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爭議死刑存廢兩百年
英國毒販阿克毛去年12月29日在中國被執行死刑,此事“引爆”了歐洲媒體,震動了世界輿論,更引起了許多國家對死刑制度的激烈爭辯。自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1764年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廢除死刑的呼吁以來,世界各國有關死刑存廢已經爭議了200多年。僅僅在幾十年前廢除死刑的歐洲人,現在卻以“死刑是剝奪人權”為由向世界其他國家施壓。但即使是作為最早廢除死刑國家之一的英國,有六成民眾在倫敦當地電臺關于死刑存廢的討論中贊成死刑,讓批評中國的英國“精英階層”尷尬不已。一名中國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要還有人對被其所殺害的人不付出生命的代價,就談不上國家對全體生命權的尊重。歐洲把廢除死刑的觀點向全世界強推,其實是一種偽善文明,是對善良生命的一種侮辱?!?BR>
“將這些罪惡滔天的人送進條件不錯的監獄養老是尊重人權嗎?”
近日,對于阿克毛在中國被執行死刑的消息,英國民眾在電視、廣播、互聯網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不過在英國民間,討論更多的其實不是“中國該不該處死英國公民”,而是“死刑該不該被保留”?!董h球時報》記者30日在倫敦當地頗受歡迎的電臺LBC聽了一個小時的現場辯論。在電臺主持人尼克的安排下,上百名英國聽眾打進電話表達看法。和英國大報評論中的譴責中國之聲截然不同的是,有六成多打進電話的英國人都認為,對于販毒這樣的罪行判以死刑并不過分。一位名叫弗蘭克的聽眾說:“我沒有去過中國,也談不上對中國的印象是好是壞。但是我知道毒品的危害,所以我在死刑這件事情上支持中國”。另一位名叫戴比的女聽眾則情緒激動地呼吁,英國政府要看到,沒有死刑的英國這些年來毒品交易一直很猖獗。她說,“中國人給自認為是身處文明社會的英國人上了一課,那就是對于嚴重的罪行就必須要嚴懲,英國現在是時候考慮恢復死刑了?;{稅人的錢將這些罪惡滔天的人送進條件不錯的監獄養老難道是尊重人權嗎?”
在德國,一些媒體也借阿克毛事件抨擊中國“不講人權”,但德國主流媒體《世界報》最新進行的一項“你是否贊成全球都廢除死刑”的調查顯示,在3622名投票網友中,有55%的人表示“贊成”,45%的人表示“不贊成”。一位網友說,“廢除死刑是為了尊重人的生命權,但為什么有人可以拿槍隨意濫殺無辜,被害人的生命難道不是生命嗎?”
歐洲廢除死刑歷經反復
近些年來,對于世界其他一些國家的死刑判決,歐洲總要跳出來以“生存權是人的最基本權利”為由公開施壓或譴責。但實際上,歐洲廢除死刑只是近幾十年的事。在歐洲內部,廢除死刑是否真的符合人道主義也一直存在爭議。
歐洲關于廢除死刑的理念來源于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1764年發表的《論犯罪與刑罰》。作為第一部呼吁廢除死刑的書,主要思想是“濫施極刑從來沒有使人改惡從善”。但當時多數啟蒙思想家認為,對罪大惡極的罪犯處以死刑并不違背“社會契約”,因為“正是為了不至于成為兇手的犧牲品,所以人們才同意,即使自己做了兇手的話,自己也得死。”
即使在歐洲,死刑的廢除歷程也并非一帆風順,不但充滿了激烈的爭論,而且經歷了反復。實際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廢除死刑是二戰后的事,而且主要并非由死刑本身引起,而是由其國內的政治變革所致。意大利廢除死刑發生在墨索里尼倒臺的1944年;葡萄牙全面廢除死刑發生在大獨裁者薩拉查統治結束后的1976年;西班牙廢除死刑發生在佛朗哥獨裁統治結束后的1978年。但伴隨戰爭的結束,經濟的起伏,歐洲各國內部出現的嚴重犯罪事件也在動搖歐洲人的想法。根據民調,英國在上世紀70年代廢除死刑的時候,反對廢除死刑的民眾為2/3,直到上世紀末英國還有82%的人支持恢復死刑。
英國專欄作家麥克金斯特里去年12月30日在《每日郵報》撰文稱:“與英國對待毒品問題的放任不同,中國政府致力保護公民不受毒品交易所害。我感到遺憾的不是中國的嚴厲處罰,而是我們國家在對待毒販和其他社會公敵時,欠缺這樣鮮明的道德標準以及大力打擊的力量……在中國只要攜帶超過50克毒品,即可判處死刑。正因為如此,中國才沒有英國這樣嚴重的毒品問題。英國本身政策如此失敗,卻竟然想教訓中國,是何等偽善?!?nbsp;
絕大多數大國未廢除死刑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志剛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從法律上廢除死刑的國家約占全世界的一半,但是要看到人口在1億以上的大國絕大多數沒有廢除死刑,包括美國在內每年都在執行死刑。這不是一種歷史的偶然,也不是一種共謀。實際上,國際法也并未禁止死刑,《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文規定,死刑可適用于最嚴重的罪行。因此,從世界范圍看,廢除死刑是不是必然趨勢,目前很難作出絕對肯定的回答。”
目前,美國是仍然保留死刑的最大的西方國家。多年來,美國的死刑制度一直受到歐洲的壓力。2003年1月,美國伊利諾伊州州長瑞恩在卸任前兩天赦免該州所有167名死刑犯。瑞恩這一決定受到美國及世界人權組織的歡迎,但受害者親屬稱該決定是對他們的“再一次謀殺”。一名謀殺案受害者的家屬稱,“讓殺人兇手活在人世令人無法忍受,也是對美國整個司法制度的侮辱和嘲笑”。
實際上,美國聯邦及一些州在廢除死刑問題上一直反反復復。1972年,死刑曾被美國最高法院判為違憲,但此后犯罪率大幅上升,1976年,美國又宣布恢復死刑。2002年,美國波士頓的犯罪率上升了67%,在州議會的聽證會上,來自波士頓的州議員就提出要加重死刑判決。芝加哥大學教授塞恩斯坦2005年撰文稱,每處死1個殺人犯可以救18條人命。到目前為止,美國50個州中有37個州堅持保留死刑。今年11月,美國軍官哈桑在胡德堡軍事基地連奪十幾條人命。但也有人呼吁不要對其判以死刑,引起受害者家屬擔心這些聲音可能會對判決的公正產生影響。對此,美國總統奧巴馬趕緊公開表示:“無論在哪個世界中,殺人者都將會受到正義的審判?!?BR> 死刑存廢問題也是日本近年來熱門話題之一。2008年6月,日本前法務大臣鳩山邦夫因為核準了13名死囚的死刑,還被《朝日新聞》譏諷為“死神”。
對此,鳩山在記者會上說:“實施極刑雖然會使心情難以平靜,但我認為不管多么痛苦,為了社會正義也必須這么做。”一名日本法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為了維護正當的公共秩序,死刑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在日本的確發生過死刑誤判事件,但那多是發生在1945年戰后混亂時期,是刑事司法手續不健全導致的。今天,日本的司法手續已經相當完善,嚴格的復審制度也是補救方法。萬一出現了誤判,也是不得已的少數。誤判不僅是死刑判決的問題,在所有判決中都會存在,既然這樣重視誤判的危險,不允許在其他刑罰中出現誤判,那只好否定所有的刑罰了?!?BR>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廢除死刑更是缺乏民意基礎。近來,印度也關注到英國毒販阿克毛被執行死刑,多數印度媒體對此表示支持,并稱去年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中唯一被捕的嫌疑人卡薩布也將面臨死刑。印度媒體認為,“在法律體系中必須保留死刑這種必要的威懾,至少能夠打擊一些嚴重玷污文明社會的人和事”。事實上,印度1995年在對一名強奸殺人犯執行死刑后曾連續多年未執行過死刑,曾經受到歐洲人權組織的贊揚,但這也使印度惡性案件增多。2003年孟買兩起爆炸案的3名被告后來被判死刑。去年7月,印度古吉拉特邦發生喝假酒130多人死亡的慘劇后,地方議會更是通過一項極端的法案,凡是制造假酒者,一經查獲,等待他的唯一道路是死刑。
據聯合國的數據,新加坡每百萬人口有13.57宗死刑判決,這個數字居全球之冠。另外,新加坡官方信息表明,36%的被執行死刑者為英、澳等外國人。目前,新加坡死刑罪名多達12種,其中對毒品犯罪尤其嚴厲,只要持有2克海洛因或者3克嗎啡就被判死刑,新加坡70%的死刑犯是毒品犯罪。對于死刑,新加坡一直飽受西方壓力和抨擊,面對國際壓力,新加坡政府態度強硬,認為“死刑并不是一個人權問題,而是一個國家主權的事情。”新加坡民調顯示,95%的民眾支持維持死刑,認為這是維持低犯罪率的重要手段。
相反,在亞洲,菲律賓是首先廢除死刑的國家之一,2006年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在去羅馬會見教皇前,簽署法案,取消死刑。多數政治分析人士認為,阿羅約此舉明顯為了討好本國天主教徒,以便為穩住政權增加籌碼。許多當地媒體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成為第一個廢除死刑的亞洲國家,但菲律賓的社會治安在亞洲可以排在倒數幾位。韓國法務部2008年的一份報告也稱,韓國已有11年沒有執行死刑,這些年來殺人犯增加了32%。
中國保留死刑是嚴肅的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屈學武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在現階段中國保留死刑是一個嚴肅的選擇。歐洲國家太小,美國雖大,但是分成50個司法區,經濟社會等方面發展也比較平衡。中國與它們相比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司法資源更是稀缺,施行的難度和治理社會的難度都要大得多。同時,還應該看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實中,對殺人等嚴重暴力犯罪執行死刑是對民意的合理展現。民意是治理社會的政治基礎,中國不能罔顧民意。想要一個世界只有一部統一的法律,或者一部刑法是不現實的,法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基礎之上,西方國家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在中國頭上沒有道理,也是不能接受的。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于志剛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實際上,各國是否廢除死刑是由各國按自己的情況來決定的。歐洲很多國家已經在廢除死刑之后,開始進行廢除無期徒刑的推進了,照此下去,是不是以后犯罪就可以不受懲罰呢?他說,在過去上百年的歷史中,關于死刑是否應該被廢止的爭議一直在繼續,但那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演??紤]這個問題不能光關注國家和犯罪人之間的關系,更應該關注犯罪人和受害人之間的關系。廢除死刑也并非是講人道、尊重人權、社會文明進步的唯一標志。目前,世界各國對死刑的關注點不同,所以熱點問題也就不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