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宗豪:金融危機根源于“社會”問題
“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社會性”的“金融危機”,根源于以“資本”為靈魂、為世界觀和國家意識形態的資本主義制度安排,無法跨過“可持續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種種“社會”問題之“坎”
到目前為止,由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造成美國39家銀行倒閉,信貸危機損失將達到3.6萬億美元,銀行體系處于破產邊緣;歐元區GDP的增長從2008年的0.1%調至目前1.9%的負增長;德國整個金融體系的不良資產總額高達3000億歐元;日本今年第一季度出現2位數負增長。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全世界2009年失業人數將達5100萬;匈牙利、保加利亞、希臘等國爆發了帶有暴力色彩的抗議活動。
顯然,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廣泛深刻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發表了許多論文,出版了許多著作,對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與深層原因,作了許多分析和闡釋,但筆者認為對其根本原因的揭示還是不夠的。大多數學者僅從經濟或金融的層面分析“金融危機”;也有不少學者把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歸咎于資本主義制度,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出了問題。對這一根本原因的判斷是對的,但我們不能停留于一般的結論。若把它放到“后現代”、“可持續社會現代化”的層面分析,便可以發現:“金融危機”本質上是“社會性”的“金融危機”,即“社會性”的“金融危機”根源于“社會”,根源于以“資本”為靈魂、為世界觀和國家意識形態的資本主義制度安排,無法跨過“可持續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種種“社會”問題之“坎”。
資本主義無法跨越社會現代化之“坎”。從社會現代化層面分析,危機的暴發表現在金融領域,但影響則是全社會(銀行、企業乃至個人資產)、全世界。資產的縮水,全社會失業人口、貧困人口的增加,全社會不穩定因素、乃至沖突的增加。
在社會現代化時期,對全球都市公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若不恰當地引導,倡導“透支消費”、“負債消費”等脫離實際的生活方式,結果必然造成“過度負債”
“社會性”金融危機暴發的原因,筆者把它綜合為“五個過度”:
一是“過度需求”。這里且不說資本的“過度貪婪”,而是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大多數人的需求看,當全球由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為主旋律的時代進入社會現代化階段后,伴隨著當代世界發達國家“后現代社會”、“后現代化時代”的到來,以獲取物質財富為主要動機的“金融本位論”在取代“生產本位論”而成為金融機構、企業普遍追求的同時,“生命本位論”、“生活本位論”正在成為每一位全球公民的追求??梢哉f,在“全球社會現代化時代”,全球都市公民都更關注、更重視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質量。所以,即使是低收入、貧困群體的每一個人,也都會有住房、車子、信用卡等需求,每一個人都希望通過貸款(即使是“次貸”也無妨)實現自己的追求。從美國收入和工資分配看,據《紐約時報》2008年10月5日報告,最富有的20%的美國人年均收入達168170美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15倍,后者的年均收入僅為11352美元。紐約市1%最富有的人的收入占紐約市總人口收入的37%,64名億萬富人擁有財富達3440億美元,比2年前該城市億萬富人的綜合財富高出469%。同時,美國的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勞工部2009年1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美國失業率平均達5.8%,遠高于2007年的4.6%,是2003年以來的最高點。正如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指出的,60%-70%的美國人實際工資下降,靠借錢維持過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國人靠借款維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結果,因美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嚴重超過居民收入,尤其是因大量的低收入群體對住房、生活改善的“過度”需求而擠入“次貸”行列,以至由“次貸風波”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二是“過度消費”。即由于美國居民個人消費的持續增長缺乏相應的收入水平支持,因而消費的進一步擴張是不可持續的。2007年,美國的消費占GDP的比例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72%,為美國歷史最高記錄,同時也是現代歷史上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最高記錄。這一峰值,比泡沫前的25年,即1975-2000年間的平均比率67%高出了整整5個百分點。
重要的是,這一消費狂潮并沒得到實體經濟的支撐,只能通過房地產泡沫和信貸泡沫來支撐。泡沫一旦破滅,“過度消費”導致美國家庭進入緊縮。
三是“過度負債”。伴隨著美國社會“透支消費”的不斷增長,美國居民的個人儲蓄也在不斷下降。據統計,20多年來美國的儲蓄率一直在下降。1984年為10.08%,1995年為4.6%,2004年為1.8%,2005年為-0.4%,2006年為-1%,2007年為-1.7%。
美國的普通百姓不但用盡了自己的收入,而且還要透支“未來的”或“虛擬的”收入以支撐今天的消費。如今,每6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人擁有10張以上的信用卡。美國僅2008年就發行了超過7億張新信用卡,不論男女老少,每人平均超過2張。與此同時,信用卡的負債率也不斷刷新。而根據美聯儲的數據,美國9000萬家庭的信用卡平均欠債1萬多美元,整個國家的信用卡債務高達2.5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業的過度發展,加速了美國民眾對于負債消費生活方式的迷戀,導致國家和國民負債累累,一些分析師預計,在金融危機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美國銀行業今年在信用卡領域面臨的壞賬率可能超過10%。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不僅美國居民在“透支消費”,而且美國政府也在推行“透支經濟”(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巴钢M”不過是靠透支“未來”來支撐“今天”,把當下的危機延遲到未來罷了。一旦對未來出現悲觀預期,以至于沒有未來可以透支的時候,危機就難以避免了。
四是“過度創新”。即金融產品過度創新、過度虛擬而監控失效。美國放縱資本的貪欲,加上監控失效,而導致了各種金融投機泡沫的無限膨脹。一度整個金融衍生品規模高達600多萬億美元,比美國14萬億的國內生產總值高出50倍,比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之和高出十多倍。2009年1月22日,據美國《貨幣與市場》刊登的馬丁·威斯博士文章提供的數據,花旗銀行持有各種金融衍生品金額高達39萬億美元,相當于其擁有的2萬億美元資產的19倍,是其擁有的200億美元總資本額的近2000倍?;ㄆ煦y行擁有的金融衍生品若出現千分之一損失,就足以導致其徹底破產,并會通過連鎖交易將風險迅速傳染給其它眾多金融機構。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數量更大,相當于花旗銀行持有數量的233%,相當于其擁有總資產的40多倍,若摩根大通銀行的財務狀況出現惡化,頃刻能使美金融危機的程度成倍惡化。
五是“過度追捧”。即對美國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過度”追捧而導致的惡果。新自由主義是在亞當·斯密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理論體系。它實際上是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就當前美英新自由主義主流學派而言,其主要觀點:在經濟理論方面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在政治理論方面強調三個“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否定國家干預;在戰略和政策方面極力鼓吹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資本主義化。
對“新自由主義”的全面追捧,使“新自由主義”似乎具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它不僅成了激勵金融產品“過度創新”的潤滑劑,而且成了一種放任金融產品自由創新而無需監控的土壤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伴隨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上臺,隨著新科技革命興起,生產力巨大發展,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發展。適應這種需要,新自由主義開始由理論、學術而政治化、國家意識形態化、范式化,成為美英國際壟斷資本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標志性事件是1990年由美國政府炮制的包括十項政策工具的“華盛頓共識”。進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倡導的經濟觀念,先是拉美,接著半個世界都以此進行改革。它高唱的核心理念是“涓滴效應”,即讓富人更富,然后富裕將會滲透給窮人。
拉美地區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的聲勢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在拉美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有人稱之為拉美大陸的一次“經濟政變”。然而,拉美新自由主義改革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國有企業私有化,使一些產業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集中,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兩極分化和貧困化十分嚴重;民族企業陷入困境;國家職能明顯削弱,社會協調發展被嚴重忽視;金融自由化導致金融危機瀕發,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9年的巴西貨幣危機和2001年的阿根廷債務危機等。
面對危機,拉美地區各國政府都曾進行了深刻反思。1998年4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的美洲國家首腦會議,明確提出以“圣地亞哥共識”替代“華盛頓共識”。當然,對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中,關于市場是有效配置資源機制的觀點,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主義等學派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壓縮政府開支、提高政府效率等觀點值得研究和借鑒。對新自由主義的絕對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全面市場化、全球一體化要摒棄,更不能盲目地追捧。
顯然,在社會現代化(后現代社會)時期,對全球都市公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若不恰當地引導,加上倡導“透支消費”、“負債消費”等脫離實際的生活方式影響,結果必然造成“過度負債”;同時,由于對“新自由主義”的全面追捧,以至使“新自由主義”似乎具有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它不僅成了激勵金融產品“過度創新”的潤滑劑,而且成了一種放任金融產品自由創新而無需監控的土壤。這種由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進而演變成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的世界觀、乃至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是與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的制度安排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如同美國后現代思想家小約翰·柯布教授所說的:“華爾街的危機生動地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出了問題”。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社會現代化遇到了難題,遇到了難以跨越的“坎”,即難以解決大多數低收入階層、貧困群體對現代生活方式(如買房、買車等)的需求問題;而資本主義又是永遠不可能解決大多數人富裕起來的問題的。
?。ㄗ髡呦等A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