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是永遠的帝國嗎?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段亞兵
美國是帝國嗎?
在圣迭戈參觀海軍基地時,我問美國導游一個問題:美國是帝國嗎?導游的回答很簡單:“表面上不是,實際上是!”
美國是民主國家,沒有君王,也基本上沒有殖民地,因此不是帝國。但從歷史上的帝國的幾個特征方面看,美國導游認為美國是帝國的話是有道理的。
領土擴張。美國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對外擴張領土的歷史。1776年美國建國時,僅由東海岸的13個英國殖民地組成,那時的美國版圖是一個窄窄的長條。今天,美國的地理版圖橫跨美洲大陸,東到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瀕加勒比海,北臨北冰洋。美國的軍事、政治及經濟影響力更是遍及全球,冷戰后被稱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西方學者又將美國定義為“全球性帝國”,一大批文章和書籍紛紛宣告“美國帝國的來臨”。
海外駐軍。據統計, 2005年,美國在全世界包括在國內的軍事基地的軍事人員總數為1,840,062人,國防部的文職人員473,306人,本地的合同工203,528人。美國在海外擁有兵力36.8萬人。五角大樓的數字表明,美國的軍事存在遍布聯合國l91個會員國中的132個國家。2005年,美國設在其他國家的軍事基地共有737個,其中大中型軍事設施(多數是配有轟炸機和艦隊的空軍和海軍基地)38個。頗為有趣的是,軍事基地38個這個數字,與羅馬帝國在它全盛時代的37個大的基地、與1898年大英帝國時代所擁有的36個陸海軍基地數目接近。專家認為,對一個渴望統治世界的帝國來說,軍事基地的最佳數字是35—40之間。五角大樓的高官們估計,美國在國外的軍事基地的總價值至少達到1270億美元。這個估計數字肯定是很低的,但即使這樣,仍然大大高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美國在國內的和國外的所有軍事基地的價值為6581億美元。
對外控制。理論家認為,今天的“帝國”概念已經不同于19世紀歐洲殖民時代,而是強國對弱國內政外交的絕對控制。如果按照這個概念,美國其實不需要占領別國的領土,就可以把影響施加給這些國家。美國運用經濟全球化的手段,特別是通過建立對自己有利的美元體系,從經濟上控制別國命運;通過建立國際互聯網絡,控制信息流通渠道和方式,影響世界各國;利用強勢文化的有利條件,輸出美國式文化,讓人們在看書讀報聽廣播看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美國文化俘虜。
美國的帝國夢
9·11事件后,美國的政治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帝國論”在美國甚囂塵上,美國人在公開辯論的政治話語中,“帝國”、“帝國主義”不再是貶義詞。
“新帝國論”就是關于新帝國的學說。它將美國說成是“新帝國”或“新羅馬帝國”,是為了與只靠武力征服、對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實行殖民統治的“舊帝國”區別開來。他們辯解說:新帝國的國家是共和國,而不是君主國;新帝國與“殖民主義”無關;美國在海外的武力行動不僅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還是為別國人民“謀幸福”,促進自由、民主、人權和繁榮。
讓他們這么一說,美國就成了“好帝國”而不是“壞帝國”;美國派兵到海外干涉別國的內政,就成了正義的事業;美國這樣做并沒有利己的動機,完全是高尚的事業……。
事實上,走帝國的路,是從美國開國元勛開始就或強或弱一直存在于心中的夢想。這里有一個證據:當年美國國父們在撰寫美國歷史上有名的《聯邦黨人文集》時,所用的筆名都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的人名,在美國國父們心目中,美國就是羅馬帝國的再生。早在19世紀,曾有一位叫亞當·亨利的學者向美國人描述了將來有一天太平洋成為美國的內湖的情景:如果美國人占領了中國市場,那么它的財富和力量就必定能超過最輝煌時期的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著名鐵路大王希爾曾說過這樣的話:“誰控制了東方貿易,誰就掌握了全球財富。”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也認為:“誰控制歐亞,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指出,美國將保持其在世界上最強大的、能夠打敗任何對手的軍事力量,絕不允許任何國家對其第一軍事大國地位構成威脅。冷戰結束后,在世界軍費總額相對下降的同時,美國的軍費卻大幅度增長,其軍費絕對值不斷創造歷史新高。2003財政年度,美國國防預算總額高達3790億美元,占世界軍費總額的40%。美國軍費開支是世界軍費開支排行榜上居于美國之后的12至15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如果把全球189個國家的軍費加到一起再與美國比較,美國的開支也占了40%—50%。許多軍事觀察家一致認為,美軍在完成了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后,其超強的軍事實力將會進一步強化。
從古羅馬帝國的經驗中,美國知道僅僅擁有巨大的軍事實力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世界其余國家知道這種實力,也害怕這種實力。用今天的話來說,光有軍事的硬實力不夠,還要有文化的軟實力。羅馬人是怎么做的呢?羅馬人使用他們那個時代的宣傳手段,建起了巨大的斗獸場,角斗士們在場里拼死角斗,以此來向世界展示他們是多么英勇善戰。今天的美國人辦法就多多了:不分晝夜的軍事新聞報道,好萊塢戰爭大片,開放軍事基地給游人參觀等,都是在告訴世界:美軍武器太先進了,美國帝國太堅固了,是不可能被打垮的,你千萬別來招惹我!
文化擴張是21世紀美國全球擴張的重要戰略之一。美國企圖將其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強加給其他國家,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形成了當今國際關系中的“文化帝國主義”。
當今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不再是地里生產的農作物,也不再是工廠生產的產品,而是大批量生產的流行文化產品,包括電影、電視節目、音樂、書籍和計算機軟件等。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1996年美國軟件和娛樂產品的國際銷售額達602億美元,1999年已超過1000億美元,2001年高達1600億美元,位居美國所有產品出口之首。自1991年以來,美國此類產品增長高達98%。美國憑借經濟、技術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全球衛星視聽系統以及信息互聯網,通過無法阻擋的電波,大肆向其他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傾銷,占領這些國家的文化陣地。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傳播網)、ABC(美國廣播公司)等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國發布信息總量的100倍,是不結盟國家集團信息發布量的1000倍。美國新聞署已經在世界130多個國家設立了220個新聞處和2000個新聞活動點,在90個國家建立了圖書館。美國的《讀者文摘》以19種文字、48種國際版本在100多個國家發行近3000萬份。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與制作,每年向國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多達30萬小時。許多發展中國家播出的電視節目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這些國家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和美國文化的宣傳站。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占1%—2%。美國的電影產量只占世界電影總產量的6%—7%,但總放映時間占據了世界的一半以上。
美國在世界信息技術領域里的絕對壟斷地位是舉世公認的。美國不僅控制著計算機硬件生產的關鍵技術,而且控制著計算機的軟件生產。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在全球7240萬個網站中,美國占了73.4%。當今世界國際互聯網實際上是由美國控制和主導的。一旦你踏上國際互聯網,實際上便踏上了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只要你購買美國計算機的硬件或軟件,那么你的信息安全就將被美國控制,美國就會在網絡這個“第五維戰場”上向你發動凌厲的攻勢。美國正是憑借其在信息網絡技術方面的絕對優勢,利用國際互聯網這個沒有國界的新疆域來推行信息霸權的。
美國追求帝國的文化根源
美國基督教文化使美國人視自己為肩負“救世使命”的上帝選民。在多數美國人眼中,美國是人間天堂和人類的燈塔。美國幾乎是一個上帝圈選的國家,美國人優于任何其他人,美國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民主制度都是最卓越的。作為“上帝的選民”,美國有責任向全世界推廣他們,由美國來領導世界是理所應當的。
美國時刻擔心大權旁落,時刻警惕其他大國的崛起。資本的惟一目的是獲取更多的資本,權力的惟一目的就是獲取更大的權力。美國人似乎患上了一種競爭恐懼癥,害怕在競爭中被他國超過。冷戰以來,美國走過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先是近乎瘋狂地對待蘇東集團,后是以極為復雜的心態看待日本的經濟強盛和歐盟的創建與拓展。現在他們又擔心中國的崛起。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阿瑟尼·吉登斯認為,美國的特性是一個宗教感很強的國家,有一種使命感,經常宣稱自己的行為受更高的道德目標驅使,但與此同時,其行事方式卻是實用主義。約翰·米爾斯海默也曾指出:“美國的精英們常常用理想主義術語談論外交,卻以現實主義方式行事。”
美國的實力能支撐一個全球帝國嗎?
美國想當帝國的心思再清楚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當帝國終歸要靠經濟實力來支撐,美國經濟實力能夠他實現帝國的美夢嗎?帝國可是一個奢侈消費品,不是誰想當就能當。手中沒有大把的銀子,別想做這樁買賣。
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堅實基礎和物質條件。面對21世紀,美國企圖再創一個經濟科技輝煌的“美國時代”。經濟學家認為,在今后相當長時間之內,美國經濟實力仍占有絕對優勢。一些美國人,特別是新保守主義者認為,美國的強大軍事實力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做后盾,并不會成為壓垮美國經濟的負擔。
但是,另外一些經濟學家看法不同,他們認為,上述的描述只是一種靜態的看法,如果動態地看,美國能否長期支撐這種無限擴張的戰略還是個很大的疑問。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美國與現在的美國相比,目前的美國也并不比當時的美國更強大。1950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差不多相當于世界總產值的50%,而今天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只占世界總產值的21%。1950年,美國的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的60%,而到1999年它只占25%。1960年,美國公司在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資中占47%,而到2001年,這一比例下降為21%。
再做一些橫向的比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也并不占有絕對的優勢。美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上是增長最快的,在2001年也只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24%,歐盟國家占23%。但如果把歐盟國家內部的服務貿易也計算在內,遠遠超過美國達到了40%。在電子與電氣制造業,世界前10名最大的企業中有9家都不是美國公司;在汽車制造業,前10家中非美國企業占了8家;世界最大的10家煉油企業中有7家不是美國企業;在電信行業,前10家有6家非美國企業;制藥業前10名中有5名非美國企業;前6名化工企業中4名都不是美國企業;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中有19家非美國企業。1945年時,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但到20世紀末,美國的貿易赤字卻達到4500億美元,只有靠吸引外國人的錢來過日子。
從1980年以來,美國在世界投資市場上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1980年,美國的凈資產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3%,而到2002年,美國的凈債務已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3%。根據美聯儲2003年9月的估計,外國人掌握的美國國庫券占發行總額的46%,比10年前翻了一番還多。歷史學家弗格森認為,這么大程度的外債水平,一般是發展中國家的特征,根本不像一個要稱霸全球的大帝國。
還有戰略分析家認為,想當帝國,如今的國際關系是比經濟實力更為復雜的問題。例如,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就認為,與巔峰時的英帝國相比,美國現在擁有更多的權力資源。但是美國的權力(對其他國家內政的控制)不如當年的英國大,因為英國當初統治了l/4的世界。例如,英國官員控制了肯尼亞的學校、稅務、司法和選舉,更不要說它的對外關系了。美國如今沒有這樣的控制權。
在信息全球化時代,戰略實力根本不會這樣高度集中。相反,它像復雜的三維棋局那樣分散在各個國家之間。在棋盤的頂層,美國的軍事實力基本上無人匹敵;但是在經濟這層棋盤上,美國并非霸權或帝國。舉例來說,如果歐洲聯合起來,美國想和它平起平坐也絕非易事;在位于底層的跨國關系棋盤上,權力被雜亂無章地分散,使用單極、霸權或美帝國這樣的字眼毫無意義。在三維棋局中,如果只關注某一層棋盤,而沒有注意到其他棋盤以及各棋盤之間的垂直關系,那么就會滿盤皆輸。反恐戰爭就是個例子,美國通過位于頂層的軍事行動棋盤推翻了伊拉克的統治者,但在底層的跨國關系棋盤上,“基地”組織招募新成員的能力也隨之增加。
美國的帝國夢是野心膨脹,就好像是吹氣球,氣球越吹越大,顯出帝國的巨無霸身軀,但是總有一天承受不了而爆炸;又好比是用木頭搭高臺,木臺越壘越高,顯出帝國高高在上的輝煌,但是基礎不牢終有一天會坍塌。這就是為什么人類歷史上任何強權和帝國總是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
美國會是永遠的帝國嗎?
美國是現今世界上的惟一超級強國,它只要想當帝國就會受帝國生命規律的支配;另外時代畢竟不同了,人類歷史上帝國出現的那些條件不復存在。所以,美國想要打造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國大廈的美夢,只會如鏡中花、水中月,不可能實現。
美國想當帝國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障礙。
一是軍事力量與經濟實力的矛盾,這個問題在上面已經作了詳細的分析。
二是政治理想與實際行動的矛盾。美國口頭上的理想是追求民主自由,但實際行動是想控制世界。美國不斷把民主自由的理想輸出國外,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人民的覺醒,最終會反對美國帝國的控制。這種情況在殖民主義時代就出現過,殖民地人民用民族主義的思想武器反對宗主國,獨立自主的革命風起云涌,打破了舊的殖民體系。英帝國就是在這場革命中丟掉皇冠、跌下帝國寶座的。中國也是在這場革命中實現國家解放、民族獨立而走上偉大復興道路的。
社會的創新活力,與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不相容的。如果選擇走帝國的老路,必然重蹈帝國覆轍。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很多讀者問我:“這之前,你是不是預感美國會發生金融危機?”我實話實說回答:“我認為美國不可能成為永遠的帝國,但是沒有想到危機會來得這么快。”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對美國經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對一個一心想成為帝國的國家來說,這是一次嚴重的挫折。西方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次貸危機中的美國情況堪比1929年的大危機。但是,現在看來美國的危機似乎已經見底。比較樂觀的分析家認為,美國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復蘇的苗頭。但是,就算洪水退去,危機化解,阻止美國帝國圖謀實現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事物會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
歷史上存在過的帝國現在還有嗎?羅馬帝國被敵人滅了,大英帝國衰落了,拿破侖法蘭西帝國消失了,希特勒第三帝國垮臺了,蒙古帝國被草原上的烈風吹散了,阿拉伯帝國被廣袤的黃沙埋沒了,任何帝國都難以回避“從起點到中途再到結束”的發展道路。
這就是歷史法官在暗中掌握的辯證法鐵律,也就是中國的智慧老人老子所說的“大道”的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