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與美國的外交政策 | |
周琪 | |
意識形態與美國的外交政策 世界上存在著各種類型的意識形態,它們都以政治思潮或政治運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意識形態對外交政策有著深刻的影響。雖然意識形態并不直接決定外交政策,但它提供了外交決策的氛圍,指導決策者對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理解,并使決策者制定的外交政策合法化。 自認為已經取得冷戰勝利的美國,其外交政策在后冷戰時期并沒有顯示出淡化意識形態色彩的傾向。相反,此后當政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和小布什比其前任更加努力地在世界各地追求“民主和人權”。 一、所謂的“美國例外”論和古典自由主義與美國的外交政策。“美國例外”論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源泉。其主要觀點是,上帝選擇了美利堅民族并把它安置到北美這片新大陸上,并賦予了其特殊使命:在這里建立一個自由和民主的樣板。美國因此成為自由之鄉和“山顛之城”,為世界各國樹立了榜樣。美利堅民族肩負著上帝所托付的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念和民主制度推廣到世界各個角落的神圣使命。“天定命運”觀念是“美國例外”論思想的延伸,它是19世紀美國擴張主義的辯護詞。“美國例外”論在19世紀中葉引導了美國在美洲大陸的擴張和自19世紀末美國變得強大起來后在海外的擴張,以及在二戰后謀求世界霸權。 古典自由主義是美國另一個基本的意識形態。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信條是:信奉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價值,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民主制。對于美國這樣一個由沒有統一歷史、不同的種族和民族組成的國家,“美國例外”論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是其民族認同的關鍵,也是維系美利堅民族的紐帶。 “美國例外”論和古典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同美國外交政策的關聯是,“美國例外”論要求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推廣到全世界,而他們所要推廣的就是古典自由主義所信奉的自由、權利等價值觀念和民主制。了解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和“美國例外”論的本質,人們就會看清,為什么美國的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之間時常呈現出這樣一個矛盾:在國內講民主,在國際上爭霸權。 盡管美國國內在具體的外交政策上存在著分歧,盡管理想主義一直在同現實主義競爭,但美國人始終有著廣泛的一致看法。“美國例外”論無處不在,它既可以為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辯護,也可以為干預主義的外交政策辯護。 二、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與美國的外交政策。當代美國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在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信條———自由、權利和民主方面并沒有原則分歧。當前,影響美國外交決策的自由主義一般指的是羅斯福“新政”以來經過修正的自由主義。它對古典自由主義所做的修正主要體現在,它主張國家負有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里的責任,政府應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擴大就業;通過稅收政策和公共開支來進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促進社會平等;通過各種社會政策來保障公民權利,實現社會公正。自由主義者一般更重視道德和權利,贊同理想主義的外交政策,傾向于在國外追求民主和人權。 當代美國的保守主義是在二戰以后出現的、與當代美國自由主義相對立的意識形態。其基本主張是:自由優先于平等,秩序、道德和宗教信仰必須受到重視,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干預越少越好。長期以來,保守主義在美國只是一股意識形態潛流,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其信奉者才發展成為美國社會中“沉默的多數”。80年代的“里根革命”,則使它進入了美國意識形態的主流。保守主義者一般更重視利益和地緣政治,傾向于現實主義的均勢外交政策。目前,美國的新保守主義是“布什主義”的思想和政治基礎。新老保守主義者在防務和安全政策及其他問題上雖然存在一些分歧,但都認為美國可以憑借超強的軍事力量來實現美國的安全和利益,而不必顧忌其他盟國和地區大國的反應;在其外交防務政策中要隨時把美國的利益置于優先考慮;美國要保留行動的絕對自由,不應受多邊條約或國際組織的約束;新的安全形勢需要新的安全戰略,“先發制人”或“預防性攻擊”是對付非傳統、非對稱威脅的方法。 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都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般來說,自二戰以來,美國民主黨的國內政策傾向于自由主義,共和黨傾向于保守主義。而自威爾遜總統在一戰期間把理想主義應用于美國的外交政策起,民主黨的外交政策一般傾向于理想主義,共和黨傾向于現實主義。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特點是,要運用美國的力量來建造一個能夠保障民主國家安全的世界。用其另一種話語來表述,就是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為了確保美國的安全,美國必須在世界上追求民主,實行自由主義的“國際主義”。 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在外交政策傾向方面的差別并不是絕對的。實際上,自里根政府以來,越來越難以僅僅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來劃分美國的外交政策。許多美國的研究者認為,作為一名新保守主義者,小布什總統外交政策的理論根基回復到了自由主義,即自“9·11”事件之后,布什轉變成為一個到國外進行討伐的“國際主義者”。在布什及其主要政府官員的政策聲明中,都包含著一個核心的信念,總統及其政府被上帝指派用他們的意識形態來重新塑造世界,這意味著布什將選擇運用軍事和經濟力量來使世界擺脫“邪惡軸心”。布什擁護威爾遜的看法,即只有一個民主世界才是安全的世界,并想要運用美國的武力來建造這樣一個世界。 三、美國反共主義的由來。美國人之所以對共產主義存在根深蒂固的敵視和恐懼,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共產主義是同美國的基本意識形態———古典自由主義相對立的意識形態。因此可以說,美國的反共主義也是從其自由主義信仰和“美國例外”論引伸出來的一種意識形態。隨著二戰后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社會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反共主義成為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主導思想,其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推行的對蘇聯共產主義的“遏制政策”。 在美國人眼中,共產主義是美國自立國以來在意識形態方面所遇到的最嚴重的挑戰。美國人真正感到它威脅到了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和美利堅作為一個統一民族的生存,如果不能阻止共產主義的傳播就將導致“自由世界”的毀滅和“自由”的終結。美國只有通過保護和維持自己的自由社會,才能有力地對抗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吸引力和所提供的允諾。美國人自認為,美國是為世界樹立的“自由”榜樣,是“極權主義”的替代物。上帝選擇了美國作為自由世界的領袖,來完成抵制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和在美國國內外保護自由的使命。正因為如此,美國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反應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更為敏感和激烈,美國的反共立場也更為頑固和持久。上述的美國這些基本意識形態在冷戰結束后依然如故。因此,冷戰結束后國際上的意識形態斗爭并沒有真正結束,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