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工薪水牽動英國通脹率
--------------------------------------------------------------------------
萬維讀者網 2006-06-19 14:46:39
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6月12日警告說,全球通貨膨脹正在推高英國通脹水平,他特別提到了來自中國進口品價格上漲的威脅,理由是中國的勞工成本有上升趨勢。他從而認為眼下來自英國國外的威脅比國內的經濟問題更重要。
英國央行行長的警告
默文·金的講話透露出來的一個信息,就是中國的勞工成本已經與英國的通貨膨脹水平息息相關。
英國《金融時報》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新近的一篇報導說,作為英國人,我們已經習慣了司空常見的來自中國的便宜進口貨。多年來,許多商品的價格一直下降的原因,就是由于它們起的作用。令人最欣賞的統計數據之一,就是如今商店里商品的平均價格并不比1997年高。事實上的情況比這還更好,商品的平均價格要比當年還低了10%,這很大程度要歸功于中國的影響。
近年來,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便宜進口貨的幫助,抑制通貨膨脹肯定會更加困難。通貨膨脹勢必導致大幅提高利率,這意味著相對緩慢的經濟成長。英國能成功的維持非通貨膨脹的經濟成長,中國扮演了一個很關鍵的角色。
現在這種日子是不是快要結束了呢?上周,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在他重要的演講里就提出了這個憂慮。這位行長警告未來的日子將不會再是平平穩穩的,他說:“即使在中國,盡管制造業正在不斷壯大而且勞動力資源也非常充足,一些指標仍然顯示出口商品價格面臨著上升壓力。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進口品的價格會上漲,成為能源成本上升之外的另一個誘因。”
這位行長沒有指出英國的利率應該朝哪個方向調整,但他的語氣表明,他對進口價格導致的通貨膨脹威脅日益感到擔憂。他在發出上述強硬的輸入性通貨膨脹警告之際,英國的5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剛剛公布,該指數折算成年率上升了0.5個百分點至3%,是自9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如果這種輸入性通貨膨脹是真的,那么它會帶動一些重大的變化,觸及的將不僅僅是英國的通貨膨脹和利率,還有更廣泛的影響。因為,如果以中國目前如此巨大的勞工成本優勢,尚且不能維持住低的出口品價格,那么,整個世界都會接近大范圍通貨膨脹的邊緣。至于中國,他們的競爭優勢可能在迅速消失,甚至比專家預測的還快,這使得他們能否具有在今后長期征服世界的能力,也會受到質疑。
當前,有兩件事顯然在發生。其一就是英國的進口品價格在升高,于去年同期相比,2-4月期間的價格上漲5.9%。主要原因是原油價格,但是,就算把油價和所謂的誤差率除去,漲幅也達到了3.2%。
其二就是中國大城市正承受著提高人工成本的巨大壓力,特別是上海和北京。在中國,通貨膨脹仍然十分低,但是,已經開始漸漸向上攀升。
所以,英國央行行長把兩件事加在一起,得出結論說,中國人支出的上漲正在提高英國進口價格是否對呢?
中國進口品的持久良性影響
史密斯的報導認為,雖然,默文·金是一位如此精明的人,但是,并非人們都會沒被他這種說法說服。
根據數據庫公司CEIC的數據,中國的出口價格并沒有在上升。4月間,中國人的出口商品的單位價格比一年前低了4%。
不幸的是,英國沒有來自中國進口商品價格的單獨數據。但是,美國有。依據他們于幾天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上個月的進口價格比一年前低了1.3%。鑒于當前美元疲軟的狀況,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價格似乎并沒有下跌,而向英國出口的則在上升。
其中有一小小的波折。在知名的“胸罩戰爭”中,歐盟貿易專員彼得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處理服裝進口限額的魯莽手法,很有可能暫時性的抬高了服裝類商品價格。但是,從基本上來講,中國影響對商品價格帶來良性變化會在長期繼續下去。如果有越多的生產工作從高成本國家移至中國,這種影響就會持續得更久。
在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的關于5月份通貨膨脹的報告里,正確地指出:“在今后3年里,中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低價進口商品應該繼續對進口價格上漲施加下跌的壓力。”
英國央行政策目標應是匯率
史密斯的報導指出,不過,英國央行行長對進口價格的擔憂,確實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既然英國銀行對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通貨膨脹無能為力,也無法阻擋全球能源價格升高的勢頭,所以,與其強調一個會嚴重受到進口價格(消費者價格指數,或者CPI)影響的通貨膨脹政策,是不是不如專注英國國內的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呢?
英國學者西蒙·溫-劉易斯(Simon Wren-Lewis)以及同事提阿娜·科薩諾娃(Tatiana Kirsanova)和肯比爾·雷斯(Campbell Leith)在將于6月19日在《經濟周刊》(Economic Journal)上發布的《中行目標應是消費者價格還是匯率?》(Should Central Banks Target Consumer Prices or the Exchange Rate?)一文,詳細地闡述了這個主張。之所以其中提出匯率,是因為,它和來自中國的影響,是過去10年里維持較低膨脹率的主要原因。
文章的作者認為,把目標轉到產出-價格通貨膨脹上,也就是英國公司產品價格的上漲率上,有兩個理由:一是,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目標可能有內生的不穩定性,因為通過匯率,來自利率改變的反饋會影響到通貨膨脹率;二是,控制通貨膨脹的成本是由生產商而不是消費者負擔,所以,一個將目標定在生產商們身上,效果會更好。
這幾位經濟學家否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匯率目標,但是說,英國銀行決策時也應該考慮到如今英鎊超值的情況,也就是英鎊實際價值和“公平”或者基準價值之間的差距。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不會改變他們控制通貨膨脹的方式(或者,會聽財政部的指喚),但是,上面提到的,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1997年5月英國財政大臣公布金融服務業監管體制改革方案、將銀行監管職能從英格蘭銀行分離出來,也就是從1997年起,英國央行終于獲得獨立制定利率政策的權力。就在英國銀行獨立進入第10個年頭的時刻,人們也對它的運作方式提出一些疑問。雖然,一段時間以來,物價對消費者十分有好處,但是,是否因此以犧牲了英國經濟的生產力為代價呢?近10年來,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造成英國工業和生產制造業發展困難,越來越依靠國外進口來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如今,面對堅挺的英鎊,首當其沖承擔抑制通貨膨脹的負擔的是生產商們。
就目前來看,所有通貨膨脹的政策都指著同一個方向。消費品價格指數的通貨膨脹上個月從2%上升至2.2%,零售價格通貨膨脹從2.6%上升至3%,而“核心”的產出-價格通貨膨脹從2.2%上升至2.4%。這并不意味著基準利率會上升,特別是在當前勞工薪水成長仍然還十分軟弱之時。不過,這可能意味著下一步態勢多半會是上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