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號事件•珍寶島戰斗•毛澤東、周恩來外交風格
云淡水暖
冷戰因為前蘇聯的瓦解而宣告結束,世界進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至少在外交辭令上是這么說的。在“和平與發展”的歌聲中,中國堅守了渴望和平發展的理念。但是,“和平”并不意味著“太平無事”,刨開冷戰后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發動的幾次大規模局部戰爭,中國民眾也感受到了幾次舉國震驚的、感情被嚴重被傷害的風波。
一是1999年5月8日,美國的隱形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向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投下數枚精確制導炸彈,從三個方向擊中我使館,導致我使館三名平民工作者犧牲;一是2001年4月1日,美國一架海軍EP-3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中方兩架軍用飛機對其進行跟蹤監視。當中方飛機在海南島東南104公里處(中方專屬經濟區)正常飛行時,美機突然向中方飛機轉向,致使中方飛機墜毀,飛行員王偉失蹤。美機未經中方允許,進入中國領空,并于9時33分降落在海南島陵水機場。
這兩件事,第一件是美國政府、軍方號稱“誤炸”,吞吞吐吐“對不起”,賠錢了結。第二件據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前駐法大使吳建民說“第一,如果此時把美國24個人扣在中國時間太長,會引起美國民眾的強烈反感;第二,美國的復活節(4月20日)即將來臨,這在美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如果到那時美機組人員還不能與其家人團聚,也會造成美國民眾對我的反感,對我國的外交斗爭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人、機一走,中美之間的危機就緩解了。”(吳建民《外交案例》),但是,美國至今沒有賠償中方的損失。
再一次就是今年2月12日深夜,在塞拉利昂注冊的中資貨輪“新星”號貨船在未經俄邊防部門下達離境許可的情況下駛離港口,按俄羅斯方面的說法:“俄邊防軍曾通過無線電、閃光信號、旗語以及開槍警告等方式,多次向‘新星’號船長要求其停船,但遭到拒絕,因此俄聯邦安全局向俄邊防軍命令開火,只有這樣才能使‘新星’號停船”。而這一過程從凌晨到下午17點。其間,俄軍共開火515次。“新星”號被迫返回,途中傾覆,7名中國船員失蹤,現在估計已無生還可能。媒體說,俄方人員在整個過程中冷血待之,無以積極施救。
“新星”號事件中,俄方邊防人員的行為,應屬于太過失當,因為“新星”號上并無武裝抵抗的條件,沒有向“新星”號船體致命處射擊令其傾覆的必要,這是一種以野蠻、暴力手段解決非暴力爭端的惡行。但在這一事件中,印尼籍的船長和船東處理問題的手法也值得探討,在遇到武力警告的情況下,不應該以船只特別是船員的生命為賭注,強行冒險。“新星號”船東吉瑞祥船務(香港)有限公司再次發表聲明,聲明稱,“新星”輪雖然在俄羅斯港口卸貨期間一再受到刁難,但船長在期租人的同意下決定離港是不妥的。
草民以為,就像國人對待大使館被炸、南海撞機事件一樣,對“新星號”事件的核心在于傷害了多名中國人,當然中國人會有強烈反應,外交部也一再交涉,不承認俄方目前給出的所謂“理由”。這其中的因素太多,比如俄方為何要刁難已經卸貨的輪船不辦離境手續,是不是因為當地的相關方面存在腐敗勒索之風?比如“新星號”船東為何不通過其它途徑,哪怕上升到尋求外交保護層面解決問題,非要冒死闖關,而且在武裝艦艇追擊之下幾個小時不理睬?比如俄羅斯邊防部隊為何非要把非武裝貨輪往死里打,致人于死命?俄羅斯邊防部隊在公海開火,俄羅斯軍艦冷漠的救助行動等是否違反了相關國際法律?
如果把此事件上升到國家關系惡化的層面,似乎也不太可能,這一點,若比照大使館被炸事件、南海撞機事件而言,還顯然不在一個層面,按照前兩個事件的處理模式,現在急需要做的,是為無辜受害的中國船員爭取一個公道,還有對船員家屬的經濟補償。剛才聽到央視重播的《東方時空》,說三名獲救中國船員可能于明天回國。
從俄羅斯邊防軍暴力對待商船傷害中國船員再往前看,中國在冷戰時期是周旋于兩霸——美國、前蘇聯之間的,美國對中國實行半月形軍事戰略包圍圈,通過巴黎統籌委員會對社會主義中國實行禁運和經濟封鎖。前蘇聯自赫魯曉夫當權之后,因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不肯依附的政策,關系惡化,發展到借領土爭端為由挑起邊境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外交風格就必須在冷戰的對抗局面中保持一種應對復雜局面的高超技巧,還有軟硬結合的應對方略。
已故外交部長喬冠華生前準備寫一本《外交回憶錄》,喬冠華對朋友說“要寫新中國外交那種不怕武力威脅,不畏強權政治,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那種‘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誰想損害我國的獨立主權‘連半個指頭也不行’的頂天立地的氣概。…我要寫毛主席如何運籌帷幄,高瞻遠矚,打出一張外交的牌就可影響世界,調動全局的那種雄才大略。…我要寫毛主席在兩強對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在諸大國之間,如何縱橫捭闔,作 出既維護我國的安全和獨立,又有利于我國國力的壯大和走向繁榮富強的英明決策。…我要寫毛主席和他的戰友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戰略思想和策略原則…”,可惜因為喬冠華早逝而未完成這個夙愿。
吳建民在談其《外交案例》的時候說“前些年,曾有人因為不了解情況,給中國外交部寄來鈣片,說中國外交太軟了,需要補鈣。‘就是因為外交在普通老百姓看來太神秘了,老百姓對外交的了解太少,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不是老百姓“誤解”,而是有時候確實需要“鈣片”,比如當年的珍寶島保衛戰。
從已經公開多年的資料來看,前蘇聯邊防軍在珍寶島地區一直是采取高壓態勢的,因為前蘇聯軍隊的武器裝備要遠遠優于中國邊防軍部隊,在多次進行挑釁和殺害中國軍民多人之后,雙方于1969年3月2日至3月17日,展開營連級的規模的戰斗,按照記載,蘇軍出動了裝甲車、坦克等重型武器上島,我方只有步兵分隊上島,結果蘇軍前線指揮官、依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在3月15日的炮戰中陣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禮后路過北京,與周恩來等會晤,然后進入外交層面解決。未果,雙方大規模增兵對峙,之后形成膠著。中國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方針,大規模備戰,恐怕由于中國具有核反擊能力,蘇方也有所顧忌。
喬冠華說,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方針,有“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理有利有節”, “不為天下先”,“以斗爭求團結”,“區別對待”…,今天看來有些東西還是在繼承之中的,比如有說鄧小平提出了“不出頭”,與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不為天下先”異曲同工么。
媒體總在強調“負責任的大國”,什么叫做“負責任”呢,沒有人明確的界定,有人說溫良恭儉讓就叫做“負責任”。但俄羅斯《獨立報》2月17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我們將既斗爭又妥協”,談的是美俄關系走向,有意思的是,該文章引用了毛主席的論斷:“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曾經喜歡說:‘蘇美兩個超級大國既斗爭又妥協。它們斗得越厲害,妥協的幅度就越大。’種種跡象表明,毛澤東對莫斯科與華盛頓關系的評判在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后也沒有失去現實意義。”
連俄羅斯人都懂得毛主席外交思想的預見性、前瞻性,認為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那中國人自己就更應該熟悉一點,不要動不動就說是“過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