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奧通巴耶娃簡介》
<資料-2005年>
現年55歲的奧通巴耶娃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哲學系,1981年開始從事蘇共黨務工作。5年后擔任蘇聯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外交部長,曾到蘇聯外交部工作,后又返回吉爾吉斯共和國,任外交部長。她擔任過吉駐美國大使、駐英國大使。2002年5月,她擔任聯合國秘書長駐格魯吉亞特別副代表,兩年后返回吉爾吉斯斯坦,成為吉反對派組織“祖國”的兩主席之一。2005年1月,吉中央選舉委員會一天之內先是批準她為議員候選人,后又借故撤消。由于奧通巴耶娃與阿卡耶夫的女兒同在一個選區競選議員,有人認為當局此舉是為阿卡耶夫女兒的競選掃清障礙,這激起了民憤。在外交上,奧通巴耶娃對俄羅斯感情很深,一直呼吁要加強吉俄友好關系。
蘿扎·奧通巴耶娃,吉爾吉斯斯坦外交官。她于1992年至1992年任吉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后任駐美國和加拿大大使。
1994年4月至1997年6月再次任外交部長,同年7月1日起任駐英國大使。她通曉英文和法文,曾在海外生活,并因此被取消了參加議會選舉的資格。為此,反對派人士于今年1月8日至11日戴著黃色圍巾在比什凱克中心廣場舉行集會抗議。
2-《奧通巴耶娃對中國的態度》
<資料-2005年>
2005年5月11日,外交部長李肇星在這里與吉爾吉斯斯坦代理外長羅扎•奧通巴耶娃(Roza Otunbaeva)舉行了會談。
李肇星積極評價中吉建交13年來雙邊關系發展的成果,感謝吉政府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表示中方高度重視對吉關系,視吉為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希望雙方繼續努力,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加強在聯合國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組織框架內的協作,推動中吉睦鄰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奧通巴耶娃表示完全贊同李肇星對中吉關系的評價。她說,吉政府視對華關系為吉外交的優先方向,將一如既往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進一步拓展兩國政治、經貿、交通、安全、人文等領域的合作。
雙方還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3-《奧通巴耶娃對阿富汗美軍的態度》
<資料-2005年>
回眸:2005年的“新聞”....
中亞地區地處歐亞大陸橋中心,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蘇聯解體后,這一地區的地緣戰略地位也日益突出。盡管吉國土面積不足2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00萬,卻也備受大國關注。
美國2001年借反恐之名屯兵中亞,在比什凱克的馬納斯國際機場設立空軍基地。俄羅斯出于戰略考慮,隨即也在吉設立坎特軍事基地。盡管俄美對吉本次總統選舉高度重視,但由于選舉大勢已定,俄美并未像去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時那樣,進行針鋒相對的較量。
在過去兩年,格魯吉亞、烏克蘭和吉爾吉斯斯坦相繼發生“顏色革命”,烏茲別克斯坦今年5月份也發生安集延騷亂事件,美國被指與這些事件有染。美國對中亞地區的滲透已引起中亞國家的警惕和戒備。由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參加的上海合作組織本月初在一份元首宣言中要求美國確定從這些國家撤軍的最后期限。
面對美國充耳不聞的態度,吉代外長奧通巴耶娃6日指出:“阿富汗局勢已經改觀,現在是確定美軍撤離期限的時候了。”
大國角逐博弈,小國縱橫捭闔。中亞地區由于自身日益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受到大國的重視。不難看出,吉作為這一地區的重要國家,希望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大國發展關系。
4-《2010年04月08日》
<資料-2010年最新號外!>
吉爾吉斯斯坦反對派領袖奧通巴耶娃說,“我們昨天所作所為”反映了民眾不滿經濟衰退和巴基耶夫政府“專制”,“你們可以把這稱作革命”。奧通巴耶娃1950年生于奧什市。她2005年聯合巴基耶夫,以反腐敗為名,發起大規模示威活動,號稱“郁金香革命”,推翻時任總統阿斯卡爾·阿卡耶夫,協助巴基耶夫當上總統,她出任代理外長,但兩人不久分道揚鑣。 (新華社發)
吉爾吉斯斯坦反對派7日在首都比什凱克宣布解散議會并成立臨時政權“人民信任政府”,準備起草新憲法、籌備總統選舉。
5-《吉爾吉斯變革后對阿富汗局勢的影響》
<市井隱仙預測>
原本就已困境重重的阿富汗美軍,如今要面臨著北方航空補給線被掐斷的危機。
也許,這是阿富汗美軍又一個噩夢的開端。
多行不義必自斃~!
歷史資料及新聞圖片...2010年04月09日市井隱仙整理...
......................................................................................................................................................................
6-《其他相關背景資料》
2001年秋,美國利用阿富汗反恐戰爭之機,在位于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近郊的馬納斯國際機場建立了空軍基地。該基地現駐扎有約1500名美國及北約盟國士兵和10架飛機。
美軍戰機威脅新疆 <來源:中國經濟網>
馬納斯國際機場位于吉首都比什凱克以東10公里,曾是原蘇聯在中亞地區最重要的空軍基地,可以起飛各種戰機。蘇聯解體后,這個機場逐漸衰落,雖然被吉政府開辟為民用國際機場,但由于財政緊張,機場不僅沒有根據民航的要求進行任何改建,而且連日常維護都難以為繼,四周都是高及人膝的野草,機場的燈塔銹跡斑斑,看上去十分荒蕪。
阿富汗戰爭爆發后,美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簽訂了“開放”馬納斯國際機場的政府協議,美國及其盟友的軍隊紛紛進駐馬納斯。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馬納斯已成為一座“七國聯軍”大本營,占地面積由以前的3公頃擴大到33公頃,這里駐扎人員超過3000人,分別來自美國、韓國、荷蘭、丹麥、澳大利亞、挪威和西班牙。基地建有電影院、健身中心、郵局以及一個60個床位的野戰醫院。這里共部署了36架戰機,包括6架F-15E“攻擊鷹”戰斗機、6架F/A-18C/D“大黃蜂”戰斗攻擊機、6架F-16“戰隼”戰斗機以及18架F-16AM。法國先期部署了6架“幻影” 2000D雙座攻擊機,由于伊拉克戰爭的分歧而撤出。
馬納斯機場戒備森嚴,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圍墻,墻上密布鐵絲網,只留可供一輛車輛通行的進出口,并由荷槍實彈的士兵及訓練有素的軍犬晝夜把守,駐守機場的外國士兵對出港旅客的盤查甚為嚴格,非持特別通行證不得入內,同時基地四周設置了安全崗樓及內部監測系統。機場上,每天都可見到四處巡邏的美國大兵,他們儼然成了這里的“主人”。
美國在馬納斯設立軍事基地的初衷,是向阿富汗國際部隊提供空中支援,美曾明確表示阿富汗戰爭一結束便從馬納斯撤走。但沒有人相信美國人會離開這個地方,插足中亞是美國一直追求的戰略企圖。阿富汗戰爭結束了,美軍不僅沒有撤走,反而大加“經營”,使得馬納斯基地成為美軍全球戰略部署中的重要支撐點。
分析人士指出,美軍在馬納斯建立軍事基地,不僅踏入了俄羅斯的“內宅”,而且也含有遏制中國乃至威脅新疆的考慮。從國家安全上看,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臺獨”,因此東南沿海是“前線”,而西部地區則是大后方。然而,美軍進駐中亞地區,無疑是中國背后插了把尖刀,一旦臺海發生沖突、美軍決定開預,駐中亞地區的美軍有可能從我背后發動攻擊,而馬納斯據中國新疆僅400余公里,美國的戰機十幾分鐘即可進入新疆。因此可以說,馬納斯對我新疆和西部地區構成了直接軍事威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