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能指望哥本哈根什么?
劉仰
·
2009-12-10
·
來源:烏有之鄉
吵吵嚷嚷很多年,關于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全世界終于又一次開會,這次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關于減排的指標,又是一番令人生厭的討價還價,最終能否達成什么實質性的東西,有理由讓人懷疑。雖然國內外輿論說,這是“拯救地球最后的機會”,但是,說這種話的人,不知道只是說給別人聽,還是自己的覺悟,或者只是拿這個口號來要挾別人,從而換得自己的利益。
很多年前,《京都議定書》制定了一個“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然而,隨著“拯救地球最后機會”的恐怖口號越叫越響,哥本哈根大會上,便只剩下“共同”,發達國家竭力拋開“有區別”的原則。這個字面上的意義換算成實際利益,就等于說,不發達國家就不要再追趕發達國家了,忍一忍,為了地球的“共同”利益,長期受點窮吧。從而,發達國家的好日子至少可以暫時沒有競爭對手,又可以優哉游哉很多年。所謂“共同”原則,變成全世界大多數窮人的犧牲。少數富人對減排的貢獻,與他們的所得相比,絕對不成比例。口號是他們提的,但是,口號更主要是針對別人。
不發達國家為何要堅持“有區別”的原則?因為發達國家給全世界樹立了一個富裕的榜樣,并且長期說,他們的榜樣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正確的唯一榜樣。在發達國家長期自我標榜和灌輸洗腦下,不發達國家為了向這個榜樣學習,終于按照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打算一步一個腳印地再走一遍。發達國家現在卻說,你要像我曾經走過的那樣再走一遍,地球就完了,你們還是不要變成像我一樣吧。但是,發達國家為何不承認自己錯了呢?為何還是把自己標榜為人類的榜樣?事實上,不發達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認識到西方國家的方式是難以為繼的。然而,發達國家如果把他人的這種認識,只變成自己家繼續心安理得享受的理由,這不光是不厚道,而且還是耍無賴。
中國人現在聰明多了,對于二氧化碳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人均歷史累計排放量”,什么意思?就是說,發達國家已經排放了200年了,目前大氣層中已經對地球造成威脅的二氧化碳,絕大多數都是發達國家在200年的歷史中排放積累的。如果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當成是一個垃圾場,那么,這個垃圾場的絕大部分垃圾,是發達國家200年來扔在這里的。不發達國家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認為發達國家應該自覺一點,把自己扔出來的垃圾收拾干凈。但是,發達國家的意思說,那個垃圾場里,也有你們窮國的份啊,所以,應該“共同”治理,不要搞區別對待。收拾垃圾,好像只能是窮人的工作。
然而,中國人聰明地提出“人均歷史累積排放量”能否成為被發達國家接受的概念,并不樂觀。因為,唯利是圖已經溶于他們的血液中,要想讓他們讓一點利益出來,比登天還難。從美國長期對待《京都議定書》的態度,我們已經看到了。今天以恐怖的口吻叫喊著“拯救地球最后的機會”,當初美國干什么去了?為什么故意延誤拯救地球的戰機?難道就是為了到今天,拿這個口號來嚇唬別人?即便到了今天,在哥本哈根大會上能否搞出一個有約束力的世界性法律文件,依然令人懷疑。在人類利益、地球命運和發達國家自身利益面前,他們明顯地不愿多做一點貢獻。讓資本家拿點錢作對大家有利的事,簡直就像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所以,哥本哈根大會很難讓人們在實質性問題上有多大的期待。
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唯一出路,是拋棄西方發達國家的現有生存模式。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從發達國家自己做起。如果發達國家自己不愿放棄舒適的生活,只要求別人繼續受窮、不要發展,那么,“全球變換”、二氧化碳等等問題,就只能是一個口水仗。前不久的“氣候門”事件,使得有人說它是發達國家的陰謀。管它是不是陰謀,如果氣候變化災難不斷出現,最受不了的發達國家的富人,一場“卡特里娜颶風”淹了新奧爾良,彷佛是美國國內的一場暴亂。發達國家的橫征暴斂、貪得無厭的富裕,已經使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處于貧困的境地,窮人的生活本來已經很糟糕了,再有點氣候災難,還能糟糕到哪里去?面對氣候變暖,富人不急窮人急,急了也沒用。如果富人只是動嘴皮子,難道還讓窮人去干苦力?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