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與華盛頓:合謀還是博弈?
作者:Lov_vinccy
2009年9月14日,在距離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引發的金融危機年滿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奧巴馬現身紐約華爾街,在極具歷史感的聯邦大廳發表了關于金融風暴的演講,呼吁國會實施“金融監管改革”。
一樣的口若懸河,一樣的嚴厲指責,一樣的慷慨激昂,一樣的鼓舞人心……
作為哈佛法學院的高材生,奧巴馬無疑是在公眾面前演講的絕世高手,歷時半個小時的演講不僅僅是一場演講,更像是一場針對華爾街貪婪與冒險的指控,遺憾的是聯邦大廳不是法庭、沒有被告人,也沒有陪審團和律師。
你要當真以為華盛頓正在準備制裁華爾街,那你可就大錯而特錯了——這只不過是華盛頓與華爾街雙簧戲表演的持續而已。
總之,對于華盛頓嚴厲指責華爾街的聲音,你可千萬別當真!
在奧巴馬就任總統的當天,就把金融危機歸結為一些人的“貪婪”與“冒險”,時至今日,他依然堅持這種觀點,這實在是一件很絕妙的事情,問題在于,人的本性就是貪婪的、冒險的,幾千年來都是如此,這種指控有什么意義?
從表象上來看,由于次級房屋貸款引發的金融衍生品泛濫才導致了本次金融危機,而實際上,金融衍生品泛濫正是美國政府所默許,華爾街是盛美元的大水缸,其目的就是為了吸收美國政府和美聯儲1990年代以來海量增發的美元,避免美元的急劇貶值。
所以,從本質上說,本次金融危機的源頭在于華盛頓的財政赤字,在于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美元濫發,在于貨幣政策過于寬松,所謂的華爾街一小撮金融家們的“貪婪”和“投機”造成金融危機,只不過是華盛頓、美聯儲找出來的好借口而已。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看言語看行動”,倘若你有那么點興趣,詳細分析一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華盛頓和華爾街的具體所作所為,你就能發現這一出雙簧戲的幾幕劇情。
第一幕:單膝跪地,悲情救市
2008年9月16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金融市場立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金融市場,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保爾森立即向國會提出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即所謂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TRAP)”。
然而,民眾可不這么認為,德州民主黨眾議員多哥特就對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老百姓總被要求來收拾殘局,但從來沒有被邀請去分享盛宴。對于這一次被要求為救助華爾街作貢獻,民眾會感到十分氣憤。”
局勢險惡啊,為了讓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迅速獲得通過,讓華爾街獲得喘氣機會,9月25日,美國總統布什召集兩黨國會領袖、兩黨總統候選人在白宮召開會討論救市計劃,然而保守派人士反對如此龐大的開支計劃。會后,為緩和氣氛,更為了爭取眾議院的支持,保爾森在資深政治家、同時也是祖母級美女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面前單膝下跪,提出“紳士”請求,請求她的黨派不要撤銷對該計劃的支持,以下為原汁原味真實臺詞:
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我想要告訴你的是,不是我,而是共和黨在阻止通過金融救援計劃。”
單膝點地的保爾森嘆氣:“我知道,我知道。”
后來,這份計劃在2008年9月29日美國國會眾議院的表決中被否決——但這僅僅是為了回應民眾對華爾街的指責,因為根據彭博社的調查,當時有55%的民眾反對救市,此外還有122位經濟學家聯名致信國會反對救援計劃。布什總統后來發表演講,大談特談如果不通過這個計劃,美國經濟將陷入如何嚴重的衰退境地,普通民眾生活水平會如何的降低,所以該計劃“必須獲得通過”。
最終,財政部對計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改頭換面之后在2008年10月3日下午再次提交眾議院,面對即將陷入崩潰的金融系統,眾議院在無奈之下通過了該計劃。
在第一幕劇情中,華爾街金融家們由于投機過度,使得自己深陷危機,他們的老朋友保爾森,這位曾經的高盛總裁,立即拋出救市計劃,布什總統召集華盛頓政治精英商談對策,要求實施救助;鑒于民眾和專家的反對,在眾議院第一輪投票中被否決,經“改頭換面”,再次提交表決,終獲通過。
第二幕:總統選舉,決戰金融
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被稱為一個老人(麥凱恩)、一個黑人(奧巴馬)和一個女人(希拉里)之間的競爭,后來女人(希拉里)敗下陣去,便剩下了黑人奧巴馬和老人麥凱恩的決戰了。金融危機爆發之時,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保爾森拋出救市計劃先聲奪人,經濟政策自然成了兩位總統候選人辯論的核心議題。
奧巴馬說:“我們需要給人們使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喘息空間”。他表示支持救市,但美聯儲和財政部應加強對資金監管,降低通貨膨脹,保持經濟穩定云云。
麥凱恩說:“不打算用7000億美元來拯救華爾街的銀行業者和經紀人”。他表示反對救市,美聯儲和財政部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保持美元強勢和經濟穩定云云。
兩人金融政策乍一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實際上披著“支持”和“反對”的外衣,換湯不換藥,歸根結底理念如出一轍:“保持美元霸權,讓世界來承受美元濫發的后果吧”!。
反正只有這兩個候選人,非此即彼,最終,公眾面前的絕世演講高手奧巴馬同學成功競聘美國總統一職。
總結這一幕劇情,比方說,奧巴馬的政策,“降低通貨膨脹”與“支持7000億美元救市”完全是背道而馳,一下子7000億美元涌入市場,怎么能降低通貨膨脹,不斷通貨膨脹的經濟又有什么穩定可言?麥凱恩的說法,不救助華爾街,美國控制全球的金融能力會受到毀滅性打擊,“保持美元強勢和經濟穩定”豈不是全成了空話?
麥凱恩同學反對救市,卻提不出任何實質性辦法,奧巴馬同學至少還提出了一個“加強資金監管”的措施,兩人相較,高下立判,奧巴馬技高一籌,勝!
第三幕:救的是AIG還是PIG
聽任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市場倒塌,導致美國金融系統崩潰,繼而造成美元失去世界貨幣的霸權,這是華盛頓和華爾街都絕對不可能接受的結果。
自己砸破自己暢快游泳的大水缸,你以為華盛頓有這么傻啊?
所以,救市是必然的,無論是參議院還是眾議院,無論是誰當總統、誰當財政部長。
要不,你看,當時的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就在2008年9月25日趁低位購入最大的投資銀行高盛50億美元的優先股,堅信美國政府必定出手援助。
“如果政府不采納保爾森的方案,任何購買行為都是錯誤的。”巴菲特如是說。
以華盛頓對保險業巨頭AIG(美國國際集團)的救助來看,2008年9月18日美聯儲對AIG緊急輸血850億美元,到當年11月12日,援助資金已經上升至1500億美元,而到2009年3月2日,不得不再次追加300億美元。
乖乖啊,動輒幾百億、上千億美元,美元可是世界儲備貨幣,不是通貨膨脹時期的津巴布韋幣,也不是小孩玩過家家游戲!
與此同時,雷曼兄弟破產倒閉之后,眼看一堆華爾街金融機構岌岌可危,華盛頓和美聯儲允許高盛、摩根斯坦利、美國運通等多家金融機構轉變為商業銀行,便于他們吸收存款,渡過危機,同時也讓美聯儲能夠名正言順的行使“最后貸款人”的權力,提供美元資金援助。
由此,“太大而不能倒(TBTF,Too Big Too Fail)”這個詞被創造出來,凡是被華盛頓政府定義為“TBTF”的金融機構,都不用再擔心倒閉之虞了。
AIG得到1800億美元的資助之后,作為保險機構,他很“負責任”地把其中大部分轉手送給華爾街的其他金融機構之外(僅高盛一家,就得到了850億美元),保證了華爾街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轉。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還有一小部分,AIG不是歸還給了政府,而是作為高層管理人員的獎金給發放下去了。
美國民眾這下可炸鍋了,納稅人被迫為這些“TBTF”的金融機構的賭博行為買單已經夠倒霉的了,在危機仍在四處蔓延,失業率還在接近10%的地方徘徊,大部分人的養老金被蒸發了近一半,許多風燭殘年的老人不得不在生存線上掙扎,想不到AIG居然還好意思用納稅人的錢來給高管濫發高額獎金,無怪乎美國民眾要責問政府,他們救助的究竟是AIG還是PIG(豬)了。
急切之中,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覺得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實在不像話,在一次公眾演講中對公眾提到:“我向你們保證,沒有人比我對AIG更失望!”
失望歸失望,華盛頓政府終歸還是沒有收回對AIG的援助。
第四幕:完美搭檔——伯南克與蓋特納
現在,輪到兩位最佳演員登場了。
一位是2006上臺的美聯儲掌門人,被人稱為既不雄辯、也不多言,毫無神秘感、也缺乏幽默感的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一位是被奧巴馬總統新任命的美國財政部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相貌頗似電影里的哈利.波特,而他與伯南克一起,的確也給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他的“點紙成金”魔法,讓美國金融系統“起死回生”。
根據有些說法,美聯儲建立之時是一家私人公司,不受美國政府干預。
從2009年年初以來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親密無間的合作中,我覺得,以上觀點即使曾經是正確的,那么現在也已經過時了。
金融危機以來,“有毒資產”這個詞匯很是流行,但你知道它為什么“有毒”么?
就是因為這些證券和金融衍生品假定的都是房屋價格會不斷上漲,假定的是各類資源的價格會不斷上漲,假定的是金融產品價格更會飛速上漲——因為美聯儲提高了利率,這下美國房屋不漲了,資源價格不漲了,證券價格下跌了……所以才有金融危機了!
現在,美聯儲把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調低到有史以來的最低(0~0.25%),同時在2009年3月份還史無前例的宣布購買自己發行的國債,被投資者形象的稱之為“開動印鈔機”,給了全球人民一個劇烈通貨膨脹的預期。
你說各類資源、商品乃至證券、金融衍生品的價格能不上漲么?
隨后,蓋特納針對保爾森的“TRAP”進行改進,提出了“公私合營投資計劃(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PPIP)”,并公布其相應細節:參與競拍的那些“私人投資者”,甚至只需要承擔7%的資金損失風險,其余93%的資金風險,由美國納稅人支持的政府擔保……
為了使得那些“TBTF”的金融機構能夠脫離資產減值所造成的破產威脅,美國金融會計標準委員會又對一直以來的“按市值計價(Mark-To-Market Accounting)”會計準則做出關鍵改變,允許金融機構自己估算自己的“有毒資產”價格。
如果美國的“私人投資者”,還不能明白美聯儲與財政部合演這一出雙簧戲的“良苦用心”,那他們真是“太不成熟”了!
果其不然,在這一系列密集的救市組合拳轟炸之下,美國股市大漲,金融系統由此“起死回生”——美股不斷創下新高,截止到2009年10月14日,道瓊斯指數上漲了53%。
在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以身作則”的模范表率作用下,全世界各國央行都開始了“開動印鈔機”的做法,降利率、放貸款、賣國債,大量增加紙幣供應量來“應對危機”。
誠實的說,面對這一次金融危機,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通過改善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在沒有強制性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可能導致迅速的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成功實現“乾坤大挪移”,做得相當不錯;相比較之下,一些所謂的新興國家,經濟發展內功練得不夠扎實,卻動輒以數萬億的規模直接向股市、房市以及實體經濟撒錢,財政部增加赤字,銀行增加不良資產,國民福利迅速向權貴階層轉移,似乎根本不在乎通貨膨脹問題。
不管怎樣,至少從表面上看來,在美聯儲和財政部的帶領下,全球金融系統實現“正常”,經濟逐步開始“復蘇”……
諸君,這一幕劇情,美聯儲、財政部以及金融會計標準委員會演得多好啊!
第五幕:一周年,祭典還是慶典
時間,是災難的解藥,更是遺忘的良藥。
一年之前的金融風暴,橫掃繁華的紐約華爾街,除了冰雪覆蓋的南極洲,恐慌從北美傳遞到歐洲、亞洲、南美、澳洲、非洲,危機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資產減值超過10萬億美元,并迫使各國政府都采取史無前例的寬松貨幣措施來干預經濟。
本來,正是由于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才造成了這一輪金融危機,以美聯儲為首的中央銀行才是這一輪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現在,無非是制造一場新的、更大的泡沫,來淹沒以前舊泡沫破裂所造成的陣痛而已。
至于華爾街和華盛頓的關系,你能指望什么呢?
引發如此嚴峻的經濟危機,全球金融市場資產減值損失超過“911事件”、超過二次世界大戰,盡管關于過度投機、過分貪婪、過于冒險的指責天天在耳邊響起,如此巨大的損失,然而你可曾見過任何一人為此被判有罪?
從克林頓時期的財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到布什執政時的白宮幕僚長喬舒亞博爾頓(Joshua Bolton),到前任財政部長保爾森,哪一個不是從高盛出來的呢?甚至現任財政部長蓋特納(Tim Geithner)也是保爾森多年的門徒。美聯儲現任的顧問中就有3個來自高盛,其中包括前美林證券的首席行政長官塞翁(John Theon),現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Larry Summers)也曾是美國知名的D.E. SHAW Group的顧問。盡管去年他只需為這個基金公司一星期工作一天,他在2008年的年薪卻是520萬美元。
當白宮都充塞了華爾街的勢力時,又有誰來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呢?
諸如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國國際、美國銀行等一系列美國金融界的翹楚,都是依賴于政府的資助才渡過最冷的寒冬,他們的關系一度如同蜜里調油,唯財政部和美聯儲馬首是瞻,民眾要求AIG高管歸還高額獎金,政府一聲令下立即得到實現就是一個明證。
在金融危機一周年之際,正如中央銀行所預想的那樣,超寬松的全球貨幣政策導致了大宗商品、資源以及股市的大幅度上漲,那些曾經受到政府資助的金融機構都復蘇過來,房地產價格停止下跌,某些行業生產開始增加……
于是,綠芽之聲不絕于耳,復蘇跡象遍布全球,牛市論調響徹云霄……
在這種沾沾自喜的情緒之下,美國政府對于原來所強調的金融監管,也開始三心二意起來,在最近的G20會議上,奧巴馬甚至都不屑于和各國政府首腦討論全球金融監管的事情。
終于,祭典變成了慶典。
甚至,讓全世界勞動人民吃驚的是,在獲得政府資助度過危機之后,華爾街那些“TBTF”的金融機構,迅速重整旗鼓,歸還政府資金之后,反而變得更加貪婪、更加投機、更加冒險……
這不,根據2009年10月12日的報道,得益于全球經濟形勢的好轉,高盛第三季度的營收將達到120億美元,高盛的盈利有望增長至2008年同期水平的300%;而早在7月份,就有機構估算,高盛員工2009年有望平均拿到100萬美元的薪酬福利。
100萬美元!
上帝啊,還是員工的平均薪酬福利!
高盛2008年的獎金是36.3萬美元,頂峰時期的2007年也不過才66.1萬美元的水平。
摩根大通、花旗、美國銀行均與高盛類似,都獲得了高額盈利……
這些TBTF的金融機構,美國政府信誓旦旦的限制高薪措施基本上形同虛設,復雜的金融衍生品重新開始設計售賣,來自交易部門的投機收入仍然是主要利潤來源,也就是說,他們的運行模式并未有什么改變,而且還廣泛應用了新式武器:“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HFT)”。
“HFT”,啥高科技武器啊?
高頻交易就是運用超級計算機的速度優勢,來達到比其他計算機信息處理速度快以毫秒計,比人工交易員速度快以整秒計,從而實現比其他人更早獲取信息、更早實現交易的目標。
“HFT”有若干不同的類型:流動性回扣交易、掠奪性算法交易、自動交易做市商、程序化交易、閃電交易等。其中,所謂“閃電命令(Flash Order)”交易,是指那些大型投行用高速、超高速計算機比一般人早0.03秒獲取市場信息,先于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參與股票交易,從而將股價推高或打壓,進而賺取暴利。
為此,高頻交易員甚至要努力租賃與證券交易所計算機毗鄰的場地,以求可以最大程度接近交易所電腦而進一步獲得哪怕一毫秒的時間優勢——光纖每秒30萬公里的信息傳播速度也比不上人類的貪婪啊!
花旗銀行的一位高頻交易員表示,這類交易特別依賴速度和技術,他們設計出各種模型,在高速計算機上每秒鐘完成數百萬次的交易。他說,只要有51%的交易賺錢,49%虧錢,總體來說就是賺錢的。雖然每筆交易盈利或許不到幾美分,但只要交易量足夠大,就能夠保證不錯的利潤。
高盛大約占據了全球高頻交易活動20%的份額,難怪在美國經濟正面臨崩潰,兼并、收購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高盛憑此策略在一個交易日內仍然可以輕松盈利1億美元。
說一個你不太相信的數據:高頻交易占美國股市總交易量的70%!
比的就是計算機的速度,比的就是誰更牛氣、誰更有錢來設計速度更快的交易!
高盛及其同類大型金融機構,因為他們“太大而不能倒”的地位,已經給美國公眾強加了巨額成本,現在他們又給社會增加了新問題——利用高頻交易從股市中攫取暴利。
曾被認為是本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的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2009年9月9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專訪的時候表示,金融危機還會重演,但會和上次不一樣。
他說,金融危機的形式各種各樣,但都有一個基本的根源,那就是人類的本性。
“除非人性改變,否則我們今后還會有不同形式的危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