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歐洲的印尼共產黨人
(2009-03-10 20:38:55)
轉載自印尼《國際日報》
流亡歐洲的印尼共產黨人
印尼共產黨主席艾地的弟弟梭布倫-艾地的著作《以餐廳來抗爭》,封面是他在法國巴黎的印尼餐館,那里經常聚集一批僑居該地的印尼人士。
博主珍藏44年的印尼共產黨人的詩集《勇敢的年代》、《薩巴爾桑多梭-阿南塔古納詩集》,反映一個時代的終結。
梭布倫-艾地的印尼語網站(
http://www.lallement.com/sobron/index.html?)中的遺像,人去樓空,但精神永存。網站載有他所有的小說、詩詞等著作。
梭布倫-艾地家中的靈位,其網站上寫著:梭布倫-艾地同志一路走好!您的著作將永遠溫暖我們的心!
兩本詩集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柜里,44年中也許僅翻過它們幾次,一方面書太多;另方面也是該段歷史塵封已久,在不是以階級斗爭與武裝斗爭為主軸的大形勢下,它們顯得多么落漠孤單,連我們這些過去對那些理想都堅信不移,一直同情印尼革命的人,也覺得離得太遠,幾乎將它們遺忘。
《勇敢的年代》、《薩巴爾桑多梭-阿南塔古納詩集》,1964年由作家出版社發行,作者均為當時如日中天的印尼共產黨的作家與詩人。現在重讀其詩篇,仍然覺得其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澎湃激昂,浩氣長在。
前者作家阿甘姆-韋斯比(Agam Wispi ),1930年出生在印尼被北蘇門答臘的 Pangkalansusu ,其著作甚豐,詩詞、小說、劇本,曾在印尼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任編輯,1957年訪問中國。
后者詩人薩巴爾桑多梭-阿南塔古納 ( Sabarsantosa Anantaguna ),1932年出生在中爪哇,曾任印尼左翼作家協會副主席,也曾于1957年訪問中國。
對于歷史與現在,我無意評論其是非曲直。總之,目前唱主調的是:和平崛起及和諧共存。現今的外交路線,不再支持各國的革命斗爭,從馬來西亞共產黨要求援助被拒,印尼1965年蘇哈托發動政變后,滯留中國的印尼共產黨殘存黨員,后來不被中方接待,紛紛前往當時還是共產世界的東歐,以及存在社會主義組織的荷蘭、葡萄牙及法國,就可見中國已經徹底拋棄世界革命中心的概念。
以往在國內地位顯赫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降格成為一般職能部門,主要負責聯系外國執政及在野黨,無論其阿狗阿貓政見如何,影響大小,從此可見這是中國政治路線巨大轉型的結果。
我也無意對此妄加判斷,不討論它是否修正主義、和平演變,還是改革思路?也難以肯定毛主席老人家生前預言的:“窮則富,富則修。”(如果按照老人家的標準,其實還沒富就修了。)正確與否?至于現在的治國及對外路線的理念是什么?莫衷一是,留由后人及歷史來評判吧。 (左圖:身在法國垂垂老矣的梭布倫-艾地生前遺照。)
不過,對于這些作者當時的革命情懷,甚至他們有的早已人頭落地,有的現在流落法國、荷蘭,有家歸不得,面臨經濟及年邁身體日差的重大壓力,仍然堅守其當初立下的志愿及理想,覺得真不簡單,不能不對他們肅然起敬。
感謝電腦網絡技術,當我在搜索該兩名作者的外文資料時,發現阿甘姆-韋斯比(?Agam Wispi )還活著,其中一個沒有任何信息,在蘇哈托政權的大屠殺之下,恐怕兇多吉少。
但有資料顯示,印尼1965年9月30日政變時,詩人阿甘姆-韋斯比身在國外幸運逃脫,后來在歐洲常居住,竟然耐不住幾十年的思鄉之苦,前幾年投降當局得以回國。(右圖:由人權組織、正義人士及被蘇哈托政權迫害的人士及親屬組成的《調查1965-1966年大屠殺犧牲者委員會》的標志。)
印尼共產黨主席艾地 D.N.Aidit的弟弟梭布倫-艾地 Sobron Aidit(1934-2007) ,也是阿甘姆-韋斯比在國外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的親密戰友,對此遭受重大打擊,感到格外失落,并于去年2月10日在法國去世,葬在巴黎 Père Lachaise 墳場。
他雖然很想重歸邦加-勿里洞故里定居,但不被印尼當局批準。對此外界認為,流亡國外的北蘇門答臘亞齊叛亂組織成員,都被印尼當局批準回國,但印尼換了三屆政府,都不準印尼共產黨的流亡者回國,非常不公平。
梭布倫-艾地堅持自己的理想,一直到辭世。因為其妻子骨灰仍然留存在北京,所以要求將他的骨灰撒在北京,但至今這個愿望似乎難以實現,真謂世事難料。
蘇哈托政變時,有一批印尼共產黨員及同情者身在國外,他們當時是在駐外使領館任職、教書、留學或短期參觀訪問,多數在蘇聯、捷克、東德及中國。
梭布倫-艾地1964年就在位于北京魏公村的北京外國語學院,擔任印尼語言文學高級講師,1965年蘇哈托政變之前,艾地訪華時叮囑他,印尼國內形勢嚴峻,不要急于回國。那是他們兄弟之間的最后一面,不久形勢急轉直下,艾地也隨著幾百萬的共產黨組織崩潰之后,被槍殺身亡。
梭布倫-艾地才華橫溢,13歲就有文章發表在印尼主流報刊上,是印尼共產黨杰出的知識分子,詩人及新聞工作者,長期在北京居住,其女兒 Anita Sukardiman 生于北京。后來北京的外交政策變化,他們一批滯留中國的印尼共產黨員,1983年前后便紛紛移居歐洲。
梭布倫-艾地在巴黎開印尼餐館,但仍然筆耕不輟,寫有大量小說、劇本、詩集,尤其他的短篇小說 Cerpen ,稱得上是印尼最知名及豐產的,其內容貼近生活,反映勞動人民疾苦及海外流亡者有家歸不得的慘狀,情節感人至深,因而擁有大量追捧者,并屢次三番得獎。
目睹兩本詩集,聯想那五洲風雷激蕩的年代,對比那些至今堅持不悔的勇士,再看現在人欲橫流、功利、自私,偽善、不惜貪污枉法,唯利是圖成為法則,又巧妙地搬出種種借口,曾經是革命者的人們,卻在毀壞先烈們締造的共和國,對此現象不僅仰天長嘆,蒼天呀!人們將對這一切付出代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