圖,它們準備通過出賣更多人民的權益給國內外資本財團,去拯救資本主義的危機,強迫人民百姓為不可持續的食人經濟體制買單。因此,第十大馬計劃是一個將人民群眾販賣給資本的賣國計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