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貧富差距是危機根源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美國國內持續(xù)擴大的貧富差距是危機的重要根源,而這個根源是美國國內自己的結構問題。
徐以升 (第一財經日報評論部主任)
田小山 (第一財經日報實習記者)
近日,筆者接觸到三位不同的意見領袖發(fā)出了這樣的觀點,不由得從這個角度深思。該邏輯的主條線是,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自由主義政策之下,美國貧富差距持續(xù)拉大,而為了保持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和消費力,只能通過負債的形式創(chuàng)造需求,而這最終導致了危機。
日前,GLG Partners資產經理本·范內爾(Ben Funnell)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指出:“在財富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中的情況下,過度放貸是保持大多數人生活標準的唯一方法。”他把這個答案稱為“資本主義骯臟的小秘密”。
國際馬克思大會主席、法國巴黎第十大學教授熱拉爾·杜梅尼爾(Gérard Duménil)日前在接受CBN記者訪問時也表達了這個觀點。他指出,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新的社會秩序,有其階級內涵,社會按照最富有的那部分人的意愿加以改造,上層階級收入不斷增加。2001年衰退之后的美國經濟很快恢復,這得益于債務增長,尤其比較窮的家庭部門的債務迅速增加。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必須解除管制。而這導致了危機。
同樣持該看法的,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領銜的、聯合國“改革國際金融和經濟結構委員會”專家小組。他們的報告中談及危機的根源時指出,危機在于美國實施擴張性政策,為什么采取擴張性政策,是因為發(fā)達國家(美國)內部收入不平等,美國的收入差距在擴大,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很慢,而整體經濟又不想衰退,只能用債務來彌補收入增長過緩。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余永定教授是該專家小組成員,他認為這是該委員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可以說,所謂美國地產市場次級貸款,無非就是讓本來買不起房的,通過金融工具的創(chuàng)新,能夠買得起房,而貸款利息提高時,他們的收入水平就支付不起貸款,并導致違約。
問題的關鍵在于,應該怎么認識這個邏輯的基礎,美國收入差距是否足夠大?
的確是,近些年來,很多美國人開始關注自己的貧富差距問題。即使表面上美國的窮人平時也能過得很好,可一旦和富人們的生活相比較,就會發(fā)現這階層之間的鴻溝幾乎是不可逾越的。
從不同的信息來看,自二戰(zhàn)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貧富差距開始呈現出逐步加大的趨勢,以至于在這次經濟危機前到達了一個頂峰。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衡量貧富差距的一個最廣泛的指標。美國勞工部推出的年度統計清晰地反映出了美國基尼系數持續(xù)上升的趨勢,自1965年的0.40到近期的0.466。這意味著在124個國家中(其他國家沒有足夠數據支撐基尼系數的計算),美國僅僅排在第92位,這比厄瓜多爾、菲律賓、伊朗,還有巴基斯坦等國都要嚴重,而僅僅比南美、巴西等國略好。
如果這個趨勢持續(xù)發(fā)展,那美國將會達到墨西哥的水平,同時也意味著美國的中產階級將成為過去式。
除了基尼系數的比較之外,另一個觀察的角度是美國財富階層掌握財富的比例。這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少數人掌握了絕大多數的財富。即便人們享有投票權,可以在選舉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可每個競選人背后數目龐大的財團,都很難讓人將這與平民化聯想起來。
直觀的數據顯示,美國最上層1%的富人擁有美國將近40%的財富,最上層20%的富人就達到了占據美國80%以上財富的現狀,而美國80%較貧困的人們僅僅擁有美國不到20%的財富,近年來甚至有降落到15%以下的趨勢。而同時,美國40%更貧困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只占據美國的0.2%。
近些年以來,美國公司CEO的收入相較普通員工的倍數也從1960年的50倍到了目前的500~600倍,還不包括股權激勵等額外收入。
同樣可以考慮的角度是,美國企業(yè)利潤占據GDP的比例。因為美國企業(yè)絕大多數都是私有制,而大股東們都屬于富人階層,這也意味企業(yè)的利潤多少直接影響富人階層的收入。自2005年以來,企業(yè)利潤占據美國GDP的比例迅速上升,超過了原先的預期,達到了12.7%的歷史新高。這超越了1965年12.2%的上一個高峰,成為百年以來的歷史新紀錄。
這些趨勢在近幾十年內持續(xù)、不斷放大,使得美國階層間的貧富差距逐漸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如果我們認可這樣的分析思路,這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危機。美國國內持續(xù)擴大的貧富差距是危機的重要根源,而這個根源是美國國內自己的結構問題。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