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果敢特區的昨天與今天
與云南臨滄、保山兩地區接壤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俗稱“果敢特區”,是一個奇特的地方:這里雖在境外,卻通用人民幣、漢語(云南方言和普通話),政府和軍隊建制也酷似中國,甚至使用云南的電話區號和手機號碼。今年8月8日,這個“酷似中國的外國地方”爆發了被稱為“8.8事件”的亂局,導致大批果敢人和在當地經商的漢人向中國境內逃亡,并引發國內網民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
這個果敢特區究竟為何如此酷似中國?它和中國究竟有何淵源?
果敢之由來
果敢即緬甸撣邦第一特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下轄一縣、一市、5行政區、2鎮、15鄉,人口20余萬,位于撣邦東北部頂端,薩爾溫江(怒江)東岸,與云南臨滄地區鎮康、滄源、耿馬和保山地區龍陵接壤,共同邊界長達250公里,隔薩爾溫江和南定河與緬甸木邦、佤邦相對。
這里人口90%為果敢族(緬甸漢族),尚有撣(中國稱傣)、崩龍、佤、德欽(中國稱景頗)、傈僳、苗等民族。
果敢地區先秦屬哀牢百濮地,東漢光武帝時隨哀牢內屬,據說諸葛亮南征曾到此地。唐代屬南詔,后為大理國永昌府孟纏甸,元滅大理,置云南省孟定路孟纏甸,明代則分別為鎮康土州、孟定土府的一部分,約18世紀,漢族人楊獻才成為該地世襲土司,1840年其第四世楊國華被道光皇帝封為世襲果敢土縣令。
自東漢至清末,這里雖名義羈屬中國,并曾有過各種名目的地方建制,但都系“土郡縣”,實則徒具頭銜,而一直處于土司專政的形勢下。明末清初,大批南明軍民在永歷皇帝和李定國、白文選等人率領下南遷至此,后來南明失敗,許多漢人恐懼清廷迫害,留居于此,因此形成了薩爾溫江以東的漢族聚居區。
1886年,英國吞并緬甸,并趁中國虛弱向東北擴張,1897年中英簽訂《續議緬甸條約》,果敢縣被劃歸英屬印度,屬于木邦土司管轄。然而實際上,不論是號稱中國屬縣,或稱為英屬印度土司,這里始終是楊姓土司的獨立王國。
二戰后果敢脫離木邦,成為直屬緬甸的大土司;1959年,緬甸吳努政權與果敢簽署協議,和平改組果敢土司政府,廢除末代土司楊振財的地位,將權力交由“果敢地區議會”,楊氏被吸收入緬甸中央政府做官;1962年,奈溫發動軍事政變上臺,撕毀協議,逮捕楊氏成員,試圖徹底同化果敢,楊氏子弟楊振聲潛回撣邦,組織“果敢革命軍”反抗,緬甸政府采用“以果制果”手段,扶植果敢人羅星漢組織自衛隊,1965年打敗楊振聲,成為果敢縣長,當年,緬甸政府將漢族改稱果敢族,在果敢強迫推行緬甸語教育。
1968年,緬共彭家聲部反攻果敢,羅星漢不敵,焚毀果敢新街,劫持大批果敢居民逃亡撣邦臘戎,果敢成為緬共根據地,為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一部;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發動“3.11起義”,脫離緬共,成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自任果敢臨時軍政委員會主席、同盟軍總司令,同年5月,親赴仰光與緬甸政府和談,成立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彭任主席。該特區雖名義上屬撣邦,實際上直接和緬甸聯邦政府發生關系,緬甸中央在當地派駐少量行政、教育人員,但基本上仍由果敢人自治。
1992年11月,果敢第一次內訌,云南臨滄外逃知青,楊茂良、楊茂安四兄弟發動兵變,在佤邦軍隊的支援下逐走彭家聲,奪取果敢政權,由于楊氏任人唯親,且系外來戶,民心不附,加上大肆制毒販毒,引起中國方面不滿(四弟楊茂賢被中方在1994年5.8大掃毒中抓獲槍斃),1995年11月22日,彭家聲在女婿林明賢的支援下反攻果敢,楊氏逃入緬軍控制區。12月20日,緬甸政府和彭家聲達成協議,彭重掌政權,但此次內訌,使緬軍6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開進果敢,控制了猛固的原楊氏領地和若干制高點,埋下了此后的重大隱患。
此次8.8事件,先系緬甸政府試圖利用修憲和大選染指果敢政權,強行接管老街邊境口岸,后逐步演變為果敢內訌,果敢聯合軍副司令白所成、縣長米曉庭、執行委員劉國璽、李洱發動“兵諫”,試圖抓捕彭家聲未遂,白所成自稱“主席”、劉國璽稱“副主席”,與彭家聲對峙。由于果敢官網因混亂關閉,信息嚴重不暢,目前果敢局勢尚不明朗,有消息稱,佤邦軍隊已介入干預,而果敢老街等口岸早已門庭冷落,局勢有趨于復雜、混亂的跡象。
彭家聲其人其事
提到果敢特區就不能不談談彭家聲。
彭家聲祖籍中國四川,1933年生于果敢紅石區頭河村,1946年進入果敢官立小學讀書,這所學校系軍民合一,教官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彭48年畢業后成為自衛隊軍官,他的同學羅星漢、坤沙日后一個成為他的死敵,一個成為他的摯友和世界著名“毒王”,3人被合稱為“緬北3杰”。
1962年,彭家聲追隨楊振聲起兵,1965年被緬軍收編,但隨即因不滿種族歧視而再度起兵(稱“第二次起義”),被羅星漢擊敗,退入中國,后加入緬共,任東北軍區司令。
1968年,彭家聲率東北軍區反攻果敢,逐走羅星漢,成為“果敢王”,1989年發動“3.11起義”脫離緬共,成立撣邦第一特區,彭成為第一個脫離緬共和政府和談的緬共人民軍重要將領。
彭主政后深感鴉片危害,開始著手禁煙,但由于果敢經濟嚴重依賴販毒,禁煙受到內部許多領導人的抵制,加上一些人對彭大量任用子弟親信不滿,遂在1992年11月爆發楊氏兵變,彭軍主力912、893兩師在楊氏和893師長魏超仁率領下嘩變,和彭軍混戰,楊氏游說佤軍助拳,彭不支,解散軍隊后逃往女婿林明賢控制的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前緬共王牌軍“815軍區”)。
1995年,彭家聲利用楊氏眾叛親離、內部剛剛發生混戰,以及佤軍轉趨中立、中國政府對楊氏不滿的大好時機,在林明賢的幫助下反攻果敢,奪回政權。
彭家聲重新執政后于2003年全面禁絕鴉片,并在中國云南地方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幫助下發展替代經濟,積極開展與中國的邊貿往來,但由于幅員狹小、基礎薄弱,使果敢地區經濟水平不升反降,此次“8.8”事件,固然有緬甸聯邦試圖集權的因素,但經濟矛盾、權力爭斗導致的內訌則是根本因素。
由于彭家聲在緬北有深厚根基,又是緬北四個地方割據政權所成立的“緬甸和平民主陣線”盟主,因此不論緬甸政府或白所成等都很難得手,據傳聞,白所成等已與楊氏聯手,暫時后撤待機,而緬軍則在與彭部溝通后保持觀望態度。
果敢的盟友們
果敢的盟友,即緬甸和平民主陣線的另外3個成員,它們中也有大量果敢人甚至外遷漢人,控制區內“中國特色”十分明顯。
佤邦第二特區,前身是緬共中部軍區,主席鮑有祥為佤族人,但該部創始人、已故的副總司令李自如為云南知青,面積3萬平方公里,人口60萬,其中70%為佤族,成立有佤邦聯合黨和聯合軍,其中鮑有祥部兵力1.5萬,轄214、417、418、420、525師,兩個獨立團和一個中央警衛團,加上游雜,總兵力超過兩萬,是四個地方政權中面積最大、兵力最多的,在果敢歷史上,佤軍的向背往往成為局勢的關鍵。
克欽第三特區為原緬共101軍區所在地,司令丁英系克欽族,所部僅3個營、1個教導大隊,約600人,但克欽族驍勇善戰,自殖民時代起就桀驁不馴。由于占據紅木、玉石產地,克欽第三特區十分富裕,而克欽族人文化程度高,“海歸”眾多,和中國貿易頻繁,關系密切,且是4個特區中唯一基本和鴉片貿易無關的一個。
撣邦第四特區為原緬共815軍區,面積4952平方公里,人口74022人,轄9個行政區、500個自然村,是4特區中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主席林明賢系原籍海南的廣州知青,也是彭家聲女婿,所部原為緬共人民軍683、768旅,現改編為369、911師,3000余人,各級軍官幾乎都是中國本土出生的華僑,秘書長蔣志明曾任中國東北軍區旅長、副參謀長,參謀長羅長保系昆明知青,曾在緬共人民軍中任“精銳之精銳”中央警衛旅政委,因此該部被認為是4特區中最驍勇善戰的,該特區在4特區中鴉片替代經濟發展最快,境內秩序也最安定,林明賢被認為是彭家聲最可靠的臂助。
從目前情勢看,4特區囿于唇亡齒寒的道理,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團結,“8.8”事件后,4特區以和平民主陣線名義發出通告,迫使緬軍讓步。
由于各方勢力錯綜復雜、犬牙交換,特別是“主角”果敢在歷史上便多次發生內訌,這塊“酷似中國的外國地方”未來向何處去,目前還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