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是什么?是生產過剩!
——從薩伊定律談起
“危機是什么?是生產過剩,生產的商品不能實現,找不到需求。”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象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
——卡爾·馬克思
在政治經濟學史中,關于建立在充分就業均衡基礎上的“供給自己創造自己的需求”以及否認一般生產過剩的論點被稱作薩伊定律。薩伊定律主要想論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和資本主義的永恒性。
讓·巴蒂斯特·薩伊定律的三原理是:
原理一,產品是以產品來購買的,貨幣只不過是交換的媒介:
原理二,供給自己創造自己的需求:
原理三,只要對生產不加干涉,就不會發生普遍生產過剩。
薩伊定律原理一的錯誤之處是否認了貨幣的價值尺度、信用手段、貯藏手段等職能,把貨幣只不過是當作流通手段的交換媒介,把物物交換等同商品交換。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在《政治經濟學若干未決問題》中的一篇論文分析了薩伊定律第一個原理:在簡單的物物交換經濟中,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是可行的,但是,當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時,人們可以把銷售收入存儲起來,所以供給并不總是創造等量的需求,普遍信心的改變能夠引發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
當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時,人們可以把銷售收入存儲起來,所以供給并不總是創造等量的需求,同時,當貨幣出現以后,直接生產物交換被商品流通所替代,買和賣被分成了兩個獨立的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說,商品流通會打破“交換時間、空間和個人的限制”(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133頁)商品的交換很可能導致商品在時間上、空間上分配的不平衡性,賣者可以出賣,但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作為買者出現,貨幣可以被儲藏起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商品形態的變化之中。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出現,供給總是不創造等量的需求,使普遍的生產過剩的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的現實。
薩伊定律原理二的錯誤之處是否認了生產和消費的矛盾。
西蒙·德·西斯蒙第是馬克思以前對有關資本主義永恒性和自然性這種武斷教條持懷疑態度的第一位大經濟學家,他第一個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發生經濟危機。
西斯蒙第認為,生產和消費是互相決定的,“生產要隨著需要的比例相應地增減,這已經成為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定理”。保持生產和消費的平衡是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制度之所以無法保持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平衡,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消費日益縮小的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生產只以財富的增長為目的,以擁有大量資本為轉移,而不是以需要為轉移。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另一方面,大生產者對小生產者的排擠,使破產小生產者的消費水平大為減少;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勞動者收入下降,消費也大為減少;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為富人生產奢侈品,但富人對奢侈品的需求卻是有限的。因此,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人們的收入和消費卻在日益縮小。正是這種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消費日益縮小的矛盾,造成貨物過剩。
西斯蒙第還認為,生產超過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市場的無政府狀態。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生產和消費關系復雜化,由消費者的人數、愛好、消費的范圍和收入的大小這四個因素組成的市場千變萬化,并直接影響商品的銷售。要確切了解和估計市場上的波動是困難的,要使自己的生產適應這種變化也是困難的,勞動和資本的自由轉移都是困難的。資本主義市場復雜多變,無法預測,難以適應,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之間無法保持平衡,必然造成生產超過消費所產生的過剩現象。
馬克思高度評價“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覺到,資本主義生產是自相矛盾的”,“他特別感覺到了這樣一個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產力的無限制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同時財富由商品構成并且必須轉化為貨幣;另一方面,作為前一方面的基礎,生產者群眾卻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范圍內。因此,在西斯蒙第看來,危機并不象李嘉圖所認為的那樣是偶然的,而是內在矛盾的廣泛的、定期的、根本爆發”。(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5頁))
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危機理論,與西斯蒙第有某些相似的思想。他認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結構決定經常性的高積累,同樣也產生經常性的購買力落后現象,并斷言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一般性的生產過剩危機不僅可能發生,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資本過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國內對投資和消費品的需求不足,是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巨額資本向外擴張的主要原因。這種擴張只是將之作為確保其經濟生存的手段而已。
霍布森的發現是十分驚人的:資本主義的內在困惑——財富分配的不公,所得的不平等導致一種最奇怪的困惑——富人和窮人皆無法消費足夠的產品,窮人之無法足夠消費是因為他們的所得太少,富人之無法足夠消費是因為他們的所得太多!為了出清它自己的市場,經濟必須消費它所生產的東西。窮人除了生活所急需品之外,幾乎買不起其他東西,富人雖然有錢卻消費有限。由于財富分配極為不均,富人——個人和公司便儲蓄過度,產生經常性的購買力落后,消費是如此的困惑和怪異,生產和消費是如此的矛盾,市場是“非出清”的,所以生產過剩是經濟運行的表現。
薩伊定律原理三的錯誤之處是否認了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存在普遍的生產過剩。
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市場是“出清”的,不存在生產過剩問題。然而,在現實經濟運行系統中,市場具有不完全性,這種不完全性特征表現為價格不既定,產品不同質,資源不自由流動,信息不對稱。市場的不完全性特征影響的是所有生產者和銷售者,經常出現大量不得不積壓規模不等的產品和商品,市場經濟中“市場非出清”和生產過剩成為一種常見現象,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
以上分析的邏輯思路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生產和消費的矛盾——生產擴張的無限性和勞動群眾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市場非出清——生產過剩——經濟危機。
與薩伊定律相對立的是凱恩斯定律——需求自己創造自己的供給。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寫作此書的目的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從有效需求不足的總量分析中,以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危機。凱恩斯的理論框架如下:
消費——消費傾向
就業量——國民收入—— 投資——資本邊際效率——預期收益 市場價格 利息率—— 貨幣數量 流動性偏好
|
凱恩斯進一步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論證消費傾向的遞減,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論證投資的遞減,用流動性偏好規律來論證利息率的下降是有限的投資需求的增加也是有限的。既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是有限的,那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不能保證決定儲蓄量的消費傾向、決定投資量的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正好能維持(等于)充分就業時的數值,經濟運行中就必然出現有效需求的不足和生產過剩。
凱恩斯在假設非充分就業條件下,主要從流通領域沒有足夠的購買力——有效需求的不足——使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被銷售出去的角度,分析資本主義的失業、經濟蕭條和生產過剩的危機,同時,挑戰了建立在傳統古典經濟學基礎上的薩伊定律。左派學者聲稱,凱恩斯主義是對傳統西方經濟學的一次革命——凱恩斯革命。右派人士認為,凱恩斯主義缺乏“微觀行為的基礎”,總量的理論缺乏個人行為的解釋,因為總量是個量的總和,而個量又是個人行為的后果。中派的西方經濟學家則把傳統的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的理論調和,建立了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體系。他本人卻明確指出:堅決贊同私有制、自由經營的資本主義制度,“在這個天地中,傳統的個人主義的有利之處仍然會繼續存在”。(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商務印書館 2008年第一版 第347頁)
真正給予薩伊定律以徹底批判的經濟學家是馬克思。為了論證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產生過剩,薩伊“簡單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產品交換的之間的區別,把兩者等同起來”。(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132頁)這種把W—W和W—G—W,即直接簡單的產品交換和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等同起來的說法當然是錯誤的。馬克思指出,貨幣的使用把W—G—W的過程分為兩個部分:W—G和G—W。賣者在用W交換到G以后不一定在同時同地用其他所得來購買其他商品。因此,就存在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第133頁)
薩伊還把W—G—W和G—W—G′等同起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利潤,其宏觀經濟的運行不可能是W—G—W的簡單商品流通的過程,而必須是G—W—G′的增值過程。G到G′的變化過程,不僅僅產生于流通過程,首先是產生于生產過程。當產生于生產過程的剩余價值不能實現是,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的運行就會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對此,馬克思指出:薩伊定律“企圖把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歸結為商品流通所產生的簡單關系,從而否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矛盾”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第133頁)
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矛盾,馬克思提出了社會再生產理論,揭示了要保證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
首先,馬克思分析社會再生產實現條件時,以兩大部類分工作為分析的前提條件,得出了簡單社會再生產的條件是兩部類的均衡:I(c+v+m)=II(c+v+m)。I(c+v+m)是生產資料總產品,II(c+v+m)是生活資料總產品,兩者之和是社會總產品。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是通過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之間的交換,第二部類內部的交換和第一部類內部的交換。這三種必要的交換馬克思稱為“三大要點”。為了使全部社會產品都能得到實現,三大產品的交換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即I(v+m)=IIc。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才能順利實現,從而社會簡單再生產才能正常的進行。當I(v+m)>IIc,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一部類就有一部分生產資料在價值上無法實現,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就得不到充分的滿足,當I(v+m)<IIc 第二部類所消耗的不變資本就不能得到全部補償,再生產規模縮小;一部分消費資料在價值上得不到補償,找不到市場。兩大部類之間不僅要保持平衡,而且兩大部類內部也要保持適當比例,這樣兩大部類之間以及兩大部類內部的交換才能實現。I(v+m)=IIc是簡單社會再生產實現的基本條件,是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統一。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不僅包含總量均衡的思想而且包含兩大部類產品的結構均衡思想。
其次,從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構成和價值構成入手。從實物構成上看,馬克思把社會產品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從而社會生產部門相應的地分為兩大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Ⅰ)和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Ⅱ)。從價值構成上看,社會產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c、v、m。社會總產品按實物構成分為兩大部類和按價值構成分為三個部分,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的基本理論的前提。只要存在商品生產,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就要同時受到社會產品使用價值——物質形式的制約和社會產品價值組成部分相互之間比例的制約,即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的價值和實物形態都要求在交換時得到補償和替換。
第三,在分析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時指出,當一部分剩余價值用于資本積累,作為追加資本投入生產,資本主義就不是簡單再生產。馬克思指出:“不言而喻,既然把積累作為前提,I(v+m)就大于IIc,而不象簡單再生產那樣,和IIc相等。”(馬克思 《資本論》第2卷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82頁)I(v+m)>IIc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如果I(v+m)<IIc,那么,連簡單再生產都實現不了。馬克思社會擴大再生產理論同樣包含總量均衡的思想和兩大部類產品的結構均衡思想。
第四,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揭示了社會再生產所要求的比例關系在非均衡狀態下,出現生產過剩的必然性。馬克思指出: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要求種種復雜條件,“這些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來就是一種偶然現象”。(馬克思 《資本論》第2卷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58頁)由此可見,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所以要著重分析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正是為了說明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不可能自覺地實現,只能通過資本主義市場規律,在比例失調后去自發地建立再生產所要求的比例。在現實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中占統治的是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所要求的比例關系,只能通過各種困難和波動,生產過剩的經濟震蕩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自發地強制地實現。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所揭示的比例關系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理想,而不是它的現實。
綜上所述,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所要求的比例關系的平衡“本來就是一種偶然現象”。因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過剩就成為必然的規律。
在某些西方經濟學理論中,還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均從不同的假設條件下,論證了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生產過剩不僅否定了理想市場經濟的“市場出清”,而且奠定了“市場非出清”的經濟學基礎。
自1825年英國爆發的第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歷了經濟危機的周期和生產過剩的痛苦歷程,經濟周期性的波動總是與生產過剩相生相伴。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大致經歷了10多個經濟周期,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周期性發生經濟危機的規律從未改變過,即使二戰后實行的凱恩斯主義,也未能使經濟擺脫生產過剩的周期性危機。在“非理性的繁榮”下,1996年美國股市開始泡沫化,股票泡沫的臨界點發生在2000年夏,之后的兩年里,股票價格下跌了大約40%。美國互聯網泡沫造成的過度投資,出現了嚴重的投資和生產過剩。到2001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為-0.6%,-1.6%,-0.3%,-2.7%。全年GDP增長率為0.3%,顯示美國二戰后的又一次經濟衰退。
為了防止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的經濟持續衰退,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另一個泡沫又開始膨脹了。從2 0 01年至2 0 0 4 年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低到過去近50年來的最低點1%,30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1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吹起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同時,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了國內的需求,引發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加劇,國際金融資本流入美國為主的市場,進一步推動了房價等資產的價格,加劇了資產的泡沫化。格林斯潘深知非理性繁榮的背后是蕭條,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改變其低利率政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升到5.25%,以阻擋樓市泡沫的產生,然而為時已晚。相反,在2 0 01年至2 0 0 4 年低利率情況下入市的次級貸款者,到了2004年6月以后,由于還款壓力增大,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導致按揭違約的大量增加,釀成次級貸款危機。2006年房地產泡沫開始破裂。正如格林斯潘所言:“美聯儲在2004年至2005年間迅速升息,也沒有阻擋樓市泡沫的產生”。
“格林斯潘雖然對‘非理性的繁榮’發出過警告,但他從來都沒有怎么干預過這種繁榮”,(保羅·克魯格曼 《經濟蕭條學的回歸和2008年經濟危機》第132頁)他一直等到2000年泡沫破裂,才著手收拾殘局——成功地用房市泡沫取代了股市泡沫——這才是造成美國樓市泡沫的禍首。
美國的“利率在2000年初至2005年間日益顯著地下滑”,格林斯潘說的不錯。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格林斯潘降息的目的是為了拉動房市,拉動經濟增長,防止美國經濟衰退。這是不以中國等國家的儲蓄率高低為轉移的。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時代,正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防止經濟的衰退之時。格林斯潘的“儲蓄過多論”可以休矣!
房貸利率的降低被認為是帶動21世紀以來的美國房產持續繁榮、次級房貸市場泡沫化的重要因素。高位運行的房價相對于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導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房地產業出現生產過剩。社會總產品各個部分的價值和實物形態都要求在交換時得到補償和替換。然而,房子賣不出,房地產業的生產過剩進一步引發次貸危機,貸款收不回來,次貸危機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
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必然結果,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同樣是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內生因素,更是“源生因素”——所有產生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種種原因,都源生于普遍的生產過剩。
克萊門特·朱格拉對經濟內在不穩定性的理解是:“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引自拉斯·特維德 《逃不開的經濟周期》第45頁)那么,我對美國金融危機的理解是:危機的唯一原因就是生產過剩!
參考書目
李江濤 《產能過剩——問題、理論及治理機制》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高鴻業 《譯者導讀》 載《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商務印書館
李薇輝 《西方經濟思想史概論》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宋濤 《政治經濟學》 人民出版社
保羅·克魯格曼 《經濟蕭條學的回歸和2008年經濟危機》中信出版社
2009-3-24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