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新的起點上
六十周年國慶閱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向世界展示了接近一流軍事強國的水平,同時更是展示了中國雄厚的國防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
1.展示軍隊現代化建設成果。所有的受閱裝備均為國產裝備,在戰時可以源源不斷得到補充,不似進口裝備打掉一件少一件。據報道這些裝備都是2006年以前裝備部隊的,也就是說最新銳的國產裝備沒有出現在閱兵場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軍已經實現了指揮、機動、火力的系統化,空中有高低搭配的預警機帶領受閱機群,據悉這次受閱戰機由空中另一架預警機統一導調。與1984年、1999年閱兵不同是受閱部隊不再是從各部隊中進行抽調訓練,而是成建制進行受閱。海軍陸戰隊機械化方隊就是從演習場上直接開赴閱兵村訓練場。成建制受閱,不僅是做秀,而是意味一種真實的戰斗力,也就是說受閱結束就能馬上投入戰斗。
2.展示雄厚的工業基礎。這次受展示的裝備90%都是首次受閱裝備,也就是說從1999年到2009年這十年間我軍裝備更新了90%,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就無法實現。1999年受閱方隊的引導車是北京212吉普車,而2009年的引導車則是東風“鐵甲”(相當于美國的悍馬,據說比悍馬H3更先進,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量不足100萬輛,而2009年將突破1000萬輛,這十年間增長了10倍!
3.展示雄厚的經濟實力。受閱的徒步方隊均采用了07式軍裝,2008年我軍已經全部換裝了07式軍服。據報道07式軍裝用料遠優于87式軍裝,單兵軍服費用是1000元,比87式高出2倍。1999年大陸的國民經濟總產值為8.2萬億人民幣,2008年底高達30萬億,預計2009年也要達到33萬億,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裝的品質是經濟實力的表現,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是無法為官兵辦置優質的軍裝。
60周年國慶閱兵,昭示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實力已經踏上了新的臺階,在這新的起點上,大陸的臺海戰略必須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60年來臺海戰略檢討
總結60年來大陸的臺海戰略有以下三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
1.西方敵對勢力是大陸解放臺灣最大的障礙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以美國敵對勢力是大陸收復臺灣最大的障礙。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不到一年時間就解放了除臺灣以外大陸全境,實現了大陸統一。此時,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觀望態度,并沒有實質性支援國民黨蔣介石集團。1950年6月朝鮮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麥克阿瑟宣布協防臺灣對付遠東共產黨,使蔣介石集團得以茍延。1950年10月,中國派出志愿軍入朝參戰,經過3年多浴血奮戰迫使美國簽訂停戰協定。朝鮮戰爭結束后,解放軍海空陸協同取得一江山島戰役勝利,迫使國民黨軍隊撤離大陳列島。此后,解放軍在一系列沿海奪島戰斗中其本上肅清沿海敵占島嶼,為最終解放臺灣掃清了外圍陣地。
1954年底,美國與國民黨簽訂《共同防御條約》,條約規定:如果締約一方遭到武裝“攻擊”,另一方將“采取行動,以對付共同的危險”,如國民黨對大陸采取軍事行動,必須征得美國政府的同意。這樣,既阻止大陸解放臺灣,又不準臺灣“反攻大陸”,美國政府企圖將兩岸分裂的現狀固定化、永久化,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最終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1958年,解放軍發動金門炮戰,以威懾美國和蔣介石,由于實力的原故解放軍未能實施解放臺灣的作戰行動。
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與國民黨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失效,美國在與中國大陸建交同時,搞了一個《與臺灣關系法》為日后阻撓統一埋下伏筆。中美自建交以來,美國在表面上已經從臺灣撤出軍事力量,但是提升臺灣軍力以武拒統的方針從來沒有改變過。上世紀80年代初冷戰最關鍵時候,美國不顧中國反對向臺灣出售武器,后來美國擔心中國由此倒向蘇聯不得不派黑格將軍與中國簽署“817公報”承諾減少向臺灣出售武器。冷戰結束后不到一年,美國老布什總統就向臺灣出售150架先進的F16戰機,此后十多年間美國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品質遠高于大陸的現役裝備,以達成以臺制華的目的。
1987年自知來日無多的蔣經國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兩岸交流如堤壩開閘不可阻當,一時間似乎統一可期。蔣經國去世后,繼任的李登輝在美日的暗中支持下大搞臺獨分裂,至到1996年李登輝訪美,大陸才方醒悟,但為時已晚,臺獨已經成勢。1996年為反李登輝“臺獨”勢力,大陸軍方舉行大規模演習,但是美國公然派兩個航母戰斗群來協防臺灣,一時間解放軍只能望海生恨。此后,美國和日本把《日美安保條約》適用范圍擴大到臺海地區,美日臺同盟正式成軍。2000年在“臺獨”勢力陳水扁上臺,執政8年把兩岸幾乎拖到了戰爭的邊緣。2008年臺灣大選把陳水扁換成了馬英九,只不過是把急獨換成了緩獨,本質仍是不變。從最近陳水扁的爆料中得知,美國在臺協會儼然是臺灣的太上皇。
由此可見,阻撓中國統一的決非臺海戰略最大的障礙不是島內的臺獨勢力,而西方敵對勢力的干預。因此,中國要達成統一的目標就必須掃清西方敵對勢力。
2.兩岸統一不能寄希望于臺灣任何勢力
長期以來大陸對臺政策以“寄希望于臺灣當局”、“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為主軸,經濟上施以極大的優惠,政治上予有榮焉,但是島內的各種政治勢力卻細毫不領情。其實在臺灣分裂與偏安才是主流意識,李登輝主政之初臺灣民調顯示,自認是中國人的還高達80%以上,到陳水扁主政后期自認是中國人的不到5%,認同臺灣獨立從1%提升到了30%,多數人則希望維持現狀,如果沒有大陸的軍事威懾,估計認同臺灣獨立的會超過60%。2008年3月20日 ,國民黨馬英九高票當選臺灣領導人,以為是統一是臺灣主流民意,那就大錯特錯了。馬英九在競選期間高調宣揚不統的立場,與當年陳水扁宣揚“臺獨”沒有本質的區別。上任后,在經濟上不斷向大陸索取各種實惠,政治上只談維持現狀,細毫不觸及本質問題,軍事上要求大陸撤除導彈,卻連和平協議只字不提。不難看出國民黨馬英九本質不過是以維持現狀為掩護的漸進“臺獨”,較之明火執仗的陳水扁激進臺獨更具危險。不論是陳水扁還馬英九他們真正其待的是和平獨立,與我們的和平統一是完全背道而馳。
為了實現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目標,近年來大陸對臺多數經濟措施都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據商務部透露,目前有2000多種臺灣地區產品進入大陸是免關稅的,臺灣地區企業投資大陸基本沒什么限制,據報2008年大陸對臺貿易逆差高達800億美元。但是,大陸有很多產品都不能入臺,更別提免關稅。這種以犧牲大陸根本利益的經貿關系只能喂肥了“臺獨”。試想60年前解放軍圍困長春時,為爭取民心不斷向城內運糧食,守軍曾澤生會起義嗎?鄭洞國會投誠嗎?道理很簡單,只有走投無路時,臺灣才會認同統一。
因此,以其“寄希望于臺灣當局”、“寄希望于臺灣人民”,不如寄希望于大陸人民、寄希望于人民解放軍!
3.實力才是硬道理
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就提出過“發展才是硬道理”,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變化,國民經濟從43位越居前3位。沒有實力我們就無法收回香港和澳門,“一國兩制”必須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否則列強們根本就不跟談什么歸還主權,那來的“一國兩制”。6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實力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礎。2000年代表“臺獨”勢力的候選人陳水扁異常活躍,就在選擇進入關鍵時刻,大陸這邊朱镕基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發出了“臺獨”就是戰爭的警訓,結果臺灣還是選擇了陳水扁。
臺海問題實力決定一切。2008年臺灣選舉,總理溫家寶在人大記者會上不置一詞,代表泛藍勢力的馬英九不費太大的力氣就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這是因為實力的天平已經向大陸傾斜,不需要大陸領導說什么,大多數臺灣人都確信選擇“臺獨”就是選擇戰爭。盡管馬英九上臺執政乏善可陳,相信臺灣人仍會選擇泛藍陣營繼續執政。
三、統一的可能方式探討
展望未來30年,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有以下三種可能方式:
1.和平統一,可稱之為德國方式。1990年10月,東德社會、經濟全面崩潰情況下,西德以和平方式吞并東德,實現了德國的統一。中共數代領導人一直矢志追求大陸與臺灣的和平統一,真正實現和平統一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大陸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第二,西方敵對勢力的全面崩潰;第三,臺灣社會、經濟全面崩潰。
2.城下之盟,可稱之為長春方式。1948年10月,東北解放軍圍困長春5個月之后,守軍以起義和投誠方式交出城池。圍困臺灣戰略四種策略:第一,強力吸引臺灣資本、人才到大陸這邊發展,淘空臺灣充實大陸;第二,逐步收緊對臺貿易優惠政策,用10年時間扭轉對臺貿易逆差,再用10年實現大幅度順差;第三,扼制臺灣農業的發展,大陸農業要有針對性地引種臺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壓制之勢,使臺灣農業逐步走向全面萎縮。第四,在軍事上保持高壓態勢,迫使臺灣在軍事投入大量資源與我進行軍備競賽。四種策略必須組合使用,20年之后臺灣必全面崩潰,統一協定就水到渠成了。
3.武力收復,可稱之為天津方式。1949年1月第四野戰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用了不到30個小時一舉殲滅20萬守軍,迅速解放天津。武力收復臺灣最大的困難是要直接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武裝干涉,中央決策者必須要有打大戰、打核戰、打世界大戰的決心和勇氣,而不是那種被束縛手腳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第一,要全面、扎實、認真進行不解的戰備工作,在追趕西方過程中加速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加強部隊的訓練。第二,以大戰、核戰為標準加強城市的防空、防核、防化設施建設。第三,臺海作戰要有打倒美國、日本的準備,對紐約、東京等敵對勢力的主要戰略目標要有作戰的預案。第四,要有打超限戰的準備。奪取臺北,最短的路徑是占領東京,把敵對勢力在西太平洋軍事力量徹底消滅,才能解放臺灣。
四、未來30年臺海戰略構想
60周年國慶也是大陸與臺灣分治60周年,如果在未來30年仍達不成統一的目標,那么大陸與臺灣就有可能由長期分治變為分裂。臺灣對中國崛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只有收復臺灣,中國才能打破敵對勢力的島鏈封鎖,才能扼住東亞的咽喉,讓日本、韓國臣服。反之,中國就處處受制于敵對勢力,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國未來30年最重要的目標,要達成此目標在戰略上應遵循“發展經濟,深化改革、加強戰備,長圍久困,合縱連橫”方針,用20-30年時間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削弱臺灣、扼阻美日,最終以“不戰而倔人之兵”或較小代價武力收復臺灣。
1.發展經濟。戰勝美日聯盟必須要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發展經濟是中國發展民族復興的根本,只有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日之和,方有戰而勝之或不戰而勝之基礎。上世紀80年代末東歐色變和90年代初蘇聯解體,最根本的原因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已經全面崩潰。盡管軍事力旗鼓相當,但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總量數倍于社會主義陣營,最終在軍備競賽中經濟實力無法支撐下去,導致全面崩潰。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發模式明顯優于西方模式,金融危機之后更突顯中國模式優越性,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在經濟發展問題原則上不為西方所動,再過30年總量一定能達到或超越美日之和。
2.深化改革。當前臺灣經濟實力已大不如前,對大陸優越感來自所謂的民主政治。當年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大陸政權,除了軍事方面外,在政治上以民主為號召,取得了比國民黨更大的政治優勢。如今大陸必須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形成比臺灣更優越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打破臺灣在民主政治上的話語權。
3.加強戰備。臺灣的背后是西方敵對勢力,收復臺灣之戰決非局部戰爭,而是世界大戰。有人說臺灣對中國是核心利益,對西方國家不是,西方不會為此拼命。此言差已,正因為是中國核心西方國家才想方設法讓中國人拼命,以達成扼殺中國崛起之目標。不難看出,西方核心利益是什么,就是要扼殺一切想崛起勢力。加強戰備,就是以打世界大戰、打核戰爭為標準積極認真進行備戰。軍事工業一定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戰部隊要加強演訓,裝備更新要加快,城市及重要設施一定要設防。中國必須要讓西方敵對勢力確信這一點,只要西方的炮彈落在領土視同宣戰。
4.長圍久困。只有削弱臺灣才有可能統一,當前的政策卻反其道而行之,試想一個富裕的臺灣會跟大陸談和平統一嗎?要談就談和平分裂!眼下臺灣有西方敵對勢力做后盾,武力統一尚有難度,以各種手段徹底削弱臺灣是不二之選,當然手段不能太過于明顯激烈,以隱性的方式進行。第一,兩經貿上追求對等,不能只有大陸單方面開放,臺灣必須對等開放,通過對等貿易逐步消兩岸經貿巨額逆差,最終實現大陸方面順差。沒了大陸的順差臺灣對外貿易將會陷入全面被動,甚至連購買武器的外匯都沒有。第二,加快臺灣農產品的引種到大陸相關地區,最終使大陸農產品在品質達到或超過臺灣同類農產品,迫使臺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徹底衰退。第三,讓臺資生根大陸,給臺資企業以國民待遇,吸引臺灣企業整體遷到大陸,最終淘空臺灣的產業。第四,利用臺灣當前社會矛盾,使臺灣當局所期待的ECFA流產。只要困臺政策實施得當,相信10年之后臺灣一定會比現在更加衰敗,那時再談統一自然水到渠成。
5.合縱連橫。當代國際關系復雜程度遠超春秋戰國時代,面對國際復雜環境中國外交應以統一為出發點,時而以合縱拉攏西方敵對陣營中國家,時而以連橫鼓動西方敵人對西方陣營發起挑戰。比如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不能隨美國的心愿,而是要在公允的外表下長期斗而不決。如果朝鮮真如談判那樣棄核,那么中國就危險了,美國就能騰出手來給中國制造更多的障礙。一個有核又與西方敵對勢力周旋朝鮮對中國有利,通過加大經濟援助,扶持朝鮮現政權。美國在對待恐怖主義也是有兩面性,一方面全世界圍剿拉登,另一方面又支持拉登分支“東突”對付中國。中國也不能做宋襄公,不妨與陷入困境的拉登秘密建立關系,扶持拉登和塔利班在阿富汗耗死美國。
綜上所述,統一最大障礙不是臺灣拒統的力量,而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的阻撓,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在戰略就必須做到:第一,發展經濟實力,使經濟在總量和質量接近甚至超過西方敵對勢力總和;第二,要有打大戰、打核戰、打世界大戰決心和勇氣,并以此積極備戰。第三,用各種手段拖垮臺灣,促其崩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