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成為絕望的搖籃
——論美國的自殺和槍擊案
(修改稿)
作者博客:歷史沒有句號http://blog.sina.com.cn/mayezhuye
美國是一個經常發生自殺和槍擊案的國家。陷入金融危機以后,特別是今年以來,自殺和槍擊案此起彼伏,成為危機中的一大景觀。3月至今,根據中國部分媒體的不完全披露——美國媒體不會完全,何況是中國,而且是部分媒體——,槍擊案已經有13起之多:
3月2日,加利福尼亞州,死警察3人。
3月3日,佛羅里達州,死2人。
3月10日,亞拉巴馬州,死11人。
3月10日,伊利諾伊州,死1人。
3月15日,加利福尼亞州,死5人。
3月21日,加利福尼亞州,死警察1人。
3月29日,死8人。
3月31日,北卡羅來納州,死警察2人。
4月3日,亞拉巴馬州,死5人。
4月3日,紐約州,死14人。
4月4日,匹茲堡,死警察3人。
4月4日,華盛頓州,死6人。
4月11日,洛杉磯,連續3起,至少死3人。
槍擊案如此頻繁,造成死亡人數如此之多,發生地點從家庭、校園而越來越走向公眾場合,震動了美國社會。輿論普遍把這作為金融危機的一種后果。《華盛頓郵報》4月8日文章援引多位犯罪學家的話說,根本原因是美國經濟不景氣,“公司裁員、企業倒閉、經濟前景不明朗等問題,令民眾感到焦慮不安,激化了社會不安定因素”,“許多人開始感到憤怒,指責社會,他們也會被絕望與無助的情緒所籠罩”,“許多人曾經向往過的美國夢,已經成了噩夢”。
著名左翼學者沃勒斯坦,和被他稱為“反共意識形態使徒”的著名右翼學者布熱津斯基,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場,卻由此得出幾乎相同的結論。前者3月15日一篇相關文章的標題,就是“美國發生階級沖突與內戰”。文中引出后者2月17日——當時美國的自殺和槍擊案雖不及3月以后頻繁,但也已經引起嚴重的關注——的一個電視談話。布熱津斯基說,“千百萬失業者面臨可怕的困境”,“巨大財富轉向極少數人的這種現象,在美國是史無前例的”,如果有錢人不自覺自愿地做點什么,“階級之間的沖突將會增加,不瞞你說,甚至有可能發生暴動!”
無論自殺或是槍擊殺人,都古已有之。但是資本主義的美國,特別是發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美國,使這種現象走向極端和危險的地步。排除日本武士道那種自殺,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自殺者值得同情。排除作惡者的被殺,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被槍擊而死者同樣值得同情。
3月29日的槍擊案,發生在一所療養院。4月3日紐約州的槍擊案,發生在一處移民服務中心。4月4日華盛頓州的槍擊案,發生在一個家庭內部。不論出于怎樣的直接原因,那些被殺者都是無辜的。但是3月2日、21日、31日和4月4日匹茲堡的槍殺對象,卻都是警察。他們或者首先成為持槍殺人者的攻擊目標,或者在同后者的交戰中死亡。
媒體報道說,3月10日的持槍殺人者,殺死了自己的奶奶、母親、叔叔、堂兄弟。4月4日華盛頓的持槍殺人者,是因為妻子要拋棄他,死者中包括他的5個孩子和他本人。即便把這些家庭血案的制造者指為歇斯底里和神經錯亂,也不能完全排除社會的責任。其他多數持槍殺人者,都有失業、受警察欺侮的記錄。4月3日紐約州的持槍殺人者,工作嫻熟,上班守時,從不和人爭論,同事相處和睦。他留下的一份《自述》,說“警察讓他失去工作,警察讓他變得貧窮”,失業金不夠生活,直指“美國是個爛國家”。他用槍殺警察,表示向警察代表的那個丑陋社會的抗議。
自殺是一種絕望。槍擊殺人,更是一種絕望。對誰絕望?對社會絕望。面對一個成為絕望搖籃的社會,用槍殺無辜者的方式表示抗議,完全不能贊同;以槍殺直接傷害自己的人表示這種抗議,也并不足取。這種個人的反抗,一方面是社會矛盾激化的象征,一方面顯示著反抗者的軟弱。只有社會的力量,才能改造社會。
輿論把美國連續發生槍擊案,稱為美國的“國內恐怖主義”。這種對弱者的責難,或者出于短視和無知,或者就只能歸結為對罪惡淵藪的掩蓋或庇護了。罪惡的淵藪,就是制造失業、貧困、受侮辱以至于最終讓自己人民絕望的社會,就是這個社會的統治階級和統治制度。這才是真正的“國內恐怖主義”。
輿論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限制私人槍支。美國擁有2億多私人槍支,為世界各國所僅見。連續發生槍擊案的結果之一,居然如英國《衛報》4月13日所報道的,“美國人掀起購槍熱”。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無力用國家的武裝力量保衛自己人民的安全,人民除了自己拿起武器保衛自己,難道還有其他選擇嗎?當局當然可以限制私人槍支。但是它總不能限制人民使用其他自衛武器——從切菜刀、木棍到磚頭快。
布熱津斯基的高明,在于看出經濟危機中美國階級沖突的尖銳化,將會危及美國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但是求助于有錢人做點什么,就大不高明,而且愚蠢了。做點什么呢?無非或者動刀動槍,血腥鎮壓,或者從牙縫里施舍點殘羹剩飯,以此緩和階級沖突。前者將激起更加猛烈的反抗。后者不過推遲這種反抗。如此而已。
2009年4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