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尤其是在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史中,2008年將是一個重要拐點。截止到這一年,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嚴重的有效需求不足將會成為一個新常態,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必將成為2008年后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新常態。
事實上,資本主義發展到19世紀中期時,就已經進入嚴重經濟危機階段,嚴重的經濟危機已經成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新常態。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剩,經濟增長無法維持而陷入衰退,失業隨之增加;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嚴重不均,產業工人生活極端貧困,勞資之間勢如水火。
馬克思的《資本論》這是在這一新常態的背景下而產生的,是為反思和總結這一經濟危機新常態所產生的根源,并探尋解決之道而寫。盡管《資本論》很厚,但是馬克思的理論很簡單,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在消費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原因在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均原因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及資本家的貪婪和自私,資本主義是有資本家玩的,所以,收入分配不均必將是資本主義的固有屬性,然后必然推出,消費不足將是資本主義的必然屬性,最終經濟危機也就成為資本主義之必然屬性。所以,消除經濟危機必需消滅資本主義。
馬克思論證了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固有的、內在的矛盾,隨著這些矛盾的惡化,資本主義將無法維持,會出現自我崩潰。
然而,自《資本論》第一卷發表以來,已經一個半世紀過去了,資本主義不但沒有崩潰,而且似乎愈發強大了,尤其是1990年蘇聯解題以來,資本主義已經走出了西方而全球化了,當前全球都是資本主義的天下。
所以,很多人嘲笑說馬克思錯了,甚至有些所謂的經濟學家高叫“最蠢還是馬克思”。
不是馬克思錯了,而是后來資本主義的發展突破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假設。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是將資本主義的運行限定在一個封閉的空間,生產和消費時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內進行。但是,資本主義世界并非是封閉的,此后兩種新情況的出現給資本主義提供動力支持。一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開始發動對非資本主義世界的侵略和掠奪,二是技術出現突破性進展。
對非資本主義世界的侵略和掠奪,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兩個支持,一是通過獲取更便宜的原材料和人力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從而降低價格,最終間接實現資本主義世界消費需求的擴大;二是非資本主義世界提供新市場,直接增加消費需求。
技術的突破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兩個支持。一是技術進步,尤其是大規模的、機械化的生產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降低價格,擴大消費需求;二是新技術導致新的消費品的出現,也可以擴大消費需求。
事實上,技術進步也是一種侵略和掠奪,是對大自然的侵略和掠奪。所謂的財富,歸根結底都是對某種自然資源的改變,都是通過對自然的侵略和掠奪實現的。
所以,也可以這么說,資本論之后的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延續和發展,是通過兩種掠奪實現的,一是對非資本主義世界的掠奪,二是對自然的掠奪。
但是,150年之后,資本主義真正具備了馬克思所假設的封閉性特征。一方面,資本主義已經實現了全球化,全球已經基本不存在“非資本主義”部分了,所以,資本主義無法再繼續對非資本主義進行掠奪;另一方面,自然的承載力已經出現極限,在150年前認為無限存在的資源都出現了短缺,無論是化石能源,還是維持人類基本生存的水、森林,甚至空氣和適宜的溫度(全球變暖),這導致向大自然的掠奪也無法繼續。
當對非資本主義的掠奪、對自然的掠奪消失后,消費不足將再次成為資本主義的新常態,嚴重經濟危機再次成為資本主義新常態。
整體來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同多三種掠奪實現的,一種在資本主義世界之內,是內部掠奪,屬于內部矛盾,根本矛盾;兩種在資本主義世界之外,是外部掠奪,是資本主義與非資本主義世界之間的矛盾。內部掠奪時掌握技術、資本、政治權力的強勢利益集團對不掌握這些東西的弱勢利益集團的掠奪;而第一種外部掠奪時資本主義世界多非資本主義世界的掠奪,第二種外部掠奪時對自然的掠奪。《資本論》之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史通過發展外部掠奪而轉移了內部掠奪的矛盾。但是,現在由于外部掠奪違法維持,內部掠奪的矛盾再也無法轉移,所以,便會逐漸尖銳起來。
(共道經濟研究中心 www.gongdao.org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