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除了合作別無選擇嗎?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到了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的境地,多半都是走入了困境,已處于不利狀態,也就因此要發生許多無奈與屈從,人生就將艱難。所以,爭取自己的選擇權,避免被動屈從,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這大概是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要為之奮斗的目標。
個人如此,國家未嘗不是如此。無論在發展模式、發展道路還是對外關系上,獨立自主這一原則都是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基本保障。殖民地要絕對聽從宗主國的安排,半殖民地要看帝國主義國家的臉色,對于這一點,中國人民過去有極其慘痛、極其深刻的體驗。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做主,自己命運自己主宰,平等地與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開展外交關系,對于一切愿意與中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行為,中國人民就一定抱以熱情的歡迎,中華民族重理重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對于一切心懷叵測的敵視,中國人民也照樣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絕沒什么客氣的。這是一個偉大民族應有的骨氣與精神。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對蘇聯是這樣,對美國也是這樣,對任何國家都概不例外。
但是,現在卻有一種很流行很盛行也很時髦的論調,這種論調無視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也無視這些國家分化、西化、弱化中國所采取的種種舉措,一味地要求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深化合作,而且是只能合作,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最近,隨著中美關系漸暖,類似的論調又開始鼓噪了起來。《環球時報》4月12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減少合作能降低中美摩擦?》的評論文章,文章雖然甚短,但卻明顯地表達了上述觀點。這篇文章反詰為題,鼓噪中國今后只能繼續深化與美國的合作。該文有兩個重要的觀點:一是中美之間沖突與摩擦是可以調和的。該文稱,“中美之間的多數沖突與摩擦無論是結構性或非結構性的都是可以通過有效而頻繁的溝通和交流、通過觀念的互塑或共塑得到控制甚至解決”;二是認為如果中美之間減少了合作,就“不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與兩國各自的國家利益,也不符合21世紀人類合作發展的潮流”。有了這樣兩個觀點,結論自然就清楚了。作者稱:“正如鄧小平所提出的:中美關系終歸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保障。”也就是說,中美關系必須得好起來,不好不行,如果中國不與美國好起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就都沒了保障。
這是多大的帽子啊!一是借用了鄧小平的話,分量足夠,二是關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責任極大。這樣一來,哪個中國人還斗膽敢與美國瞪眼睛呢?只能與美國拉關系、套近乎了,別無選擇。
我們說,這完全是顛倒黑白的欺世之談。
首先,這種論調的理論前提是完全錯誤的。
該文聲稱,“冷戰后世界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國家間關系呈現出更強的復合性,也就是說國家間關系很難回復到冷戰時期那樣的冷對抗時期,而是既合作又競爭,甚至是合作與競爭平行發展。”
這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不要說美國與伊朗、朝鮮、敘利亞、委內瑞拉、古巴等一系列國家之間的關系根本就不是什么“既合作又競爭”,就是美國與俄羅斯之間也談不到“既合作又競爭”,能稱得上與美國“既合作又競爭”的,大概只有德國、法國、日本這樣的盟國,憑什么就一概而論“冷戰后世界”的國家關系呢?
其次,有關中美關系性質的說法是極其荒謬的。
該文聲稱:“中美之間的合作加沖突,與冷戰時期的根本不同在于,現在的沖突是關系發展中的沖突。其中有些是結構性的,而另一些沖突與摩擦是由于合作加深加大,而應對準備不足所致。”
這還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
就連一些親美的精英們自己都承認,美國國內總有一些人死抱著冷戰思維不放,一心想在戰略上遏制中國,他們一方面要制造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面對中國來一個兩面下注。在與中國接觸的同時,還在戰略上遏制中國,構筑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美國的軍事戰略策劃者也直言不諱地說要加緊與中國的軍事對抗。這是“發展中的沖突”嗎?是“由于合作加深加大,而應對準備不足”造成的嗎?今天的美國仍千方百計地扶持臺灣,向臺灣出售武器,支持中國的分裂反叛勢力,又與冷戰時期的所做所為有何不同?這難道也是“發展中的沖突”嗎?是“由于合作加深加大,而應對準備不足”造成的嗎?
最后,該文還無恥地為美國唱贊歌。
該文雖然也假惺惺地承認什么“中美之間的距離仍難以消除,這個距離并不如太平洋一樣漫長,但卻是一條深壑,決非短期內能夠彌合”,但筆鋒一轉,就開始為美國統治者大唱贊歌,說什么:“在中美關系中重大局謀長遠是兩國的共識”。我們不僅要問,既然是共識,美國也想與中國來一個“重大局謀長遠”,為什么還堅持把中國列為它的核打擊對象?為什么還不斷地向西太平洋增添海空力量?為什么還封鎖向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這就是美國的“重大局謀長遠嗎”?文章的作者在說這樣的話時難道就不嫌害臊?
就是這樣一篇滿嘴胡柴罔顧事實的文字,居然能堂而皇之地刊登在中國的主流媒體之上,這就很難說是學術爭鳴,也不在于理論邏輯能不能成立、可不可服人。關鍵的問題是,在當今中國,有那么一股勢力,他們就是要挖空心思地制造一種輿論:中國發展離不開美國,中國除了與美國合作之外別無選擇,這就是中國的出路,也是中國國家與民族的前途之所系。為了使這種論調更有欺騙性,《環球時報》在刊登這類文章時總要在結尾的括弧里加贅一條尾巴,上面鑲嵌著一些驚人的名號與頭銜,難道還不是為了唬人蒙事嗎?
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都切不可小瞧這種輿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它不僅影響了一些不明真相、不求甚解的中國人,使他們總以為權威的話總是差不離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輿論還很可能進一步影響著國家的決策與舉措,使國家的戰略選擇走進死胡同。
中國不是除了與美國合作之外就別無出路,也不是與美國只有合作沒有斗爭,更不是只要與美國談合作就不能提斗爭。美國壓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解決這個問題,僅僅靠合作是不行的,還要有斗爭;美國不停地在中國周邊進行軍事偵察,不停地加強針對中國的軍事集結,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應該斗爭也只能斗爭,必須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美國還心懷叵測地把中國列為核打擊對象,不停地向臺灣出售武器,鼓動中國的分裂勢力,對此中國還是應該堅決斗爭也只能堅決斗爭。這些斗爭一個比一個殘酷,一個比一個無情,直至你死我活,哪里有什么如該文所說的“爭吵歸爭吵,談判歸談判,合作還要繼續”呢?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抗爭,不能夠抗爭,結果就只能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人生將困厄不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也如此這般,沒有斗爭的勇氣與智慧,沒有戰略選擇的能力與意志,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與人家的合作上,結果又會有什么不同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