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十足把握的中國踏上世界舞臺!
讓其他地方為本周的倫敦經濟峰會能否拯救世界于經濟崩潰而緊張吧。
中國前來參加會議,民主主義浪潮以及在低潮中沖浪的經濟為它增添動力。盡管其他主要經濟體今年會出現萎縮,一些經濟學家預計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民族主義新書《中國不高興》成為熱點話題。通常低調的中國副主席習近平因在墨西哥抨擊“有些吃飽了沒事干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而受到追捧。中國及其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被全世界視為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辦法。
然而,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于周三(4月1日)進行首次會晤時,中國人似乎在掙扎,既想吸引地緣政治聚光燈,又有些害羞。
政府上月迅速淡化處理習近平的言論。在周三,《中國日報》的頭版警告說中國“中國經濟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強大”,并援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經濟學家湯敏(Tang Min)的話,稱搭救中國就是對搭救世界做出的最大貢獻。
中國就是處于這樣的窘境——在很多專家眼中,它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但現在談崛起仍然有點為時過早。
專家們認為,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其言行可以影響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及其他經濟體。不過那些困擾中國的因素也同樣真實:普遍貧困、專制統治等。如果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就不大可能實現其全球雄心。
另外,中國的經濟運氣與美國的糾纏不清。美國是它最大的客戶,也是它的對手、債務人,而且美國迄今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因此,盡管北京攪動全球金融架構的變革,并為華盛頓的損失幸災樂禍,但它的利益與美國經濟復興有很大關系。
這并不能否定中國新近增強的地位。由于世界多數地方陷入金融崩潰,中國的經濟突然顯得很大,很健康,令世界其他地方無法忽視。
來源:紐約時報
中國崛起的證據無處不在。三年前,中國還沒有一家銀行的市值躋身世界前二十名。如今,前三名都是中國的。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全世界收購企業、技術和資源。中國持有一萬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其他西方國家也欠中國的錢。
中國顯然懷著全球雄心。多年來,中國軍費呈雙位數增長。中國慢慢建立遠洋海軍,而且在去年12月,它派出三艘船前往索馬里附近海域對付海盜。
外國分析家一致表示,從尖銳批評美國財政政策到就南海控制權展開口舌之戰,中國在外交和軍事事務上新生的自信令他們吃驚。
曾在1998年至2000年負責白宮亞洲政策的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李侃如(Kenneth G. Lieberthal)表示,傳統上,中國在重大經濟和戰略問題上會先看華盛頓的表態,然后才表示贊同或不贊同。
但是,“在過去兩月,我相當驚訝地發現,中國像一個大國(major power)那樣談論事情。他們開始感到,中國可能是第一個或者緊跟美國之后擺脫目前的經濟危機,而且到危機結束時,中國將是極少數不需要政府債務高筑就擺脫危機的國家之一。”
李侃如表示,這里正發生明顯的改變,更加自信中國如今已經變成一個重要的地方,需要(像一個重要國家)那樣做事。
不過,經濟重要性不會自動轉變為地緣政治分量。就中國的情況來看,真正全球大國的構成因素(例如道德影響等、軍事影響力、文化影響力等)多數處于裝配階段,或者根本沒有。
即使是中國不容置疑的經濟影響力也需要加注。盡管中國大城市蓬勃發展,而且該國沿海已經變成世界工廠,但13億人口中有8億仍然是農民,很多人陷于貧困中。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要爭奪第一世界地位。
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負責中國政策項目的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表示,“對于稱中國為超級大國,我會持謹慎態度。它不是。它沒有全球軍事影響力,它的軟實力有限,它的外交影響盡管已是全球性的,但在中東和拉美等地區仍然有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